咖啡基礎知識之凈身之路。

序:

在我國古代中,「凈身」代表了什麼在座的各位都知道,對於咖啡來說,「凈身」相當於脫掉了一層皮,好的「凈身」能讓咖啡豆更為迷人;今天我們會聊一聊關於咖啡「凈身」的一些事。

這期文章有幾個重點:

咖啡的處理法有哪些?

處理法的作用是什麼?

哪些產區有特有的處理法?

所有的咖啡都是櫻桃成型的,那麼櫻桃其中分為紅色、黃色或還有其他我未知的顏色(歡迎給我科普下)而黃色的就是著名的卡杜拉或卡杜艾,當然還有其他品種,如黃色波旁。

咖啡豆的外形就是一顆櫻桃,掛在樹枝上,也有果肉,包裹著咖啡豆,它就像一個在母胎中的孩子一般,成熟的咖啡櫻桃如下圖。

櫻桃一般都是以紅果為主,而黃果也是存在的,農民在採摘的時候會挑熟的豆子採摘,而有些區域則是用機器採摘,機器採摘後在篩選,關於採摘的環節我還沒有去體驗過,那麼現在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這咖啡櫻桃。

咖啡在還沒有經過處理之前,它的果實外觀像一顆櫻桃,果實成熟的過程,便是顏色變紅的過程,果實全熟的時候,果肉就會變得非常鬆軟;咖啡果的肉質並不厚,但味道卻比較甜。

而咖啡豆就像櫻桃裡面的核,處理咖啡豆要做的就是將果肉和豆子分離出來,這時候的咖啡豆才正式成為咖啡豆;處理法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過程,去除咖啡櫻桃裡面的其他物質,咖啡櫻桃總共包含了外皮、果肉、粘液、銀皮和豆子,去除豆子以外的其他物質的過程就被稱之為處理法。

傳統處理法代表性的有五個;分別為日晒、水洗、蜜處理、濕刨法、體內發酵法。

一、

日晒處理法又稱之為乾燥法,最初是衣索比亞的基礎處理法,指的是將咖啡櫻桃在太陽下曬,這種做法也是最古老最原始的豆子處理。

日晒法指的是將採摘好的咖啡櫻桃放在太陽底下晾曬,現在大部分農民或者生豆商為了降低含水量,會將櫻桃放在地上曬,因此,日晒的豆子瑕疵會比其他處理法的豆子會多一些,而賣相也相對來說「丑」一些。但是,日晒法並不是必須將咖啡櫻桃晾曬在地上,大多數日晒法是將咖啡豆曬在專用的晾曬架上,好的日晒豆的風味是無法用語言來形容的。

日晒法在最後,咖啡櫻桃的水分會流失,成為乾癟癟類似葡萄乾狀態,農民伯伯就會用機器將外層已經乾癟的果肉去除,留下豆子,這時候咖啡生豆就完成日晒處理了。

日晒代表:熱帶水果、漿果等風味

代表地區:非洲

二、

水洗處理法是最為普及的一款處理法。而水洗又分了好多支脈,其中最為著名的有:肯亞72小時水洗法、半水洗。

一般水洗法的過程就是,篩櫻桃,在摘下來的咖啡櫻桃當中挑選成熟的櫻桃,然後用機器去殼,這時候咖啡豆還帶著一層內果皮,而水洗的主要是將此層膜給破了,就差不多了,至於下面的步驟,就是乾燥、再次脫殼然後挑選等了。

現在你知道為什麼水洗的豆子相對來說更為乾淨了吧?

在這裡也提提肯亞72小時水洗法,我就長話短說了。

肯亞72小時水洗法涉及兩個階段,一為發酵,二是浸泡。

第一階段,將摘下來的咖啡豆分開,取質量較好的豆子放入發酵罐,然後開始長達24小時的發酵(部分工廠會每6小時左右進行一次清洗),在之後將豆子清洗,在此過程當中除去細菌、酵母液、其他固體,質量下降的豆子。

之後重新用水浸泡24小時,同樣也是再次洗乾淨,重複第一步驟,一共進行三次24小時的發酵。

而72小時的含義則是在於讓豆子在低溫下發酵,使得豆子的風味更加乾淨明亮。

註:普通水洗法一般發酵24-48小時。

水洗代表:乾淨度較高、果酸明顯、風味豐富、偏明亮

代表區域:美洲&非洲肯亞

三、

蜜處理,是南美國家獨創也是沒辦法之中衍生的一個處理法。

七八十年代的南美國家「以巴西為首」因為沒有大量的清水去洗咖啡豆,退而其次,他們用去殼機將櫻桃殼去掉後,再把果膠直接晒乾,也就是蜜處理加工豆子的方式。蜜處理法讓咖啡保留了水洗處理的乾淨,儘管咖啡的明亮度有所下降,但後期的日晒增加了甜度與焦糖口感;按照蜜處理程度的不同,蜜處理咖啡又分為黃色蜜處理,紅色蜜處理和黑色蜜處理。

蜜處理分為五個檔次:白蜜、黃蜜、金蜜、紅蜜、黑蜜;相對應的果膠保留和棚曬不同,風味自然有所差別。

白蜜:保留10-20%的果膠

黃蜜:保留25-50%的果膠

紅蜜:保留50-80%的果膠

黑蜜:保留100%的果膠

金蜜:保留100%的果膠(發酵時間不同)

對於更多的是怎麼曬,曬多久,這一些我們暫且可以跳過,畢竟我們都更關心他們的後續表現。

從甜度來說,黑蜜處理的豆子是相當高的,而乾淨度來說,白蜜反而比黑蜜好。

如論風味呈現,那麼紅蜜和黃蜜優於其他,而我對金蜜的概念僅僅停留在文章上面,還沒有喝到過,所以不做多評價。

:現在蜜處理大部分都是以發酵程度為準,果膠的保留程度只是一個參考狀態,例如100%的果膠通過發酵也可以做成黃蜜或者紅蜜。

蜜處理代表:酸度柔和,甜度較高,水果風味和乾果的風味豐富。

代表產區:哥斯大黎加

四、

如若咖啡人跟你說關於印尼的一些事,那麼有三個一定會說到「曼特寧、體內發酵、濕刨法」,現在我們先來說說濕刨法,再聊聊體內發酵這兩個處理法。

咖啡農將摘好的咖啡櫻桃直接放入塑料桶或水槽裡面,然後將豆子洗乾淨,在移到桶內直接發酵,發酵的時間取決於農民,越長則越酸。發酵完後,帶著殼曬一兩天,防止咖啡豆體內的一些物質在進行二次發酵,而這種做法的目的就是讓豆子體內的物質沒有那麼皮,經過第一次的曬之後,將咖啡殼去掉,然後再直接晒乾到可以出品,大約是三天左右。

從摘下來到出品,前後不超過五天的情況之下,縮短了乾燥的過程,因此咖啡的酸度並不是非常理想,反而BODY增加了。

可能會有人說,這個處理法的意義在於撇棄了咖啡的酸增添了Body,也有人說曼特寧因地制宜所以才有了濕刨法;但是啊,你們忘了一些貧困農民快速拿到錢的欲求了。

也許是因地制宜,也許是因為獨特,但更多的可能是因為農民不願意耗時費力,從而縮短時間,當然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濕刨法代表:獨特的草藥、果酸、泥土香

代表區域:蘇門答臘&蘇拉威西

五、

說起貓屎咖啡,很多人都義憤填膺「虐待動物」、相當不人道。

拋掉虐待這回事,貓屎的處理法也值得我們聊一聊。在早期,印尼的一種貓科動物「麝香貓」,經常跑到栽種咖啡的地方去偷吃熟透的果子,然後將胃裡消化不了的咖啡豆與糞便一起排泄出來,而農民工心痛辛辛苦苦種植的咖啡櫻桃被貓吃了,就像自家大白菜被豬拱了一樣,所以農民們就去搜集哪些有咖啡的貓屎,處理乾淨後給自己喝。

在貓的胃腸道中經歷過酶處理的咖啡豆獨具風味,也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傳到全世界。

在各種原因的結合之下,貓屎咖啡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哎不是,是商業之路。一方面由於耗費了更多的人工,另一面因為稀少,加上價格昂貴,故事傳奇,貓屎咖啡聞名全球。

也因為商業之路,稀少的野生貓沒有辦法滿足市場需求,而人們貪婪的慾望推動了人工抓捕麝香貓進行養殖的活動。每天都強迫性地塞豆子咖啡櫻桃給麝香貓吃,就此開啟了一條虐貓之路,這也是為什麼大部分咖啡人都抵制貓屎咖啡。至於市面上銷售的究竟是不是真的貓屎咖啡,是否是地道的野貓屎咖啡就不得而知了。

野生貓屎風味代表:沒喝過野生的,所以不知道。

代表區域:印度尼西亞

經典的五個處理法簡單的說了一些,雖然普通愛好者並不需要每一種豆子具體是多少水分、需要怎麼處理的,但是我們可以通過豆子的處理法去辨別我們喜歡的咖啡豆的風味。

撰文:Ray | 編輯: @胡楊丹丹 & @TTTTia

文中圖片均來自網路

推薦閱讀:

TAG:咖啡 | 精品單品咖啡 | 咖啡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