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思考:《經濟解釋》第一卷讀書筆記匯總
轉自微信公眾號「堯思考」
序
經濟學是老人的學問,可以研究到很老。中國的改革開放非常重要,根據它寫的《經濟解釋》可與《國富論》《資本論》《通論》比較,且更重要。經濟學應解釋現象。博弈論無從驗證,不科學。
人類自私可使社會變好嗎?人類內部合作,外部相殺。
經濟學要注重調研。本書雖對傳統理論做了修改,但仍是傳統的。
神州版序
前人著作註腳追蹤遊戲,大部分事實沒有依憑。跑廠搞研究。苦學的大部分不管用。
卷一:科學說需求
第一章:科學的方法
第一節:現象必有規律
科學的三個信念:現象的存在大家皆認同,現象必有規律,現象及規律必有原因。
第二節:事實不能解釋事實
解釋事實不能用事實,要用抽象理論。
第三節:特殊理論與套套邏輯
理論沒有對錯。錯了加局限條件直到正確。局限條件多了是特殊理論,解釋力沒有廣泛性;局限條件太少是套套邏輯,包含所有現象,不可能錯,但沒有內容,什麼也沒解釋。理論要在二者之間。
(我認為,一個理論被證明了就是套套邏輯,已經沒有內容了,肯定對,套套邏輯不等於沒有用。被證明的數學定理都是套套邏輯。特殊理論和套套邏輯是相對的。)
第四節:可能被事實推翻的重要性
科學是求可能被事實推翻而沒被推翻 。理性人假設不需要,按經濟規律淘汰或預測。(我認為,人是在現有資源基礎上爭取自認為的最大利益。)
第五節:模糊不清與相互矛盾
概念、理論模糊不清,不可驗證,不是科學。剩餘價值概念不清,中國沒人問。李嘉圖、凱恩斯、邊沁都犯過這樣的錯誤。互相矛盾沒有意義也不可能是科學。
第六節:非事實與無限制
是事實,可觀察,才能驗證,不是事實不能驗證,不是科學。事實不能解釋事實。從事實中抽象出理論,再用理論推出可驗證的事實,再用推出的事實驗證該理論。需求定律非事實,給需求定律附加條件推出可以被觀察的事實。推出的事實要有限制,即均衡,無限制就是不均衡,無限制則不可被推翻。張五常說的均衡與通常說的均衡意義不同,他和科斯都認為,通常說的均衡非事實,不可觀察。
第七節:理論的真實性
理論是抽象的,對事實的描述簡化,為便於處理簡化假設,這三種非真實是合理的。局限條件要有真實性,比如:理論假設交易費用不存在,我們就要在真實世界中找一個交易費用微不足道的真實情況入手。
第八節:經濟科學的方法
中國缺少科學傳統。經濟學以真實世界為實驗室。數學用於經濟學不重要,邏輯重要。研究經濟學從局限條件的變動入手。解釋與推測是同一回事,理論與事實先後順序不同而已。博弈、動機、卸責、勒索、恐嚇、隱瞞、偷懶、機會主義等,無從觀察,無從驗證,沒有解釋力。
第二章:從自私說起
科學的起點,是公理。以公理為基礎推出理論,再推出事實,再驗證,如果理論被推翻,改理論甚至起點。
第一節:個人做決策
經濟學以個人為起點,宏觀是個人相加。經濟學第一個公理是任何人的行為,都是由個人作出可以被推測的選擇而起。個人,做選擇,可推測。
第二節:理論要約束行為
意思是理論要以事實為客體,從而能用事實去檢驗。經濟學研究人的行為,理論對行為約束,再用行為檢驗理論。
第三節:自私是一個約束
經濟學第二個基礎假設是:每個人的任何行為,都是自私自利的。人是否真自私不重要,是我們假設人自私,因而這一點不可爭論。什麼都用自私解釋變成了套套邏輯。怎麼辦?加一局限條件,局限條件變,看行為怎樣變。理論不允許例外。局限條件的審核與界定,是經濟學上最費心思的事。
(我認為,自私假設是套套邏輯,所以就不研究了,研究更具體的,即某一局限條件與行為的關係。套套邏輯是我們都知道的,某一局限條件我們不一定知道。)
第四節:人的自私本質
自私假設:在局限條件下個人爭取最大利益或最小費用。(局限條件是事實條件。)是否真自私不重要。注意區分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張五常認為斯密關於自私假說的表述有不自私就會遭淘汰的意思(我沒看出來),影響了他寫本書的核心思維。自私能給社會帶來好處也能帶來壞處,比如:交易費用、產權等問題。博弈論無從驗證。阿爾欽認為,每個人按照自己的判斷做事,經濟規律去淘汰,留下利益最大化的。張五常就把自私做為基礎假設,討論局限條件。
第五節:結論
無私比自私可怕。
第三章:缺乏與競爭
理論要雙管齊下,含義不僅包含一般假設、公理、定律,還要有更具體的局限條件。
第一節:物品的定義
物品:有勝於無。物品包括經濟物品和免費物品。經濟物品:多勝於少。免費物品:是物品,非經濟物品。
第二節:什麼是缺乏
經濟物品多勝於少,所以一定缺乏。有需求,才有物品;經濟物品有需求,供給有限;免費物品有需求,供給無限。經濟物品缺乏是絕對的,根據需求量的多少不缺乏是相對的。要獲得經濟物品,要爭多一點,競爭必有代價。
第三節:競爭的本質
經濟物品是缺乏的,免費物品是不缺乏的。經濟學上的競爭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所有經濟學的基礎假設都是為人而設,要解釋的大都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行為。經濟學難於社會有競爭。競爭的定義:一種經濟物品的需求有多於一人的需求。競爭無處不在,身邊的吃穿住行都有競爭,我多吃一點你就少吃一點,市場有競爭,壟斷、專利有競爭,沒有市場也有競爭,權力鬥爭、論資排輩、走後門等都是競爭。
第四節:遊戲規則與產權制度
因缺乏而競爭,競爭就要有規則,否則只能生死決勝。日常生活,法律、紀律、風俗都是規則。規則約束人的行為,從而界定了權利,這種權利就是產權制度。合約約束競爭是另一角度看產權制度。產權制度是競爭的遊戲規則。
第五節:競爭準則的含意
阿爾欽說:「價格決定什麼,遠比價格是怎樣決定的重要。」規則決定準則,準則決定社會的經濟運作。先有準則,規則為準則而設。不同準則不同的人勝出,準則會影響人的行為。市價是沒有租值消散的準則。
第六節:經濟分析與價值觀
經濟分析是客觀的,沒有好惡,價值觀才有好惡。經濟學者可以有價值觀。張五常並沒說市場好,只說市場可以增加生產,沒有浪費。
第七節:經濟學的範疇
第一,知道規則推斷準則;第二,用準則推斷人的行為,資源的使用,收入的分配;第三,解釋規則、準則是怎樣形成的。
第四章:功用的理念
大陸翻成「效用」。張五常認為翻的不好,好像實際存在。他認為,功用是空中樓閣。功用是以數字排列選擇的定名,不代表快樂,不代表享受,也不代表福利。功用的次序重要,數字大小不重要。把功用數字當做序數用。解釋行為只需從邊際看。替換定理:每一個人都願意犧牲任何物品來換取任何其他物品。比如:犧牲幾個小時的生命換取一碗面。替換定理引出無差異曲線或等優曲線。內凸定理或邊際替換意圖下降定理:在同一等優曲線上,一個人擁有甲物品愈多,其願意以乙物品替換甲物品的意圖必定下降。等優曲線和功用數字是空中樓閣。價格下降需求量減少,是貧窮物品和吉芬反論。吉芬物品不會在社會競爭中存在(本卷第七章)。功用理念是空中樓閣,不是真有其事,不用為上。
第五章:需求定律
在經濟解釋範疇內,需求定律是唯一不可或缺的理論。邊際效用遞減定律和邊際產出定律可用需求定律替代;代價越小需求越大。需求定律:任何物品的價格下降,其需求量必定上升。
第一節:觀察與驗證
需求定律的價格或代價是事實,原則上可以觀察到。但需求量是空中樓閣觀察不到,需要加上可以觀察到的驗證條件,下一章實例示範。經濟學要/求驗證。
第二節:弗里德曼的分析
需求定律的成立,除了價格及需求量之外,還要放開某些變數可變,約束某些變數不可變。
第三節:不變數的選擇
需求量因為價格變動而變動,需求因為價格之外的其他因素變動而變動。除價格和需求量以外的其他變數,直接影響價格的變數可變,直接影響需求量的不可變,由價格影響的進而影響需求量的變數可變。案例:價格上升導致需求量減少;需求增加導致價格上升;需求與需求量同步變化。
第四節:品味不變的假設
要解釋需求的轉變,我們必須以可以觀察到的因素或局限的轉變為依歸。(保證可驗證,保證是科學。)
第五節:用值與換值的理念
用值與換值皆可觀察,不像功用是空中樓閣。邊際上,用值與換值相差不大;一杯水是這樣,鑽石也是這樣。斯密提出用值與換值但分析錯了,而且他那時沒有邊際理論。
第六節:何謂價
價是一個消費者對某物品在邊際上所願意付出的最高代價。這最高代價是邊際上該物品的最高用值。市場上,換值是市價,均衡上,市價與邊際用值相等。沒有市場,市價是代價,代價與邊際用值相等。所有價格都是相對的,甲相當於多少乙,所以省去「相對」。價格通常用現值量度,將來才付之價要折現。價格或代價有流動與靜止之分,按期付款是流動,一次付款是靜止,常用的是「一剎那」,意思是不考慮時間問題。
第七節:何謂量
成效量是出售量是購買量,與需求量是兩回事。需求量是意圖之量,無從觀察。均衡也非事實。量分「有質」的與「委託」的兩大類。凡是質量被直接量度而算價的,是有質的量。鑽石有克拉、色澤、瑕疵、切工四個質量,四條需求曲線。時工、葯按瓶計量,是委託量。西瓜甜不甜、水分足不足委託於重量。需求定律永遠用於價格及其直接聯繫著的量之間的關係。需求定律的量可以是委託量,也可以是產品的全部質量或某一個質量,一個產品不同的質可以有不同的需求曲線,一個產品多個質可以有多個需求曲線。價格下降,更大的需求量可以是數量不變更好的質量。
第八節:消費者的盈餘
消費者盈餘對解釋行為大有用場。盈餘是用值與換值的差額。榨取盈餘的方法:1、按每個商品的邊際用值收費;2、正常賣,但收入場費,把盈餘作為入場費收;3、適當提高價格,幾個商品捆綁在一起賣,即「全部或零」。
第九節:需求的價格彈性
價格彈性係數是從一個價位來算的,可以價價不同。價格彈性係數主要由替代物品的多少和價格決定。但經濟學家也猜不準,不能預知用途不大。
第十節:需求第二定律不能成立
需求第二定律:彈性係數的大小與時間是正相關的。因為人們尋找替代物需要時間。邏輯上應該加價後需求量減少,過一段時間,找到了更多的替代物,需求量會再減少。但事實上,很多替代物的找尋不需要時間,比如日常消費物品,如交通工具、食物,所以需求第二定律被事實推翻。需求定律本身威不可擋,我們不需要第二定律。
第六章:小試牛刀
經濟學準確。硬幣下墜是要有局限條件的,鈔票不翼而飛的局限條件是沒風、沒警察、行人少(但是,據遊客講中國落後地區仍然路不拾遺)。需求定律用法:一條需求曲線加上局限條件的變化,從邏輯推出可以被事實驗證的含意。需求量不是成交量,不可觀察,或者與成交量掛鉤,或者轉換成可驗證的含意。單質是指一種物品只有一種質量,質多量多。需求定律有二個要素:量和價;質和量中的量與需求定律中的量意義相同。多質若都被量度,則有多量、多價;若沒被量度,則說多質而不說多量。運費或某一固定費用或預支費用已經支出,為了降低它(在總費用中的佔比),我們會運更多的東西、質量更好的東西,花更多的可變費用。美國對香港的成衣配額使得香港的衣服質量上升,因為:1、獲得配額先支付了「運費」,需求定律使得衣服質量變好;2、配額有壟斷性,可以掙到更多的錢,可以增加成本做更好的衣服。由此看出,限制對手就是逼對手進步。
第七章:交易理論與市場需求
制度有市場制度也有非市場制度。
第一節:交易是上下交征利
沒有生產單論交易,均衡上,消費者邊際用值相等,等於市價;若不等,在沒有交易費用的情況下,市場的參與者會再議價,任何人對任何物品的邊際用值高於市價會購買,低於市價會出售。交易雙方都獲利,一方獲錢,另一方獲消費者盈餘。購買量等於出售量等於成交量,但成交量與需求量和供給量不同,沒有成交需求量或供給量可以很大。不談生產,市場的每一個人都既是需求者也是供應者。帕累托條件:資源的使用及物品的交易可以達到一個情況或條件,滿足了這條件,我們不可能改變資源的使用,使一個人得益而沒有其他人受損。價格決定什麼比什麼決定價格重要。需求曲線是向右下傾斜的,若向右上傾斜,不會產生交易,因為那位仁兄在囤聚商品;若有交易必定有向右下傾斜的部分,囤聚後也是要賣的,因此,凡有競爭吉芬物品不存在。如果有交易費用的存在,情況不一樣,這是後話。
第二節:市場需求否決剪刀分析
市場需求是眾多的個人需求加起來而成的。供應也是如此。物品有私用品與共用品之分。私用品是一個人享用別人就不能享用,與私有或公有無關。私用品的需求曲線是眾多的個人需求曲線向右橫加。每個交易者的交易行為都能對市價有輕微的影響。(張五常認為馬歇爾的剪刀失之千里,價格是需求者的邊際用值都相等並等於市價,而邊際用值又是什麼決定的呢?低價商品其實是供需決定的,高價商品不是供需決定的,這裡又涉及需求的定義,需求是否必須有購買能力?張五常講的需求是不是必須有購買能力的?我覺得,張五常認為馬歇爾因果倒置。張五常是放在一起看,馬歇爾是分成供需看,市場上供方與需方相對固定。)需求量與供應量都是意圖之量,由它們引出的短缺和過剩也都是空中樓閣。價格管制,價格低於邊際用值而搶購不獲,就要付出金錢之外的代價,如排隊、找人等,最後金錢和其他代價加一起會等於邊際用值。這樣看沒有短缺。
第三節:交易的局限條件
交易、產權、交易費用、社會費用,一人世界都不會有。局限條件是有二人以上的社會。產權與交易費用重要,制度的形成、結構的組織、合約的選擇、價格的安排這些現象是由交易或社會費用的存在促成的。
第八章:共用品的經濟分析
第一節:共用品的性質
物品分二類,私用品與共用品。共用是指多人可以共享而互不干擾。私用品可以公有,共用品可以私有。市場需求曲線,私用品的需求曲線是向右橫加,共用品的需求曲線是向上直加。共用品就產生價格分歧的問題,有時價格分歧費用太高,比如電視節目,所以節目就打折扣,加廣告,電視廣告的時間是用戶的費用或叫代價。三個要點:1、共用品收費困難,需把不付費者隔離,私用品獨享自帶隔離;2、交易或收費的費用夠低,共用品會出現價格分歧;3、同一共用品,享用者之間的邊際用值不同。
第二節:大師之見有問號
密爾、庇古、季維克認為燈塔收費困難,應由政府建造,強行收費。林達爾以公安為例,首先提出共用品的概念,說市場需求是個人的需求曲線向上直加的。薩繆爾森同意密爾的觀點,但補加了一個重點:就算燈塔收費容易,也不應該收,因為,燈塔建成之後,多服務一艘船的費用是零,即邊際費用為零。共用品收費的關鍵是隔離收費。例:寫書,把作為共用品的思想與作為私用品的書本捆綁銷售,是隔離收費,減低交易費用。
第三節:橫看成嶺側成峰
共用品的市場的需求曲線是個人需求曲線向上直加,共用會有擠迫,擠迫使個人的需求曲線上、下移動。凡享用者增加而物品數量不增加屬共用品;凡享用者增加導致量增加,屬私用品。火車多容納一位乘客邊際成本為零,這是從對座位的需求的角度說的,而乘客需求的是一列火車,需求的是共用品。差不多所有物品都具有共用品與私用品的性質,市場會選擇交易費用低的性質收費,一般是私用特質的。共用品如果好隔離就收,或者做價到私用品中。
第九章:經濟學的理論結構與哲學性質
第一節:經濟學的理論結構
所有人的邊際用值等於所有人的邊際成本,再一律等於市場的成交價。張五常認為,需求曲線向右上升的吉芬物品不會在競爭中存在。(消費品是這樣,投資品有這樣的因素,但投資品也可能需求曲線就向右上升,投資品的定義是:買是為了賣。賣的時候就變成消費品,需求曲線同樣向右下降。)沒有宏觀經濟學這回事。理論結構只三部分:需求定律、成本概念、競爭的局限。以經濟理論解釋人類行為,就是看局限轉變了行為會怎樣變,我們把局限轉變翻為價或代價,再用需求定律解釋。局限轉變中交易費用的轉變最難。
第二節:經濟學的哲學性質
經濟是社會科學中唯一走自然科學路的學科。原因:1、經濟學解釋人類行為,即解釋自己,容易主觀,引進科學方法約束自己;2、經濟學以真實世界為實驗室,但經濟學家調研不夠,用科學方法約束胡亂推理;3、經濟學除了邊際產量下降定律,其他假設、定律都是空中樓閣,必須經過驗證。需要用這些假設、定律約束人類的行為,看人類的行為能否經得起自然淘汰,沒被淘汰公理可用,被淘汰了公理不可用。
圖片源自網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