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號澳洲Mirror的「瓶裝水致癌說」是謠言嗎?

微信闢謠助手已就公號澳洲Mirror發布的題為「喝一口,就會致癌,最新權威確認,BBC緊急曝光」的帖子進行闢謠。

事情是這樣的。

美國ORB Media委託一大學檢測機構就市售瓶裝水進行檢測,發布了瓶裝水含微塑料的報告。

緊接著,BBC就這件事進行了報道在全球範圍內引發了一系列的討論。

BBC關於「瓶裝水中發現塑料」的原文報道?

mp.weixin.qq.com圖標

微信公眾號澳洲Mirror根據上述事件,發布了題為「喝一口,就會致癌,最新權威確認,BBC緊急曝光」的帖子。由於閱讀量和轉發量驚人,網上又出現了一系列以這篇帖子為原生帖的衍生文章(俗稱洗稿),例如「世界上93%的瓶裝水塑料顆粒超標,可能致癌!」。

瓶裝水,塑料顆粒污染,致癌…標題里的關鍵詞牽動了很多人的神經,於是大家都到後台來問我:

「瓶裝水真的致癌嗎?瓶裝水能不能喝?」

在這篇文章中,我就自來水現狀,瓶裝水現狀,並細分到純凈水與礦泉水,給大家普及了一下中國孩子怎麼喝水,也適用於各位。

如果我們打算在中國養孩子,怎麼給孩子喝水??

mp.weixin.qq.com圖標

我們都知道,新聞的目標是描述事實,揭露真相。

然而,在這媒體亂象的時代,部分媒體人已經從製造輿論,發展到利用輿論引起恐慌,從而吸引眾人目光的地步了。

瓶裝水企業由於其社會地位和組織的身份,在這樣的媒體環境里相對弱勢,處於被碾壓的地步。碾壓者則是一群無知無良心的輿論操縱者。

有時候我也在想,是什麼樣的利欲熏心會讓「造謠」這件事變得無知無畏呢?後來我的結論是:

1,與媒體平台的價值觀(俗稱良心、公德心、責任心)有關;2,與撰文者的智商有關。

例如事件的發起者,在帖子中分別被描述為「公益組織」、「某某集團」、「某某基金會」的美國ORB Media。

美國ORB Media為了贏得公眾,從最初就把「反塑料」作為其企業最熱門的話題進行操作,早在瓶裝水報告之前,ORB 已經對美國自來水進行了塑料項目調查,但沒有成功引起恐慌,

兩個原因。

1,自來水屬於市政。歐洲也好,美國也好,日本也好,發達國家控制自來水質量中有一個重要的改造項目,就是把原來的鉛鎳鋅管道換成聚丙乙烯管道,這是控制水中重金屬污染的重要手段。所以,ORB關於自來水中含塑料顆粒的報告為的是警告政府,但ORB打了個擦邊球,它告訴民眾自來水中可能有微塑料,但不告訴民眾,是否符合FDA的標準。因此沒能掀起風量。

2,微塑料在原文報告中被稱為三類致癌物,也就是懷疑它致癌,但沒有證據可以證明。WHO檢測出來的水裡的有害污染物有765種,其中致癌物20種,可疑致癌物23種,致突變物56種,促癌劑18種。這些是已經經過證明的,在各國市政自來水中有明確指標規定的。微塑料並不在其列。

這次,ORB Media的矛頭指向了瓶裝水企業,據報告稱,其一共購買了來自9個國家11個品牌約250瓶水進行檢測,把檢測工作放在美國一所大學內。報告的結論如下:

顯然,報告的重點是兩個事實:

1,一升水裡含有10顆直徑大於頭髮微塑料;2,每升水中含有325顆直徑6.5-100um的顆粒。

BBC在隨後的報道(原文報道見第二條)中針對第一個事實,給出的建議是:

發展中國家,如果自來水可能被污染,還是應當繼續喝塑料瓶裝的水。

針對第二個事實,BBC問了專家意見。專家說:

也就是說,其實顆粒物直徑在6.5-100um之間,甚至都不能稱作微塑料顆粒,只能叫可能性塑料,那就意味著檢測報告中提到的三百多種微塑料甚至都不是塑料,那就何來後面的塑料致癌論?

且,值得一提的是,無論是BBC的報道,還是實驗報告,都未提及「致癌」,更別提,「喝一口就致命了」。

關於這次微塑料事件,指導全球飲用水安全的世界衛生組織WHO,也發布了官方說法,是這麼說的:

「雖然檢測報告中的微顆粒物與人體健康無關,但知道這件事情,還是很重視的,謝謝ORB Media」。

澳洲Mirror發布的公眾號文章的末尾提醒人們:若要保住性命,千萬不要喝瓶裝水,改喝自來水吧。而且澳洲大馬路上那麼多直飲水,不喝白不喝。

這就是一篇閱讀量高達幾百萬的帖子給閱讀者的建議。

無論是美國ORB Media,還是BBC新聞報道,都不曾下這個結論,而一家來自遼寧的自媒體號,打著澳洲的旗幟,就顛覆了整個瓶裝水行業。

簡直是荒誕不羈。

我可以用很多髒話來形容這個不負責的結論,尤其是面對這樣一個只寫給中國人看的非要打上「澳洲」標籤的微信公眾號。

公眾號圈內有句話是這麼說的,如今的中國,就是人傻錢多,騙子少。

恩,我記得這句話的原創者是當年東莞的打工先驅。如今用在公眾號這個行業,作為一個公眾號創始人,我竟一時無語凝噎,只能說句撂擔子且不負責任的話「我們還是做好自己吧。」

中國目前的飲用水狀況與澳洲的情況完全相左,自來水水源地遭到大面積污染(詳細數據見環保部官網),城市地下水遭到嚴重破壞,自來水技術落後,管網二次污染嚴重,自來水有嚴重的重金屬污染和有機物污染。

在這樣的情況下,瓶裝飲用水是解決中國家庭飲用水的重要途徑。在這幫不負責任的人的口中,瓶裝飲用水反而成了兇手,誰之幸,誰之禍?

關於中國飲用水的污染情況,請參考前文:

去釜山詐屍,來中國自殺?

mp.weixin.qq.com圖標

;關於「瓶裝水中的塑化劑是否致癌」,請參考前文:

據說,長期喝塑料瓶裝的礦泉水會死...?

mp.weixin.qq.com圖標

但,既然大家對「致癌」問題最敏感,我還是將騰訊微信闢謠的文章內容,原文引用如下(原文作者:雲無心,食品工程博士)。雲博士針對澳洲Mirror里談到三樣「致癌物」一一普及,業界良心。

01 微塑料

1.「微塑料」是指自然環境中的微小塑料顆粒,可能來源於人類丟棄的塑料、合成塑料的單體等。

2.微塑料在地球上已經很普遍,據聯合國環境署((UNEP)的估計,每年進入海洋的塑料多達800萬噸。

3.除了隨著食物鏈被人們吃下,微塑料還可能通過食鹽等食物直接被我們吃下。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發現海產品以及鹽中的微塑料對健康有可見的危害。或者說,微塑料帶來的安全風險,並不比重金屬和有機污染物可能導致的風險更大。

關於瓶裝水的微塑料顆粒檢測公布之後,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做出了回應。WHO發言人表示雖然「還沒有任何影響人體健康的證據」,但這是一個受到越來越多關切的領域,WHO將總結現有的證據並制定研究計劃,進行完善的風險評估。

02 鄰苯二甲酸酯

鄰苯二甲酸酯是一類「塑化劑」,包括多種化合物,比如DEHP、DBP、BBP、DEP等等。塑料中的塑化劑會遷移到與它們接觸的溶劑中,所以瓶裝水以及與塑料接觸的食物飲料中「出現」塑化劑並不意外。即使是沒有與塑料「直接接觸」的食物,也完全可能因為間接途徑而含有塑化劑。

不過,塑化劑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所以塑料桶或者塑料瓶裝的水即便含有塑化劑,含量也很低。根據美國環保署的調查,飲用水中的塑化劑通常在每升幾微克,最高的可達每升30微克,而海鮮魚類中的DBP含量可達78~200微克/公斤。丹麥的調查則發現,來源於葉類蔬菜的DEHP(鄰苯二甲酸酯的一種)超過了人攝入總量的一半,而根類食物、牛奶和魚類也分別貢獻大約10%。

塑化劑對於人體健康沒有任何價值,但它們是現代社會難以避免的存在。對於這樣的物質,我們需要搞清它們的「安全攝入量」以及「實際暴露量」,如果後者遠遠小於前者,那麼就不用擔心。根據EPA的檢測結果,每天喝兩升水,攝入的塑化劑最多也只有幾十微克。

03 雙酚A

熱文說瓶裝水有害的第三個原因是雙酚A,證據是「俄羅斯的專家們對將近1500名志願者的身體健康狀況進行了跟蹤研究,在95%的參與者的尿液中均發現了有毒物質雙酚A」。

套路跟塑化劑一樣:不討論實際含量和這個含量對健康有多大影響,只說「含有」,然後把「長期大量攝入」時的後果拿出來嚇唬人。

雙酚A引發公眾關注源於奶瓶。有研究發現,「長期低劑量」地接觸雙酚A讓動物的一些生理指標發生了變化,於是有觀點認為從容器中遷移到食品中的雙酚A可能帶來健康風險,尤其是雙酚A一定劑量下還顯示了雌激素活性,更讓人們擔心不已。出於謹慎,加拿大和歐盟禁止雙酚A用於奶瓶和嬰兒奶粉罐。

面對公眾的關切,美國FDA組織專家對雙酚A的風險進行了評估。2014年7月,FDA更新了「對與食品接觸的雙酚A」的態度:基於FDA對科學證據的持續審查以及現有的科學信息,繼續支持此前對於食品容器和包裝材料中的雙酚A安全性的認定——雙酚A在目前出現於食品中的劑量下是安全的。

雲無心簡介:

雲無心博士關於澳洲mirrors原帖中的三個「致癌物」給大家做了普及工作,我們發現,經過雲博士樸實的語言,我們還是可以很容易理解這些科學知識的。令人高興的是,微信雖然是傳謠的重災地,但還同時開放了「公開闢謠」這樣的平台,這對於公眾而言是一件好事,不至於太焦慮太迷茫。

同時對那些居心叵測且不負責任的公眾號,我想說的是,良心生意也可以賺錢,為何偏要走上歪道?打著注意力經濟的幌子販賣謠言,良心不會痛嗎?

推薦閱讀:

WHO《飲用純凈水的健康風險》全文翻譯,看看國際水質標準的制定者世界衛生組織對純凈水的說法是怎樣的!
城市山泉要搞事情!100萬桶水免費送!

TAG:礦泉水 | 瓶裝水 | 純凈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