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用大數據,在九大寺廟景點抓了一批「佛系」青年……

在互聯網文化廣泛滲透到各個領域的今天,各大「嚴肅高冷」形象緊跟潮流紛紛走上或「萌」、或「佛」、或「喪」的道路。比如將傳統審美與現代品味結合得天衣無縫的文物周邊:

故宮淘寶的雍正御批摺扇

也許是從文物賣萌圈粉找到了靈感,近期,一向給人以神秘印象的寺廟,也走起了「網紅」路線,推出相關產品,網友們看過後紛紛要求前去打卡。

杭州上天竺法喜寺萌系燒香袋

法喜寺的刷屏,讓我們不禁聯想到,幾個月前,「佛系」一詞一夜之間爆紅,其代表的「怎樣都行、一切隨便」的態度已脫離了佛教原本的思想;但也有觀點認為,當下的青年、中年壓力大、時常焦慮,因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期望從信仰中尋找安慰與救贖。那麼前往寺廟的遊客中,究竟都是哪些人、又有多少年輕人?個推挑選了國內幾大有代表性的寺廟,用數據解讀「『佛系』浪潮下的寺廟旅遊」。

「善男」VS「信女」:前者人數完勝

農曆每月的初一與十五是遊客燒香拜佛較為集中的時段。在本次報告中,我們以「上頭香」為關鍵詞,在相關新聞中,篩選出六個熱門目的地:雍和宮、靈隱寺、南嶽大廟、普陀山、靜安寺和寒山寺。綜合六個景區在正月初一與十五的遊客畫像,我們發現基本上遊客男女比例接近6:4,即男性遊客偏多;其中普陀山遊客的男女比例最為「均衡」,比例接近1:1;靜安寺則男性遊客人數占絕對上風,近70%。

佔比約五成,「青年」依然是「佛系」旅遊主力軍

在這個90後總以中老年人自居的當下,世界衛生組織卻將青年人年齡上限提高到44歲。本次報告我們按照「國際化」標準,將18-44歲遊客定義為青年,考察六大佛寺景區對於青年群體的吸引力。

我們分析了二月中旬至三月上旬六大目的地的遊客人口組成,由數據結果可知,青年遊客是各大熱門寺廟旅遊主力軍,但數據比例上差距很小,即各個景區遊客中有半數是青年人。

此外,個推大數據發現,在六大景區的青年遊客中,35-44歲的「大齡青年」又佔了一半。可見,大多數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只是口頭上「喪一喪」,而背負了巨大家庭社會責任的「大齡青年」則選擇了默默去寺廟旅行,尋找人生的答案。

大年初一擁抱八方來客,正月十五發揚就近原則

不言而喻的是,對於國內大多知名景區,本地遊客一向在人數上具有壓倒性優勢。但在景點遊客來源地排行榜上,哪些城市能夠排上「第二名」、「第三名」,往往會受到特殊日期或節日的影響。本次報告分析了大年初一與正月十五,六大景區分別的遊客來源地。不難看出,相比於旅行時間更加充裕的初一,十五的遊客則更集中在省內。

其中位於首都的雍和宮,是遊客來源地「最不均衡」的景點——無論初一還是十五,本地遊客均佔比高達80%以上,可見即便雍和宮馳名中外,依然擁有大批當地的忠實遊客。

佛系青年實現小目標的神殿:財神廟

寺廟旅遊的目的多種多樣,有人為了心中那一份信仰,也有人渴望通過一炷香來傳達對健康、姻緣等等方面轉運的渴望。如果上文中六大知名景區屬於「綜合類」寺廟,那麼還有一類聖地,因響應了遊客們實現「小目標」的願望而知名。本次報告我們也針對大年初五「接財神」這個特殊日子,挑選了三大知名財神廟景點:浙江省杭州市北高峰的靈順禪寺、山西省忻州市的五爺廟、陝西周至縣的趙公明財神文化景區,用大數據分析遊客的消費水平與來源城市。

圖一餅圖中模塊顏色由深至淺分別為消費水平高、中、低;圖二餅圖中模塊顏色由深至淺分別為一線到四線城市。雖然三大財神廟所在地的城市行政等級不同,但對於擁有一顆求「富」之心的遊客來說,距離完全不是問題,因而來拜財神的遊客消費水平上相差無幾。三大目的地遊客多來源於二線城市,其中靈順禪寺位於杭州,距離一線城市上海較近,因而一線遊客比例明顯較高。

從幾年前微博上隨處可見的轉發「錦鯉」、轉發「水逆退散」符,到春節期間「為了媽媽的健康」而刷爆朋友圈的地藏王菩薩漫畫,我們可以知曉的是,無論每個人口頭上多麼「佛系」、態度多麼「隨緣」不在乎,心中依然需要一份來自「看不見的力量」的鼓勵,而寺廟,恰恰能夠給予這一份力量。正如報告開頭所舉例,寺廟旅遊也可以嘗試更多吸引遊客的營銷手法,藉助社交媒體讓更多潛在的「佛系青年」路轉粉,而大數據對於遊客的研究,或成寺廟旅遊運營分析、個性化營銷的一大利器。

推薦閱讀:

TAG:佛系青年 | 寺廟 | 佛系網路用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