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與張昭:當雛鳳清於老鳳聲……

權母吳氏疾篤,引見張昭等,屬以後事而卒。

——《資治通鑒?卷六十五?漢紀五十七》

孫權此生,一共被託了兩次孤。而且,都是被托給了同一個人:張昭

第一次是在孫策將死之時,當時孫權只有19歲。孫策先是對孫權一番叮囑,然後又對張昭說了另一番話,大意是:如果仲謀不堪任大事,那您就自己來干!哪怕是將來我們在江東待不下去了,得回到江西,那也可以。

  • 這個場景,和劉備託孤諸葛亮頗為相似。但細心的筒子一定已經發現了,這裡面沒有周瑜什麼事。甚至於,在孫策死前,周瑜都沒能趕回來。並沒有什麼「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的話,孫策就只託孤給了張昭一個人。而周瑜只是在孫策死後,才留在孫權身邊,與張昭一起盡心輔佐孫權。

又過了幾年,孫權的母親也去世了。《三國志?吳書?妃嬪傳》記載,「(權母吳氏)臨薨,引見張昭等,屬以後事」。

孫權又一次被託孤給張昭。

(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兩次託孤,都是基於絕大的信任,但卻給孫權和張昭日後的相處,帶來了極大的麻煩。

導火索是曹操南征

劉琮投降曹操以後,曹操兵鋒東指。史載:曹公與權書曰:「近者奉辭伐罪,旄麾南指,劉琮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於吳。」權得書以示群臣,莫不鄉震失色。

是戰是和,在東吳內部引起了巨大爭論。

張昭主降。

在《三國演義》中,張昭的形象被描繪成了典型的投降派嘴臉。但其實,真實歷史中的張昭並不是一個軟骨頭。於是問題也就來了:張昭的所謂投降,是因為其軟弱,還是因為他有不得已的苦衷?

要回答這個問題,就不得不聯繫到張昭所身受的託孤重任。

按照曹操當時的統戰政策,地方實力派在投靠以後,曹操所給的待遇是相當好的。無論是張綉,還是後來的張魯,在投靠曹操以後,加官進爵從來都是頭一份。而劉琮在降後,則換到了青州繼續做刺史。

因此,孫權若是戰前請降,其待遇絕不會差。相反,打一仗才倒是有不小的失敗危險。當時的曹操如日中天,幾乎是戰無不勝;而且又控制了朝廷,名望所在,你說你一個地方割據勢力,憑什麼去和中央軍開戰呢?此前的袁氏一族就是很好的前車之鑒,一場仗敗過後,整個家族隨之覆滅。

在那個時間節點上,投降怎麼看都是比開戰要更優的選項。揣測張昭的心思,他應當是害怕戰敗的後果,害怕自己因此而對不起兩次託孤之任。至於戰勝——那簡直是天方夜譚。

(圖片來源於網路)


然而孫權並沒有聽他的。而且關鍵是,赤壁一戰,曹操還真的戰敗了。於是,張昭戰前的一切主降,便都成了罪狀。這件事,也成了張昭和孫權之間繞不過去的坎。

孫權登極以後,朝堂之上,身為文臣領袖的張昭準備好了一番說辭,正要誇讚。可他嘴還沒張開,孫權就說,打住!你就別說話了,當年要是聽了你的,怎麼會有如今的局面!

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孫權這是結結實實的打了張昭一耳光,給所有人看。

在這之後,孫權於張昭始終心有芥蒂。孫權稱帝後,以當時的慣例,適合張昭的職位應該是太傅——不錄尚書事的太傅,其實只是名位崇高,但實際上並無所管轄。但孫權卻連這個表面工作都不願意做,他生造出了一個輔吳將軍的稱號給張昭,無所職掌。


兩次託孤以後,張昭的位置變得特別尷尬。

一方面,這種託孤是人盡皆知的,東吳高層在事實上也表示認可;但另一方面,張昭卻又沒有任何的制度保障,其何所職掌、有何官屬機構,甚至於干到什麼時候,孫策與吳夫人都沒有提。

這裡可以對比的是諸葛亮。

在劉備死後,諸葛亮開府治事,併兼任益州牧,蜀國大大小小的事,決策權全部在他一個人手裡。直到他死後,劉禪才開始正常行使權力。

而張昭在東吳,卻只能這麼不尷不尬的存在著。在孫權年輕時,局面還尚可維持,但隨著雙方年紀的漸長,孫權慢慢的就不大願意聽張昭的話了。畢竟前任留下的重要部下,對現任而言,從來都是絆腳石。更何況在孫權這裡,張昭還更多了一層託孤的身份,這更讓孫權覺得不自在。

這種不自在,不是說個人享受上的不自在,也不僅僅是張昭曾經主降而給孫權帶來的不自在,更是一個逐漸成長的一把手的不自在。張昭在孫權的身前,就像一個巨大的陰影。孫權想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東吳之主,就一定要解決張昭的問題。

換一種通俗的表達就是,張昭在兩次託孤中,承擔了責任,卻沒有相應的權力。而孫權想要真正獲得權力,就一定得肅清張昭的影響。

這是張昭的原罪。

到這裡,我們也就釐清孫權的行事邏輯了:他對於張昭主降的處理,只是用來打擊張昭聲望的手段和借口。

我們甚至可以假設一下:如果孫策在死前明確將決策權交給了張昭,張昭是不是還會變成一個投降派?

答案是必然不會。

若是如此,張昭只能主戰。因為他一旦主降,東吳馬上就會分崩離析,大大小小的官員會認為他辜負了孫策的重託,拋棄了孫策的事業,從此會對他唾棄不已。

張昭本是性情剛烈之人,如何能忍受士人的鄙視?他必然會選擇堅持抵抗——至於勝利與否,這個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了,態度才是此刻的關鍵。

但歷史沒有如果,張昭接受了兩次託孤。

而從他接過這份責任遠大於權力的差事那一刻起,就註定了他必然會在孫權成年以後,迎來待遇尷尬的這一天。

這讓張昭的人生從此被撕裂為兩個部分。在孫策時期,他是絕對的二把手。孫策於內政甚至不管不顧,完全交給張昭處理。但到了孫權時代,決定政策的卻是周瑜、魯肅、呂蒙、陸遜,已經沒有張昭什麼事了。

張昭既不是沒有能力,也不是沒有訴求。但因為他的原罪——不是投降曹操的原罪,而是託孤重臣這個身份帶來的原罪,讓他晚年只能在家中著書立說,聊以自慰。

對於一個尷尬的存在來說,這已經是最好的結果。

(圖片來源於網路)


番外 | 我們的說書時間

整體上而言,孫權在對待張昭一事上,並沒有趕盡殺絕,做得還是可圈可點,頗可稱道的。

儘管孫權經常噁心張昭,但通過留在史料中的一些小事,我們卻能一窺孫權內心深處的想法。

蜀吳日後交好,蜀國曾經派一名使者出使吳國。這位使者大約口才極佳,說得吳國人目瞪口呆,無言以對。這個時候,孫權就想張昭了。他說,如果張昭此刻在這裡,使者怎能如此猖狂!

張昭為什麼不在呢?因為他和孫權吵架了,不願意上朝。聯繫到兩人早年的經歷,孫權內心深處那種「被打了找爸媽」的心態,可見一斑。

可結果兩人和好了沒多久,又吵架了。

這次還是因為公事:孫權想結好遼東的公孫淵,但張昭說此人不可信。可孫權不僅不聽張昭的,還和張昭說:吳國的人進了皇宮向我施禮,出了宮向你施禮!我對你已經夠好了,你還一天到晚挑我的刺,幾個意思!

張昭說,我不是挑刺啊!太后臨終把你託付給我,我這是不敢稍有懈怠啊!說罷,老淚縱橫。

孫權也被感動得痛哭流涕。巴特,在擦乾眼淚後,他繼續派出使者,去了公孫淵那裡。

張昭於是又生氣了,又不上朝了。

這回孫權也生氣了,我好話說盡,你還是不領情,你不就仗著自己一把年紀倚老賣老么?有種你就別出來!然後他派了幾個泥瓦匠,把張昭家的大門給封了起來。

張昭一把年紀了,還會怕這種小孩的做派?你封我也封唄於是派人從裡面把大門也給封了起來。

。。。。。。

後來,公孫淵果然不可信,殺了東吳派去的使者。孫權知道自己錯了,就派人叫張昭進宮來聊聊天,言下之意就是道個歉。

但張昭說我病著呢,起不來。

孫權臉上挺掛不住,但也忍了。之後,趁著又一次出宮,他專門路過張昭家,派人去請張昭。

張昭說:我病還沒好!

孫權於是也生氣了,朕還怕你不出門!派人就把張昭家的門給燒了。

沒想到張昭說,燒死我我也不出門!

孫權只得又服軟,派人去滅了火……張昭的兒子們實在看不下去了,把張昭給扶了出來。孫權走過去說「老人家你就表生氣了!走走走我請你喝酒~」然後帶著張昭進了宮。

——

這些小故事,寫來令人啼笑皆非。但寫著寫著,卻讓在下想到了子女與父母之間的相處——尤其是子與父,那種男人之間彆扭的親情關係。

孫權與張昭之間,關係就很類似父子。對此,他們彼此可能都是心照不宣的。否則,臣子脾氣再大,也沒有這麼跟皇帝發火的。

張昭身受兩次託孤之任,對孫權不會不生出一種父親般的慈愛。在孫策死的時候,當孫權還忙著悲痛不已哭哭啼啼,張昭就在旁邊厲聲說,此時不是痛哭的時候!後來孫權稱帝,張昭也曾說過「當年是桓王(孫策)、太后把陛下囑託給老臣,而不是把老臣囑託給陛下」這樣的話。

張昭是把孫權當兒子一樣看待的。

父母對子女,最大的態度是什麼?不是怕你不成功,而是怕你失敗。你的事業越做越成功,這並不是父母的訴求。父母擔心的,永遠是有一天你會不會衣食無著。為什麼父母都希望子女早日成家立業,有個穩定的工作?就是因為他們都希望你從此能過著安生的日子——僅此而已。

——

但只是可惜,很多時候,這只是站在父母角度的一廂情願。

子女終究是要長大的,他們終究會有羽翼豐滿的那一天,你無法攔住他們對於世界的莽撞嚮往。當雛鳳清於老鳳聲,老鳳是擔憂多於驚喜的;而雛鳳呢,在急不可耐的無限活力中,又難免會生出對老鳳的嫌棄。

豆上曾有一個舉世皆知的「父母皆禍害」小組。在那裡,各路大神厲聲痛斥奇葩父母在自己的人生路上設置下種種障礙,彷彿他們是上天派來專門折磨自己的。

這種抱怨,各有其因,那是兩代人已經很難達成的共識。但在下想說的是,問題不在於你的父母對你所造成的約束,而在於你如何應對父母所施加的影響。

  • 當父母認定你應該早早安定,而你卻想要經歷不一樣的精彩,這種矛盾,本就是不可調和的。
  • 你只有認清了這個現實,接下來才能意識到:有些決定,總歸是要自己去做的,而且,基本上不可能得到父母的支持——他們至多只能是接受。而你,也不該再強求更多。

就像孫權對張昭一樣,張昭的話我想聽就聽,不想聽就不聽;架可以吵,但氣消了之後,該和好還是要和好。

這才是兩代人之間的相處之道。我對你,既有充分尊重,也會仔細考慮你的建議和感受,但終究,我還是要做我自己的主。

畢竟,能對我的人生負責的人,只應該是我自己。

(圖片來源於網路)

- Review -

何謂一朝天子一朝臣?

一山難容二虎,哪怕一公和一母

每個人的內心裡都住著一個仁波切

- More -

文字內容原創

謝絕未經授權轉載

三國之前內容已歸檔入

微信公號「喻以流年」

不再搬運

圖片來源於網路

版權屬於原作者

如有不妥請告知刪除

推薦閱讀:

Zakk:我與Ozzy的「父子情」
博士「騙」父當宿管,男子無蘋果燒家園,父子溝通遭遇中國式癥結

TAG:孫權 | 張昭 | 父子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