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要做非線性設計
在問:「我們為什麼要做非線性設計」、「非線性建築較傳統建築有什麼優勢?」之前,應該先問下「傳統建築為什麼是這個樣子!這種方式!」搞明白這個問題,就明白「我們為什麼要做非線性」
傳統建築是什麼樣,具體的說就是「線性」的建築,線性指的就是由基本的抽象的幾何圖形,組織構建的建築。直線橫平豎直,最多有點圓形,橢圓,最高級的也就是拋物面。可能因為傳統的「線性建築」存在的時間太過於久遠,基本和人類文明史一樣長,所以很多人覺得線性建築就是天經地義、理所應當、自然而然。而從來沒有思考一下,為什麼會有「線性建築」。
我們看下自然,自然界是是「非線性」的。自然界有多少由最基本的幾何形體構成的元素???確實在某些情況下,自然的東西會是球形,或者六邊形晶體等等,但是絕大部分情況下,自然界是非線性的。而適應自然界環境的進化生物,也是非線性的。同樣人類也是非線性的。
那麼問題就奇怪了,為什麼非線性的自然界,非線性的人類,會製造出線性的建築呢????答案很簡單,基本幾何圖形構成的線性建築,是為了適應人類的技術水平。人類在計算機大規模普及,具備夠用的計算能力之前。橫平豎直、圓形、橢圓、拋物線這些東西,是人類唯一可以方便計算和製造的。不是說線性建築有多好,而是這是在人類一定技術水平下,唯一可以大規模合理製造的。是不得已的選擇。比如悉尼歌劇院那幾個驚艷的帆型屋頂,當時是找了全世界最好的結構事務所,動用的70年代的計算機,然後把屋頂的預應力薄殼簡化為球面的一部分,才完成結構計算。這個東西現在算個事嗎????不是不想做自然界的非線性造型,而是造不出來呀。這也可以解釋為啥,在橫平豎直的工業化城市化環境里,人會感到壓力。人就不是按照這種環境進化的,工業化的時代在智人的歷史上不過是短短的一瞬。
那麼問題就奇怪了,為什麼非線性的自然界,非線性的人類,會製造出線性的建築呢????答案很簡單,基本幾何圖形構成的線性建築,是為了適應人類的技術水平。人類在計算機大規模普及,具備夠用的計算能力之前。橫平豎直、圓形、橢圓、拋物線這些東西,是人類唯一可以方便計算和製造的。不是說線性建築有多好,而是這是在人類一定技術水平下,唯一可以大規模合理製造的。是不得已的選擇。比如悉尼歌劇院那幾個驚艷的帆型屋頂,當時是找了全世界最好的結構事務所,動用的70年代的計算機,然後把屋頂的預應力薄殼簡化為球面的一部分,才完成結構計算。這個東西現在算個事嗎????不是不想做自然界的非線性造型,而是造不出來呀。這也可以解釋為啥,在橫平豎直的工業化城市化環境里,人會感到壓力。人就不是按照這種環境進化的,工業化的時代在智人的歷史上不過是短短的一瞬。
如果對此有疑問,可以的對照下現實,凡是方格子網的城市都是人工規劃的,凡是自然形成的村落和城市,都不是方格子網………………同樣是人工環境,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
如果對此有疑問,可以的對照下現實,凡是方格子網的城市都是人工規劃的,凡是自然形成的村落和城市,都不是方格子網………………同樣是人工環境,為什麼會有這種區別???
相信如果是學建築或者規劃的,會非常清楚什麼叫城市肌理。為什麼人工規劃的城市,肌理是方格子???為什麼自然形成的村落城市肌理就不是方格子???人工規划過程中,人工(人的計算能力)佔主導,所以明顯的體現了技術和工具的限制;而自然形成的是長時間多因素影響共同作用,人類規劃設計技術的限制(人計算能力限制)在其中不佔主導,所以不被工具限制,呈現多種形態。與建築技術基本從人類有文明就開始萌芽相比,規劃技術成熟的非常晚。所有同樣是人工環境,自然形成的城市村落和人工規劃的城市村落,可以非常明顯體現了這種規劃技術局限(計算能力限制)的區別。
在計算能力缺乏的年代,人類的智能只能處理少數的變數,所以不得不把具體問題抽象簡化成線性的幾何圖形,而今計算能力上來了,可以處理的變數成數量級的提高,也就不需要過於簡化問題。比如同樣處理平面上方格子網和非方格子網,計算能力至少需要提升4倍。因為任何一個斜線都是換算成相互垂直的兩個量來處理。如果是曲線,還要積分………………這個。而且設計這種複雜問題,很多部分是無法分解成多任務的。不能靠組織結構用一大幫人來硬算。人工規劃的城市,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出來,而自然形成的村落城市,形成時間是幾十上百年。所以,人工規劃的城市計算迭代次數低,消耗的計算資源少;而自然形成的村落城市,在幾十上百年間,不知道計算迭代了多少次。
明白這個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各種設計強調要「自然,就像環境長出來的一樣」。意思就是不要被設計者自身拙略的技術限制(計算能力限制,只能處理少數變數),要有綜合考慮各種制約因素的設計能力和設計技術(要有更強的計算能力,處理更多的變數)。
非線性建築設計從本質上和線性傳統建築,並沒有本質區別,唯一的差別在於,非線性建築使用的設計工具、製造工具,因為計算能力千萬倍的飆升,在處理非線性上毫無難度,和用傳統設計工具處理線性問題一樣方便快捷。工具的改變導致的設計方法,思維模式,工作流,製造方式的改變。這種技術進化,一直存在於人類的文明史中。而今計算和加工能力都具備的,我們當然應該跳出舊的束縛,去擁抱自然、擁抱未來、擁抱非線性。
非線性建築設計從本質上和線性傳統建築,並沒有本質區別,唯一的差別在於,非線性建築使用的設計工具、製造工具,因為計算能力千萬倍的飆升,在處理非線性上毫無難度,和用傳統設計工具處理線性問題一樣方便快捷。工具的改變導致的設計方法,思維模式,工作流,製造方式的改變。這種技術進化,一直存在於人類的文明史中。而今計算和加工能力都具備的,我們當然應該跳出舊的束縛,去擁抱自然、擁抱未來、擁抱非線性。
非線性建築怎麼做呢???就如同線性建築怎麼設計問題一樣。線性建築也是為了適應各種使用需求,用地環境,自然地理氣候,工藝技術,人文文化傳統需求,視覺形象…………等等,只是為了適應技術水平,才弄成橫平豎直的線性的。那麼同樣的,自然界的各種非線性的元素,也是在各種相互影響的因素下,形成這個樣子,只是自然界沒有人類技術水平這個限制,所以形狀形態就各種各樣了。
非線性建築怎麼做呢???就如同線性建築怎麼設計問題一樣。線性建築也是為了適應各種使用需求,用地環境,自然地理氣候,工藝技術,人文文化傳統需求,視覺形象…………等等,只是為了適應技術水平,才弄成橫平豎直的線性的。那麼同樣的,自然界的各種非線性的元素,也是在各種相互影響的因素下,形成這個樣子,只是自然界沒有人類技術水平這個限制,所以形狀形態就各種各樣了。
當建築設計人員在計算機和軟體的輔助下,獲得的計算能力千萬倍的飆升,發現原來無法下手的問題,居然變得如此簡單,自然就會有想要做點什麼衝動。如同買了輛好車,自然想帶個妹子出去飆車。不要站在旁邊旁觀,光看是永遠不會有啥體會的。就像你不會開車,怎麼能知道帶著開輛好車,帶著妹子周末去遠足是啥感覺!!你看再多類似的故事影像,也不如你去學個駕照買輛車,周末帶著家人出去兜風體會深刻現實。去學下非線性的設計工具,擺弄擺弄,玩一下,你就會發現,原來還有這種操作。
至於說對專業能力和天賦的要求,非線性建築和線性建築是一樣的。前期新工具的優勢可以部分抵消用舊工具的天分,但是等人家也學會的新工具,差距仍然存在。就像學會開車的,比賽誰運動的快,運動的遠,怎麼都可以秒掉各種田徑世界冠軍,但是等人家學會開車,也就那樣了。
科學的精神是承認未知,然後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把未知變為相對的有知,然後又認識到更多更廣的未知,然後在重複這個過程。所以我們應該遵循科學的精神,承認自己面對新工具帶來的新世界是未知的,然後通過實踐去探索這片未知的世界。
別老問這個有什麼好、可以幹什麼、這個是什麼………………不知道。而今只是非線性設計的萌芽時代,所以從最簡單的造型開始,內部功能還是舊建築的方式,但是隨著計算設計工具的進步,製造水平的進一步提升,內部功能也遲早會走向非線性。這是一個更廣闊的天地。非線性設計有什麼好。這個問題現在無法回答,現在所有的回答,在將來都會被現實證明是片面甚至錯誤的。歷史上有無數個類似的問題:會用火有什麼好、火可以幹什麼?飛上天空有什麼好、會飛可以幹什麼??互聯網有什麼好、上網可以幹什麼??…………………面對廣闊全新的未知世界,有什麼好、可以幹什麼?
能做,當然要做。
施工技術的也是被機器人和計算機從根本上行顛覆,《建築學報》2017年5月期刊,上海的一個實際項目怎麼用機器人砌牆,砌牆都能有這種操作。這不是未來,這是現在。
ps:寫這篇文章,是在閱讀了《人類簡史》、《未來簡史》兩本書以後,忽然覺得廓然開朗,冒出來的想法。這兩本書提出一個觀點:人類社會是由「想像的共同體」創造的。人類社會的一切是因為想像而存在,而我們對未來的想像,源自歷史上曾經的想像。其次兩本書是體現互聯網分享精神的兩本書。其觀點的論述和推演,用的都是容易理解的樸實平和的語言。而不是搞學術晦澀專有化的名詞和複雜的邏輯關係
如果按照「人類社會的一切是因為想像而存在」,那麼就可以很好的解釋「裝B」和「B格」的現實意義、現實價值。
推薦閱讀:
※建築學學生作業究竟是表達更重要還是設計本身更重要?
※畫圖者專用配色圖
※在做建築設計中,你們從哪裡感受到快樂?
※霍金大師、建築設計師,同樣的離去,不一樣的結局
※想不到建築界「奧斯卡」女王-Zaha Hadid竟然是這樣的Zaha
TAG:建築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