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上層社會越來越富的真相…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句話出自《聖經·馬太福音》25章29節,後人以此為典故,歸納了「馬太效應」,即強者愈強,弱者愈弱。

馬太效應是世間最冰冷的規則,卻又無處不在。

越有錢,收入增長越快!

《二十一世紀資本論》的作者湯瑪斯·皮克提認為,當今的資本回報率已經大於經濟的增長率,這將會導致社會財富向少數人聚集。

也就是說,越有錢收入增長越快!經合組織(OECD)的統計數據驗證了這一點。

最近30年,英美等發達國家的高收入群體和低收入群體收入都有所增長,但是高收入群體(政企管理者、金融從業者、IT從業者)的收入增長更快。

投資財富的積累猶如滾雪球,同樣的速度下,雪球越大體積增長越快。就像投資理財農場,投入的越多,收益就越高。收益變為本金再投入,反覆幾回,他的收益就已經超過了小投入的人的本金。

當王健林「先賺它個一個億」的小目標刷屏時,你有沒有算過:王健林身家2600億,一個億隻占他總資產的0.04%,對他而言真的只是一個小目標啊!

而對於沒有家產且年收入十萬的年輕人而言,一個億的小目標也不算太難,也就是不吃不喝工作1000年而已。

受教育程度越高,對教育越重視

當「讀書無用」的聲音在底層日益高漲時,社會中上層卻在教育的投入上更加瘋狂。

去年有一篇名為《北京的無奈:海淀拼娃是怎麼拼的》的文章在各路家長的朋友圈瘋狂轉發。

當主流媒體炮轟課外班是培養應試教育的機器時,作者透露了他孩子在輔導班的課程:

語文由北大的老師上課,孩子讀的是《大學》和《春秋》,但很多內容講的其實是歷史,而且是把中國歷史發生的事情與外國歷史橫向對比,帶有文化和哲學的啟蒙。

英語則是新東方的名師上課,孩子從自然拼讀開始,不再是死記硬背,而是在講英語故事。

數學則是國內985名校的畢業生授課,小學低年級的奧數就足以讓文科生繳槍,但孩子學會了就會有樂趣。

作者稱兒子每天早上七點半起床,晚上八點課外班下課,趕回家還要寫作業,做完作業還要看課外書,一般是兒童讀物,一周讀完一本,一個月讀完一套,內容包括科技、歷史、地理等等。

或許你會覺得這樣的家長很殘酷,居然把孩子逼得那麼苦,說好的快樂教育呢?可更殘酷的是,所有的這一切,都是孩子自己要求的。

一般控制他晚上十點要睡覺,但他經常會比這個睡得晚,孩子才七歲啊!真的很擔心,每次都對他說你不想學了課外班就不要上了,但他總是不願意,他有一個目標,就是能夠贏了老爸,要有他會他老爸不會的內容。

文章的最後一句話耐人尋味:成功,真的不是一代的積累。

當然,我們也不用為此感到太過焦慮。馬太效應適用於資源集中發展的情況,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說也並不全是壞事,因為努力也是一種資源,只要你願意付出願意進取,那生活還是會越過越好。

任何一個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都會分層。今天想跟大家討論的問題是:不同層級社會的根本區別是什麼?是財富數量級嗎?

不是,其實是一種更加微妙的東西。

把社會分成三個層級,上層、中層、下層:

1、上層社會

上層社會是由大企業家、政治家、投資家、富二代、明星、名人等等組成的群體,這個群體最大特點就是人與人善於聯姻和聯手,比如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新聞:某企業家娶了某明星;某明星得到了某企業的原始股;某富二代跟某網紅在一起了等等;

為什麼上層社會的人總是互相捧呢?

在上層社會裡,首先人員稀少,然後大家個個名聲在外,彼此之間基本都有耳聞,如果你想了解誰就去打聽一下,結果什麼都摸的一清二楚,所以每個人都很重視自己的名聲。

其次,上層社會的每個人都掌握著大量資源,大家心裡都明白一個道理:要有自己手裡的資源去換別人手裡的資源,這樣才能把資源盤活,自己掌控的東西就越來越多,所以上層社會的人都樂於去分享。

再次,雖然上層社會的人的交往基本都屬於利益交換,合作都是有條件的,但是由於每個人都有一定的背景和實力,所以大家形成了一種互相制衡的機制,一般情況之下很少有人願意去做出「出格」、「冒大風險」的事,誰會為了占別人一點便宜而丟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

所以,雖然在上層社會裡人與人之間少不了虛情假意和見風使舵,但是至少表面上看起來是「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如果哪一天兩個人到了非翻臉不可的地步,也不會親自出面解決。總之,上層社會的人總是努力保持一種風貌。

2、中層社會

中層社會是由高管、白領、創業者、中小企業主、自由職業者等等組成的群體,這個群體原本應該享受安逸的生活,但是大家普遍焦慮不安。一方面高高在上的房價、衝擊力巨大的互聯網讓他們沒有安全感,另一方面房產造富、互聯網造富等等財富浪潮又讓大家蠢蠢欲動,所以這個群體最大特點就是等待幫助。

為什麼中層社會互相等呢?

首先,中層社會的人改變命運的最好方式就是創業,幾乎每一個人都有創業的打算,但是創業是需要承擔一定風險的,而他們身上的生活負擔(比如房貸、生活支出、健康後備金)等等,這讓他們很難輕裝上陣,於是每個人都在等一個更快、更合適、更安全的機會。

其次,創業還需要找到合適的夥伴和合伙人。但實際上,中層社會裡人與人最缺乏的東西是信任,這主要是由於傳統商業的粗放和無底線競爭導致的結果,最終人心向背,人人自危。其實中層社會有很大有才華和潛力的人,但是大家總是打不開懷抱互相擁抱;

所以,中層社會是最尷尬的階層,他們可上可下,但是要面對壓力、風險和猜疑,

他們也迫切想改變和創造,但似乎一直在等待機會出擊,然而這個世界怎麼會有專門給我們量身定做的機會和人?

3、下層社會

下層社會主要指沒有生產資料、僅僅依靠出賣勞動力而維持生計的人,他們在夾縫裡求生存。他們往往沒有文化,不在乎尊嚴,更談不上自信。更重要的是他們往往睚疵必報、斤斤計較、互相踩踏。

為什麼下層社會互相踩呢?

舉個例子,菜市場里,大媽會和小販為了幾塊錢而吵架撕逼的,為什麼呢?因為是真的在乎這幾塊錢。如果每天買菜賣菜,都落差個幾塊錢的話,那麼一個月下來,支出就會多出不少。

這是一個成本,無法負擔這個成本,就會不滿會憤怒,會需要維護自己,然後就造成了會當面撕逼。

社會地位,經濟地位比較高的人,不會為難服務員。大多數是不會的。

為什麼呢?我想你們都知道菜市場里會發生為了菜錢高低而吵架的。

那麼你們見過在奢侈品店裡,有人會和售貨員吵架的么?為了這個包貴了這個包便宜了而吵架?

你見過在米其林三星里,會有顧客當面和服務員撕逼么?即便遇到有服務員不小心做錯了事情,大部分能光顧米其林三星的客人也都不會撕逼的。

為什麼?因為不在乎。

2000年前,管子就提出「有恆產者才有恆心」,這句話真不是隨便說說。一個人要有一定的財富和資產才能有自己的原則和立場。當一個人活著就是為了混口飯吃,整日疲於奔命時候,往往也徘徊在出格、犯罪、和賣命的邊緣。

其次,他們總是互相攀比和提防,總是生怕別人比自己過的好。他們不擔心那些和自己不相干的人成功了,卻總是在意自己身邊的人成功了,這讓他們萌發嫉妒之情。

甚至,他們會在暗地裡算計你。你在明,他在暗,他們會以惹你不開心為樂。窮人何況為難窮人?大家都是弱勢群體,應該互相幫助。

這就是上、中、下三個社會的最根本區別之一:

上層社會的人,每個人都在盯著對方的長處;

中層社會的人,每個人都在等待別人的好處;

下層社會的人,每個人都在坐等別人的笑話。

其實,這也是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廣大縣城農村的區別;

一線城市的有能力的人太多,大家互相制衡,所以彼此只能遵守規則;

二三線城市雖有基礎設施但機會太少,大家只能大眼瞪小眼,空有一腔抱負;

廣大縣城和農村基本就是地頭蛇的天下了,關係比能力重要、算計大於努力;攀比高於生活;

階級固化可怕的是,越是低層的人,進步速度越慢。你在10%的增長,然而你的上層階級已經在30%地增長,你以為你越來越近,可最後發現還是越來越遠。

推薦閱讀:

【剖析】馬蓉將被起訴而輿論為何一邊倒?
我為什麼寧死也要遠離底層社會?(深度)
李敖:快意恩仇的大俠,近鄉情怯的凡人
深度學習動態觀察(safety)
為什麼說「三輪老人」不幸離世事件中的「三輪老人」為「中國阿甘」?

TAG:社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