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媽原創) 寶寶究竟需要吃多少奶?為什麼喂完母乳,寶寶還能吃掉這麼多的牛奶?

作者:梧桐媽媽大小寶(微信公眾號:wtmmdxb)

(跟北京大學醫學博士,曾經的武漢同濟醫院主治醫師,復旦大學兒童心理學博士後,二胎媽媽一起育兒!——這是同一個人……)

寶寶究竟需要吃多少奶?為什麼喂完母乳,寶寶還能吃掉這麼多的牛奶?

講解這個問題,首先得理解一個概念——「吸吮需求」。

跟絕大多數哺乳動物幼崽一樣,寶寶的吸吮反射與生俱來——當新生兒口唇觸及乳頭時,便張口、繼而出現口唇和舌的協調性吸吮動作。我們嘗試輕劃或輕叩寶寶的小嘴唇,或把其他東西比如手指放入寶寶口中,寶寶口輪匝肌收縮,上下唇噘起,開始吸吮。除了媽媽的奶頭,寶寶也非常喜愛吸吮自己的手指,這是他探索自己的身體和這個世界最初的方式。3~4個月後這種反射會逐漸消失,被主動的吸吮動作替代,而在睡眠和其他一些場合,小寶寶仍會在一段時間內表現出自發的吸吮動作。正常成人沒有這種反射。

第一次喂哺母乳,寶寶究竟能吃進去多少呢?大概2~5毫升。什麼?是的。你沒有聽錯。寶寶第一次喂哺一般就能吃進去母乳,而且只需要2~5毫升。不足一支小型號注射器注滿的量。

也許你會問,這怎麼可能呢?我們的寶寶第一口奶基本都吃的牛奶。我清楚看到他吃了20毫升左右,而且他還是個非常瘦小的小傢伙,也許胖小子更能吃。他奶量增長很快,沒兩天就吃到60毫升了。這一丁點兒母乳,真的足夠嗎?如果真如你所說,他為什麼能吃下更多的牛奶呢?

個中緣由,且聽我細細道來。

寶寶的胃容量其實很小,剛出生只有玻璃彈球那麼大,撐滿後不過一個乒乓球的體積。而且寶寶出生後是沒有多少飢餓感的,維持他進食的主要動力,就是吸吮需求。有報道稱,即使沒有迅速給予營養供給,足月嬰兒從母體中帶出、儲存於體內的營養,足夠他支撐3~7日。

圖:嬰兒胃容量變化(一)

註:原圖片來源於網站,TheVisualMD HealthCare Educational Resources,翻譯整理者不詳。向原作者及翻譯者致敬!

圖:嬰兒胃容量變化(二)

註:數據來源:Linda J. Smith』s, 「Coach』s Notebook: Games and Strategies for Lactation Education.」 Boston, Jones and Bartiett, 2002. 根據該文獻及國際母乳協會網站內容設計製作的圖示。文獻提到,新生兒首日奶容量約彈珠大小,出生後第三日約乒乓球大小,第十日如大雞蛋大小,成年人胃容量如壘球大小。國際母乳會網站(國際母乳會- 中國| La Leche League – China,La Leche League - China)提到,研究者發現一天大的新生兒的胃並不會為了容納更多而伸展。由於新生兒的胃壁保持緊緻狀態,過多的母乳就會被吐出。初乳的量正好是寶寶最初幾頓所需的量。本圖僅用於知識推廣,不作其他商業用途使用。

兩張圖片數據略有差別,僅供讀者參考。

是的,你沒有聽錯。生後沒有迅速哺乳,寶寶不會餓壞,也不會餓死。不僅不會餓死,還會支撐3~7日。其實很多新聞報道過,路邊或廢棄的廁所被丟棄的嬰兒,幾小時甚至一至三日後被發現,嬰兒往往是存活的。有些棄嬰被丟棄的環境條件非常惡劣,一些嬰兒被塑料袋或被子包裹,扔進垃圾桶里,一些嬰兒被塞入廢棄的廁所,半個身子泡在糞水裡。極端的一個案例,一個新生男嬰被割喉,傷口很深,好在未傷及大血管,出血不多。可憐的孩子被裝進塑料袋裡,大冬天晚上被扔在路邊的板車上,2日後才被發現。被發現時他的嘴唇發黑,能夠翕動,但很難發聲,發現者由此發現他是活著的,送到醫院診斷為「新生兒硬腫」,也就是寒冷造成的,要知道這是在北方發生的真實案例。孩子很危重,醫護人員搶救了一個多月,竟然活過來了。事實上,多數的棄嬰,經過治療都能活下來,尤其是單胎足月嬰兒。

為什麼幼嫩的小嬰兒,可以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不用喂哺存活這麼久呢?孕晚期最後一個月,胎兒各器官發育基本完成,主要囤積鐵質和能量,為娩出作最後的準備。囤積能量的主要形式是棕色脂肪。棕色脂肪組織只在嬰兒期起作用,他們堆積在肩胛間區、腋窩、頸後部等處,幫助維持體溫。隨年齡增長,棕色脂肪會逐漸消失。研究發現,棕色脂肪的活力需要寒冷激發。在寒冷刺激下,棕色脂肪細胞內的脂類分解、氧化,散發大量的熱能,而不轉化為化學能。這一過程受交感神經調節。冬眠動物體內棕色脂肪的含量也較多,機制類似,能幫助其利用體內脂質物質,維持體溫,抵禦寒冷,甚至在毫無進食的狀態下,度過漫長的冬天。早產兒因為提前出生,棕色脂肪組織還來不及發育和囤積足夠的能量,因此抵禦寒冷的能力大大降低,無進食狀態下的生存能力也較差。

因此,經過大自然漫長進化過程中的精雕細琢,生命的能量,遠比我們想像得強大。看似柔弱的小生命,要比我們想像的頑強很多。

因此,寶寶一開始到底吃了多少奶,我們大可不必太過於緊張。我們充分確信他不會餓壞。只要母親沒有糖尿病、寶寶沒有特殊疾病、早產、體重過低(體重<2000-2500g)或過度肥胖(體重>4000-4500g)等情況,他不會出現低血糖,因此也不會傷害大腦。他想吃奶,不是因為飢餓,那是因為他的吸吮需求大於他的能量需求。也就是即使他不餓,或已經吃了它需要的足夠的奶水,依然會吸吮更久一些的時間,也更希望媽媽頻繁哺乳。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是大自然設定好的,贈與媽媽充沛奶水的特殊方式,也是最佳方式。寶寶吸吮的時間和次數大於他實際的需要,從而刺激分泌更多的奶水,供今後享用。隨著寶寶發育,胃口增加,奶量也在不斷增加,而這種刺激泌乳的模式總能不多不少地滿足他的實際需要。寶寶發育最快的就是頭三個月,尤其是第一個月。因此通過這個方式,在這段時間內媽媽的奶量是增長最快的。約兩三個月後基本達到供需平衡,過多的吸吮需求相應的減少。

因此不難理解,在寶寶出生的第一個月,經過任何人為的干預,包括喂哺牛奶、使用吸奶器、使用護乳頭罩等,都會改變寶寶吸吮媽媽乳頭的次數,和每次吸吮的時間,從而改變媽媽的泌乳速度,通常都是減少吸吮,從而對媽媽的奶量增長產生災難性的影響。

在我國,最常見的狀態就是,寶寶在喂哺母乳之前添加了牛奶。吸吮需求會讓寶寶在吃了足夠的奶以後還會吸吮,於是吃奶瓶的寶寶會吃過多的牛奶。有時過多的奶會從寶寶嘴角溢出,事實上由於新生兒奶量總體相對較小,睡眠較深,時間較長,溢奶的情況較少。也就是,寶寶因為有吸吮需求,會將他不需要的那部分奶水,傻乎乎的全都吃到肚裡去。牛奶相對母乳本來不好消化,這樣一來,還得消化這麼些多餘的牛奶,耗費的時間就更久了。而且寶寶的身體里會調動更多的血液到胃腸道里去參與消化,而腦部的血流相對減少,寶寶會昏昏沉沉,睡得更實一些,看上去哭鬧也更少些。

有的新媽媽會將自己的奶水擠出來喂哺寶寶。而寶寶吃完了瓶中的母乳,還有吸吮需求。這時如果拿走奶瓶,寶寶過一會很快就哭起來。老人往往怕孩子餓著,飛快地泡好牛奶塞進寶寶嘴裡。而出生僅數日的嬰兒,還能再吃下30~50毫升的牛奶。這實際也是吸吮需求的功勞。看到此現象,全家一片嘩然,一邊倒地指責堅持要純母乳的新媽媽「就是你這麼不聽話,寶寶吃不飽長不好,你擔得起這個責任嗎」。新媽媽的孤立和挫敗感,自然不用提了。

而全母乳的寶寶,一兩個小時甚至更短的時間就會哭鬧起來,直到乳頭塞進嘴裡才肯罷休。有些媽媽奶量較多,寶寶會吐出一些來,但吃奶間隔依然比牛奶要短,哭鬧較多。因為母乳很好消化,寶寶很快又要再吃了。而且大自然給新生寶寶的信號就是——「吃!吃!吃!」從而幫媽媽增長奶量。

因此,寶寶給新媽媽和其他家人一個錯覺,母乳不夠,寶寶吃不飽,經常哭鬧,而牛奶才能餵飽寶寶,吃得好,睡得長,睡得香。而在母乳量隨著寶寶需求快速增長的關鍵時刻,添加了奶粉,喂哺間隔被拉得很長,會極大地減少新媽媽的奶量。

也許你會說,多吃點也好呀,長得好呀。母乳寶寶不如牛奶寶寶吃得多,睡得好,還需要使出「吃奶的力氣」,花大量的能量在頻繁、持續時間長的吸奶上,看著寶寶挺累的,經常累得睡著了,頭上還出很多汗。這樣會不會也影響寶寶發育?縱觀周圍的胖小孩都是奶粉寶寶,那罕見的全母乳寶寶通常較之要瘦小一大圈。

其實不然。奶粉中的糖、脂肪、蛋白質,都接近母乳的3倍,並且因為存在吸吮需求,寶寶會吃掉過多的牛奶。而這些多餘的能量寶寶並不需要,反而會造成肝腎等幼嫩臟器的負擔。多餘的能量變成脂肪在寶寶體內聚集起來。而且促進奶牛產奶的各種人工添加的激素、促生長物質、抗生素(影響腸道菌群,也是造成肥胖的原因之一)等,也會存留在奶粉中,這些物質的量會是母乳的數倍甚至數十倍、數百倍,會加快寶寶生長發育的速度。因此寶寶會超高、超重、過胖。

然而,幾乎沒有幾位媽媽和家中的老人,能忍住對自家寶寶體重的擔憂。生怕他沒吃飽,營養不良,「輸在起跑線上」。「看鄰居家的小胖,塊頭比我們家的大那麼多!」很多人添奶粉的初衷,僅僅是為了讓孩子長胖。而這將進一步降低母乳餵養率。

剛出生的寶寶吃牛奶,看著挺滿意,沒什麼不好,沒兩天就長得白白胖胖。不過沒多久,一家人就高興不起來了。

(1)大概三四周左右,寶寶奶量增加,超過了他的腸胃機械負荷的量,而胃底摺疊抑制胃食道反流的肌肉(稱his角,在食道下段跟胃底的連接處)往往並未發育好(需要到3~4個月,有些孩子會到6個月甚至更久),多餘的奶會反流溢出嘴角,甚至引起吐奶。這種情形經常非常影響睡眠,或讓一家人輪流抱著放不下來。具體詳見下述「胃食道反流」章節。

儘管母乳寶寶也會吐奶,尤其在媽媽母乳特別充足的情況下,但總體而言,會好很多——在早期加速生長的時候,寶寶的吸吮需求略微「求」大於「供」,這會很好地控制他的食量,不至於過飽。

(2)少數嬰兒會將吐出的奶誤吸入肺里,引起誤吸性肺炎(如果新生寶寶呼吸音特別粗,有很多的氣道分泌物,可能伴隨發燒,精神萎靡,食量減少,很愛吐奶,可能提示誤吸性肺炎,需要及時就診。也可以買個霧化器放在家裡,出現此類情形需要經常給孩子做霧化,老跑醫院不現實,也容易交叉感染,具體詳見《夏娃的困惑——嬰幼兒護理及睡眠教養》一書),治療很麻煩,需要很多抗生素和激素,其中部分孩子會反覆感染。而奶粉屬於異種蛋白,身體排異性比較強,氣道痙攣繼發感染的情形往往會重一些。

儘管誤吸母乳也可能造成誤吸性肺炎,不過孩子的身體對母乳的排異性較弱,母乳中的抗體,也有助於寶寶恢復。所以吃母乳的孩子出現此類情形往往不那麼嚴重,好起來也會快一些。

(3)寶寶吃牛奶時往往還會吞下許多氣體(寶寶含奶嘴的方式更容易吞氣,且奶粉沖泡過程也容易產生大量細小的氣泡),再加上這麼多難消化的牛奶,飽脹感很明顯,很影響睡眠,寶寶也更愛哭鬧。吞下的氣體即使拍嗝也較難排出,一般15分鐘至半小時才能緩慢好轉,有時需要折騰大半個鐘頭。具體詳見「配方奶餵養」章節。

(4)吃奶粉的寶寶更容易出現腸絞痛,原因是多方面的。寶寶在3~6個月以內,控制腸蠕動的神經、肌肉發育還未完善,蠕動不太協調,容易痙攣。另外,此時胃腸道粘膜免疫功能也尚未發育完善,腸道通透性較高,寶寶的腸胃經常對奶粉中的物質存在一定敏感性。吞入的細小氣泡也容易加重腸絞痛表現。因此,在此期間,奶粉寶寶較母乳寶寶更容易出現腸絞痛,癥狀也會重一些。這些寶寶會一陣陣哭鬧(與胃食道反流的哭鬧稍有些區別,反流的哭鬧往往在進食後更明顯,而且是持續性的),也非常影響睡眠,也喜歡被抱著——蜷縮的動作、照料者體溫、安全感能幫他緩解一些不適感。於是,一家人又輪換抱著放不下來了。

如果混合餵養,胃腸不適的情形也很多見。這是因為兩種奶水的消化速度、消化方式、粘滯阻力以及通過腸胃的速度都是完全不同的,這些都會把幼嫩的腸胃弄得很糊塗——蠕動方向以及蠕動速度經常變來變去,腸子容易「鬧脾氣」產生痙攣,也就不難理解了。

如果特別明顯的腸絞痛,伴隨大便性狀改變、其他消化道癥狀、濕疹、肛周潰瘍等,甚至拒奶、體重不增等,極有可能提示奶粉過敏,需要追奶實現全母乳餵養,或更換不同程度的水解蛋白奶,甚至是無乳糖奶粉、氨基酸奶粉、腹瀉奶粉。一換就是3~6個月,肚子是不難受了,營養卻很受影響。不過現實狀況下,這些情形經常很難識別,會讓照料難度「雪上加霜」。具體詳見「配方奶餵養」章節。

你很疑惑,也不怎麼確定,孩子是不是不舒服?於是帶著孩子去醫院看看,一些醫生會建議給腸絞痛的嬰兒吃西甲硅油、益生菌之類。梧桐媽媽個人並不認同。西甲硅油作用不大,且粘附在腸道表面會影響營養物質吸收,時間長了容易造成營養不良。益生菌詳見前述「新生兒不用餵食水」章節。梧桐媽媽非常建議你找找過敏原,尤其是寶寶天天吃的口糧——奶粉,以及媽媽吃了寶寶不舒服的東西後,製造的母乳。過敏原不去除,這些癥狀很難好轉。

吃母乳的寶寶也有可能出現腸絞痛,畢竟孩子胃腸還沒完全發育好,不過癥狀往往更輕微,持續時間也較為短暫。同樣,母乳中的抗體也會幫助寶寶減少過敏的情形。當然母乳媽媽需要稍微忌口些,鮮奶、一些高蛋白食品、酒精、藥物等可能會刺激寶寶腸胃,如果寶寶腸絞痛明顯,伴隨濕疹、肛周潰瘍等,媽媽需要找找原因,把可疑的食物停掉看看。具體見「奶不好」章節。

於是,給孩子添了奶粉,這個過度餵養、難於消化、胃食道反流、吐奶、嗝氣、胃腸痙攣或腸絞痛的小嬰兒,經常哭鬧,不好好睡覺,也吵得一家人睡不了覺,就在情理之中了。他通常在1~2個月前後變得很難帶。他特別喜歡抱著,一放下就「落地醒」,要麼就一整天不睡覺,在床上扭來扭去,小臉兒憋得通紅,一會兒作嘔、嗝氣,一會兒打屁,時不時哭兩聲,看著挺難受,一家人只好輪流抱著他睡,叫苦不迭。

糟糕的是,新媽媽和照料者們,往往對他尖利、煩惱的哭鬧很不理解,甚至心生煩躁。不過,哪個孩子不愛哭呢?是不是長大些就會好?只好自認倒霉吧。大伙兒是如此怕孩子餓,經常一哭就添奶粉,結果越哭越喂,越喂越哭,造成惡性循環。看看書,上上網,這不,還有個詞描述這類好哭的孩子,「高需求寶寶」啊!於是慢慢接受了這個事實。

抱久了,總是哭,又不讓人睡覺,真讓人受不了,太受不了了。一家人心裡直犯嘀咕——是不是抱慣了才會這樣?上網查查,翻書看看,哎呀,還有個「哭聲免疫法」!試試看,「哭了不抱,不哭才抱,養育不哭不鬧愛笑的好寶寶」!然而,這個不舒服的寶寶孤零零地躺在小床上不斷呼號,哭得撕心裂肺,希望引起家人重視,而家人卻強忍著心疼,躲在隔壁房間暗自抹眼淚,卻不予回應!傷心的寶寶每每能哭大半個小時,反天性,反人類,多麼殘忍,也多麼愚昧啊!時間長了,他發現自己發出的信號得不到回應,真的會變得乖乖的,獃獃的,也真能一個人吃吃手指、吮吮下唇睡著。家人眉開眼笑,「看,這方法多好!就該這麼『科學育兒』!」(詳見《夏娃的困惑——嬰幼兒護理及睡眠教養》一書。)

更糟的是,這個寶寶怎麼這麼愛生病!不是發燒咳嗽,就是鬧肚子,總往醫院跑,不停地打吊瓶。這把一家人照顧寶寶的能量和錢,迅速地消耗掉了。具體詳見上述「母乳寶寶不易生病」章節。

不好好吃,不好好睡,總要抱著,還老不舒服或生病帶著往醫院跑……這些個情形讓新媽媽和一家人的生活,因為小生命的到來反而變得黯淡無光。到底有沒有個盼頭?倒還真有。隨著寶寶的身體慢慢發育成熟,3~4個月以後胃食道反流、腸絞痛的情形會好一點,生長速度放緩,反射性的吸吮需求會下降,寶寶自我意識增強,也會嘗試主動控制食量。這會兒寶寶愛左顧右盼,感覺好玩的事情也多了,也有些影響吃奶。有些孩子還會因為這些原因出現一小段「生理性厭奶期」(具體詳見「厭奶期」章節)——奶吃得少了,自然不怎麼鬧騰了。

看到這兒,你會不會恍然大悟?民間說的「吵一百天」,原來是這麼來的?這是個老話,是不是母乳寶寶也有?當然,母乳寶寶也會出現過度餵養、胃食道反流、腸絞痛等情形,總體而言,相比奶粉寶寶會好許多,也會更快好轉。如果一口奶粉或其他什麼東西都沒吃過,媽媽也經常陪伴孩子吃和睡,對他回應得很及時,絕大多數小嬰兒會像出生不久、依偎著媽媽吃奶的小貓小狗一樣,安寧乖巧,特別好帶。

我們生怕孩子沒吃飽,沒吃好,長不高,長不胖,智力受影響……稀稀拉拉的母乳不夠吃,不夠好,奶粉來補足量、補營養。然而,竟然都是吃多惹的禍!好好的人奶吃不飽吃不好,添動物的奶就能吃飽吃好?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圖樣圖森破啊!

看到這些,也許你會將純母乳事宜,重新「提上議事日程」了。你可能會問,我已經混合餵養了一段時間,純母乳還有機會嗎?答案是肯定的。只要意識到要改變喂哺方式就行,越早越好。理論上來講,泌乳是生物反應,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隨時都有純母乳的機會!你,需要十分堅定的意志支撐你的餵養信念,更強大的內心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質疑,唯一的方法就是讓寶寶徹底放棄奶瓶,掛在自己身上,吃!吃!吃!白天吃,黑夜吃。也許有段黯淡的時光,你會腰酸背痛,辛苦無望,身心俱疲……但,你終究會發現,一切努力都是多麼的值得。不出數日,寶寶哭鬧會少了,看上去滿足了。多數也就1~3天,少數猶豫著不敢完全放棄奶瓶的媽媽需要7天或更久。你倆終歸會達到和諧,請相信我。具體詳見「追奶」章節。

也有寶寶存在較嚴重的乳頭混淆,一時半會兒很難親自喂哺。那只有靠吸奶器,吸!吸!吸!不要等奶脹了再吸,需要盡量模擬母乳寶寶吸吮頻率和時長,頻繁地吸,奶吸凈了後也要再吸一會兒。具體詳見上述「吸奶器」章節。然後盡量試用各種方式,嘗試親自喂哺。

你要有信心。請相信自己。你一定能做到的。請為之不懈努力。

本文節選自《夏娃的困惑》叢書,作者馮欣源(微信公眾號:梧桐媽媽大小寶,wtmmdxb),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版權所有。轉載規則請添加公眾號後,後台回復「轉載」獲取。購買新書可以戳文章末尾「閱讀原文鏈接,也可以添加公眾號,後台右下方有書籍詳細介紹和微店二維碼。」

推薦閱讀:

寶寶出生30天需要辦理5個證件
親子門診:孩子受欺負卻不跟父母說,怎麼辦?
寶寶最危險的性格top5,六歲前不改正影響一生
單親媽媽的我,給孩子「偽造」了一個好爸爸

TAG:育兒知識 | 嬰兒餵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