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身上的衣服從哪兒來?又會到哪兒去?

ECO TALK | 誰製造了我的衣服?

▲社交網站上#誰製造了我的衣服( #whomademyclothes)活動

「時尚革命」呼籲人們在社交網站 PO 出穿著衣服的內標,加上「#WHOMADEMYCLOTHES」的標籤,並 @ 品牌詢問:是誰製造了我的這件衣服?

2016 年,在社交媒體上,時尚界曾經有場活動引來了 7 萬多人參與。它不是時裝周,也與明星或網紅無關,而是為終端消費者和服裝製造 / 加工者嫁接橋樑的「 誰製造了我的衣服 」(#WhoMadeMyClothes)。公益組織「時尚革命」(Fashion Revolution)為喚醒更多人關注服裝產業鏈的問題,在社交網站上發起該活動,並得到了上千家時尚公司回應。簡單的一個問號就如同投擲到平靜湖面的石子,引來漣漪片片。主辦方因而今年信心滿滿,準備幫助大家「 溫故知新」。

▲由Humana Spain和 Moda Sostenible Barcelona(可持續發展時尚)聯合舉辦的「時尚革命」(Fashion Revolution)

「 時尚革命」總監 Carry Somers 相信,從社交媒體上燃起的那把篝火同時點亮了線上和線下世界,促使消費者重新看待時裝,而不是僅僅將它用作一件即穿即棄的快消品。在去年孟加拉服裝加工廠事故的紀念周里,「時尚革命」呼籲人們在社交網站 po 出自家衣服內標,加上「#whomademyclothes」的標籤,並 @ 品牌詢問:是誰製造了我的這件衣服?包括 Zara、American Apparel、Marimekko、Massimo Dutti 在內的上千家時尚品牌和零售商參與進來。

▲Amber Valetta @ stellamcartney發起詢問#誰製造了我的衣服( #whomademyclothes)?

▲希臘時裝設計師Athena Korda用「who made my clothes」作為秀的結束

活動最為關切的人群,面料生產商、服裝加工廠等供應鏈涉及到的眾多幕後人員隨之浮出水面。老實說,我們(消費者)其實很少關心自己身上這件衣服是由誰、在什麼樣的環境里製造出來的;流水線上的工人們工作當天是否心情愉快,有沒有得到充分休息;車間溫度是過熱還是剛剛好?這些問題距離普通人來說,實在太過遙遠。不過令人意外的是,在全球化作用下,就連商標上打著 logo 的品牌方也未必清楚類似細節。「時尚革命」的活動倡議者曾經引用的一份調查顯示,在世界最具規模的 219 家服裝品牌企業中,僅有一半品牌清楚供應鏈中自己的服裝加工製造工廠有哪些;至於面料、紗線、拉鏈、紐扣等服裝配件的由來,則只有四分之一品牌了解相關信息。如果要進一步詢問代工廠環境以及工人待遇,恐怕絕大多數公司都回答不上來。若不是前些年工廠事故頻繁上演,加之大批工人因此殞命,甲方和普羅大眾或許根本不會關注到衣服背後的細節。

▲位於印度的棉花農場

事實上,外界對血汗工廠的指責從未停歇,批判聲在時尚受害者人數飆升中不斷加大。儘管孟加拉國事後迫於國際社會壓力同意修改勞動法,可工人權利組織仍認為這只是表面功夫,因為當地政商交織不是秘密。工廠主不光是主要的政治獻金提供者,並且已挺進新聞媒體業,購買報紙和電視台。來自民間的一股革新浪潮隨之興起。公益組織不定期地前往鬧市和品牌店鋪門前遊行示威;諸如《時尚代價》(The True Cost)等時尚題材紀錄片也先後登陸大熒幕。隨著公眾認知逐漸提升,我們開始學會質疑:誰製作你的衣服?誰種植的棉花?誰將它們紡成紗線、織成面料?誰給它們染色?誰將它們縫製成衣?這件衣服的代價是什麼?

▲越來越多的品牌回應#誰製造了我的衣服( #whomademyclothes)

「時尚革命」(Fashion Revolution)組織亦在那一時期建立起來。兩位環保人 士 Orsola de Castro 和 Carry Somers為紀念孟加拉加工廠坍塌事件、警醒世人,於去年 4 月發布了「時尚公司透明指數」(Fashion Transparency Index),為 40 家全球時尚大品牌排出名次。評分標準包括:公司在供應鏈環節是否制定了相應的工人福利和環境保護政策;它對自己的供應商以及生產環境知悉程度;公司是否監督供應鏈並向公眾開放相關信息;環境和人權 NGO 是否被允許、邀請參與其中。從去年結果來看,得分最高的反倒是公眾傳統印象里對環境最具威脅性的品牌集團:H&M、 Inditex 和 Levi Strauss & Co.。前兩家是快時尚代表,後者則是丹寧巨頭。這兩類時裝公司一度因為污染環境被公益組織點名批評。

▲更多人開始關注#誰製造了我的衣服( #whomademyclothes)

相反,許多奢侈品牌則被列入透明度最低的那一檔。也就是除了商品編號外,顧客很難從品牌方獲取任何有關生產、加工等信息。要讓公司資源提升透明度十分困難。「時尚革命」發現一年過去,榜單上的 40 家品牌里僅有 5 家公開了工廠名單,絕大部分仍舊維持原樣。「品牌透明度不再像以前那樣被忽略不計了。」組織創始人兼總監 Orsola de Castro 表示,「可說和做是兩回事,許多大型主流品牌始終避而不談公開供應鏈。倒是小公司果斷地嘗試起可持續手段,並公開給普羅大眾。」

▲紡織工人的日常生活

例如 2011 年於美國西岸起家的 Everlane 不單公開所有衣物鞋子包包的成本結構,還把合作工廠的照片和視頻攤開放到消費者面前。點開工廠頁面,你可以看到工廠大致的地理位置、內部環境以及工人工作狀態。不過,為了避免友商偷搶合作夥伴,這些工廠的名字還是屬於匿名狀態。今年,Carry Somers 決定把調查範圍擴充到 100 家。「希望大家這次除了詢問衣服由誰製作外,人們還會考慮誰來銷售。以及購買回家後,人們又是如何穿著、打理和處置的。」她試圖將公眾視線從原點—血汗工廠,引導到更廣闊的時裝產業問題,比如大量丟棄的舊衣物。

▲Carry和秘魯的綉娘們

▲Iris紡織的員工團隊

勇奪半島電視台 2014 年評委會大獎的紀錄片《解密》就曾經把廢棄衣物搬上銀幕。影片雖然時長僅 14 分鐘,尚且不及一支新聞專題片,但卻揭露出一個我們未曾真正關心過的問題:被人遺棄的舊衣服最終去了哪裡?導演用鏡頭把我們帶到印度北部城市帕尼帕特(Panipat),自西方國家漂洋過海的廢棄衣服隨之到來。處理工廠的女工按照顏色進行分類,隨後裁去紐扣、商標送進機器粉碎。居住在出租屋裡的女工從未踏出國們,只好通過西方人穿過的衣服來遙想另外一個世界的甜蜜生活。「人們說那裡(西方)水資源緊缺,所以衣服穿了幾次就只要扔掉。」女主人公在鏡頭前講述了自己 15 年來碰到的趣事,「我甚至處理過能賽進 4 個成年人的褲子,外國人到底吃了些什麼?」

▲Pink City 員工

▲Jacobs Well 員工

其實一件衣服的壽命遠比我們想像來得長。不管是它被我們買回家之前,還是由於變形、褪色、過時等等原因遭到拋棄之後,這些不為大眾了解的生命歷程正逐漸走進我們視野。在下一個紀念日,不妨問一問品牌自己身上的衣服打哪兒來?隨後再認真考慮一下它的未來去向。

撰文 | 錢菁頤

編輯 | Sophie Shaw

供圖 | Fashion Revolution


推薦閱讀:

怎麼通俗易懂地給別人介紹好「商品企劃」這個職業(二)
女士t恤怎麼搭配好看
新飾覺品牌運營|你只是賣衣服,而他們卻在「賣文化」
有哪些服裝品牌的秀場從沒讓人失望?
做服裝要會「熬」,但不要瞎熬!

TAG:衣服 | 時裝品牌 | 服裝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