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國120年》 | 連載014| 曾國藩的「北漂」生活
第七節:曾國藩的「北漂」生活
京師居,大不易。
北漂難,狂燒錢。
北漂苦,啃紅薯。
白居易,吹牛逼。
----題記。
現在有無數的北漂、滬漂、深漂,在北上廣深討生活,
大家都會由衷的發一句感慨:
一線城市生活成本太高,
不容易。
其實當年的情形和現在差不多,在京城討生活,
也是非常不容易。
即便是曾經過五關斬六將通過科舉考試,
拿到世界名校TOP10博士學位,
且身為未來中央大員的儲備幹部的曾國藩,
在京師謀生活,
也是亞歷山大。
曾國藩在1839年11月離家朝京城出發,
一路慢慢悠悠的,水路旱路交替,迎來送往,
直到第二年的1月28才到達京師,4月份參加畢業論文答辯(散館考試),
成績一般,二等19名,
授予了翰林院檢討(從7品)的職位。
我們前面說過,胡林翼當年因為後台硬,
當然考試成績也比曾國藩好,
所以授職的時候比曾國藩高半級,是翰林院編修(正7品)。
當然此時的曾國藩和胡林翼還不熟悉,只是普通的同事關係,
並且很快胡林翼就因為父喪回家了。
出於同事之誼,曾國藩去弔唁了胡林翼的父親,
並且在胡林翼離京的時候,遠遠的送了他一程。
總體來說這個時候的曾國藩還是胡林翼的後輩,
兩個人的關係也一般。
翰林院編修,類似於現狀國務院XX研究室的研究員,
品級很低,但是作用不小,
有機會和皇帝及高等級的京官打交道,
並且經常出席各種重要典禮,
是比較典型的「京官」,
有面子。
但是京官有面子的另一面就是「沒里子」,
驢屎粑子外面光,
裡面苦----沒錢。
都已經當上大京官了,
為什麼會沒錢呢?
工資太低。
和現在的北京公務員差不多:
雖然福利不錯,工作輕鬆,生活安穩,有面子,
但是工資比較低。
你要是靠那點工資想買房,
比登天還難。
當時的曾國藩也是這樣的情況:
工作相當不錯,前途很看好,
但是眼前的工資實在是太低了。
曾國藩作為一個從7品的小京官,
俸祿一年是45兩,年底有個大紅包:
不是雙薪,是雙俸。
也就是說工資其實是雙份的,
一年90兩。
另外還有45斛的「祿米」,
這點米這成銀子,
大概是30兩左右,
這樣一年下來,
曾國藩的工資是120兩。
相比普通老百姓,130兩的收入不少了,
已經是一戶人家收入的3-10倍了。
但是不要忘記,曾國藩是京官,
是要和皇帝和高官打交道的人,
要有點身份,還要體面,
而身份和體面是都需要錢堆砌出來的。
我們來看看曾國藩作為北漂一員的主要開支:分4塊。
北漂開支一:租房子。
北漂最大的壓力就是房租,也最討厭搬家。
曾國藩在150年前,就經歷過我們現代北漂們的痛苦。
京官的住所,經常要用來招待其他大臣的拜訪,
所以不能住地下室,必須要求住的寬敞氣派,
這是面子問題。
曾國藩剛到京師的時候,自己先是一個人,
賃屋四間,每月租金4000文,
大概相當於2兩銀子多一點,
算下來每年的支出差不多30兩銀子多。
隨後曾國藩的妻小到京城了,
原來的房子住不下了,於是換了新房子,
1840年12月,曾國藩搬家了,
搬到了新房子裡面,新房子房租每月8千文,
一年下來大概需要60兩銀子。
隨後有朋友拜訪曾國藩,
看了曾國藩的房子之後,對著他擠眉弄眼說這房子風水不好,
非常迷信的曾國藩於是馬上搬家。
第二次搬家是在1841年8月,
這次他搬到了更豪華的公寓里了:
有18間房子,每月房租20千文,
每月租金10多兩銀子,
一年下來大概需要160兩。
相對於一個年薪滿打滿算只有120兩的人來說,怎麼能支付得起160兩的房租呢?
很簡單:從乞討得來的2000兩里拿嘛。
這叫吃老本,現在叫啃老:
付不起房租的北漂常常讓父母幫忙支付房租,
和曾國藩當年幹得事情差不多,
不丟人,
一代大聖人也干過。
曾國藩在京城呆了13年,
沒有買房,一直租房,
期間一共搬家8次,
也是相當糾結。
北漂開支二:買衣服。
對於新的北漂一族來說,買衣服是最大的開支。
這裡說的衣服,主要是官服。
現在北漂完全沒有這個壓力,
面試的時候也只需要襯衫西褲正式一點就可以了,
價格可高可低,投入不大。
但是晚清時候的北漂,
卻要面對巨大的經濟壓力,
這也是曾國藩為什麼要厚著臉皮在鄉里乞討的原因。
大清朝對官員的服飾,
有著極其苛刻的要求,
哪個級別,穿什麼衣服,什麼顏色,
前面打什麼補子,穿什麼鞋,
戴什麼帽子等等,
要求非常嚴格。
服飾、
配飾、
靴子、
帽子、
頂子、
花翎、
朝珠,
從厚到薄又細分為
皮、
棉、
夾、
單、
紗,
周而復始種類繁多,
零零總總的,
一個官員的衣服大大小小得有上百件。
這關係到做官的禮儀問題,
萬一弄錯,
那就是大不敬,
輕則擼官,重則殺頭。
並且還有一個非常奇葩的問題:
這些衣服置辦完成之後,
一旦你陞官了,
那麼原來的服色和新的官職不匹配了,
你就要再重新置辦,
這又是一筆極大的開銷。
所以京城裡出現了一個新的行業:官服租賃行業。
已經陞官的人,
原來的官服可以拿出來租給其他官員,
而買不起官服的官員則可以租用別人的官服,
這樣能節省開支。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窮不能窮官服。
曾國藩雖然比較節儉,
但是在這個上面也不敢省錢。
衣服鞋帽的價格都不便宜,
從幾兩到幾十輛不等。
曾國藩討飯要來的錢,
大多數都花費在這個上面了。
北漂開支三:應酬開支。
首先是過節,端午節中秋節你得給上級、老師、長輩、親友送禮吧。
然後是日常的大量紅白喜事,
朋友過生日了,
朋友陞官了,
朋友搬家了,
朋友外放好差事了,
等等不一而足,都需要錢。
之後是混圈子:
當今有句話,你的圈子決定你是否成功,當年更是如此了,
於是大家開始各種拉幫結派找關係:
同鄉啦,
同門啦,
同年啦,
同學啦,
同僚啦,
只要能扯上點關係都要去勾搭,
鬼知道後來哪個人會飛黃騰達?
不知道就只能一網打盡,
所有能巴結的都巴結一遍。
還沒完,京官多數都是文人出身,
作為文人,總得有那麼點詩詞歌賦附庸風雅的做派吧,
參加個詩社,研究下理學,參觀下名勝古迹,
總要聚集一幫人,
這些人參觀研究完了是要吃飯喝酒的,
大家輪流做東,
一般吃飯喝酒的同時最好再請個戲班子,
這樣才符合讀書人的情趣。
情趣是有了,
但是口袋裡的銀子很快就空了。
但是你又不能不參加,在當時的那個社會氛圍之下,
不參加就是不合群,
不合群的人基本山也就和高官的機會說拜拜了。
北漂開支四:車馬費。
那個時候的北京,是沒有柏油馬路的,
道路基本就是土路,最好的也就是石子路,
下雨颳風的,大家就可以想見交通狀況有多糟糕。
而作為官員,為了體面,總不能和老百姓一樣,
捲起褲子提著鞋子在風雨里踩著泥濘走路吧,
那有失體統,
所以官員們都選擇打車出行。
當年的車沒有ABB,也沒有本田豐田馬自達,
當時打的「車」有三種選擇:
高端:騎馬。
中端:坐轎。
低端:坐車。
首先說騎馬,
騎馬其實在京城當中是非常小眾的出行方式,原因不難理解:
首先京官文人居多,很多不會騎馬;
另外高級別的京官一般都是好不容易熬了一輩子熬出來的,年紀都不小了,你讓他們去騎馬也不現實;
騎馬是武夫乾的事,文人雅士不屑為之。
通常來說,騎馬者是滿人居多,畢竟滿人尚武。
然後就是坐轎。
坐轎相對就文雅的多,並且老少皆宜,沒有門檻。
但是坐轎的費用相對較大:
要出買轎子的錢,要雇轎夫,一般轎夫都需要兩班人交替抗抬,一班人累了就換人;
並且高級的轎子前面要有「引馬」----下人騎馬在前開道,後面要有跟車----一旦轎夫累了,
換下來的人就可以在跟車裡休息。
這樣算下來,坐轎出行一年的費用大概是800兩銀子。
這麼高的開支,不是一般人能承受的起的。
所以到了大清朝後期,
基本三品以下的官員都不敢置辦轎子,
即便有的人買了轎子,也多半是放在家裡,
只有在非常必要非常關鍵的重大場合才抬出來溜一圈,
秀一下存在感。
這就好比我們當代人買了超級豪車平時捨不得開出來,
只有在需要裝逼的時候才開是一個道理。
最後是坐車:
有沒有比坐轎更加經濟的方法呢?
有,那就是坐車。
車主要有以下幾類:
主要是馬車,
也有騾車,
有私家車(備車)
和計程車(雇車)之分。
如果是買私家車,費用大概在30兩左右,
需要雇個司機(車夫),一個月車夫的收入大概是6到8兩,
當然有的主人比較仁慈體量騾子的工作量大,
怕累著騾子,那麼久會再買一頭跟騾,
栓在車後面,前面拉車的騾子累了就換後面的跟騾上去,
周而復始。
一頭跟騾的費用大概是25兩銀子左右。
私家車一年的費用大概在400兩銀子左右,
雖然比轎子節省了將近一半,
但是費用還是不少。
於是就有了計程車(雇車)。
計程車就相對便宜,
因為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雇車,
那麼平時就沒有費用了。
當然做計程車每年的費用就比較難以計算:
如果你人比較宅,出去的少,那麼費用就低;
如果你比較浪,喜歡出去Happy,那麼費用就高,
一般一年的費用50兩到100兩不等。
還有更窮的官員,
連打車也打不起,
這個時候也沒辦法了,
只能坐公交車了----11路,
這個不要錢,只要自己吃飽能跑就行,
坐11路公交車的官員裡面,
出了一個響噹噹的人物----劉光第,
我們後面寫到他的時候再扒。
曾國藩比劉光第好一點,
有一點積蓄(乞討得來的),
所以沒有那麼窘迫,
前期是打車出行,
到了後期(外派四川考官這個肥差之後)經濟狀況好轉,
就開始自己養馬,自己買車了,
不坐計程車了。
當然還有其他的很多開支,
例如日常生活開支,
柴米油鹽醬醋茶,
老婆孩子僕人,
買書買紙筆買文具,
都是開支。
其中買書是大頭,
曾國藩嗜書如命,
在京師的時候藏書都已經有幾萬冊,
雖然書籍的價格不貴,
但是要收藏幾萬冊,
還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以上就是當年北漂的主要開支。
看過之後你就會對晚清時候一個京官的經濟生活有一個粗淺的了解。
把所有的費用都算上,
曾國藩每年的開支大概在600到800兩。
而他的薪水卻只有區區的120兩。
虧空多達500兩,
也就相當於我們屌絲一個月掙2000塊,
結果卻花了1萬塊,
入不敷出,
這可如何是好?
答案:只能吃老本,透支從家裡帶來的錢。
曾國藩帶了大概2000兩銀子(60萬人民幣),
除了路上花的100多兩,
剩下的基本都補貼到京城的日常開支里了。
曾國藩從1840年1月28到京城,
之後一直入不敷出,一直吃老本,
到了1841年年底,
基本2000兩銀子全部花完了。
在曾國藩寫給祖父的家書里,
就提到自己的窘境:
「孫等在京別無生計,大概到冬初即需借賬」。
這是曾國藩第一次提出需要借賬,
至此他乞討得來的60萬巨款已經花完了。
在1841年年關的時候,
曾國藩終於花光了積蓄,
靠著借貸來的50兩銀子,
才勉強應付著把年關給過了。
真的相當窘迫。
兩年時間,花了60萬,還是當官的國家公務員。
明白為什麼要說「京師居,大不易」了吧。
明白為什麼要說「北漂難,狂燒錢」了吧。
相信本大叔說的「北漂苦,啃紅薯」了吧。
知道那些吆喝「白居易」的人是「吹牛逼」了吧。
在京城:白居,不易。
這個時候你就理解為什麼當年曾國藩要厚著臉皮在家乞討了吧。
也幸虧他又先見之明,
否則只怕曾家為了供兒子在京做官,
祖產都要賣光了。
只聽說過要拿錢供兒子讀書,
沒聽說過要拿錢供兒子當官的。
這也是晚清官場比較奇葩的一面。
現在看看我們這代人,
覺得混在一線城市掙不著錢看不到前途很悲哀,其實當年更悲哀。
這年頭,京漂不好混。
那年頭,官員也混不好。
這樣的情況一定無法持續,怎麼辦呢?
請看下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