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了,可是為什麼感覺年味越來越淡了

作為中國人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有著歷史悠久而且豐富多樣的習俗。

然而,生活的變化是如此之快,這些年來,過年的方式也發生了許多改變:年夜飯從家庭的飯桌搬到了酒樓、飯店,人們不再執著於「四大件」、「八大碗」之類的講究;「飛帖」拜年的雅事早已成為一個遠古的記憶,走親訪友的傳統禮儀逐漸為簡訊、微信等電子拜年方式取代;「搖一搖搶紅包」、「集福卡」的數字狂歡熱潮更是鋪天蓋地一般席捲全國。

當人與人的溝通聯絡變得越來越便捷之時,有人卻又開始懷念起「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那般慢悠悠的純樸生活方式。人們嘆息一聲,說「過年的年味沒有了」,「年味變淡了」。我們念著想著的那個「年味」,當真是變淡了么? 從某一方面來說,確實如此。今天人口流動迅速,生活節奏加快,電子媒介發達,物質極大豐富。那個滯重篤定的農業社會中曾經的「年味」正在逐漸消失。 然而,作為情感凝聚的「年」,卻從未被忽視或忘卻。民俗的傳承是「變化之中的不變」,就像那些傳統的過年儀式,即使經歷巨大的衝擊,也不會被真正拋棄,而是順應時代的面貌,以各種靈活變通的實踐方式繼續留存。 在「年味」的演變過程中,傳統與現代發生碰撞,繼承與創新時時對話。

我們小時候是最有「年味」的。那時候我們小孩子過年一定要早早買好新衣,放到床頭,等著過年的時候再穿。有一年商場快停止營業了還是沒有備好新衣服,真是急得快哭出來。年關將近,媽媽最焦慮的是家裡的大掃除總還沒空搞起來,早晚都要瑣瑣碎碎念叨著。大掃除那天必定也是很鄭重的,要全家大幹一整天,掃屋頂爬窗檯,小孩子就算幫不了什麼忙,也會裡里外外地奔跑遞抹布,興沖沖參與迎接這一年裡最重要的節日。

大年三十貼春聯姥姥家用的都是現熬的漿糊。漿糊粘上的春聯非常瓷實,光刮掉前一年的春聯就是個費力氣的活,還得全家上陣累得滿頭是汗。再接著熬新一年的漿糊,爬高上低把春聯貼得里里外外滿滿當當。

除夕晚上小孩子都是做好熬一宿的打算的,沒有熬過去很早就睡下或者初一起得晚了的總要被小夥伴們瞧不起。

初一一大早在家吃過餃子就開車趕回鄉下老家。先去爺爺家磕頭拜年。接著男人一幫,女人一幫,小孩一幫,在村裡轉悠著,是不是親戚的,只要認識,走在村裡的路上見面都問「過年好」。到中午吃飯的時間,我們一家三口早就分散各家吃飯喝酒不知所蹤。沒什麼計劃,正好拜年到了飯點,就留在這家那家吃起來。

以前我們小的時候,是真的覺得串門的大人是真的關心自己,而如今,更多的只剩下禮節、寒暄,問的各種考試成績,各種在哪裡工作,各種對象找得怎樣。剩下的只有假惺惺的客套。

城市裡,不過年的時候,鄰居見面都不說一聲,到了過年才來寒暄幾句的年,能有什麼年味。

農村裡,親戚之間經常由於這個那個的費用而斤斤計較;生活中的各種摩擦、矛盾泯滅了親戚間的感情。過年過來封利是給了小孩,回到家還得計算著那誰給我們多少而我給了他家多少,發現虧大了。

生活太艱難,世道太險惡,人與人之間就只窮得剩下錢了。恐怕最有味道的人,就只剩下從小一起讀書長大的同學了。你說為什麼聖誕節比新年好,除了現在風氣崇洋之外,另外,聖誕節和你過的,比新年和你過的人要有人情味啊!聖誕節,大家一伙人湊個熱鬧,還至少是真的開心。現在過年,恐怕真的開心的人,不多咯。

現在有了全年無休的超市,就再也不用費盡心思地囤積年貨;新衣服天天買,也不用等到過了年再穿了,貼春聯基本沒有人家用漿糊了,隨便的透明膠紙一粘,費不了十分鐘功夫,拆下來也方便。年夜飯越來越豐盛,也越來越吃不出不同;春節晚會還是年年都播,但已淪落成我們刷手機的背景音;沒有小孩會熬一整夜守歲,人們年初一起床的時間是越來越晚;我不再是需要磕頭的年紀,而接受跪拜的老人也已不在人世……

過年的儀式越來越精簡,到最後連對過年的期許都精簡掉了,才漸漸覺得丟了什麼。

紀錄片《舌尖上的新年》有這麼一段話:「年味越來越淡,只因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飯失去了吸引力……母親每到過年就抱怨:吃什麼呢?你們想吃什麼呢?兒女們都說隨便,您隨便做。只好年年依舊。」

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做過這樣一個研究調查,發現在家裡「gathering stories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憶)所帶來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的滿足甚至學業事業上的成就。尤其是家庭傳統,它給所有家庭成員留下的回憶和帶來的幸福感是源源不斷的,不會因生活的變化而改變。

所謂的儀式感不需要繁文縟節、大費周章,也許只是那一點小心思、小用心,如同咖啡里的一點糖,就能給孩子一個更有色彩的新年——

我們可以給孩子講講過年的意義和習俗,一起做一做剪紙什麼的,甚至拿起畫筆,畫一張年畫,或者拍一張全家福,不要只是放在電腦、手機里,沖洗出來掛在牆上或夾在相冊。

只有當我們心裡真的有這種感覺的時候,我們的新年才叫過年。

如果說電視謀殺了我們的集體時間,那麼,互聯網路則正在剝奪我們的個人時間——每過一段時間,你總要拿起手機,看看微信上的朋友有什麼新消息。從電視到互聯網路的演進,正是波茲曼所說的文化不斷向技術投降的過程,直到在馬化騰和馬雲構建的無邊界網路帝國疆域中,我們的節日越來越失去了傳統的滋味,就像張小龍關於微信的那一幅巨大宣傳畫里所揭示的那樣,在虛擬網路中穿越無數數字神經系統的狂歡中,我們可以隨時連線,成為虛擬群體的一分子,但我們始終只是那個孤獨星球中四處遊走的網路幽靈。一個人的狂歡,連接著一群人的孤獨。


推薦閱讀:

聽說塗了這些口紅,2018就能「發財」
2017年餘額不足?記得給它一個好的結尾 | 峰終定律
哇哦 又到了一年一度定新年願望的日子
新年換個心情生活
2018的新年計劃怎麼寫?

TAG:新年 | 習俗 | 中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