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該為爸爸媽媽的「情緒」買單?
這是《當孩子犯「錯」時》系列文章的第三篇,也是最關鍵、最核心的一篇。
從上兩期的文章中,爸爸媽媽已經了解到:
孩子犯錯,並不是表面看來那麼簡單,孩子行為的背後,有著種種深層次的原因。
傳統教育中,被運用得比較多的"懲罰"的方法,其實是有諸多不良後果的。
那麼,爸爸媽媽要如何調節好自己的情緒,這裡面有很多學問,接下來將和大家一一分享。
01 什麼是情緒調節?
人的大腦掌管情感與理智的是不同的兩個區域。
一個是邊緣系統,掌管著人們的情緒與感受。它會記錄下人們在各種情境下的情感狀態,從而在遇到相同的情境時,迅速調出這些情感。
比如:遭遇車禍時,邊緣系統會把人們的恐懼、害怕記錄下來,以後遇到疾駛而來的汽車時,這種恐懼、害怕就會被再次喚醒。
另一個是掌管理智的大腦皮層,用來思考問題。
相對而言,情感比理智更原始。在遇到狀況時,大腦首先啟動情感,而不是理智。
情緒調節,就是想辦法讓大腦掌管理智的那部分儘快啟動,從而控制情感的合理髮動。
請注意,情緒調節並不是要消滅情緒。
02 情緒是怎麼來的?
為什麼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
1 、解釋與評價不同
比如:孩子踢球打碎了鄰居家的窗戶。有的爸爸媽媽覺得:這是了不得的大事,從小就闖禍,長大了豈不變本加厲,於是暴怒,甚至痛打孩子一頓;
而有的爸爸媽媽雖然生氣,但想想孩子可能只是不小心,下次注意就行了,於是輕聲細語地和孩子溝通一番。
人的情緒與行為後果,是由個人對事情的解釋、評價所引起的。
如果爸爸媽媽對孩子的狀況有合理的解釋與評價,情緒自然會得到調整,而後,對孩子的行為就能有恰當的應對。
2 、父母個人經歷不同
有些爸爸媽媽說:狀況發生時,我根本沒有辦法控制自己的情緒,經常"一點就著"。
此時,理智沒有被開動,大腦被邊緣系統控制,從而出現了一種本能的、原始的情感反應。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與早年的經歷,特別是創傷性的經歷有關。如果爸爸媽媽小時候的遭遇讓自己產生了負面情緒,大腦的邊緣系統就會記錄下來,日後一旦遇到相似情境,負面情緒就會被喚醒。
特別補充:心理學上把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情緒統稱為負性情緒(negative emotion),有時又稱為負面情緒。之所以這樣稱呼這些情緒,是因為此類情緒體驗是不積極的,身體也會有不適感,甚至影響工作和生活的順利進行,進而有可能引起身心的傷害。
比如,心理學研究發現:得產後抑鬱症的媽媽,她們大部分童年沒有得到父母充分的關愛。一旦自己當上了媽媽,在同樣的情境之下,悲傷、抑鬱等負面情緒被激發,就容易得產後抑鬱症。還有些爸爸媽媽,小的時候曾經被自己的父母痛打過,所以留有很多負面情緒的"按鈕"。
長大後已成為爸爸媽媽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某件事情時,如果情感反應特彆強烈,往往是因為小時候殘留的情感沒有得到解決與疏泄。
03 如何做情緒的主人
在養育孩子過程中,當孩子發生狀況的時候,當爸爸媽媽怒火中燒的時候,該怎麼處理呢?
第一、離開情緒現場
生氣了,馬上就要吼出來了,離開一會,讓自己稍稍安靜一下。通過深呼吸,讓自己平靜下來,給情緒的爆發一些緩衝的時間。
第二、跟自己對話
"為什麼我會生氣/悲傷/焦慮......?"
"我是怎麼解釋和評價這件事情的?"
"這件事情讓我想到什麼?"
"這件事情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
第三、嘗試把答案用筆寫下來
"我對事件的解釋和評價是否合理?是否值得推敲?"寫下來的內容往往就是存在於自己心裡的一些"信念"。爸爸媽媽需要判斷一下這些信念是否合理。
如果不合理的信念被推翻,事情有了合理的解釋和評價,情緒和行為結果自然就得到改變,負面情緒當然也就不復存在了。
爸爸媽媽要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對自己的情緒負責,而不是讓你的孩子來為你"買單"。
第四、讓自己有一個好的狀態
爸爸媽媽請想像一下:當自己狀態很好的時候,看到孩子是不是會覺得開心一些,更有親一親抱一抱他們的衝動呢?這時候,即便孩子弄髒或者做錯什麼,是不是也可以一笑而過?
這又是為什麼呢?因為爸爸媽媽的身體和心靈得到了休息,調整到了一個好的狀態,心情自然就好,會有更多正面情緒。
有句話形容說:一個人當最基本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話,容易變得像一頭飢困交迫的野獸。如果爸爸媽媽經常處於疲憊不堪、睡眼惺忪、自顧不暇的狀態,那麼只要稍微有一些狀況發生,心中的怒火就會被"一點就著"。
作為孩子的照料者,辛苦是一定的。
但請記得,孩子並不是你的全部!一定要學會合理安排時間,和家人協調安排好分工,保證自己能夠有時間得到充分的休息。
可以的話,安排一小段完整的時間留給自己,例如:喝下午茶看看書,做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時間不在於多,能夠起到緩衝勞累、調整身心狀態即可。讓緊繃的情緒得到放鬆,讓情緒承受的彈性大大增加。
同時,父母的自我珍惜,自我追求對孩子來說,也是一個好的榜樣。
小貼士
看完整篇文章,如果爸爸媽媽還是覺得自己處理起來有些難度,可以嘗試找人說一說、講一講孩子的情況,自己的情緒和感覺。
但請記得,聽你訴說的人需要有中立的原則,良好的傾聽技巧、理解能力和溝通能力,而不是觸動你繼續抱怨,哀嘆,或火上澆油。
如今,尋求心理諮詢師的專業幫助也是很多爸爸媽媽採用的支持方式。朋友之間聊天形式的溝通,未必能達到疏導情緒的效果。同時,在敘述表達事情時,可能也會涉及到一些個人或家庭隱私不便明說。
當爸爸媽媽調節好自己的情緒後,對孩子的狀況還是需要處理。該如何處理,在下一期的系列文章中會繼續跟大家分享。敬請關注!
今日互動
# 您有怎樣的育兒困擾?#
寫留言,將您的困擾寫下來。就有機會獲得心理諮詢師的專業分析與點評哦!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