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刷屏,多看書

開始文章前,先看下我晚上的時間是怎樣度過的。5點下班後吃飯十五分鐘,回住處開始刷新聞知乎一個小時,打籃球2個半小時,然後回來接著刷公眾號1個半小時。來來回回發現,刷知乎微信新聞的時間不知不久就2個半小時了,晚上也就這麼過去了。

從畢業一直到現在,快兩年的時間,下班後一直在碎片化的閱讀,刷的最多的是知乎和微信公眾號,算是一種休閑放鬆的方式吧。給自己造成一種一直在學習的錯覺和假象。學習是自己的事情,大腦明白的很,大腦就跟人一樣知道可以不用幹活了也就學會了偷懶。

真正能輸入到大腦的東西是需要用整片的時間用來專註和思考,而不是瞬間過下腦子。對於自己來說,工作後能輸入到大腦的東西只有看書。用kindle看或者買書來看。kindle讀書經濟實惠一點,很多書網上都可以找到,只是尋找的時間比較長,排版不怎麼美觀,亞馬遜也能淘到很多經濟實惠排版精美的書籍。實體書的成本較高,很難一次就買到對味的書籍,往往要很多本之後,才發現只有一本是自己需要的。然而實體書讀起來才有讀了書的感覺。不管是kindle還是買書看吧,這兩種都是看書,只是看書的媒介不一樣。

有時候坐下來看書,哪怕是一點點,只要書籍對味了,帶來的不光是思考,往往還能讓自己實踐起來。像在今年10.1號讀到的李笑來的《把時間當做朋友》這本書,只看了一兩章就感覺這是一本久違的書籍,是自己想隨身帶在身邊像《人性的弱點》那樣的好書籍。一看到裡面好的觀點和方法,就有馬上實踐到自己生活當中的衝動。像開始寫公眾號,翻牆瀏覽外網東西,學日常英語,每天時間記錄等都是從那學過來的。你看,光看幾個小時的文字就有可能給生活帶來改變。到現在還不敢一次性讀完這本書,主要是擔心裏面的東西過多,消化不良。

要學習的道理大家都懂,從小學到現在,大家都會說跟你說要好好學習多看書。可是真到了自己,要不是老師家長逼著,估計沒幾個願意放棄玩耍的時間來老老實實的看書寫字吧。工作後沒老師家長監督了,只能靠自律。自律這個東西就是習慣,以前如果學習的習慣就是跟著老師的節奏來,一步一個腳印,那在學校這一套還是適用的。可工作後模式變了,跟著老師學習的環境沒了,學習成了一個無人監督的事情。如果能夠天天玩耍誰還願意學習呢。自然而然的養成不學習不看書的習慣,久而久之就算再有老師來監督,估計也起不來多大作用,因為不學習的習慣已經被徹底固化了,老老實實學習反而會覺得一件很丟臉的事情。

只是再過幾年就會發現和別人的差距越來越大了,到時候就只能羨慕別人的成就,自顧自的在那裡黯然神傷。大神和一般人的差距就在下班後的那幾個小時。

之所以想寫微信公眾號,是因為知道自己寫文章不行,看的書少,特意把自己扔在這樣一個有挑戰的環境里,來考驗下自己。要麼就老老實的寫下去,要麼就個個回抱歉信息說堅持不下去。好面子的自己肯定做不來寫道歉,哈哈,環境就逼得自己得寫出一些東西出來,就更學點東西了。(ps:像這樣扔到陌生環境的事情還有很多,看來還挺喜歡坑自己的)

自知自己的水平很低,看的書沒幾本,也明白自己寫不了幾篇就肯定會幹枯了,想擰出點水來定會非常的困難。正如之前預料的一樣,剛開始的幾篇因為很難寫出來,一般都是先拖到11點,實在沒辦法交差的再開始整,一般到兩三點才能擠牙膏式的一點點的湊出一篇文章來。能勉強擠出幾篇還算好,之後有幾次只能在椅子上發獃幾個小時,題目都想不出來。

深知知識淺薄,唯一的辦法就只有多學習,多看書,沒有別的捷徑了。天下的書不是只有注會這幾本,能看的成千上萬。一旦把輸入的習慣養成了,公眾號輸出也應該會變得容易一點。今天刷到三個子的微信文章,她談到自己如何做到出了兩本書:就是5年的持續的寫東西,堅持下來後,自然而然的就出書了。因為到時候,名氣大了,自然有出版社的人員會找上門來,幫助完成一本書籍。

既然談到了這麼多讀書學習的好處,接下來的時間自己也得加油了,每天整合出一兩個小時來看點書,放下手機,少點碎片化的閱讀,讓自己沉浸在那個屬於自己的環境當中去。借用笑來前幾天live的一句話,成就=有效學習總時長。學習的久了,文章寫的多了,也許就能夠有些許的成就吧。共勉。


推薦閱讀:

習慣系統的定義
更好地投資自我——《深度工作》
要想戒掉一個壞習慣,那就先養成一個好習慣,此消彼長
5分鐘速讀《巨嬰國》
家風傳承與班風建設,作風培養和習慣養成,師生家長一看就懂

TAG:閱讀 | 工作 | 習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