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秦始皇:與其打匈奴,不如修長城

秦王掃六合之後建立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然而秦始皇並沒有一鼓作氣將北方匈奴也納入帝國版圖。其實,《史記》中有秦始皇攻打匈奴的明確記載。在吞併六國之後,他曾派蒙恬將兵三十萬北擊戎狄,蒙恬在外十餘年,威震匈奴。可見,秦始皇的心中是將匈奴視為自己的威脅的,既然已經出兵,那麼為什麼又要建造長城來防禦呢?是實力不足還是根本就沒有這個想法?本人就這個問題作如下分析,歡迎各位補充。

一、思想認知局限

早在大禹設立九州之時,華夷之分就已經形成。而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境內的諸侯國名義上屬周王室的管轄,春秋會盟之時也都是這些諸侯國才有資格參加,甚至包括胡服騎射、想要統一全國的趙武靈王也並沒有把北方民族當成自己的親人。所以,在思想上來說,秦始皇以及當時所有人都並沒有「接納」匈奴的意思。

另外,當時對地理上的認知有限,中國之外,都是「要服」與「荒服」,而中國只需要「居域中之大」就可以了,荒服之外是無際的大漠,即便是征服了又有什麼用呢?這種思想直到清末仍然存在,割讓香港之時,清政府沒覺得有什麼不妥。

二、缺乏經濟支撐

首先是當時的中國經歷了數百年的戰亂時期,人口下降,經濟下滑,秦始皇統一之後並沒有採取休息政策,如果繼續征討匈奴,經濟基礎上是不允許的。而且奮六世餘烈、在位數十年的秦始皇,不可能不知道長期大規模作戰對一個國家的巨大打擊。

三、均需補給困難

其次,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沒有漕運的便利,徒步行軍簡直就是「暴殄天物」,《史記》中記載,漢朝征討匈奴之時,向北邊運輸一石糧草,成本高達192石!之前在文章《為什麼歷史上北伐多以失敗告終》中曾經分析過北伐的困難性,在交通不便又可謂寸草不生的荒野,即便是有貝爺的本事活下來,但組織團隊作戰基本上就不可能了。所以軍需補給是一個很致命的問題。

四、游牧民族難打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見首不見尾。漢朝出征之時,往往孤軍深入數千里還碰不上匈奴主力,而李廣最終也因為在蒼茫的大地上迷路而選擇了自刎。就算是「漠南無王庭」了,過不多久他們又會再次南侵,「敵疲我打」估計就是匈奴的座右銘。秦朝從立國之初就不斷地和西戎、犬戎等游牧民族打交道,嬴政對他們還是很了解的。所以,選擇修築長城才真的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五、打下來有用嗎

真的把匈奴納入帝國版圖,真的有用嗎?首先,如果當時的匈奴人被秦始皇收編,在全國的武器都被做成了銅人的時候,總不可能讓威脅最大的匈奴人繼續騎馬打獵吧。如果不讓他們打獵了,那就只能讓他們過上農耕的生活,而即便到了現在,蒙古草原上也沒有培育出什麼合適的糧食作物。所以,就算真的打下了匈奴,對當時的秦帝國來說也是徒增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征討百越就太划算了。

從這幾個角度分析得出的結論,就是即便修築長城勞民傷財,但秦始皇做出了正確的選擇,而且保護了中國人幾千年。


推薦閱讀:

電車之狼有哪些人物?
給文明以漢字,給漢字以文明
中國是世界上唯一裝備氫彈的國家?中國為什麼要留著氫彈?
民族的脊樑,永不彎曲
1871年,中國第一個蘋果誕生在廣興果園

TAG: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