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學長和你談談成長
研究生生涯第二季(下)
原創 2016-08-19 蔡夢飛Freeman 修身儲能研究生生涯第二季(下)
本文7500字,閱讀約10min
歡迎關注【修身儲能】
定位認知系統,升級精進概念
公眾號:xiushenchuneng
個人微信:mydream378
前言
作為浪客,在外漂泊4天,
作為煮夫,回歸家庭10天,
作為生物民工,即將回歸科研生活;
回歸之前,我在寫這篇總結~
在上學期梳理總結研究生生涯第二季(上)中我的收尾部分如下:
往日,總有人說我唉聲嘆氣、自怨自艾;我已經在有意識地避免和改正;
保持每日的日記記錄,力求過得明明白白;而不是碌碌無為;
修鍊內心,對時間更加有耐心,真誠坦蕩對待人和物,不自欺欺人;
儲備能力 , 察言觀色,打造以解決問題為導向的務實能力;
繼續閱讀,打造敏銳的洞察力,和更優秀的人接觸交流;同高人的交流是提升自我最高效的方式;
歲月著實是把殺豬刀,研究生二年級就這樣結束了,科研數據不常有,自己卻愈發滄桑,不可自已。
每次學期梳理過程就像孕育的新的生命,儘管這個過程持續6月左右;
如在《當尼采哭泣》中尼采說《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他的孩子一般,這個孩子是自己思維認知體系,是自我矛盾和衝突的合集,是自己體驗和行走的世界。
文字輸出的過程就像自己的精神意義的孩子,一朝分娩的過程,對我而言是個挑戰;但每次梳理之前我都會看看以前寫的總結,這個過程中禁不止再次感嘆「文字」著實是個好東西——與圖片不同,它記錄歲月雕琢的容顏——而文字作為思想的載體,編碼認知漸變過程。
此次的總結主要分為如下幾大大主題:
【原則·Principle】
【溝通·修鍊】
【經驗·疆界】
【關於概念】
【關於鏈接】
【關於語言】
【習慣·實踐】
1-原則·Principles首先,先下Merriam-Webster對Principle的定義:
: a moral rule or belief that helps you know what is right and wrong and that influences your actions
: a basic truth or theory : an idea that forms the basis of something
: a law or fact of nature that explains how something works or why something happens
開始重視這個詞語是李笑來在「新生大學」社群中把Ray Dalio的暢銷書《Principles》列為社群成員的必讀書籍——當牛逼的人在天命之年給別人推薦書籍,我立馬意識到了其重要性,於是拜讀之;
後來,在「混沌巡洋艦」微信群中,Oliver Ding 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
這本書《編劇的藝術》說的【前提(Premise)】,對應到個人發展上,我把它理解為【原則(Principles)】,你如何看待你自己,你如何處理與他人、世界的關係的一些指導法則。如果沒有這些原則,那麼當人生發生很多衝突、反常事件時,你就無法妥善地解決這些衝突。
關於原則,理工科的同學可以看看大神Bret Victor的分享 Inventing on Principle。他認為,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我們聽到太多的諸如:「跟隨你的喜好」、「跟隨你的興趣」,「跟隨你的熱情」之類的東西,但他更認為,更應該是「跟隨你的原則 follow your principle」,他認為真正能讓你把事做正確的不是你的喜好,不是你的興趣,也不是熱情,而一個做事的原則。在這個演講中Bret介紹了他自己的原則和他人的原則,供你參考和並找到你的原則從而live in your life.
最近,看 Stephen Covey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中多處寫到Principle的重要性:
These principles surface time and time again, and the degree to which people in a society recognize and live in harmony with them moves them toward either survival and stability or disintegration and destruction.
Principles are the territory. Values are maps. When we value correct principles, we have truth—a knowledge of things as they are.
Principles are guidelines for human conduct that are proven to have enduring, permanent value. They』re fundamental.
在以往的文章中,我試圖結合自己的知識經驗和見解闡明一個「概念」,比如「時間&精力管理」「跑步益智說」「識界即世界Word is World」等等,而「原則Principle」是概念之祖,姑且稱為「元概念」吧。
那不得不引入個時髦的概念「元認知」(Meat Recognition)--
Wikipedia Definition
Metacognition is "cognition about cognition", "thinking about thinking", or "knowing about knowing". It comes from the root word "meta", meaning beyond. It can take many forms; it includes knowledge about when and how to use particular strategies for learning or for problem solving. There are generally two components of metacognition: knowledge about cognition, and regulation of cognition.
簡而言之,能否有意識培養個性化的「原則」關乎我們的元認知能力,影響我們如何看待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如何培養我們解決問題的思路——可以說,這是原則,就像是構成計算機系統和複雜網路的各種協議(Protocol),是我們個人思維繫統的源代碼。
按照 Stephen Covey的意思,直接談論這些有些「假大空」的概念顯得虛無縹緲;而是從具體的下屬子集入手,培養優秀的習慣;
習慣一:積極主動——個人願景的原則
習慣二: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的原則
習慣三:要事第一——自我管理的原則
習慣四:雙贏思維——人際領導的原則
習慣五:知彼解己——將心比心交流的原則
習慣六:統合綜效——創造性合作的原則
習慣七:不斷更新——平衡的自我更新的原則
當然這7個習慣僅是給出Covey解釋原則的一個角度,具體到個人需要因地制宜地結合這些「抽象」指導,不斷試錯,不斷反饋養成自己的做事習慣,而後內化為原則。
一句樸實的心靈雞湯,道出了其中真諦——30歲前你成就好習慣,30歲後好習慣成就你。
只是,太過於樸實無華,以至於易被視為過眼雲煙,浮光掠影對自己產生不了實質變化。
讀書時,學習的多是結構分明,條理清晰的教科書,只要按部就班注重練習和記憶,學習效果是實效,可見的;而讀研究生或者進入社會,根本不存在具體的學習線路圖,供我們按圖索驥潛心修鍊;
大部分情況下,我們都無法清晰簡單界定自己的問題,更何況如何「殫精竭慮」窮經可能利用的人力物力解決遇到的問題?
還記得高中的數學么? 我們都是先系統學習了基本原理和推論(Principles)之後,輔助大量練習,修正錯誤,提高駕馭和利用這些原理(Principles)的本領。
而這些「隱形的原則」的的確確存在著,你見或不見,都影響我們和外界鏈接的方式。
研究生這兩年的經歷和預期的完全不一樣,體驗過不少困窘的時刻,但恰恰是這些摸爬滾打的「遭遇」迫使我不斷「否定之否定」的自我反省和總結,慢慢建立自己的思維習慣和為人處事的原則,這是我感到最欣慰的一點,慢慢趨向心智成熟和自我認知覺醒,這難道不是教育的本質嗎?
所謂道可道,非常道,估計就是這個道理;真正的原則是彈性,變通,因地制宜的,是不大可能完全等同於文字表達的意思,可這些「道、原則」有時如此重要,重要到諸多人都是渾渾噩噩,在生活和工作中沒有自己的「龍骨」,深感碌碌無為的同時,無法自拔,還不自知。
所謂的個人精進,自我完善,修身儲能不就是持續學習獲得技能,不斷修鍊促進心智成長么?而在時間的緯度上建立自己的原則Principle,就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高人指路、閱人無數。
這個過程的進行,最好是圍繞具體的概念,比如「習慣」進行,避免生活沒有焦點,從而有針對性,系統地提高。
基於此,我覺得有必要說明下對【溝通】【經驗】的認識。
2-溝通·修鍊
說話最多的人,不是最會說話的人。
溝通場合分多種,溝通方式自然千差萬別,如何迅速識別得體的溝通方式是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研究生本身就屬於半正式的工作場合,但相對自由。除了生活場景中,同級之間的扯淡,八卦之外;還有與同級和上級溝通的溝通方式和措辭都頗有講究;
為什麼同樣的請求,A表達出來就有人樂意幫助;B說出來,別人反而嗤之以鼻……
如何根據對方不同的的說話方式和性格,恰到好處高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是你想像地那般簡單。
如果相信諸多後天的知識和技能,都是可以依靠特有的方法論,系統練習獲得的;
接下來我們就需要採取「內事問知乎,外事問google」——還習慣用百度的,祝願你5年後智商仍然停留在朋友圈的基線水平—的好習慣,檢索提高溝通技能的書籍,演講視頻,專題文章等等——知識獲取的途徑影響輸入高質量信息的效率。
工作、生活中的學習也是如此;在系統學習這些基本脈絡和框架之後,才是「理論指導實踐「的打磨,試錯,形成學習的「正反饋「迴路,螺旋上升;而不是魯莽地純粹依靠自己的「摸爬滾打」積累血的教訓……其實有些教訓可以通過有效溝通「巧妙地」規避。
關於「溝通」這個重要概念,後期會專門寫一篇文章系統闡釋。
3-經驗·疆界
【經驗的疆界】
美國管理學大師詹姆斯 · 馬奇在《經驗的疆界》中寫道:
一言以蔽之,個人和組織儘管渴望從經驗中獲取智慧,但從經驗中作出的推斷可能具有誤導性;並不是所有知識都能享受智慧的美名,知識需要進一步的萃取,凝練,才能升級為智慧。如果本書的探討能給讀者什麼啟示的話,那就是,從經驗中學習是不完美的真相發現手段。大部分組織生活和管理生活會提供生動的、令人震撼的經驗,個人和組織會懷著很大的信心從這些經驗中學習,但是獲得的啟示很有可能是片面的、迷信的、自證的或者虛構的。從經驗中學習,極有可能導致次優選擇,不大可能有效揭示深層因果結構。經驗可能讓信心的增長快於快於能力的增長,而且讓嘗試過早終止。結果,經驗豐富的人對自己所提建議的把握往往高於自己所提建議的質量。……經驗也許是最好的老師,但不是特別好的老師。
——詹姆斯 · 馬奇《經驗的疆界》
日常生活中我們基於自己過往的知識,經驗,見解同別人交流,許多「志同道合」「相見恨晚」的感嘆由此而生;但與此同時,我們理應注意經驗的價值固然彌足珍貴,但是不同人經驗的質量和可傳播性值得商榷。在豐富經驗的基礎上,如何能跳出來think out of box理性看待自己的經驗才能避免陷入主觀的泥淖。
科研溝通和交流中,或許經常聽到有人說「我覺得……」「我認為……」「我是這麼想的……」,
大多數情況下,主觀的想法太多,參雜過多主觀臆測成分;而客觀的看法太少,需要整合背景知識;
此時,用事實說話,讓「法律」作證就尤為重要,在相對正式的場合大抵如此;
No more talk,give me your code/data.
從「批判性思維」出發,
聯想到論語中「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後人總結為"意必固我「——《論語·子罕第九》
「勿意」的意思是指做事不能憑空猜測主觀臆斷,一切以事實為依據,方能避免因為沒有事實依據的主觀臆斷、憑空猜測。
「勿必」的意思是指對事情不能絕對肯定。這點體現了辨證思維,所謂事無絕對,一分為二。
「勿固」的意思就是不能拘泥固執,每個人的知識結構、內容都是有限的,一味地固執,容易誤入歧途。
「勿我」的意思就是不要自以為是,唯我獨尊;而應當是保持開放的開放的心態。
反觀科研訓練,無非是鍛煉我們**客觀**陳訴和展示實驗數據的過程,強調旁徵博引,源經據典;而不是主觀臆測式的自我揣測和肆意杜撰。
那麼,自己的批判性思維素養,又如何呢?
不是依靠自己的經驗主觀臆測外面的世界,而是依靠知識和系統學習拓展自己認知的疆域,廣闊的世界遠比我們想像的多元和複雜。
4-關於概念
參見文章:以概念為中心 升級思維繫統
所謂個人發展和成長,就是心智的精進過程;塑造新的自己,需要接受一切先進優秀的概念、思維和新思想體系。
所謂「君子不器」——君子當博學篤志,修身儲能,明天地人之道,通才達識,不局限於一技一藝。
兼容性強的人能隨時隨地能變換自己的模式,兼容、適應、契合外界的事物,思想和體系、原則;有容乃大的胸懷和雄渾的底層代碼才能趨近「萬物皆備與我「的佳境。
5-關於鏈接
參加文章:鏈接世界—如何拿到喬布斯微信號
不論利用社交網路收集高質量的信息,還是接觸更優秀的人;抑或名師高友,博採眾長提取傑出人物思維繫統「關鍵詞」,這些都是積極有效創造這些「點」,藉助慎思敏行「鏈」點成線,編織自己網路的修鍊過程;
這些「主題」或者說「概念」是構建我們個人認知網路體系的「點」,是自我成長和修鍊的養分和必要條件;而能否做到持久地,專註地圍繞一個主題,投名師,求高友,不斷「琢磨」,是成長的限速酶,關乎升級的加速度;
陳虎平在《打破自我的標籤》一書中也提及現代社會「弱關係」重要性:
6-關於語言參見文章:Word is World | 識界即世界一個人的能力總是有限的。20多歲時熱血沸騰,憑藉自己的才能,打拚一片天地。你會將自己的性格槓桿用到最大。善於編程就一直編。善於讀書就一直讀。勤奮、上進、苦幹。30歲發現,其實自己能做的也就那麼多。如你一樣的聰明人太多,你一個人能把聰明人會編的程序會讀的書會做的事全做了?
真正聰明的人不拒絕向優秀的人學習,他們不需要以獨自思考來證明自己。他們總會尋找最好的信息源,吸收和利用。他們勤記筆記,聽各種講座,以正面的態度對待優秀的人。相反,自以為聰明的人,上課不記筆記,聽講座就說那個人哪裡不好、哪裡很假,且企圖獨自想出一切答案;他們用憤世嫉俗來證明自己獨立。
思維是人腦反映認識客觀世界的過程,語言是這一過程得以進行和完成的工具。思維尤其是抽象思維,無論是其運行過程還是結果保留、表述,都離不開語言。
思維(尤其抽象思維)本身是不可名狀,難以界定的,使得人們難以直接駕馭和掌控;但我們可藉助其外在形式—語言(或文字)這一可見,可控的工具對思維進行刻意訓練(Delibrate Practice),讓思維更加理性、縝密、富有邏輯性,而進一步,修鍊良好的思維方式是我們個人精進道路的速效催化劑,也是核心競爭力。
因此,多了解和學習一種語言,無疑會拓展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7-習慣·實踐
前面一部分主要討論相對抽象的思維方法論,而這部分側重探討具體的實踐。
30歲前養成習慣,30歲後習慣養成你。
本學期結合新生大學的影響及其自己的認識側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具體行動。
01-早起冥想
偶然的機會了解到新生戰友不少都是4點,5點鐘起床,清晨冥想,鍛煉身體,學習英語等等;而且都堅持很久,並取得了長足進步。
而且有很多人都說自己堅持早起後,精力更加充沛,睡眠質量更加好,工作效率更加高;這使得我高度重視,恰好有有戰友邀請我加入Miracle Morning早起打卡群,至今堅持7點前起床40天;深深感到早起大有裨益,而且早起可以有更多自由的時間做自己的事情,無人打擾,這種狀態安靜專註,學習效率更加好。
而大量的研究和過來人的親身實踐都證明:冥想,提高元認知能力、情緒控制能力,提升智商、邏輯思維能力,加強專註力,提高免疫力等等;這不是宗教和玄學,最開始我也持懷疑態度,後來讀Ray Dalio《Principles》他說自己每天冥想給自己的思維的諸如精神動力——恰如書畫留白,人生亦是如此。
至今堅持清晨冥想30天,覺得精力更加旺盛,白天打盹機會更少,潛意識要求自己的作息必須高效規律;也更能覺知自己的氣息和專註力;而冥想的博大精深,我還沒有入門,需要不斷修行。
02-跑步·游泳
上學期寫總結,研究生完成長跑430km;
本學期完成長跑215km,總里程達到645km;
完成跑步專題文章我跑,故我在。
無錫,揚州馬拉松未能報名入圍,婺源馬拉松,因為天氣原因被迫取消行程;
基本保證每周一次長跑,一次游泳,增強身體耐力,這是精力的來源。
03-學習相關
參加李笑來新生大學《寫作課程》,在「修身儲能」微信公眾號基本保持半個月一篇非虛構寫作,試著闡明對自我成長有關的重要概念。
成立「Word is World」微信群,和一些英語愛好者相互勉勵學習英語;
開始學習鋼琴,完成《約翰·湯姆森簡易鋼琴教程》(小湯)第一、二冊,基本達到一級標準^_^,向二級進發;
模仿《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時間開支記錄法,了解時間的來龍去脈,精確時間感知。
04-讀書摘錄
本學期放棄騎車往返醫學院,乘坐地鐵,抽空閱讀長銷書(後期推進,打算看真正的經典),完成閱讀書籍:
《Principles》Ray Dalio《 the Rational Optimist》Matt Ridley
《The Leadership Pipeline: How to Build the Leadership Powered Company》James Noel
《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Stephen R. Covey ……Unfinished
《從0到1》彼得·蒂爾
《精進》采銅
《暗時間》劉未鵬
對於暢銷書,採取聆聽的方式,利用喜馬拉雅App聽書,為此買了個1000+RMB的骨導耳機(/ □ ),聽完:
《人生的智慧》叔本華——經典重聽《影響力》羅伯特?B?西奧迪尼
《中庸》《論語》《弟子規》《菜根譚》《金剛經》《楞嚴經》
《七年就是一輩子》
《把時間當作朋友》
限於篇幅,摘錄部分,如有閑暇另行梳理。
結語
再次感嘆生活的不容易,面對未知掌握基本的方法論之後務必真正的實踐,;先動起來,動起來更精彩;
多方面反求諸己,多思考未來簡歷上的形象;
學習知識,尊重知識,為高價值的內容付費,為未來投資;
25歲後真正友誼可遇不可求,珍視友誼,珍惜體驗共同成長的任何人;
逐漸心智上成熟、經濟獨立,生活上不依賴朋友,而將其視為精神需求;
同時藉助閱歷(閱讀+經歷)和文字記錄來定位自己成長的軌跡;
提高輸入質量,重讀經典和長銷書;不求速度,但求進度;
系統提高自己的溝通技能,在學習和生活中努力成為一個內容輸出和價值貢獻為導向的人;
搞好科研,爭取順利畢業~~~^_^
工作隨時努力,生活隨遇而安
Freedom is not free.
Talent is enduring patience.
2016年8月19日 Freeman @ 信陽HOME
http://weixin.qq.com/r/K0yrs3PE3i6hrTfQ9xk5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乾脆別去讀海外醫學博士好了
※七年制學生的住培困境
※澳洲的醫生級別
※行醫於澳洲的公立醫院 - Language Barrier
※海外醫學留學可以申請什麼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