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南渡自應思往事 --《南渡北歸—南渡》有感

一直希望對中國最後一批大師的生平履歷有全面的了解,偶然看到這套書的推薦,篤讀之後有所感悟,所以隨筆寫下。

盧溝橋的一聲槍響拉開了這個多難之邦的八年抗戰辛酸又沉痛的大幕,戰火烽飛,人心惶惶。一批知識分子、文人儒士在風雨飄搖的艱難情境中猶如浮萍,將自己的命運緊緊與國家的未來緊緊地綁在一起。許是時勢造英雄的緣故,這一時期湧現出的知識分子或是一腔熱血,學界政界均有力挽狂瀾的架勢,或是專註學術,在世界的舞台上也有所作為。這本書較為全面的描繪了王國維、胡適、陳寅恪、傅斯年、李濟、梅貽琦、梁思成、林徽因、金岳霖、吳宓等等大師群像,且不論文筆如何和價值取向,單單是考證和取才範圍就覺得實屬不易。

文人傲骨——王國維和陳寅恪

胡適評價過王國維:「人很醜,小辮子,樣子真難看,但光讀他的詩和詞,以為他是個風流才子呢」。魯迅評價過王國維的外表:「老實到像火腿一般」,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其貌不揚、憨厚老實的清末遺老,卻在這段歷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圖為王國維)

其實王國維並非世俗觀念中恪守舊文化,不懂變通的執拗形象,相反,王國維在經、史、考古等方面均有很深的造詣,同時還接受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影響,把西方的哲學、美學與中國的古典哲學、美學結合起來。從王國維的人生履歷上看來,他早年隨羅玉振留學日本,接觸到新的思想和文化,他在辛亥革命之前就已經熟諳西方的多種文字和多位哲學大師如蘇格拉底等大師的思想理論,並且提出了「美育」詞,提出了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完全之人物」。可以說,王國維樹立起中西文化融合匯通的意識是早於其他人的,但是後來辛亥革命之後,接踵而至的是北伐戰爭,社會更加動蕩,國學的發展也愈加凋零,這時的王國維對於這種狀況深感寒心,轉而漸漸不再提之前的「新思想」了。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王國維在蔣介石帶領軍隊北伐即將成功之時留下短短的十六字就投湖而死。書中對於王國維的死亡動機有五種考證,但是「殉文化」一說最為令人信服。王國維為文化而死,不忍心見到即將衰亡的中國文化那令人心酸的悲愴結局而死,對當時混亂無序的時局和世風日下的現實做出了近似「尸諫」的抗爭。作為國學大師,舊文化在他心心中是他的生活之境,生存之根,文化的斷層就是他信仰的斷層,他文化量程愈加宏大,研究愈加精深,值此凋零,精神支柱日漸坍塌,王國維也只有一死以求心安。至於其他的「追債說」、「妻妾出軌受辱」說,沒有切實的考究,莫不是辱了這位文學泰斗的修養和追求。

盛極一時的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除了王國維、梁啟超兩位學界泰斗之外,還有號稱「漢語言之父」的趙元任和「哈佛三傑」之一的陳寅恪。陳寅恪放洋十幾載,最終雖然沒能獲得一張學士文憑,但是為求知而讀書,學問的廣深為業界推崇。陳寅恪更令人欽佩的是他的治學精神和文人傲骨。陳一生愛書購書,吳宓的日記曾記載:「陳寅恪購書亦多,到此不及半載,而新購之書籍,已充櫥盈四,得數百卷」。盧溝橋事變爆發後,清華園大亂,學生和老師紛紛向城外逃離,陳寅恪知道事不可為,在烽火戰亂中攜帶者自己的藏書和手稿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只是戰火中人命尚不可保,更談何書這些身在之物呢,在陳寅恪長沙轉香港時將自己的心血之作交於鐵路託運部門託運,待陳寅恪趕到蒙自欣喜打開箱子時卻發現箱子里只剩下磚頭,當即悲從中來,昏厥不起。陳寅恪擔任清華教授,史語所幹事等等,按當時的薪資水平生活完全可以非常寬裕,但是他生活節儉,愛書如命,專註學問,在錢財上並不上心,所以在香港流亡時一度吃不起飯。這時就不得不提陳寅恪的另一件事,陳寅恪在香港流亡,物價飛漲,食物稀缺,日本官兵為拉攏陳寅恪,將兩袋大米送到陳家。陳寅恪說到底是一個不為五斗米折腰的仁人志士,竭儘力氣將米袋拽了出去,反覆幾次,餓死也不要敵人的施捨,其民族氣節可歌可泣。陳寅恪在聯大授課時雙目視力日漸衰退,從住所到教室有一個小時的山路,但是他也不曾遲到一次,落下一節課。

(圖為陳寅恪)

陳寅恪身上帶有中國傳統文人的特徵:不同於傅斯年的狂狷不羈,才華外露,陳身上帶著含蓄內斂,溫潤如玉的氣質,雖有「高山仰止」的國學氣勢,但是不恃才傲物,這從他與學生來往書信中可以看出。他心懷天下,面對外來者也能不卑不亢。如果說王國維把一生都寄托在一種文化上,那麼陳寅恪比王國維更高一個境界,他始終把自己的理想和志向、文化和學識紮根在這片孕育滋養他卻此刻正在深受苦難的土地上。

王國維和陳寅恪是我認為兩個最有人和魅力和文人傲骨的大師,這兩個人也是當時中西方文化碰撞時產生的「傳統派」與「留洋派」的代表。兩人是良師益友,王國維投湖而死消息傳出,陳寅恪寫下了哀婉凄絕的輓聯和碑文,王國維遺言中也有將自己的書籍贈予陳寅恪,可見兩人互為知己的惺惺相惜。

宜政宜學——胡適與傅斯年

胡適在中國近代史所佔的地位自是不必說,但凡學過中學歷史的人想必都知道胡適在五四運動中的作用,據書中描述,「胡適在學術文化界以及青年人心目中有崇高聲望,其聲遠播」,並且憑藉其出色的外交政治才能在國家前途命懸一線之際以中華民國駐美利堅大使出訪美國。傅斯年,同出名門,號稱「黃河流域第一才子」,同時在這政治軍事方面也有造詣,「人云傅斯年是文人秀才中少數幾個懂軍事的人才之一」,足見其不俗才能。傅斯年主導史語所得建立,擔任中央研究員總幹事等等,在這段歷史中無疑是中流砥柱,在整個文人群體中無疑是脊樑般的存在。

(圖為胡適)

之所以在前面贅述兩人的才能功績,是想將他們在學術與政治舞台上兼具影響影響力的二人進行比較。胡適是傅斯年在北大讀書時的教授,兩人亦師亦友,有眾多交集。胡溫潤,傅暴烈;胡行事謹慎,傅做事高調;胡用人不以感情用事,傅只願意交往自己看的上的。他們這種性格的差異與二人的出身背景不無關係,傅出身儒學世家兼破落貴族家庭,傅家在當地有「相府」之稱,所以傅身上自帶著大家族養成的耿直、張揚的性格,而相比傅家的輝煌,胡只能算作小門小戶,胡也少不得比傅更拘謹。比起這兩人,我更傾向於傅的狂放磊落的君子作風。傅在北大讀書時就因成績出類拔萃,氣焰張揚囂張為同學側目,在五四時期更是作為學生代表在歷史浪潮中呼風喚雨。但是他並非沒有政治頭腦的莽撞,相反,他在審時度勢方面卻有過人的敏感和智慧,這在他五四運動風頭正勁時急流勇退可見一斑。同時,傅對於當時南渡過程中手不能挑,肩不能抗的文人們來說也是最可靠的依賴。梁思成、林徽因一家南渡之後居住在李庄,經歷種種變故後一名不文,無奈之下求助於傅,傅立即大廢章折施以援手,然而梁與傅二人並非生死之交,更多的也許是傅惜才愛才,同作為文人的惺惺相惜吧。傅還是出名的孝子,對於母親盡善盡孝也是一段美談。

(圖為傅斯年)

胡與傅兩人的性格差異在婚姻問題上也可見:胡與傅兩人的婚姻均是傳統的父母之命,當時在美國留學的胡適心有所愛卻還是聽從了父母的安排,結婚之後心有不甘卻沒有勇氣離婚,所以在外拈花惹草,卻無奈妻子彪悍,最後落下了「怕老婆」的名聲。反觀傅,攜西洋之學以自重,不甘受到封建社會「吃人」禮教的荼毒,給予原配妻子一筆「青春損失費」後協議離婚。如此坦蕩磊落,愛與不愛涇渭分明,有責任有擔當,才是大男子的作風。

其實在比較各位大師對待感情的方面上,也可窺得其人品品行。梅貽琦夫婦、陳寅恪夫婦相敬如賓;吳宓追求女子無數,最後卻一無所得,出了名的痴情種;梁思成、林徽因、徐志摩、金岳霖的故事也廣為坊間流傳,梁與林一生相互扶持;徐卻因為對張幼儀、林徽因、陸小曼的愛恨糾纏而褒貶不一;金岳霖因為愛慕林徽因而終生未娶,但是卻從未打擾過梁林的婚姻,這種君子風度和徐志摩等人的愛情觀相比也立見高下了。

勢均力敵的愛情——梁思成與林徽因

(圖為林徽因、梁思成)

梁思成與林徽因的愛情故事以及由此展開的金岳霖、徐志摩、陸小曼等人的愛恨糾葛可謂是那個年代的一出風月大戲。似乎每一個故事的主旋律都是從一個既具風情與才情的女子開始的,林徽因溫柔善感,把文學作為副業,其藝術成就也遠遠勝過當時的一代才女冰心的作品,而在作為主業的建築學方面上,與梁思成共同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的建築研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林徽因16歲時隨父親林長民遊歷歐洲,結識當時有妻子的徐志摩,徐志摩對於林小姐一見傾心,展開了積極地追求,但林徽因並未選擇徐志摩,而是回國後與早有父母之命的梁啟超的公子梁思成結成夫妻,從此一對伉儷情深、羨煞旁人的眷侶產生了。林徽因生命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男人,便是著名的哲學家金岳霖,金岳霖一生愛慕林徽因,為其終生未娶,卻在這份愛情上保持著高度的理性與剋制,從未打攪過林、梁二人的婚姻。

林徽因是一個將理性與感性平衡到極致的人,在感情的選擇上也可以看出。梁思成的父親是梁啟超,梁啟超與林長民曾同在北洋政府就職,林徽因與梁思成可謂是門當戶對;梁思成聽從父親的建議,清華畢業後赴美主修建築學,而林徽因多次談及自己的志向是要學建築的,兩人一拍即合,有了共同的理想和追求。而更重要的是林、梁兩人在性格上既同頻又互補,他們都極具韌性,兩人在炮火中離開「溫柔鄉」清華園,遠赴東北大學任教;冒著生命危險到山西測繪發現著名的五台山佛光寺唐代經幢;歷經波折遠赴昆明一路不曾放棄研究等等,這些事怕是換做多情浪子徐志摩是萬萬做不到的吧。兩人性格的互補一面體現在林徽因浪漫熱情,始終保持著孩子的天性,而梁思成更加成熟老練,給予林徽因兄長甚至父親般的依靠,這在梁思成多年後回憶中曾有提及:「她和我談話時一點也不像妻子對丈夫談話,卻像個小妹妹請哥哥拿主意」。林與梁之間的愛滿而不溢,恰到好處,所以在梁思成問林徽因為何在眾多追求者中選擇他時,林徽因回答他:「這個問題我用一生來回答你」,這份深情怕是金岳霖、徐志摩都不曾體味過的吧。

(圖為徐志摩)

關於徐志摩與林徽因之間的故事,我認為是後人過於杜撰臆測的。林徽因與徐志摩相識於英國,當時徐志摩已經在外留洋三年,「已蛻變成催化折枝的情場老手」,對林徽因一見傾心,卻也並非非她此生不娶,當時對於林徽因追得熱烈怕是還有給結髮妻子張幼儀「做戲」的成分。後來徐志摩雖然常為「太太的客廳」的座上賓,但對於林也只是欣賞和愛而不得的落寞,不然也不會介紹林徽因與金岳霖結識,更不會轉而追求陸小曼了。徐志摩於林徽因則是欣賞與知心的哥哥,至於人們認為林徽因與徐志摩之間愛情的鐵證——掛在林的卧室里徐失事時飛機的殘骸,多數是為老友的悼念和故人的惋惜,因為林徽因的卧室里同樣還有他弟弟乘飛機失事時的殘骸。

(圖為金岳霖)

比起徐志摩,我認為金岳霖對林徽因的愛更加深刻。金岳霖通過徐志摩認識林徽因,同樣被林徽因的才情折服,於是和當時的外籍女友分手,從此心裡只住著林徽因一人。但是,金岳霖畢竟是哲學大師,高度的理性和思辨主宰著他的一舉一動,他雖常年住在梁家後院,卻不曾越矩半步,甚至在梁思成和林徽因吵架時還當起「和事佬」,梁思成後來回憶說:「他總是那麼理性,把我們因為情緒激動而搞糊塗的問題分析得一清二楚」。林徽因、梁思成與金岳霖三人做了一輩子的好朋友,三人之間的氣度雅量、修養見識也可見一斑了。

戰火硝煙中,不論是親情、友情還是愛情,都是難能可貴的,林徽因與梁思成之間勢均力敵、相濡以沫的愛情值得羨慕和稱讚,而徐志摩、金岳霖對她的感情也是純潔高尚的,後世對於徐志摩多有貶低,連帶著林徽因也被詆毀,我覺得大可不必,學術成就之外,感情的事誰也辨不清楚,更何況是相隔多半個世紀,俱往矣。
推薦閱讀:

歷史上對劉備的評價是怎樣的?
共和國將帥授銜的職場啟示
毛澤東有哪些經典語錄?
你知道文革期間北京五大造反派領袖之一韓愛晶的結局嗎?
使用青龍偃月刀的關羽人物生平有什麼?

TAG: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