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產品是個啥~
和其他領域的產品的區別
第一(錢):商業產品的核心邏輯是「錢」不是客戶更加不是用戶。所謂的用戶體驗,所謂的客戶需求都不是核心追求的(但是也不能不管不顧)!所有的需求都是按照經濟利益價值來排序;這裡要重點說下為什麼不是客戶需求:因為客戶這一放有很多奇奇怪怪的需求(蘋果曾經要求某公司全站其他廣告不出只出蘋果一家廣告的),他們希望花少錢辦大事,而商業產品則是提高掙錢效率或者說最大化商業利益,所以並不是直接滿足客戶需求才是最合理的。而是我要做出希望能讓客戶高價買單的產品;不是不斷優化讓他們少花錢,這個邏輯就是錯的!
第二(平衡):商業廣告產品類,對於技術架構和市場脈絡的把握更加要求高,因為商業產品的用戶是不明確的,有時候有可能是 C 端用戶,有時候是 B 端客戶,有時候是銷售團隊,有時候是渠道,有時候是中間的 4A 公司;所以多方的利益平衡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技能,而體現在產品裡面,平衡內部利益,平衡外部多方角色利益,平衡C端用戶利益等;有時候很多策略並不是最優的,而是平衡的後果;比如一個反作弊的例子:以視頻網站的會員為例,從技術上和策略上來禁絕賬戶分享,淘寶購買賬戶,黑色產業鏈的賬戶匹配器,以及企業賬戶分發等都是反作弊範圍內要做的,從職業道德來說一定要越少或者沒有此類作弊才是最合理的,往往不是這樣,因為高投入低產出公司是吃不消的,同時過於嚴苛的反作弊會給市場或者公關部門會帶來很多問題(我送出去的東西你還這麼多嚴苛的規則,不是打臉么),淘寶和黑產也會不斷更新來應對新的反作弊策略,需要持續不斷的投入資源,和內部競爭等問題;
第三(結構化):商業產品是個特殊的門類,其一般不會獨立存在( dsp 這類,金融類本質就是變現工具的不在商業化範圍內 )都會和原來系統做耦合,所以商業化廣告,增值服務,遊戲聯運等不同的商業化系統必須做好結構化,和變現資源方產品在系統級架構和耦合上要提前做好(考慮到以後的發展以及高可拓展性);不能因為主產品的技術問題導致商業產品同樣被拖累搞掛(因為商業產品之間和錢掛鉤,出問題幾分鐘都是錢在跑啊,都是損失),同理,不能因為商業產品架構的複雜性將主產品拖累搞掛;同時,商業產品最好是技術出身,中間對技術架構和演算法結構都需要了解;否則在新增策略和方案時候實現不了就傻逼了(這點比較相似與 B 端產品,提前架構好以後要做的東西);
第四(商業模式的理解):商業產品核心技能之一就是對商業模式的理解,比如對滴滴的補貼行為和後期商業化的嘗試,很多人常規思路就是靠打車抽成掙錢,我可以明確肯定的是打車的抽成一定是用來補貼的,或者說為了能抵消補貼的一部分,肯定不能用來盈利;核心可以玩的有汽車後市場(修車,換機油,輪胎等)保險金融相關業務(貸款買車,車險),汽車銷售等才是盈利的;目前滴滴商業化的重點嘗試就是汽車後市場和廣告業務(最成熟穩定的變現方式,汽車廠商最有錢);還有個例子就是雲服務,目前雲服務大多處於虧損狀態,但是雲服務未來核心的盈利肯定不在收取服務費帶寬空間費這樣的點上,肯定是AI+大數據時代的到來帶來的服務收費時代;再 YY 個 pmcaff 的例子:pmcaff 如果把社區重點放在「人」身上,並且有完善的上升和下降的機制,不同行業領域的官方認證,對應行業的水平通過數據化衡量(輔以強力的反作弊),當 pmcaff 成為產品行業的身份認證的地方的時候(有點學歷的意味);這時候招聘,培訓,諮詢,等都是大量可以盈利的點~所以商業產品看商業模式是核心競爭力之一;
未來發展如何
互聯網商業化目前成熟就幾種:廣告,電商(其實也算廣告),遊戲,直播,增值服務;其中遊戲包含遊戲本身和遊戲聯運,這個是商業化門類中比較特殊的一類,其他幾類都是異曲同工的;如果商業產品能做好了,起碼商業模式上面要比大多數用戶產品要透徹的多,懂錢的邏輯一般多商業模式都能看透;然後因為商業化產品特殊性,一定程度上的 B 端產品也可以做。因為和錢近,見到的東西也比用戶產品多很多;只要互聯網行業在,商業產品會一直有發展的,只是這幾年因為行業回歸理性,需求量比較大(基本上周周都有獵頭和 hr 挖,而且薪資都比同級別用戶產品高百分之五十);可預見的兩年內應該會持續保持旺盛的需求;
推薦閱讀:
※你對2013年的互聯網產品、移動互聯網產品有哪些期待?
※產品和運營基礎:如何設計好用戶觸達的場景
※產品經理求職與工作的職場套路
※成為頂級互聯網運營人員需要有什麼思維?
※如何從製造業轉行互聯網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