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宜物 | 這就是達芬奇(一)——優秀的學徒

萊昂納多·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年:《自畫像》(Self-Portrait),紙質繪畫,文藝復興盛期風格(High Renaissance),現藏於義大利都靈皇家圖書館

……優秀的學徒……

在昨天的每日宜物中,小編寫到鹽野七生曾在《文藝復興是什麼》一書中說過達芬奇屬於萬能人,他到底萬能在哪裡呢?

說起達芬奇,腦海中會想到什麼?《最後的晚餐》?《蒙娜麗莎的微笑》?《達芬奇手稿》?天才?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代表?還是前幾年的美劇《達芬奇的惡魔》呢?無論是什麼,無論你了解還是不了解,今天,小編都將帶著大家開啟一場系列旅程——這就是達芬奇。

萊昂納多·達·芬奇出生於佛羅倫薩近郊托斯卡納小鎮里或鎮子附近的一個名叫芬奇的地方,他的祖父安東尼奧爵士用公證員特有的、簡單明了卻滿懷驕傲地文筆記錄了他的誕生:「4月15日星期六,凌晨三點,我的孫子出生了。」

達·芬奇受洗時的教名是萊昂納多·迪·塞爾·皮耶羅·達·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看了這個名字的你是不是在找達·芬奇到底姓什麼呀?事實上,在15世紀,很多人沒有嚴格意義上的姓氏,為了避免重名,他們在名字中加上出生地和自己父親的名字,這樣,這個萊昂納多就與其他的萊昂納多區分開啦!

達·芬奇作為一個私生子,滿周歲之前與母親卡泰里娜(Cateina)同住,5歲之前就搬入祖父家中,和祖父母。叔叔、父親和繼母阿碧拉(Albiera)一起生活(在美劇《達·芬奇的惡魔》中,故事線就圍繞達·芬奇尋找母親卡泰里娜展開,可是已經好幾年不更新了~.~)。7歲時,達· 芬奇同父親和繼母搬到佛羅倫薩,在這裡,他的父親先後娶了三任妻子(可能由於15世紀的城市環境衛生太惡劣了吧,他的每一任妻子都先後離世了,直至第四任妻子盧克雷齊婭)。四位妻子為皮耶羅共生有12個孩子,而作為獨子長大的達·芬奇成為了皮耶羅的長子,但是仍舊擺脫不了他作為「私生子」的身份。

那時候,佛羅倫薩的行會明文禁止「私生子」加入,這使得達·芬奇不能子承父業成為公證員,甚至在達·芬奇名聲遠揚時,他也無法擺脫被人喚作「私生子」的困擾……但是,可能就是因為這樣的出身,才讓達·芬奇走上了藝術的道路,讓他成為被無數後人銘記的藝術家——達·芬奇。

《天使報喜》(Annunciation), 1472年,98*217cm,木版油畫,文藝復興初期風格(Early Renaissance),現藏於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

這幅《天使報喜》作於達·芬奇20歲那一年,比起繪畫技藝成熟後的畫作稍顯稚嫩(透視法,色彩暈染,線條的流暢感等),但是,這簡直就是天才的20歲啊!

14歲的達·芬奇在父親的幫助與支持下,向韋羅基奧拜師學藝。說起韋羅基奧,他原名安德烈亞·迪·米凱萊·迪·弗朗切斯科·德·喬尼(Andrea di Michele di Francesco de Cioni),之所以被稱為韋羅基奧是因為他深諳藝術之道,能熟練地將工藝技術運用到各個媒介與材料中,比如繪畫、雕刻、大理石、顏料等,並且網羅佛羅倫薩的藝術家和藝術品,可謂是包攬了佛羅倫薩藝術市場的半壁江山啦,因此被稱作韋羅基奧——「真之眼」。

在韋羅基奧門下學習的達·芬奇像所有的學徒一樣,做一些打雜跑腿、磨製顏料、處理畫板材料的學習,之後開始練習繪畫的技巧(素描功底),技藝成熟後就會與老師、藝術大家合作澆鑄、雕刻雕塑或創作繪畫啦!勤奮的達·芬奇在韋羅基奧那裡經歷了12年的學習生涯,並在期間接到了第一份獨立委託的繪畫工作——為吉內芙拉·德·本奇(Ginevra de Benci)繪製肖像畫。

那時候的藝術作坊可不是現在這樣的高大上,韋羅基奧的工作坊開門就是喧喧嚷嚷的大街,裡面的環境條件……唔……一群不修邊幅的藝術家、加上大批的顏料、木材、大理石、石膏等……大家可以自行想像~.~。吉內芙拉怎麼會願意安安靜靜的坐在作坊里讓達·芬奇畫畫呢?!所以,大部分的時間,達·芬奇都是前往她的家中為她畫一些速寫、再拿到作坊完成繪畫。

《吉內芙拉·本奇》(Portrait of Ginevra Benci), 1474年,37*42cm,文藝復興初期風格(Early Renaissance),現藏於華盛頓國家美術館

這幅《吉內芙拉·本奇肖像畫》作於達·芬奇22歲那一年,這個小姐姐有點嚴肅哦!大家可以對比《天使報喜》,只看背後的風景,對於樹木線條的暈染手法更加柔和、自然,透視法與光影效果的對比表現也甚為明顯。時隔兩年,天才的每一天都是在進步的!

前文中提及當時的一些畫作是由藝術家、大師與學徒共同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助手們事先處理好繪畫用的木板(我知道大家要問我為什麼不直接用畫布呢?因為畫布要到16世紀才開始廣泛應用哦!),畫作的主結構與主體部分一般由大師完成,比如最難畫的人物啊、風景畫中的近景啊,一些次要部分才會交給學徒,但是有時候大師會將主體中的某個部分交給有才能的學徒來完成,比如達·芬奇,但是有時候會出現有一丟丟尷尬的場面——在韋羅基奧的畫作中,其中一幅因為達·芬奇繪製的那一部分實在是太好了,因此畫作歸名予達·芬奇。

《基督受洗》(The Baptism of Christ),1475年,木板蛋彩畫,117*151cm文藝復興初期風格(Early Renaissance),現藏於佛羅倫薩烏菲茲美術館

這幅《基督受洗》由韋羅基奧、達·芬奇和另一位助手完成,是為佛羅倫薩城外的一座修道院而創作的。大家先不要往下看,而是返回去接著看這幅圖,靜靜回想剛才達·芬奇的那兩幅畫作,再對比這副畫作,你能看出哪裡是由達芬奇繪製而成的嗎?

《基督受洗》中位於中間的主要人物、石壇和流水自然是韋羅基奧所繪,左側的棕櫚樹、右側的山林、頂部的上帝的雙手和白鴿……肯定不是達·芬奇畫的啦!善於色彩暈染、遠近透視手法和繪製的線條如行雲流水的達·芬奇是不會將這棵棕櫚樹勾勒得如此清晰、甚至一點陰影都沒有的,右側的山林更是,沒有運用透視手法的山林缺乏它應有的立體感與生氣,而對上帝雙手和白鴿的刻畫,大家可以看《天使報喜》中人物衣衫(或者只看衣袖)的褶皺及手部柔和的線條,雖然沒有分析那副畫,但是只要稍作對比,就能發現大相徑庭的繪畫技藝與手法啦!

在這幅《基督受洗》中,達·芬奇繪製的是左側跪坐著扭頭看基督受洗的天使、以及背後延綿不斷的山川與水流。充滿想像力的達·芬奇創意的將天使的動作進行刻畫,他被受洗的基督深深吸引、目不轉睛的盯著他,扭曲的身體賦予了他運動感。這種新穎的人物刻畫方式打破了文藝復興早期刻板的描寫,將現實的表現手法運用到畫面中,賦予了畫作更多的生機與活力。背景中的山川與水流是達·芬奇對約旦河的想像,朦朦朧朧的風景好似失焦一般、綿延至遠方,為基督受洗的畫面構建了宏大的場景。晚年的達·芬奇將遠處灰藍色的山川稱作「空氣透視」,他建有這樣一個理論:人眼和遠山之間存在著大量的空氣,讓山看起來偏藍。

實踐早於理論,這和達·芬奇的職業生涯中的很多東西一樣——先創作、再思考。

今日份的達·芬奇,你,看懂了嗎?

這裡是鶼鰈謾彧,每晚九點,與您相伴

館藏經典,點亮藝術之眼

文/編輯 by 鶼、鰈

圖片 by 《偉大的博物館》

微信公眾號:鶼鰈謾彧(JianDieManYu)


推薦閱讀:

TAG:達·芬奇LeonardodaVinci | 文藝復興 | 西方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