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孔子其人

要說一個人,得先從時代說起,因為,個體只是整體的一小部分。

孔子所生活的時代,正是歷史大變革的時期。

首先,要從人類的社會結構說起。人類的社會組成,最初是因為文明發展程度的不同而導致交通發展受限、以及同時面臨自然界中與大型食肉動物的競爭、疾病的醫療能力、族群的競爭等原因而自我組合的。最初的社會結構組成,是母系社會和父系社會共存的,相互間因地域限制而各自相對獨立發展。隨著醫學和交通的發展,族群間的競爭開始激烈起來。此時,對族群擴大起到決定性影響的,是對醫學的認識程度。至為關鍵的有兩點:一是影響生育能力的性病;二是近親繁育的生育品質差。由此,母系社會的競爭優勢因解剖學和對性病的抑制能力而迅速體現出來。族群的繁衍,面對社會生產的壓力也隨之而來。由此,產生了對宇宙天體運行規律的認識,關乎糧食生產的節氣被發現等,進一步鞏固了優勢地位的母系社會的發展。

但是,到了西周后期,這種情況開始改變。

人口的繁衍加上對醫學認識的普及,交通的便利又大大加劇了族群之間的摩擦。族群之間的戰爭持續能力,就更多地體現在男丁的獵殺力量和技巧上。也因此,導致了管理相對簡單鬆散的母系社會開始衰落。

社會結構的改變,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母系社會發展出相當複雜的認知體系,父系社會體現出對之進行更換主語式的全部繼承,而母系社會則是採取決絕割斷式的對叛逆的徹底拋棄乃至自毀。

好啦,孔子現在就生活在母系社會逐漸式微、而父系社會尚未完全掌控局面的這一歷史環境中。

再說到孔子個人。

孔子出生在魯國都城貧民窟鄹地,按他自己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但他卻是一個天生美男子,加之天資聰穎,身材頎長,十五歲之前就能經常被允許進入都城,廣見貴族生活場景,由此才有十五志於學之說。側面也可以證明,孔子是個很有願力之人。一個比較尷尬而合理的推論是,孔子是因身高和面貌被遴選進公門的,他的最初任務是充當貴族的面首和繁衍後代的工具。雖然其後他的志向轉移到做學問,但這個梯子,他是踩了的!他的兒子鯉,繼承了他最初的任務而沒有聽孔子之勸,及時轉向,導致身體衰竭,過早離世。

一旦進了公門,孔子就極少有機會回去了,一是出於衛生考慮,二是出於對信仰之尊重。即使回去,「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其對親族的要求甚高,動輒申斥打罵,像變了一個人。比如一次比孔子年紀還大的孔家家族的長房長孫原壤,在家門口翹著二郎腿等著孔子這位有著職爵、帶著貴族同僚衣錦還鄉、準備露一手的大人物時,就被孔子拿拐杖照著小腿就是一棍子,臨了兒還贈了一句「老而不死是為賊」。其實原壤也不冤枉,孔子說過,「不教而殺謂之虐」,之前孔子肯定已經教會過原壤怎樣完成擯相之禮,無奈原壤積習難改,實現不了為孔門上下率先垂範的作用,且讓孔子在同僚面前失了面子,孔子如此氣急,也是情有可原。

母系社會發展出非常嚴謹的儀軌和社會制度,不可僭越。古人以前都是沒有名字的,要想青史留名,把自己的名字寫到資源有限的竹簡上以傳後世,除非你在學問上有所建樹,或者你出身於帝王貴胄之家,要麼就是行俠仗義、沙場立功。夏朝太久遠,至少是商周二朝,但凡以天干地支來命名人名時,單數是男性,雙數是女性。所以,武丁和少正卯都是女性。

每每看到論語中的人名時,我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為孔子感到窩囊。

孔子雖然是一個有願力的唯美主義者,但他的出身和他所處的時代,都使得他「克己復禮」的理想,因為文化元素的流失和隔絕,而受到局限。縱使其周遊列國,努力維繫,但在經學這一高深的領域,未得小學之教,終使他的學問不能圓滿,一直處於半吊子的狀態。雖說他自己「述而不作」,可他「述」的《論語》,留下的只是隻言片語,不能夠集結成有體系的文字。從經學的成就來看,孔子的水平,連比他晚三百多年的淮南王劉安所主編的《淮南子》都不如。

正因為如此,上到孔子的名和字,下到他所有的弟子的名字,都被深諳玄學的貴族,在其身後陽奉陰違地做了手腳!

孔子並不姓孔,就像公孫丑不姓公孫一樣,那只是一個身份的表達。由於孔子出身於賤民,沒有出身於王侯之家,所以只能以形象高大威猛帥氣來襯托他,故以孔來描述,這個沒有異議。但是用丘來命名一個人,就有問題了。真正的經學大家,非川江谷海不用。「子在川上曰」,用川就是正面的、積極的,而放棄壁立萬仞的川,而取一丘之貉的丘,那裡能養出什麼來?又臭又髒的一群鼠輩而已。鼠目寸光,在古代學問人的眼裡,屬於認知有限的一類;再說仲尼。伯仲叔季,仲確實是排行老二。但你得看跟誰排,在文化史中論資排輩,是不太考慮時間的,更多考慮到相似性。歷史上有伯夷叔齊不食周粟之範例,這大的睜眼瞎(教條主義)和小的隨便祭祀(見神就拜)呆在一起,逆歷史潮流而動,把仲尼放在他們中間,這也確實圓滿了。不光二得圓滿,連阻礙歷史進步的坑坑窪窪的尼字一起放在這裡,那簡直是天作之合的圓滿。此處不由自主地想表達一下對歷史上偽孔粉們的鄙視:你們一天到晚只知道迷信他人,完全不肯自己動動腦筋,以為智慧的異類必呈異相,為了滿足你們卑微的智力,硬是不惜把一高大威猛的帥哥,臆想為腦瓜子四面凸起中間凹陷的蠢相。出於對孔子的尊重,我在這裡送你們一句話:你們家祖先長得才如此歪瓜裂棗呢!

為什麼說孔子逆歷史潮流而動?這裡有一段公案,就是孔子在司寇任上殺了少正卯。

要想把這件事說清楚,無論如何不能不提一個人,這個人就是陽貨,因為孔子去做官,都是他挑唆的。

先來說說陽貨的名字。《周禮》中說過:「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厚人薄己曰讓,闢土殖穀曰農,農有八政,其二曰貨;陽有春生萬物之意,貨則強調交易流通,這兩個意思加在一塊兒,簡直就是當時的「普世價值」。孔子本人對他懷有有理說不清的一種懼怕,所謂「性相近也,習相遠也」,所以想方設法躲著他。

再來說說少正卯。少正卯是官名和人名的合稱,少正是官名,卯才是她的本名。彼時有公門,本乃議政之所,後因關乎族群繁衍壯大,所以公門內又多了一個相關的功能,就是婦產醫院。而隨著時間推移,這個醫院逐漸發展為全科醫院。上醫治國,下醫治病就是這麼來的。而少正,正好就是主管醫院的院長。作為院長,少正卯經常接觸的都是民生和戰亂,也因而使她對社會的發展狀況有了更多的現實主義理解,她出身於貴族,但在族群和國家發展的根本方針上,並不囿於自身的性別,而是更多地考慮如何提高文明的力量,因此她本人背叛了母系社會,轉而支持父系社會的發展。

相對於少正卯,孔子雖身為男性,但他的理想抱負是克己復禮,他的考慮更多地在文化有序傳承和發展上面。他出身於被母系社會認定的賤民,所以,他的路線方針也恰恰背叛了他的性別。而此時,孔子正坐在專司意識形態建設的魯國司寇(這個官爵的真正名稱應該是太正)的位置上,更可怕的是,偏偏又在魯國和齊國夾谷之會、孔子大大地風光歸國之後,少正卯和他起了衝突。

物極必反。孔子在其人生和事業的鼎盛時期,不顧勸阻、力排眾議、堅定地殺了反對克己復禮的少正卯。但他忘了身份這件事,以賤民出身殺貴族,且殺的又是德高望重口碑很好的「聞人」,不久,他就不得不下台去周遊列國了。

此時,孔子五十歲。在他六十歲時,方才在壁壘分明的社會環境中得以一窺《易經》本貌,他由衷的發出感嘆:「假我十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這從另一個方面,也證實了母系社會對父系社會在傳統文化繼承上黃鐘毀棄般的決絕隔離的態度。

孔子的一生,是力求克己復禮,恢復、建立全社會理性、並高度儀式化的理想王國。「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

陽貨則以「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的適時而動、與時俱進的思想以勸孔子積極參政議政。

少正卯則極力推崇捨棄母系社會的舊禮而建立強大文明的父權思想,將關注的焦點,從治病救人轉為改變思想上,活脫脫就是當時的魯迅形象!但她的行為,也確實超越了她的職權,屬於僭越,否則也不會被執政者同意殺掉。

最後,我們再補充一下公門。

本亦有王門,但那隻在周王所處。諸侯國所處,只能稱作公門。公門本乃議政之所,但關乎繁衍之時,將有關的部門也逐漸納入。古人早已掌握原始的人工授精技術,夏用盞、商用斝、周用爵。青銅的應用,主要是因為青銅爵具有試紙的作用,可以防治梅毒等性病。盞、斝、爵的設計並不只為飲酒,亦有人工授精的用途。其中,爵的設計尤為精妙,充分結合了天體運行規律,完整地體現了文化含義。爵寬的一面,是採集精子的入口;中間有二旗(左右二旗,屬於天箭、天鷹兩座),《史記·天官書》有言:「旗中四星天市」。《易·繫辭下》有言:「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爵細而尖的一面,是用於向子宮頸口灌入精液的。精子和魚同屬陽,後人之所謂「鯉魚跳龍門」,跳的就是這個旗門。

但,將不同功能的部門統一納入公門,又會產生一些矛盾,那就是你咋知道誰是來議政的、誰是來專司繁衍的?由此,產生了一些規矩——振絺綌不入公門。這句話的意思不是不能入,而是有條件的入,是說給有志之士聽的。正常謀臣依個人條件穿絺穿綌皆可入公門,振絺綌者亦可入,但身份不同。那些把自己的衣物塗成花花綠綠很漂亮顏色的,必定是面若宋玉、潘安的帥哥靚仔,他們不是靠智力和學問來登大雅之堂的,為了顯示區別,他們必須振絺綌方能如公門。所以公門之內,我們可以看到穿得渾身深淺不一灰白顏色的是官員謀士,彼時尚無笏板,他們要把議題寫在衣服上,如「子張書諸紳」。而身穿花花綠綠的則是一幫帥哥面首。當然,也不是不可以客串。從振絺綌到不振而入,這是榮耀;而從不振到振,則多添羞赧之意。「執鞭之士,吾亦為之」是謂。

順便再說說天子的十二旒冠。「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這個冠,是母系社會的遺存,主要功能是用來遮擋老邁而難以粉飾的面容,有點像垂簾聽政的意思。至於其它說法,則是與天象結合,更為完美的體現一些象徵意義罷了。這個冠到父系社會初期,只有始皇帝戴過,漢後基本廢除了。唐後若有人戴十二旒冠者,則其不甚了了。

孔子的一生,按他自己所說,是述而不作。他承受顛沛流離之苦,為的是盡最大可能,為後世子孫保留下真正有價值的上古文化遺存,他也確實做到了!所以,從文化史的角度來講,孔子是中華文化博物館學的開創者和奠基者。而我們更應感念那些在漫漫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努力堅持,絕不擅自改動一字的文化傳承者們。


推薦閱讀:

鳳舞九天——中國傳統鳳文化的演變--緒論
明代緙絲瑤池吉慶圖,最燒錢的絲織品
術道之欺——《尋訪千利休》解讀(三)
除了物質,我們能否擁有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安順600年前大明遺風----"地戲"

TAG:中國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