飯吃多了人會變胖,鹽吃多了肉會不會變咸?原來真的會! | 睡前科學故事

以下文章來自答主運營的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的原創文章。

作者 七君

食鹽是最常見的調味料,也是動物身體必需的物質。由於食鹽對動物太重要了,因此許多動物都對鹹味的東西有偏好。

就拿螞蟻和白蟻這些小昆蟲來說吧,亞馬遜叢林里的螞蟻家族的大小就比海岸邊的要小,這是因為海岸邊有更多的海鹽。如果給亞馬遜叢林里的螞蟻和白蟻提供鹽分,螞蟻的數量就會翻番,白蟻的數量則會增長至7倍。

3種口味的棉花球,從左至右:鹽水、糖水、一般的水。不易接觸到鹽的內陸的螞蟻更喜歡鹽水味棉花球。離海岸線遠的內陸人口味重、吃得咸,或許和鹽的匱乏有關。

雖然現在我們在超市裡就可以方便地買到食鹽,可是在人類歷史上的大多數時期里,老百姓不能隨心所欲地吃鹽,因為鹽在古代是非常珍貴的商品。正因如此,在古羅馬、古印度及中國等國家,食鹽銷售就被國家壟斷,成為政府斂財的一大手段。

再往前,我們的祖先吃的食物就更清淡了。他們會食用大量植物性的食物,比如水果還有植物的塊莖,這些食物中含有大量的鉀,而鈉含量很少。

為了適應這種飲食,人類的腎臟學會了高效地排出鉀(kaliuresis)而保留鈉。我們古老的腎臟適應不了現代社會高鈉低鉀的飲食,因此患高血壓的人特別多。

也正是因為這段高鉀低鈉的生活史,人類也特別愛吃鹹味的高鈉食物。

那麼問題就來了。

因為能量是寶貴的資源,因此當我們吃多了的時候,身體就會把多餘的能量以脂肪的形式儲存起來,導致我們變胖。既然鹽也是寶貴的資源,為什麼我們的身體不儲存鹽分呢?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科學家們認為這是無稽之談,因為教科書說多餘的鹽分會變成汗液,或者被腎臟過濾然後排出體外,不可能還專門搞個地方給你存起來。

可是現在有人發現,原來你的身體真的在偷偷藏鹽。沒走腎,就藏在了你的皮膚下面。

這件看起來很合理,但是卻違反教科書的事,是怎樣被發現的呢?

原來最近有人發現,傷口附近會變咸。比如,人類傷口感染的地方的鈉離子濃度會變高;小鼠的傷口附近也是如此,就算給它們吃很淡的食物也會這樣。

另外,身體里的一些免疫細胞(巨噬細胞)在咸一點的環境里的免疫力更強。而這或許就是人類年紀大了以後血壓會變高的原因。因為人年紀大了以後免疫力不如年輕的時候,身體為了補償這一點就儲存了更多的鹽,這或許就導致了高血壓。

現在開始變得很有意思了。

鹽的確有殺菌的作用,在缺醫少葯,特別是沒有抗生素的古代,我們祖先的免疫系統是不是就靠喝熱水,哦不是靠在傷口撒鹽來療傷呢?

既然鹽是身體的天然藥物,而它又如此珍貴,沒道理免疫系統不存點以備不時之需啊!

後來,有人在研究宇航員的新陳代謝的時候發現了更加不得了的事情。

在地面做實驗的時候,宇航員們每天的飲食受到了嚴格的控制,他們要吃規定數量的鹽。可是,即使每天吃了相同分量的鹽,而且體內的鈉含量在幾個月內保持相對穩定,但是宇航員每天通過尿尿排出的鈉的數量居然會以周和月為單位波動。

這和教科書說的完全不一樣啊!教科書說,人體內鈉含量保持穩定,因此吃得咸了的話人就會把多餘的鈉尿出去。如果人每天吃的鹽一樣多,那麼每天尿出來的鈉也應該一樣多才對啊。

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人體把鹽按需藏起來了。後來發現,藏鹽的地方不在膀胱和腎臟里,而在皮膚下面。

具體來說,多餘的鈉離子被收集到了你皮膚下面的組織液和結締組織里,被綁到了一些蛋白質上(蛋白聚糖和糖胺聚糖)。通過這種方式,鈉就暫時被囚禁了,不能使你被齁死,也不會讓你的血壓增高。

皮膚成為鹽庫,而鹽又有免疫作用的這些全新的證據也能解釋,為什麼免疫力比成年人差的小孩,還有生病的人喜歡吃重口味的食物。

最關鍵的是,這就為狼外婆為什麼要費那麼大的勁吃小紅帽提供了解釋。

狼外婆作為一個住在內陸森林裡的老人家,免疫力已經不比當年了,在森林裡又買不到鹽,而植物性食物無法提供她的免疫系統需要的鈉。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員經過測量發現,包括人類在內的動物血液和組織液中的鹽含量是植物的100-1000倍,在自然界中是較好的鹽分來源。而人類的幼體由於免疫力比成年人弱,因此很可能會在皮下儲存更多的鹽分。

為了保持身體健康,狼外婆不得不把小紅帽作為鈉鹽的來源。其實小紅帽要是懂點科學前沿,要讓狼外婆不吃自己不必整那麼麻煩,有一招很簡單的破解方法——給她一包火車必備的老壇酸菜面就好了。

你們說對吧?

不過癮?關注微信公眾號:「把科學帶回家」,有趣的科普一網打盡!

圖片來源:giphy,Mike Kaspari

參考資料:

Kaspari M, Yanoviak SP, Dudley R,Yuan M, Clay NA. 2009. Sodium shortage as aconstraint on the carbon cycle in an inland tropical rainforest.ProcNatl Acad Sci U S A. 106(46):19405-9.

Machnik, A., Neuhofer, W., Jantsch, J., Dahlmann, A., Tammela, T., Machura, K., ...& Goss, J. (2009). Macrophages regulate salt-dependent volume and bloodpressure by a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dependent bufferingmechanism. Nature medicine, 15(5), 545.

Marvar PJ, Gordon FJ, Harrison DG 2009. Blood pressure control: salt gets under your skin.Nat Med.May;15(5):487-8.

Rabelink TJ, Rotmans JI. 2009 Salt is getting underour skin. Nephrol Dial Transplant. Nov; 24(11):3282-3.

N. Rakova et al., 「Long-term space flight simulation revealsinfradian rhythmicity in human Na+ balance,」 Cell Metabolism, 17:125-131, 2012.

nytimes.com/2004/06/22/

news.usc.edu/119637/how

academic.oup.com/ndt/ar

environmentalresearchweb.org

nature.com/articles/nm.

the-scientist.com/?

news.vanderbilt.edu/201

nytimes.com/2017/05/08/

sciencemag.org/news/201

berkeley.edu/news/media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些古代樹木變成了煤炭,有些卻變成了硅化木?
每天適量喝一點白酒, 對身體到底有沒有好處?
讓孩子喜歡科學的31部少兒科普書籍
乳腺癌不幸『複發』了該怎麼辦?需要再次動手術嗎?

TAG:科普 | 冷知識 | 科普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