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透過稅改窗口,反思中美減稅戰和貿易戰的積極意義

轉載請註明出處:公眾號 阿甘看天下

§ 敬告老讀者

新聞媒體必須為社會主義服務。兩會以來多個網站發文平台審核日趨嚴厲,筆者陸續收到越來越多的老讀友私詢甚至抱怨,『怎麼最近又不見發文了呀?』不是沒發,而是審核不予通過、沒發出去而已。在此不得不鄭重告知一直不離不棄的讀者朋友,幸蒙不棄,請按圖索驥關注同名微信公眾號交流,那裡有最全的文章。

§ⅰ 莊嚴地承諾

時光追溯回到1986年7月10日,新中國政府正式提出恢復在關貿總協定締約方地位的申請,為什麼是『申請恢復』呢?世界貿易組織WTO前身是隸屬聯合國的關貿總協定,之前的民國政府是創始國。世界貿易組織對成員國的要求,必須是不打折扣的完全市場經濟國家。而新中國呢,因為是計劃經濟不可以加入。

2001年11月10日晚6時38分,卡達首都多哈,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申請,從2001年12月11日起,中國正式加入WTO,成為其旗下第143個成員國。誰都知道,慢說2001年,即使現在……

那麼,WTO為什麼會接納一個不符合市場經濟條件的成員國呢?只因我們作為負責任大國在申請之初做出了莊嚴承諾,15年內成為完全市場經濟國家。關於這份承諾內容呢,太長那啥你懂的……筆者就不貼到文中來了,有興趣的朋友不妨自己百度下『《財經》雜誌2001年11月20日刊——中國入世承諾表,一份來自香港貿易與發展局、經對外經濟貿易合作部官員核實的研究報告』,一目了然。

凡事皆有因果。2016年12月11日入世滿15年後,日本、歐盟、美國相繼表態不承認我們的市場經濟地位,讓上面感到非常憤怒、委屈和受傷,各部委官媒紛紛抗議、譴責、叫嚷了一番之後,便偃旗息鼓沒有了下文……看完後便不費解了。

回到正題。WTO簽約國的一項最重要義務就是關稅減免,今天要談的正是稅收。

§ⅱ 減稅請免談

2017年2月22日,12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6次會議,審議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企業所得稅法修正案草案》的議案。在企業望眼欲穿的祈盼中,草案並沒有調整企業所得稅稅率。筆者至今清晰記得當時一位製造業界朋友的失望和沮喪。

除了對小微、高新技術企業分別實行20%和15%的優惠稅率,對西部地區鼓勵類企業實行15%的低稅率,普通企業的所得稅率高達25%。為了平息企業界希望破滅後的憤怒,『專家』給出的解釋是,現行企業所得稅法於2007年3月才獲得全國人大通過,2008年1月1日才開始實行,稅率涉及技術問題相當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短期內不會調整,而且從技術層面來看,修正稅率並沒有這麼迫切……云云,說來說去歸根結底還是利益之爭。降稅?你們想得實在是太多了!

天有不測風雲。6天後的2月28日,美國總統川普向國會做首次國情咨文演講,公布了讓全球企業家眼紅的稅改計劃。12月22日,川普在白宮正式簽署了1.5萬億美元的減稅法案, 2018年1月生效。一石打破水底天,一潭死水被攪動了!

§ⅲ 羊兒跳圈走

美國減稅法案生效後所有人都看到了,以蘋果為代表的美國海外公司馬上部署回遷賣國,以富士康為代表的中國境內外資企業立即動身前往美國開工廠,以福耀玻璃曹德旺為代表的中國本土企業家也用腳投票在美國開工廠,給出的理由羞澀但理直氣壯,『中國稅負太高,成本太高,除了人力什麼都比美國貴』。儘管後來曹德旺先生公開『闢謠』,但相信所有圈內人都能品味出這齣戲背後的酸甜苦辣。

在美國垂範下,全球經濟體不顧個別國家破口大罵『稅收戰』,紛紛步美國後塵。全球競相減稅,本質上就是一種資本爭奪戰,哪裡降稅幅度大,企業在哪裡就賺得多,資本就會流向哪裡。這讓那些死活不肯減稅的國家如芒刺背、如坐針氈!除了難聽的名聲,還有實實在在的資本、企業撤離哇,羊兒跑了牧羊人可咋辦??

關於外資撤離的話題,筆者在2月2撰文《透過蘇州日資撤離,靜觀全球資本遷徙》中該說的都已說盡,可惜後來被正能量咔嚓掉了。

老祖宗講『不見棺材不落淚』,決策者此後作出了反應。而前因後果,除了美國引領的全球減稅浪潮,還有2018年以來越來越黯淡的製造業經營業績。

§ⅳ 被動減稅忙

國家統計局3月27日公布數據顯示,1-2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9689億元,同比增長16.1%,這個數據咋看上去貌似還不錯,但如果對比2017年1-2月份的同期數據26.7%不難發現,2018年的下降趨勢其實是非常明顯的。眾所周知,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多數都是央企國企,而央企國企自2017年來一直享受的是行政化去產能和環保督查的優渥待遇,民營競爭對手紛紛倒下了嘛。在這種吃小灶局面下的利潤增速下滑,就狠能說明企業經營狀況的不妙了。

幕後始終有一雙眼睛在目不轉睛地盯著這一切,發現不對,宏觀調控接踵而至。

3月28日,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8年5月1日起,製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率從17%降至16%,交通運輸、建築、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產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率從11%降至10%。此外,將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小規模納稅人的年銷售額標準,由50萬元和80萬元統一上調至500萬元,對部分先進位造業、現代服務業企業和電網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未抵扣完的進項稅款予以退還。

以上三項措施,全年將減輕市場主體稅負超過4000億元,其中製造業減稅2400億元,而且內外資企業同等受益。另外,接近10倍上調小規模納稅人年銷售標準,無疑會讓更多的企業享受到較低徵收率計稅優惠,這對於實體經濟的發展無疑是大利好。話講得狠是動聽,此舉是為進一步完善稅制,支持製造業、小微企業等實體經濟發展,持續為市場主體減負。問題在於,上面對下面實體企業的生存現狀其實早就洞若觀火,為什麼遲遲不肯主動、而非要被動減稅呢?發人深思。

一切都是利益分配之爭。本次主動減稅,除了上文講到的美國帶頭減稅帶來的資本外流壓力,還有一個重要原因與3月22日美國對中國進口商品計劃加征關稅後帶給中國製造業的威脅密切相關。正是源於對美國為刺激資本迴流的加息和減稅,以及為了拯救美國本土製造業而對中國展開的貿易戰,才讓決策者不得不通過減稅來應對美國的減稅和貿易戰威脅,不致讓本土製造業無法承受而快速死亡。

政府徵稅的對象,除了企業外還有家庭,而家庭的納稅方式是個人所得稅。

§ⅴ 改革須倒逼

談個人所得稅之前,先來看一組美國個人所得稅的統計數據。

2016年4月,美國稅收政策中心(Tax Policy Center)公布了一份數據,該年度有7750萬名美國人(約佔美國納稅人口的45.3%)不用再向聯邦政府繳納個人收入所得稅。與此同時,美國前20%的交稅者上交的個人所得稅數量佔美國個人所得稅總量高達87%。主要來自美國高收入群體奉獻的個人所得稅,養活著各級政府,所以窮人即使再窮也並無怨言,享受著政府服務,又不是納稅人,還有什麼可抱怨的呢?

說完美國,回頭再看中國。但凡稍微了解國情的人都知道,當前的工薪階層已經淪為個人所得稅的納稅主體,個稅說難聽點就是工資稅。統計數字這次沒有撒謊。

2017年全國個稅收入11966億,同比增長18.6%,對比2013年僅6531億,5年時間累計增長5435億。這種近乎翻倍的增速,足以令多數國家徵稅部門自愧不如。截止2017年末,中國中低收入者的稅收貢獻率已經高達65%。這種畸形的個稅徵收方式對於消費的持續增長無疑是災難性的,都繳稅了拿什麼來消費呢?

歷史一再證明,改革就是觸動既得利益,過程基本依靠倒逼,個人所得稅改革同樣不例外。即使完全不考慮工薪階層納稅者的感受,只為消費對拉動GDP增長的貢獻,個稅改革也已經是火燒眉毛。但是,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2016年底,財政部就成立了個人所得稅處,2017年初,財政部稅政司個人所得稅處正式掛牌,直到2018年3月5日,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增加子女教育、大病醫療等專項費用扣除,合理減負……云云。

3月20日,財政部網站發布消息稱,2018年力爭年內完成個人所得稅法修訂等法律、行政法規的部內起草工作,及時上報國務院。花兒謝了又開了,慢慢等唄。

§ⅵ 個稅無死角

我國的個稅起征點最初是1980年的800元/月,之後調整了三次。2006年個稅免徵額從800元上調到1600元;2008年從1600元上調到2000元;2011年從2000元上調到3500元。而3500元這個起征點,已經維持了長達7年之久!

上文談到,2017年我國個人所得稅共繳納11966億元,同比增長18.6%,是所有稅種中增長最快的主體稅種之一。只看個稅繳納的增長速度,已經將本年度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的增長速度遠遠甩在了身後!這讓老百姓對生活成本壓力的急劇增加有了切膚之痛,個稅起征點開始越來越受到整個社會的普遍關注。

除了個稅增速壓力,老百姓另一重生活壓力來自通貨膨脹。關於M2/GDP的比值越拉越大的話題,儘管專家們鐵嘴鋼牙百般洗白,但當前的收入和物價與以前相比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相信每個人都能夠感受得到。對比2005年底M2餘額29.9萬億,這個數字到2017年底高達168萬億,而2017年GDP呢,82萬億。

3月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2月CPI數據,同比去年同期上漲2.9%,姑且不算買樓消費不下10%的通脹率,單看3%也已經很高了,況且近些年來我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出現了明顯下滑,即使2017年增長略微反彈,但是人均消費支出卻繼續在下滑,購買力、消費力都已經大不如從前。提高個稅起征點、改革個稅的徵收和抵扣制度,愈來愈顯得刻不容緩。真不是矯情,而是真不容易哇。

永遠不要忘記最重要的一點,個人所得稅徵收的目的是為了調節過高收入、保護中低收入者,藉以縮小貧富差距。但當工薪階層淪為納稅的主體,個稅還談什麼調節的意義呢?有關部門還有什麼理由繼續拖延,甚至是變相不降低個稅呢?

據可靠消息,個人所得稅改革將從分類制變為綜合制,這意味著納稅人的全部所得,無論其來源和性質,都將被納入徵稅範圍,換句話說360°無死角,徵收的範圍更廣了。這一點是不是像極了2016年的營業稅改徵增值稅呢?嗯,不論官方宣傳降低了多少多少個億,但到底比從前少或者多,黑瞎子掰棒子心中有數。

結構性減稅,講究的就是有出就要有入,否則稅收總量必然會減少,哪怕將所有稅收漏洞堵上後的口惠而實不至。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失之桑榆,收之東隅』。

§ⅵ 加征環保稅

2016年12月25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這部法律已經於2018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環境保護稅法的整體思路是將費改為稅,明確向大氣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交稅。

考慮到全國上下對空氣、水污染的怨聲載道,開徵環保稅絕對師出有名。但是,無論從今年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6.5%的經濟增速,還是1-3月份的經濟堪憂現狀,當前的整體經濟形勢實在不容樂觀,尤其是實體經濟在行政化去產能和定向環保督察壓力下,環境保護稅法的施行鐵定將進一步增加企業的負擔。

縱然企業咬牙忍下了,但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很快浮出水面。2018年1月1日起開徵環保稅,但空氣質量真正得到改善了嗎?企業繳納的環保稅能不能真正用到環境治理方面呢?這種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可能真實存在的擔憂,一直是國民主動納稅意識低的重要原因,我交錢後能不能看到治理效果呢?錢花哪兒了?

談到這裡不得不再次提到西方國家,為什麼人家納稅意識高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納稅人不僅知道自己的錢花到哪了,而且能切實感受到納稅以後的真實效果。而中國納稅人呢,交完稅以後這錢就與自己無關了,政府怎麼花問多了那啥哈。正因為如此,政府更有義務透明納稅人的錢款去向,是不是真正用到環境治理方面了?換個說法,如果大家都看到環境改善了,那麼大家才更願意納稅是不?

2018年4月1日上午,隨著巴斯夫新材料有限公司從上海浦東新區稅務局手中接過上海市開出的首張環境保護稅稅票,這同時也是全國首張環境保護稅稅票,標誌著環境保護稅在全國順利實施。接下來就讓我們閉上眼睛憧憬藍天、碧水……的重新回歸吧。

說完環保稅,再來看另一項新生事物——資源稅,說得更嚴謹些是可再生資源稅。

§ⅶ 新開資源稅

2017年11月28日,財政部公布了《擴大水資源稅改革實施辦法》,北京、天津等九省份納入試點範圍,自2017年12月1日起開始實施。有關部門表示,待條件成熟之後,將擇機在全國全面推開改革。這則消息並沒有引起太多人的關注。

關於資源稅是新生事物的說法其實並不準確,在水資源稅開徵之前,我國早已經對石油、天然氣、煤炭以及大多數稀有礦物開採徵收資源稅了,只是因為大多數人感受不到、比較陌生而已。這也是我國稅收的一個優點,很多稅收你看不見、摸不著,但它又實實在在存在,從方方面面影響著你的生活,擴大著你的支出。

為什麼單獨拿水資源來說事兒呢?水屬於可再生資源!而以前的諸如石油、天然氣、貴金屬……等等都屬於不可再生資源。看明白了嗎?開徵水資源稅,相當於國家對可再生資源動手徵稅了,而誰的生命又離得開水呢?首先受到影響的洗浴、洗車等特種用水行業要哭了,以後這種消費提價,千萬不要只怪經營者貪心哦。

§ⅷ 改革消費稅

說完了企業稅、個稅、環境稅、資源稅……之後,來看徵稅部門的下一個目標消費稅。消費稅改革將以擴大徵收範圍、調節稅率結構和徵收環節為突破口。

眾所周知,我國的消費稅是中央稅,而消費稅改革有望將中央稅改為中央和地方共享稅,玄機在哪裡不用多問吧?房地產業帶動的地方土地財政即將山窮水盡,而在中央明令嚴格地方政府舉債後,房地產稅還沒出台,這個消費稅當然是為了彌補地方財政稅收缺口而改革的。

普通小老百姓管不了那麼多,我們關心的是消費稅對於各種消費品的區分和徵稅稅率,像食品、能源這些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產品,在由生產環節徵收改為零售環節徵收後,會不會推高通脹,縮水我們的購買力呢?但願不會吧。但是,呵呵。

最後就是和所有人密切相關的房地產稅,在以前撰文中屢次分析過了,不贅述。

§ⅸ 中國式減稅

當改革開放打破閉關鎖國的經濟模式,高稅收便越來越受到西方國家輕徭薄賦、藏富於民的小政府模式衝擊,讓減稅成為一種不得不順應潮流的倒逼行為,但這種倒逼行為有時候顯得非常勉強,甚至淪為上文講過的口惠而實不至。舉例說明。

2017年4月19日,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進一步減稅措施,持續推動實體經濟降低成本、增後勁,決定從2017年7月1日起,將增值稅稅率調整至17%、11%和6%三擋,取消13%這一檔稅率,將農產品、天然氣等稅率從13%降至11%。這一度被官媒大張旗鼓地報道,言必稱是讓利於民的善政。

效果究竟如何呢?取消13%這一檔稅率後,原來按照13%徵稅的商品,稅務部門具體徵稅的時候就有了非常大的自主權,固然可以降低為11%徵收,但完全不能排除上調至17%來徵收,這很好理解吧?納稅者能說什麼呢?徵稅者並不違法呀。

再深究呢,13%與17%相差了4個百分點,而13%與11%呢只相差了2個百分點,很顯然稅率下調的幅度小於上漲的幅度,很好明白是吧?為什麼說是『口惠而實不至』?如果誠心誠意減稅,直接取消17%這一檔最高稅率,豈非更直接些呢?

如果您再細心一些,不難觀察到減稅對象是農產品和天然氣等。農產品不講,民以食為天,國家控制糧價是社會穩定的基礎,而天然氣就比較有深意了。天然氣老百姓不可或缺,但經營者卻是壟斷國企,價格從來都是賣方市場說了算,導致國內天然氣價格遠高於國際市場價格,與其降低稅率,還不如直接降價是不是?

說到看人下菜碟式的案例,再來看另一個典型。2017年6月7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再次聚焦降費,針對建築行業、能源行業、銀行業和保險業等退出4項降費措施,據估算合計全年將為企業減負超過1萬億元,其中降費佔60%以上。

按照上面的分析方法,這一次的降費減稅受惠的四個行業基本都屬於國企壟斷行業,民營資本佔比很小。對此,北京市地稅局高級經濟師王紅艷等人撰文稱,

減稅降費重在『降費(而非社會祈盼的減稅)』,如果考慮到財政支出長期以來具有的剛性特徵,以及民眾收入水平提高後對公共福利需求的進一步提升,從長期來看,中國繼續大規模減稅的可能性已經不大。

§ⅹ 沉重的思考

上面這段話講得再明白不過,大政府國情下的中國式減稅,操作空間其實已經很小,而且相對於降費,普遍降低稅率根本不可能,再怎麼變著花樣子減,也只能是局部行業減免,而結構式減稅的根本特徵就是摁下葫蘆起來瓢,此消彼漲。

真正的減稅就應該像川普政府做的那樣普遍降低稅率,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怎樣才能做到呢?改革分配製度,企業和個人多拿點,政府少拿點吧。那麼,政府如何做到既少徵稅,又能正常運轉呢?首先是將投資的權力完完全全移交給企業,投資本來就是企業的事兒,政府日理萬機,還操那麼多心幹嗎呢?

其次,壓縮體制內編製,節省行政開支。3月29日媒體報道,黑龍江省已經率先走出了這一步,開始實施《黑龍江省深化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實施意見》,強化事業單位公益屬性,推進事業單位去市場化,2019年全面完成事業單位機構改革工作,大幅壓縮事業單位機構編製規模,節約集約配置資源,提高使用效益。

不得不說,近年來東北三省在東北鄰居核炮仗無微不至地影響下,富人紛紛進了關內,再加上自己重工業轉型困難,經濟現狀已經有目共睹。養老金早就入不敷出多年,經濟長期下滑不可遏止……而壓縮行政編製,一定走從易到難的道路,率先拿比較容易對付的事業單位開刀。

結局會如何呢?福禍難卜。總理早有名言,『觸及利益比觸及靈魂都難』,但我們還是熱切盼望黑龍江能夠取得成功,為全國大面積鋪開做好示範。也唯有如此,才可能真正實現為企業、為個人減稅,通過消費促進經濟增長,讓經濟增長方式真正轉型成功。

中國的老祖宗是最聰明的,他們用最樸素的辯證法述說『福兮禍之所伏,禍兮福之所倚』的道理。站在國民角度來講,美國對中國發動的稅收戰和貿易戰,貌似也並非一無是處,只要端正態度積極應對,福禍轉化也並非完全沒有可能。

?x=

"Yu

推薦閱讀:

原材料經濟學筆記-2
德國經濟(四):統一的代價
2017-2-2經濟思考
房價暴跌會讓更多的人買的起房嗎?
中美差距有多大?這就是真相!

TAG:經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