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無效社交,毀了你的人生

別讓無效社交,毀了你的人生

作者:躺糖(富書籤約作者)

大二時因為社團緣故,我接觸到了一位知名企業家,聊了幾句,深感投緣,便互相留了電話,我非常激動,以為自己挖掘到了很重要的人脈資源。

後來,我想去這位企業家的企業實習,給他發了一條長長的簡訊,沒回。

打去一個電話,結果只被回復了兩個字:沒空。當時真的感到深深的挫敗感。

後來我才知道,當時自己是有多天真,一個窮學生,和人家根本不是一個等級,哪怕我給人家發了100條簡訊,聽完他每一次演講,他的資源也不會白白流到我這裡。

人脈也是等級森嚴的,所謂有效的社交,一定是勢均力敵——資源匹配、眼光一致,能看到共同的利益前景,有來有往。

然而,不少人卻沉浸在「無效社交」中,整天流連於各大飯局,厚著臉皮和牛人加微信、換名片,彷彿這就和牛人搭上關係,從此脫胎換骨。

你自己的層次,決定了你所處的層次。

你沒實力的時候,別人也不情願在你身上花太多時間,好友要求根本不會被牛人們通過;遞上名片,轉身就會被認為沒有利用價值的人扔掉。

桃李不語,下自成蹊,打造自己,就是打造人脈。

一味沉浸在「無效社交」中,你只會浪費生命,最後一事無成。

一、「共情社交」和「功利社交」不能混為一談

很多人沉浸於「無效社交」中,是因為他們根本不明白,社交的本質是什麼。

從心理學上說,社交的本質有兩種:一種是「共情社交」,另一種是「功利社交」。

共情社交,指的是為了獲得情感聯結與情感體驗,打發無聊,或是有共同的興趣等而產生的社交行為。

譬如我和你都喜歡籃球,無論大家有錢沒錢,即便你是百萬富翁我是乞丐,能聊得來NBA就是好朋友。

功利社交,則是以「經營人脈資源」為目標,這種社交,本質上只是某種意義上的 「交換關係」,所以基礎必須是雙方都有對等的價值關係。

你想吃我的蘋果,OK,請把你手上那隻梨給我。

然而,不少人總愛犯的錯誤,就是把這兩種社交混為一談。

最常見的,就是不少人總要求「共情社交」的朋友,為自己去做「功利社交」朋友的事情。

比如:

有朋友是學英語的,你找她幫忙翻譯論文,哪怕別人熬了幾個通宵,你也只說了一句「謝謝」;

朋友到國外旅遊,你想讓她幫你代購,有人提醒你要給點跑腿費,你一臉不解,「我們是朋友還要算錢」?

有朋友是設計師,你想讓他幫你免費設計個名片,他拒絕了你,你還不太滿意:不就是往一張圖上加點文字嗎?

這就是典型的把兩種社交混為一談的表現。

因此,中國人最習慣做的,就是先和別人打造「共情社交」,和別人稱兄道弟,自以為關係親密,然後再向他提出「功利需求」,這樣他就不好意思拒絕了。

真把人家當成傻子嗎?

作為「共情類」的朋友,你難過的時候,朋友可以開導你;你無聊的時候,朋友可以陪伴你;你開心的時候,朋友可以陪你一起瘋。

但是,當你提出「功利需求」,本質上是尋求資源交換,如果你的資源不夠好、不夠多,那你就是索取方,最後只會成為對方的負擔。

沒有誰能夠容忍對方一味的索取,如果你不能提供相應的價值,那「友誼」也會無疾而終,所謂的社交,也會淪為無效社交。

朋友阿來正在創業,有好幾次手頭緊張,都來找我借錢,每一次都認認真真地寫下欠條,寫明還款日期、應還的本金和利息,還註明了身份證號碼。

我們認識十幾年,我對他的人品也是非常信任,總覺得他這一套多此一舉,但他每一次都是這樣認真對待,最後錢也及時歸還。

後來他才和我說:「你收不收利息,是你的事情,但我不能不給。因為借錢給我,並不是你的義務,這份情,我不能不還。」

也正因為如此,阿來的人緣很不錯,和不少人都保持著密切地聯繫。

因為他始終銘記著社交中的邊界,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他分得很清楚:

對待「共情朋友」,只能提出共情類需求;當你們涉及「功利性」交往時,你必須以「功利社交」的方式和對方溝通。

二、只有優秀的人,才談得上人脈

人脈廣,並不等同於有人脈。你認識的人多,並不代表這些人會在危急關頭伸出手來拉你一把。

人脈的本質,在於互利互惠的共贏,基礎在於你的「被利用價值」。你可利用的價值越大,人家越願意幫你。

作家李小墨就明確指出「能力是1,人脈是後面0,沒有這個1,後面再多零也沒有意義。」

「當你的能力、地位、資源配不上你的社交野心,你所做的不過是無效社交」。

因此,只有優秀的人,才談得上有人脈。

2017年烏鎮互聯網大會,網易老總丁磊設宴邀請一大群大佬吃飯,京東劉強東、騰訊馬化騰、小米雷軍都是座上客,但唯獨馬雲被排除在外,不被邀請。

眾所周知,阿里在各個領域都和這些大佬有著直接競爭,不被邀請也很正常,但這對馬雲來說有何關係?

不被邀請的馬雲,依然是那個首富馬雲。沒過多久,他就成為了被美國新任總統特朗普會見的第一位中國商人。

也正應了那句老話,「實力才是硬道理」,只要你有實力,永遠不會缺朋友。

反面例子,無疑曾經名噪一時的央視記者芮成鋼,他當年曾和不少世界名流稱兄道弟:美國前總統柯林頓、前國務卿基辛格,日本前首相菅直人,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

然而,他再怎麼厲害,充其量只是一名英語流利、很有才華的優秀記者,能和那些名人稱兄道弟,只不過是他背後的央視在支撐。

只是,芮成鋼卻錯把平台帶給他的聲望當做了自己的個人實力,如同皇帝身邊的看門護衛,王爺和大臣們對他們客氣一下,給點銀子讓他們幫忙通傳消息,就自以為高過王爺和大臣,甚至以為自己是皇帝。

到了最後,一旦沒有了平台的光環,也就是被踢出朋友圈的時候了。

芮成鋼鋃鐺入獄之後,他的那些名流「朋友」通通不見了蹤影,曾經圍在他身邊的小夥伴也是一鬨而散。

畢竟,就像作家楊奇函說過的那樣:「50元的人民幣設計得太好看,也不如100塊更招人喜歡。」

三、打造自己,就等於打造人脈

由此看來,做一個穿梭於各種飯局中的交際花真的毫無意義,他們所辛苦經營的「人脈」其實一文不值。

不少人,卻痴迷於這樣的「無效社交」之中:

流連於飯局、酒桌、KTV、桑拿房,和別人喝得迷迷糊糊、稱兄道弟,後來有什麼事想去找這個「哥們」幫忙,人家一臉疑惑:「我們什麼時候認識的?」

熬夜通宵在各個微信群里,大佬們一說什麼就馬上跟進回復,後來有事想和大佬詳聊,加了好友申請卻遲遲不被通過。

擠地鐵流連於各大講座,見過了不少牛人,自以為和他關係密切,但上去想要簽名,保安還是會攔著你。

「認識」不等於「認同」,很多社交並沒有什麼用,看似有了對方的電話,要幫忙的時候還是不會幫你——誰會願意幫助一個沒有價值的人?

因此,與此把精力和時間放在那些傷身體又沒效率的應酬,還不如多看幾本書、用心提高自己。

情感作家源靖曾經分享過自己的故事,大學時他還是默默無名,是一個放在人群中都不起眼的小男生。

周圍的同學,對他不冷不熱;鼓起勇氣向心儀的女生表白,結果被直接拒絕。

畢業之後,他走上了寫作這條道路,先是下苦功夫考到了心理諮詢師,又筆耕不輟,最後終於成為了小有名氣的作家。

這時候,曾經對他不理不睬的同學們都圍了上來,向他請教情感上的問題。那個拒絕過他的女神也主動給他發信息:「怎麼當時我沒發現你這麼優秀?」

對此,源靖感慨:「你知道這些年來,我下了多少苦功、看了多少書、見了多少人,才把自己打造成這個樣子嗎?」

就像那句流行語,「今天你對我愛理不理,明天我讓你高攀不起」,但想讓別人「高攀不起」,從來不是靠嘴說說就行的,而是努力爬到別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這才能讓人「高攀不起」。

你若盛開,蝴蝶自來,專心打造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有用、獨立、優秀的人,比什麼都重要。

打造自己,就是打造人脈。

四、別讓無效社交,毀了你的人生

記得大學剛畢業時,我也非常迷茫,總覺得初出社會,必須打造自己的人脈,因此像盲頭蒼蠅一般參加社交,但凡有什麼線下活動,我都會盡量去參與。

這樣過了一年,我貌似積累了不少「人脈」,但無論現場聊得再怎麼熱烈,我們一離開會場,此生就不會再聯繫。

後來我才慢慢懂得,我們自以為人脈能夠改變我們的人生,但是我們真正的救世主,還是我們自己。

嶺深常有蛟龍,梧高自有鳳凰棲,只要自己不斷進步,總能拓展出屬於自己的圈子.

現在大家正年輕,充實自我才是正道,又何必急於一時,拓展所謂「人脈」?

前不久辭世的李敖曾說:現在的年輕人最大的問題是無趣當有趣。

其實不僅如此,我們還總愛把無效社交當有效。

所謂的人脈,說到底還是彼此價值的互換,就像拿錢買東西那樣天經地義,你沒錢,憑什麼人家要把東西給你?

真正的人脈,不是你認識了多少人,而是多少人認可你。怎麼樣才能被人認可?

最有效的辦法,永遠是好好經營自己。

因此,在你還沒有足夠優秀時,先別花太多時間去社交,多花點時間讀書、提高自己的技能。

只有放棄那些無用的社交,全心提升自己,你才會發現,這個世界原來這麼大。

作者簡介:躺糖,富書籤約作者,90後情感老司機,千萬閱讀量爆文作者,寫作範圍包括但不限於情感、職場、商業、文藝,愛以「寫稿佬」自嘲,現居廣州,對這個世界全程參與,冷眼旁觀,微博@堂堂唐哥,知乎@躺糖,豆瓣@唐湯堂糖。本文首發富書(ID:zhongchoudushu),百萬新中產生活學院


推薦閱讀:

論年度執行計劃的重要性
代理人模式:知識體系和自查原則(上)
千萬不要把好東西留到特別的日子才用
自律,才能活出你想要的樣子
一個人的道歉里,藏著他的思維模式

TAG:人際交往 | 自我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