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戰爭的真正起因,小平同志的戰略高度令人不得不佩服
20世紀70年代,在美蘇爭霸的國際格局中,呈現出了蘇聯戰略進攻,美國戰略防守的總體態勢。這一時期,蘇聯全球戰略的主要特點是:
以美國為主要對手,以歐洲作為戰略重點,從中東、非洲側翼包抄歐洲。以亞洲、太平洋為重要戰略區,東西兩線互相策應。與此同時,加緊向第三世界的重要地區和簿弱地區擴張。以「緩和」作為幌子.以軍事實力為後盾,爭取不戰而勝,準備戰而勝之,從而稱霸全球。
從這一全球戰略出發,蘇聯開始把極大的注意力放在東南亞特別是印度支那地區。這是因為.東南亞是連結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戰略要地,印度支那在東南亞的戰略地位尤為重要。如果蘇聯在印度支那地區取得了立足點,西可以出馬六甲海峽,經印度徉直達紅海、非洲之角,東可以馳騁太平洋、南下大洋洲。
這樣,蘇聯就可以把在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戰略部署聯成一體,從而加速實現其霸權主義的全球戰略。因此,蘇聯極力在亞洲地區物色帶有地方色彩的代理人,以取得他向東南亞擴張的前哨陣地。
除了與美國爭霸之外,如何遏制中國,也是蘇聯國際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自60年代中期以後,兩國關係持續惡化,邊境緊張局勢日益加劇,中國成了蘇聯最直接最現實的敵人。為了對中國進行遏制和包圍,蘇聯除了在蘇中、蒙中邊境部署重兵,施加軍事壓力之外,也需要在中國的周邊國家中尋找盟友,以實現圍堵中國的目的。
對越南而言,抗美救國戰爭的勝利,沖昏了黎筍集團的頭腦,刺激了他們的野心。印度支那三國(越南、寮國、柬埔寨)在抗美戰爭時期結成的戰略聯盟,極大地激發了越南建立以其為主導地位的印支聯邦(由於這畢竟是一個帶有強烈殖民主義色彩的詞語,越南官方表述為印支三國特殊關係)的慾望。在1976年召開的越共四大上,明確提出了建立印支三國聯盟的基本國策和戰略目標。
而要實現這一戰略,必須以強大的實力為後盾,這恰恰是越南面臨的最大困難。作為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又經歷了幾十年的戰火破壞,越南的國力嚴重不足,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糧食產量按照人口平均,1976年約為270公斤,1978年為249.5公斤;國民收入人均1976年為59.06美元,1979年為56.88美元;以上兩項國民經濟關鍵指標均呈下滑態勢,可謂是每況愈下、舉步維艱。
1975年夏天,解放南方之後,越南繳獲了價值幾十億美元的武器裝備,軍隊總員額也達到了百萬之眾,看上去軍事力量頗為雄厚,但是受到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不過是外強中乾而已,想要真正地開動起來,非有外來的強大援助不可。
綜上所述,蘇聯需要在東南亞擴張的打手,越南需要稱霸中南半島的靠山,兩家彼此需要,互為利用,從70年代中期開始,蘇越加緊勾結,關係日益密切。1978年11月3日,兩國在莫斯科簽訂了帶有軍事同盟性質的《蘇越友好合作條約》,這標誌著越南徹底倒向蘇聯,蘇越同盟正式形成。
就是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下,中國為了打破蘇聯的戰略包圍,穩定東南亞局勢,推動國際反蘇統一戰線,發動了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作戰。關於這一點,小平同志講得很清楚:
在美國的時候,我就對卡特總統說,我們要教訓一下越南,雖然我們當時的題目只是限制在中越邊界範圍內,但實際上不是從中越兩國角度考慮,也不是從印支角度考慮,而是從亞洲、太平洋的角度,也是從整個全球戰略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的。——《會見美國參院外委會訪華團時的講話》鄧小平 1979年4月19日
一場邊境局部戰爭,並不限於兩國矛盾與衝突,而是著眼於全球戰略角逐,並對世界歷史的走向產生深遠影響。這,就是大國領袖的戰略高度和戰略眼光。
——————————————————————
專註中越戰爭史,兼習解放軍其他歷史時期戰史
微信公眾號「南疆烽煙正十年」粉絲群:614448611
推薦閱讀:
※你知道宋氏三姐妹在抗戰中的貢獻嗎?
※你知道當年周恩來曾強硬地頂撞過一次毛澤東嗎?
※卡彭暗殺大媽的計劃會成功嗎?
※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帝中分幾集介紹完的?
※科技史料:11月8日,最早的麻醉、法國試製中子彈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