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健康科普系列:思維反芻
本篇是系列裡的第二篇:是關於思維反芻的,主要講解思維反芻與情緒和抑鬱障礙的關係,和思維反芻的癥狀及相關內容。治療和疏導相關內容不多。
如果有錯誤或是意見歡迎指出,後續會進行修改和更新。不歡迎撕逼。
允許轉載:請註明出處和著作人信息。謝謝!
下載版TXT文件:度娘云:鏈接: 鏈接: 1zclxcvwmn69Ayf5MM74SIQ 密碼: gbtm
後續會添加其他的下載鏈接。
企劃&作者:白楊依在、思成成、
以下正文:
噩夢——思維反芻(情緒反芻)(反芻反應):
反芻,原本指某些動物進食經過一段時間以後,將半消化的食物從胃裡返回嘴裡再次咀嚼。用反芻(或者思維反芻)來比喻對於我們經歷的某些事情,思維中的某些想法的反覆思考。
一般來說,人們應對情緒的方式分為兩種:1.轉移。2.反芻。反芻本是指對於過去經歷過的事,尤其是消極事件的原因、細節、現實狀態和自己的對事情的預期進行反覆的思考,直至得出一個(短暫的,暫時的)答案。針對於負性事件中的情緒與持續性的反思,就是心理學中的反芻。
思維反芻不是一種心理疾病,而是一種心理現象。但是在較重的情況下,思維反芻可能會誘發其他的心理障礙,也可能是其他精神病的誘因之一。或加重病情。其他精神疾病也可能誘發思維反芻。
本文這裡主要講解思維反芻的過度反芻(負性的反芻):
思維反芻的特點是,長期、反覆、強迫性回憶痛苦的經歷。長期是說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是持續幾個星期、一兩個月回憶同樣或相似的內容;反覆是說一天之內要回憶相同或類似的經歷多次;強迫是說不是自己主動要回憶,而是病態的被動回憶(甚至是無意識的),不受患者控制的回憶;並且回憶的內容大多是痛苦的內容。
反芻思維是指經歷了負性事件後,個體對事件、自身消極情緒狀態及其可能產生的原因和後果進行反覆、被動的思考。反芻思維作為一種認知,對情緒也有重要的影響。
且有很多的思維反芻是在有意識抵抗的情況下進行的,患者試圖加以克服但辦不到。不得不想起某些觀念或表象。
患者則更傾向於對痛苦的經歷和悲傷的體驗進行反芻。例如:一次工作上的小失誤讓老闆責罵,可能會讓她們念念不忘一到兩個星期,每一句話每一個詞,她們可能都清晰記得,而一次愉快,開心的約會,也許到第二天可能就不會去回想,或忘記了。
事物的代價與反芻的相關性:
事物代價越大,思維反芻的現象往往就越嚴重。
反芻和擔憂
思維反芻的過程中,內心獨白包括兩種破壞性的思維模式——反芻和擔憂。
反芻指不斷重複和回憶過去。類似以下想法:
「我今天不應該在會上發言的,他們就像在看傻子一樣看我。」
「我本可以在之前的工作中堅持下來的,如果我繼續待在那裡,我可能會更開心。」
「我父母經常說我什麼事都幹不成,我發現他們是對的。」
擔憂是思維反芻後根據過去失敗的經歷,從而產生對未來消極-這些預測往往是災難性的。類似以下想法:
「明天我肯定會當眾搞砸我的報告展示,我會手抖,我的臉會變紅、他們會看到我有多無能。」
「我永遠都不會升職,不論做什麼我都無法改變。」
「我的另一半肯定會找一個比我更好的人,然後要求離婚,我只能孤獨一個人。」
他們不僅會把這些想法說出來,有時還會在腦海中顯現出相應景象。在腦海中重現或預現這些痛苦事件,就像電影一樣。無論哪種方式,都會阻礙他們的嘗試和行動。
思維的碎片化:
由於事件重大,個體在經歷的過程中沒有準確和完整地把那段經歷保存在自己的自傳式記憶中,個體對於創傷事件的記憶往往是碎片化的,記得的是親友離世前的最後一個表情、一句話,女友離你而去的最後一個背影,車禍前被撞的一瞬間,等等。
創傷者記住了一些標誌性的碎片化的內容(也可能是很細碎(零碎)的小事情),但是對於整個完整的事件,沒有一個清晰的記憶(回想)。所以,創傷者總是耿耿於懷,深深自責自己沒有挽留、沒有努力、沒有阻止事情的發生,從而那些標誌性的畫面久久揮之不去。
當事件成為往事,開始新生活的時候又無法面對,這時患者容易將事件帶來的傷害當做是永久的。從認知上歪曲並否定了當下現實的可改變性、重塑的可能性。這也是很大程度上由於,反芻的魔爪滲透創了傷者思維的每一分,所以他們只在不斷地回想那件不堪回首的往事,以至於會發生錯覺,覺得事件還在一次次發生,當下的世界依然是事情發生時那個糟糕的世界。
賭注越高,損失越多,也會加重對此事件反芻的頻率,和對情緒的影響及造成更重的認知干擾。
思維反芻對認知的影響:
正是,所以記憶停留在那個破碎的標誌性的畫面里,思維也在負性認知中惡性循環。
認知控制和反芻思維是有一定相關聯的,當不斷反覆的思考和回憶創傷事件,反芻思維的影響就可能得到增強。認知控制就會下降,因此抑鬱情緒患者(思維反芻患者)常伴隨明顯認知偏差。因為抑鬱情緒患者常伴有較重的思維反芻。
嚴重的思維反芻,會不斷加深負面記憶的深度和廣度。嚴重時,會因為無數次的反芻(就像一條邊被描了無數次一樣)從而會改變記憶里的事實。這時患者記憶里的事實會變為她們的觀點。治療的難度和抑鬱障礙此項也有緊密關聯。
並且部分個體也會隔離自己,以期望這樣減少外界對於他們的傷害。
所以這些都是和患者自身是否懦弱沒有關係的!千萬不要因為自己沒有遇到過這種困境,從而去刺激患者,這樣很容易使患者的自我否定繼續加深,影響治療的遠期預後。一定要給予理解、疏導和行動式幫助,而不是光動嘴皮子(往往外人看似有道理的話,往往反而會傷害到患者)。
並發:
☆抑鬱情緒患者多伴有思維反芻。
一直回憶痛苦的內容必然導致痛苦的情緒,自責、內疚,不斷的否定自己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長時間反覆經歷痛苦的情緒就容易產生絕望,這就是躁鬱症/抑鬱症等患者容易自殺的原因。
所以要警惕思維反芻對於認知功能的損害。以重度抑鬱為首的部分其他精神障礙,有很多患者會有思維反芻的癥狀,這也是為什麼精神障礙會造成認知功能的損害,以及影響患者預後的原因之一。
診斷:
主要依據:這種思維反芻是否已經影響到了你的正常生活?是否已經影響到了你去做其他有益於自己的事情?
如果沒有達到這種情況,那麼請調解好情緒,不必過分擔心。因為對於負面事情產生不過量的不良情緒波動是正常的。
反芻思維的測量
關於反芻思維的測量,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問卷調查法,一種是實驗法。研究以問卷法居多。被廣泛用來測量反芻思維的量表是Nolen—Hoesksema(1991)研發的反芻反應量表(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RRS)。
由於對反芻思維的定義不同,此外還有一些在研究中表現出較高信效度但沒有廣泛使用的量表,
比如Conway編製的悲傷反芻量表(rumination sadness scale,RSS)。
Sukhodolsky憤怒反芻思維量表(ARS)。Butler & Nolen-Hoeksema。
Robinson& Alloy(2003)提出壓力-反應性反芻思維(SRT)。
Treynor等人(2003)把反芻反應細分為反思(reflective pondering)、憂思(brooding)和憂思想法(depression-related)。但因憂思想法分量表與憂慮量表的題目有重疊受到質疑,後續的研究大多用反思與憂思兩個分量表進行研究(Harris,2008)。
實驗法設計的過程是先讓被試聽一個悲傷的故事,再把被試分為兩組:反芻任務組、轉移任務組。前者被「我是多麼無助」等文字誘導產生悲傷的情緒,而後者的注意力則被轉移到其他情境。最後在任務結束的時候由專業人員對兩組被試進行反芻思維的評估。
治療:
大部分人對一般的負面體驗並不會那麼耿耿於懷,那些過去的挫折體驗可以很快就拋之腦後,所以不要因為體會不到這種絕望感,從而去辱罵患者懦弱。
創傷者要尋求一個安全的充滿支持和理解的環境來向他人述說他們在事件中的個人經歷,從而來恢復他們對於事件的完整記憶,並將事件有序地整合。且能夠將那件事看作是自己人生的一小段經歷,而不是全部或未來。
通過重建性認知,來客觀看待這個事件的影響和意義。從負面事件中看到對成長的意義,並且能夠立足當下,在事件發生以後,能夠重新考量生活,發現生活中更加重要的事物,追求更重要的意義。
有時候可能面對一些生命中的重大事件,它們可能會挑戰我們的世界觀,讓我們對這個世界、他人和自我的看法出現動搖。當面對這些事件的時候,反芻的魔力被放大,任何分散注意力或疏導的手段都可能難以奏效。所以這裡可能需要嘗試進行主動反芻。
主動反芻。當個體面部分重大創傷時,逃避是很難解決問題的,可以嘗試主動反芻且嘗試尋找解決辦法,因此分散注意力的辦法在此不適用。
與抑鬱症的相關性:
對30名處於平靜狀態的成年人的大腦進行掃描,他們的年齡在18歲至23歲之間。這些被試曾經患有抑鬱症,但其他方面很健康,並且沒有服用過任何藥物。他們的核磁共振成像掃描同那些沒有患有嚴重抑鬱症的23名被試進行對比:發現患有抑鬱症的這些人在與反芻思維相關的大腦區域具有比對照組更高的活躍性。表明思維反芻會對抑鬱的出現、持續和複發起到重要作用。
抑鬱症也會誘發嚴重的思維反芻,部分學說認為,原因也有可能是由大腦中的5-羥色胺濃度偏低引起的。
反芻思維總分以及各個維度與抑鬱情緒存在顯著正相關。
在反芻思維的三個維度中,癥狀反芻與抑鬱的關係最為密切
其中癥狀反芻與抑鬱情緒呈中等程度的相關,通過進一步的回歸分析可發現,癥狀反芻能顯著預測抑鬱情緒的發生。
性別的相關性:
在統計數據中,女性更偏愛使用思維反芻的方式(情緒反芻)來應對自己的抑鬱情緒,後續也有研究證明,反芻思維是抑鬱症的敏感因子之一。也就是說:在遇到困境後,越習慣「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人越容易出現抑鬱性障礙。
因為個體在反芻的過程中往往很少會思考問題的解決方法,只是任由負面情緒反覆沖刷著記憶海灘,這種情況往往會加重產生心理問題的幾率。人們更喜歡在熟悉的環境中,哪怕是消極的,負面的。但是也會比未知更具安全感。
思維反芻更多的是容易帶來負面情緒,會較容易的誘發抑鬱情緒障礙,而抑鬱情緒障礙也是抑鬱症的誘因或癥狀表現之一。所以大多數抑鬱症或抑鬱情緒障礙患者會伴有思維反芻的現象。思維反芻在較為嚴重的情況下,會誘發抑鬱情緒障礙從而提升抑鬱症的發病率,或使其惡化。
備註:著名研究者:Nolen-Hoeksema(逝世於2013)
。
。
國外的一些研究參考和延伸閱讀參考:
一、反芻思維的概念
Nolen-Hoeksema,她和同事們對反芻思維進行了長期的大量研究,她把反芻思維定義為一種非適應性的應對方式,它是一種被動、重複的思考負性情緒、專註於抑鬱癥狀及其意義的無意識過程。反芻包括專註將注意力放在他的消極情緒和這種情緒可能帶來的結果的行為或想法。一些反芻的個體會隔離自己,使自己處在抑鬱癥狀中並擔心這些癥狀可能帶來的後果。當個體在生活中遭遇負性事件時總會在想,「這是為什麼呢?」「我總是這樣想很多」「我無法控制我的思想,沒有辦法集中精神來做事情」,個體對所遭受事件的原因、結果和對事件的感受進行重複性的回想,使個體再次陷入消極的情緒和行為中。編製悲傷反芻量表的 Conway 指出當個人經驗到自己所重視的事沒有達到預期目標時,個人的專註力會鎖定在獲得重要目標有關的想法上,腦海里不斷思考的內容具有彌散性、不具體,且多是指向自己的負性信息。
大部分研究都認為反芻思維是單一維度的,只有少數研究的量表裡認為反芻思維是多維的。即使是一維結構,反芻思維的定義也被多種方式概念化,例如有目的的對思想法、感受和癥狀的分析。關於反芻思維的後一種定義在理論上和經驗上更接近思維闖入。為了驗證這個關係Connor-Smith 和他的同事(2000)對壓力反應問卷進行因素分析發現思維闖入與反芻思維都與無意識因素顯著高相關。這種無意識因素無需意志努力,在個體意識之外,指導個體應對壓力情境。反芻思維可以作為 Nolen-Hoeksema 定義的反芻反應的一個分量表,它是對問題和情緒的一種更有目的的洞察(。反芻思維和思維闖入都與憂慮、思慮特性有關,兩者都可以被看作是對壓力的非適應性反應。
以往的研究中大多數學者都把反芻思維看成是病理性的,它與多種消極情緒相關。但是很多學者對於反芻思維構成的問題提出了不同看法。例如Treynor等(2003)認為反芻思維由傾向於認知性的問題解決的適應性反省深思和傾向於關注負面刺激的非適應性的強迫思考兩個因素組成。前者可以減輕個體的抑鬱癥狀而後者會使個體沉溺在消極的情緒狀態中。Martin等(1996)提出了狀態說觀點區分出兩種反芻狀態:正常反芻是一種適應性的反應風格,它能縮短目標距離,接收來自環境間接的暗示,促進目標行為;而病理性反芻則是適應不良的反應風格,阻礙目標的達成。
反芻思維是一種伴隨認知、情感、行為的複雜現象,它出現持久且難以擺脫,關於反芻思維的概念界定研究者們有不同的理解,但是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反芻思維是一種心理病理性的認知風格,表現為對消極情緒和經歷的反覆思考。採用韓秀(2010)對反芻思維的定義:「反芻思維是個體反覆思考消極事件和消極情緒的癥狀、原因、結果的思考方式」。
二、關於反芻思維的理論
2.1反應風格理論
反芻思維的主要研究者之一的Nolen-Hoeksema 將反芻思維定義為「個人在無知覺的狀態下傾向於對個人消極情緒一直循環思考,把目光聚焦在事件的原因和後果而不能積極地去面對和解決問題。」 Nolen-Hoeksema(1987)在反應風格理論中提到兩種不同的反應風格:非適應性的反芻反應和分心式的轉移反應。反芻反應如前文所描述的那樣不斷回想消極事件的前後經過與原委及自己的感受,易增加個體的消極記憶,對事件的消極歸因也會使扭曲其對事件的解釋,降低解決問題的能力。後者中的個體能從消極情緒中轉移出來參加其他活動,這種方式是適應環境的,有利於個體向他人尋求解決現狀的幫助,積極情緒也會產生更多的創造性。
對反芻思維和心理障礙問題關係的大量研究也支持了反應風格理論即發現個體的抑鬱會因反芻思維而被加重和延長;研究也發現與男性相比,女性更易陷入反芻思維,且女性的反芻思維多發生在抑鬱、悲傷的時候而男性的反芻思維多發生在憤怒的時候,可知性別差異是存在於反芻思維中的。
2.2自我調節執行功能模型理論
Wells 和 Matthews(1996)認為把自我調節加入到對反芻思維的解釋,從認知角度來看,個體對外界刺激進行登記編碼再在腦中對此進行評估最後形成指導個體行為的認知。該理論看重反芻思維元認知和負性情緒的關係,認為個體產生負性情緒的根源是對反芻思維的元認知。在臨床半結構訪談中發現絕大部分病人都對反芻思維持積極和消極的元認知。前者將反當思維看成是一種適應性的應對策略(如「反芻思維可以幫助我對已經發生的事情的認識,防止我在以後犯同樣的錯誤」),後者認為反芻思維是有危害的,具有不可控性,使人不舒適 (如「一旦反芻我就不能做其他的事情了」「一旦反芻人們就會拒絕我」)。當面對負性事件的時候,對反芻元認知阻礙了對積極應對策略的使用和適應性自我認知的重構,因此,反芻思維得以繼續使人陷入無盡的煩惱當中。Papageorgiou & Wells(2003)對此作出理論結構圖,「對反芻思維的積極元認知會促使個體持續處於反芻狀態,而一旦引發反芻,個體通常會評價這種思維加工是有害而且不可控的(消極信念 1),並造成不良的人際社交後果(消極信念 2),消極元認知的激活直接導致了抑鬱。因此,反芻思維、抑鬱、元認知信念形成惡性循環,影響身心健康」。
2.3 目標進程理論
目標進展理論認為個體的反芻思維是因理想目標不能實現而產生的一種自我管理的認知方式。當個體覺察到理想目標的實現受到阻礙的時候就會在頭腦里不斷地進行思慮,試圖藉由此種反芻來降低目標受阻的落差狀況。反芻思維可以使與目標相關的信息變得更加清楚,促使個體向這個目標努力從而使目標與現實的距離得到縮短。如果個體放棄了目標或實現了目標,那麼反芻思維就結束了。
Matin等人用思維鎮壓實驗證明了目標進程理論,實驗要求A組被試想像北極熊,其他兩組禁止想像北極熊,B組沒有任何反饋信息,而C組是被告知他們成功控制了自己的思想的。之後讓三組被試快速指出電腦屏幕上與北極熊有關的詞(例如「白雪」等)。結果符合實驗預期,單純抑制想像且沒有任何反饋的B組其反應速度比其他兩組都要快,這個實驗表明思維鎮壓適得其反,越是試圖控制的信息反而越容易闖入到意識里來。把反芻思維看成是蔡加尼克效應的一個實例,與已經完成的事情相比,未完成的事情更容易被個體記憶。從這個理解,目標進程理論認為反芻思維的可能性會因個體達到目標或者放棄目標而降低或結束。
第一次發布版
備註:資料被引用後做過大幅度刪改,且添加了很多原創內容。
本篇文章的資料引用:
抑鬱症的噩夢——思維反芻
過度思考(反芻思維)埋葬你的幸福感▎overthinking Kills happiness
反芻式思考_百度百科
https://www.zhihu.com/org/jing-shi-xin-li-da-xue-tang/activities的相關回答
推薦閱讀:
※情緒的「節律」
※凡事,反過來想(1)——字品如人品
※人生就是苦樂參半
※復活後的世界——我還有事情要做
※越固執,越容易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