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一半收入給孩子補課,別人都在補,我能怎樣
▲
這可能是最懂你的小姨媽
你家孩子補課了嗎
1.
不生個孩子,你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窮。
「年輕時不理解為什麼孩子要花這麼多錢,自從補課後才明白。」兒子讀高一的胡媽媽一臉生無可戀,「一對三補數學或英語兩個半小時至少1000元,大課200多元,每個月都要上萬的補課費。」
有了孩子之後,「摳」成了一種美德。
一開始在陪孩子補課間隙還能去喝杯星爸爸,後來變成連杯奶茶也捨不得喝。「我和孩子爸爸都精簡了自己的開銷,全力以赴供孩子。」
瀋陽的張媽媽一口氣給5年級的女兒,報了奧數、英語、聲樂、美術……還有一票難求,只能托關係的國學班,差不多都是讀幾遍《論語》就說自己博大精深的存在。——你這是要活活累死孩子嗎?
學校說好的減負呢?
這幾天,浙江省還搞了一個看起來很嚴厲的"減負令",除了早上8點之前不許上課、一二年級8:30之前不許上課,保證孩子能睡10個小時之外,部分地區還試行"中學生做功課至晚上10點可以選擇不做","小學生晚上9點可以不做"……
然並卵,只是減少了學生在學校的時間而已,學校減的負,統統甩給了家長。只要還是老味道的升學套路,談什麼素質教育,真是太監談生殖,無稽(雞)之談。都是打著素質教育的旗號,干著應試教育的老本行。
感謝「減負令」,讓家長拚命報培訓班,養活了魚龍混雜的培訓機構。「一周八九節輔導課,每周休息半天","家庭一半收入給孩子補課"。——要不直接把培訓班開到學校吧?
為了表面上的「學校上課時間越來越短了」,何苦呢?聽不到家長吐槽?"現在的老師太好當了"、"現在的學校太會甩鍋了"。
問題又來了,家長是精分嗎:一邊盼著減負,一邊又害怕減負?
把家長逼成戲精本精的,還有別人家的孩子。
2.
別人家的孩子,都報了補習班,我們不報,就落後了。——生孩子不用來和別人家孩子比一比,哪還有什麼意義?
總以為跟人家一樣,報滿了培訓班,就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可現實往往是,人家的起跑線已經是你一輩子無法企及的高峰。社會資源從來不會是公平的,無數次瓜分之後,也不一定讓你嘗到一點好處。
供養一個大學生,中國居民在城鎮需4.2年純收入,在農村需要13.6年純收入,西部地區則需要35年純收入。
就說2016年,全國高考錄取率是55%,北京、天津、海南錄取率超過70%,廣西貴州等地只有44%;重點大學偏向本地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比如清華在北京的名額遠遠超過內地四五個省名額總和,同樣分數在北京可以上北大清華,在內地呢,回家種地去吧,連本二線都達不到。
你不能不說「投胎確實是個技術活」。
只要高考還在,它就依然是改變絕大多數孩子命運的唯一通道,應試教育也就不可能有任何改變,減負,當然不存在的;並不是所有家長,都有實力,避開高考,把孩子送到國外野雞大學鍍個金,回來依然佔據有利資源。
這樣一看,跟別人家孩子比,一點意思都沒有了,他的故事,你根本沒辦法複製粘貼;你口口聲聲不能輸給別人,還不是怕孩子和你一樣平庸,不過,你自己都那個慫樣,為什麼要求孩子出類拔萃?不是說好的「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個兒子會打洞」嗎,逼孩子吊炸天之前,先自己牛逼起來吧。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世界,讓他去做想做的事;總比一年幾十萬砸到補習班強。——前者或許一不小心挖掘了天賦,一步登天;後者,只能讓孩子 吐槽:學校傻X、補習班傻X、現在連我媽都傻X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