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第一句話怎樣說出來 | 36個月

?作者:Olivia K Pitkethly,MA,LMHC

「36個月」系列第5篇

《知識分子》科學新聞實驗室第20篇

撰文 | 崔 箏(《知識分子》科學新聞實驗室特邀作者)

責編 | 黃永明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

「小愛,說『果』,蘋——果……」

小愛眨著大眼睛,指著桌上的蘋果,一邊看著她媽媽誇張的口型,一邊發出「嗯,嗯」的聲音。

李方圓嘆了口氣,一歲半的女兒除了在情急時刻發出過幾個疑似「媽媽」的聲音之外,還沒有說過一句話。而同事林玉家的睿睿,只比小愛大一歲,此刻已經在伶牙俐齒地討價還價,「媽媽,我想玩他們家那個火車的玩具,我只想一個人玩,不想和妹妹一起。」

看著圓滾滾的小愛,李方圓苦笑一聲,眼前這個小動物,到底什麼時候才能像人類一樣,獲得語言呢?

事實上,小愛已經在使用語言了。她使用明顯指向性的手勢、急切的眼神和發聲,在向媽媽表達,她想要那個蘋果。

在語言學中,「語言」(language)和「言語」(speech)是兩個有區別的概念。語言的表達不一定是說話——手勢、肢體動作,書寫的文字,表意的圖畫、符號都屬於語言的範疇。

今天,人類語言的形式空前豐富。除了傳統的手工書畫和印刷品,憑藉電子和網路技術的發展,音頻視頻流、一張電子圖片,甚至一段計算機代碼,都可以在人類個體之間傳遞信息。使用發音器官,通過說話交流,則是一系列解碼、傳遞語言的形式中,最原始和自然的一個。

對於絕大部分現代人類個體而言,在生長的前36個月中獲得語言交流的能力,是其一生重要的發展基礎。回溯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語言是如此重要的推動力。人類語言何時出現、是怎樣出現的,也一直是語言學家、人類學家所著迷的領域。

語言的起源

林玉還記得睿睿第一次叫「媽媽」的時候,還是個不會走路的嬰兒。驚喜之後,林玉發現,當時睿睿的「媽媽」並非單純指代自己。面對所有他喜歡的東西——溫熱的牛奶、軟軟的安撫奶嘴、顏色鮮艷的玩具——他都會興奮地來上一句「mama」。

人類嬰兒的語言學習,從出生的第一天就開始了。一個白紙一樣的初生嬰兒,在不同的環境中,可以學會世界上任何一種人類語言。人類識別語音和用言語表達的能力是天生的。

從6個月開始,嬰兒會開始嘗試主動交流,在不同的情形下,哭泣、微笑和無意義的咿呀聲,都是他們的內心表達。此時,嬰兒開始辨別出身邊使用的語言的獨特聲音,飛速發展中的大腦開始組建能夠理解這些聲音構成的思維模型,從發音到辭彙,再到句子結構,逐漸掌握一門語言。

大部分嬰兒在一歲左右開始牙牙學語,開始發出音節,中國娃們開始結合漢語中的聲母和韻母,說英語的寶貝則開始念叨母音和輔音的組合。這時,他們在身體和精神上的發育帶來了更自由的行動和更強大的認知能力。他們開始掌握基本語言,第一個有意義的詞大概率在這時出現。

而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詞大概何時出現,至今仍是謎團。為什麼會有語言?語言是怎麼出現的?最早的語言出現在何時何地?

人類語言的起源在學術界已經討論了幾個世紀,堪稱人類發展中最困難的學術問題之一。一百年前達爾文提出進化論,用化石證據解釋了直立行走、工具使用這些人類特長的功能是如何演化而來,然而,因為口頭語言不可能留下直接證據,進化論本身能提供的解釋也很有限。五花八門的假說和理論中不乏矛盾和不同意見。1866年,巴黎語言學會甚至禁止學者們再爭論不休。一直到現在,對於人類語言的起源和歷史,都沒有出現共識。

其中最著名的爭論在於,語言的進化和發展是否是連續性的?

連續性理論觀點認為,語言不可能從零一下跨越至成型,因此,語言的功能一定是從我們靈長類祖先的准語言系統中進化而來。目前,這一派意見符合主流的發展觀念,大部分的語言學家都站在這一邊。但同時,它也分化出多達幾十種不同的假說和理論,有的認為語言深植於人類基因,有的則認為語言從社交互動中發展出來,是一個文化系統。

而另一派學者則認為,語言的發展是非連續性的。從結果來看,語言是人類所擁有的獨特性狀,遠遠超越任何非人類物種的表達系統,因此,語言應該是在人類進化中突變出現的。著名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就是這個理論的支持者。他堅持認為,是10萬年前的某個突變機會讓人類獲得了發展語言的能力。

語言之源

沒有證據,一切猜測都是空中樓閣。

於是,學者們在一切材料中尋找語言起源的蛛絲馬跡。語言學家、生理學家和人類學家紛紛加入這個領域,他們研究化石記錄、地質證據,研究可追溯的歷史中人類語言的多樣性變遷,復盤嬰兒學習語言的獲得,觀察其他靈長類動物的溝通系統……就連地質學家們也出來幫忙,他們從地質遺迹中尋找礦產開採的遺迹。因為早期人類會為了做顏料而開礦,而這些顏料,可能會用於彩繪等符號性語言的表達。

在基因測序技術成熟後,FOXP2是研究發現的第一個「語言基因」。它位於七號染色體,在胚胎和成年人類的大腦、心臟、肺和膽中都有所表達。

很多哺乳動物都有FOXP2基因,這個基因亦或多或少與它們的發聲、語言能力有關。實驗顯示,敲除了一半FOXP2基因的小鼠在幼崽時期就出現了發聲受限的狀況,而全部敲除FOXP2的小鼠則出現了腦部異常,出生後不久就因肺部發育不良而死亡。

FOXP2基因發生突變的人,會出現嚴重的言語和語言障礙;並且女性的FOXP2基因更加活躍,這也或許能解釋,現實中女性更擅長語言學習的現象。

研究者還發現,人類的FOXP2基因的結構與其他哺乳動物都不一樣。即使與其他靈長類和史前人類相比較,人類與他們的FOXP2基因結構大體相似,但還是有所區別。因此,很多觀點認為,FOXP2的發展表現出了優化的自然選擇,這個選擇有可能是人類語言進化的關鍵。

儘管學者們還沒有弄清楚人類開始使用語言的時間,但幾乎可以肯定的是,距今5萬年前,人類的語言已經發展到較高的程度。現代人類在距今4.5萬到4.2萬年前進入歐洲的時候,與已經在那裡的尼安德特人展開了爭奪資源的競爭,直到大約3.5萬年前,尼安德特人滅絕。一些學者認為,複雜的言語能力是現代人類——智人——比尼安德特人擁有優勢的地方。

在距今4.5萬到3.5萬年前,智人經歷了一次文化騰飛,人類學家馬文?哈里斯認為,這有可能是語言飛躍推動的。解剖學證據顯示,人類的頭腦變大,喉嚨下移,下口腔和舌頭也發生了變化。學者推測,至少在4.5萬年前,智人已經學會了說話,並且形成了一套複雜的口語系統。

天賦與習得

一歲體檢時,保健醫生仔細檢查了小愛的聽力、舌頭和口腔,和她做了互動遊戲。然後告訴李方圓,不要著急,多和孩子說話,等著吧。

通常,在正常的語言環境下,5個月大的嬰兒就可以開始理解一些辭彙,多數孩子的語言爆發出現在一歲半左右,原來只會說為數不多的幾個詞語的孩子,或者說更傾向於用肢體語言來進行溝通的孩子,突然進入語言的爆發期。林玉還記得一歲多的睿睿忽然進入的「話癆」模式:興奮地重複媽媽的每一句話,每天都有新辭彙迸出。「每個發展階段不同,睿睿當時特別口齒不清,發不出『L』的音,一直到最近,才忽然改口『腦腦』為『姥姥』。」林玉說,「不是總有人說,愛因斯坦到四歲才會說話嗎?」

每個孩子的早期語言都是一門只有媽媽才能聽懂的「外語」。一個兩歲小孩開始將辭彙組成短小的句子,但是陌生人大概只能夠聽懂一半。大部分孩子在四歲時基本上可以掌握複雜的句子,與成人的交流也越來越深刻。

李方圓按照醫生的指導,像一個話癆一樣和小愛談論周圍的東西和每天發生的一切。小愛雖然默不作聲,但彷彿都能聽得懂。的確,在早期階段,人類幼兒的語言理解能力遠遠超過表達。聽最親近的照料者說話對他們的語言發展至關重要,「母語」的影響將伴隨一生。

雖然理解和表達語言的能力深植於人類基因,但不經環境影響,沒有孩子是天生會說話的。對於這一點,歷史上有幾個殘酷的實驗曾經證實過。據古希臘作家希羅多德的記載,公元前7世紀,為了弄明白語言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的,以及人類最古老的語言是什麼,古埃及法老普薩美提克一世曾經做過實驗:他把兩個嬰兒送往偏僻的地方,命令一個牧羊人照顧他們,但不能和他們說話。大約兩歲時,其中一個孩子開始重複「bekos」這個詞,而「bekos」是土耳其中西部弗里吉亞地區語言中「麵包」的發音。於是普薩美提克一世就認為,最早的語言是弗里吉亞語言。

中世紀前後的數個君王也曾進行過類似的實驗。蘇格蘭的詹姆斯五世讓住在偏僻島嶼上的啞女撫養兩個嬰兒,最後的「結果」是,這兩個孩子都說希伯來語,而且說得很好。然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和莫卧兒帝國君王阿克巴的類似實驗中,可憐的實驗品孩子們並沒有學會說話。

這些實驗的細節如今不得而知。後人認為,法老的實驗中,孩子所發出的聲音可能是無意義的咿呀聲,而詹姆斯五世的實驗,則不過是個一廂情願的故事罷了。如今,對於先天無聽力的失聰人士的研究也證實,孩子如果在無語言的環境中長大,口語並不會自動形成。

從小失去了聽力和視覺的海倫?凱勒在其自傳中寫到,在幼年時期,她經常會發出聲音,雖然她聽不到任何聲音,也並不知道說話是用來交流的。即使她的家人試圖不讓她發出雜訊,她依然感覺自己無法抵擋發出聲音的慾望。然而當她的老師沙利文女士,教會她使用符號表義的時候,她忽然明白了語言的意義,並且理解了名詞的概念——每個東西都有個名字,使用手語和感知世界為她提供了像正常人一樣學習語言的能力。她學會了通過手感知手語、閱讀盲文,觸摸唇形來「聽」到語言,並用手語、打字機和模糊不清的口語與外界交流,完成了感動萬千後來人的心靈巨作。

獨有的恩賜?

語言是建立在兩個層面的結構上的,第一層是組成語言的聲音,即語言學中所說的「音位」,每種語言的音位多少皆不相同。漢語普通話有32個音位,而標準英語的音位有44個。音位構成有意義的詞素,詞素本身就可以表達意義,或是組成複雜意義的詞語。詞素並非人類所獨有,研究者發現,鳥類的鳴囀,鯨類的歌唱,以及其他動物的叫聲中,都包含有意義的詞素。

海豚能夠發出高頻的滴答聲(click)和低頻的哨叫聲(whistle)。滴答聲多用來幫助海豚根據回聲定位,而哨叫聲則是同類之間溝通的「語言」。科學家甚至發現,海豚的母子或相熟的成年夥伴在互動時,會以獨特、固定的哨叫聲呼喚某一個體,就彷彿它們有自己的名字一樣。

研究者們發現,絨猴在遇到危險時,會根據威脅來自於地上、樹上還是空中,發出三種不同的警報聲音,告訴自己所在的集體防護自己。

這也許就是語言的原型。動物的警報並非千篇一律,而是根據情況有所指代。而人類,更是將聲音組合的功能發揮到了極致。自然界中的任何一個物種,即使是鳴叫聲高低錯落的鳥兒,都無法與人類所處理的音域相提並論。

在另一個層次上,人類的語言將詞素組成短句,語言學家稱之為句法。句法是將辭彙以正確的形式聯繫起來的規則。喬姆斯基指出,句法是獨立於表意而存在的。一個人可以說出語法完全正確但意思荒唐的句子。

研究者此前一直認為,只有人類能夠使用句法的結構規則,然而,近年來,在對靈長類物種的研究中,他們在大猩猩和狒狒的相互交流中觀察到了幾種不同的句法。他們發現,狒狒會將不同的聲音組合起來,組成與大多數靈長類叫聲均不同的悠揚「歌聲」,用來呼喚較遠處的同伴,「歌聲」可以傳遞到一公里之外。以單獨的聲音來看,這與狒狒平時們發出的聲音並無不同,但是組合起來,卻能夠表達與平時叫聲不同的意思。這些發現恰恰反擊了此前的研究,顯示出句子結構並不是人類特有的能力。

美國喬治亞州立大學語言研究中心的蘇?薩維奇–朗伯和她的同事的訓練項目中,倭黑猩猩出生後就住在研究中心,沉浸在充滿口述和符號語言的環境里。如同人類母親帶著小孩成長,不管小孩懂不懂,媽媽們都會對著小孩叨叨絮絮地講所見聞的一切。在這樣的環境下,1980年出生的坎茲(Kanzi)發展出了使用鍵盤符號字的能力,並學會了384個表意符號 ,運用這套原始的符號語言,他能夠與訓練者基本交流,並且可以準確地回應相對複雜的問題和請求。

然而,在薩維奇–朗伯的實驗中,坎茲從來沒有提出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人類的孩子還沒有掌握句法結構之前,早在牙牙學語的階段就能問出他們的第一個問題,這個問題或許只是一句含混不請的咿呀聲,帶著人類通用的「問題語調」。

世界上的語言具有極大的多樣性,然而,無論哪一種語言,無論是有語調還是沒語調的,都有著同樣的「問題語調」——即在提問的時候,聲音上揚。這也是人類語言與非人類交流的根本區別之一。

一個溫暖的下午,20個月的小愛和媽媽在小區里散步,一隻流浪貓蹦跳著跟隨他們,發出喵喵的叫聲。小愛掙脫媽媽的手,想要摸一下,小貓轉身逃走,一下不見了。

這個時候,小愛看著媽媽,說出了她人生的第一句有意義的話:

「貓——貓呢?」

————————

「36個月」系列文章寫的是人類一生中頭三年中發展出來關鍵能力,而這些能力又是在演化的長河中成為人類的本能。是什麼樣的個體能力讓智人得以組成人類社會這個龐大複雜的結構?一個小小嬰兒,又是怎麼成為「社會人」的?我們的最後一篇,會回答這些問題。

關於作者

崔箏,互聯網從業者,自由撰稿人。她曾從業新聞媒體多年,先後於就職於英國《衛報》和財新傳媒,報道科技、環境、健康、氣候變化等領域。

譯名對照表

馬文?哈里斯 Marvin Harris

蘇?薩維奇–朗伯 Sue Savage-Rumbaugh

諾姆?喬姆斯基 Noam Chomsky

製版編輯 | 黃玉瑩

本頁刊發內容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及使用

公眾號、報刊等轉載請聯繫授權

copyright@zhishifenzi.com

知識分子為更好的智趣生活 IDThe-Intellectual

推薦閱讀:

【原著解讀】丹尼特的《心靈的演化》:語詞在文化演化中的角色
如何開始學習一門語言
譯者必備5大技術能力 你掌握幾個?
如何看待「知識」一詞含義的歷史變化?
小家碧玉這個詞的出處是哪裡?

TAG:兒童教育 | 兒童 | 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