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瓶的現代性隱喻
最近在訓練娃喝奶瓶,突發奇想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讓寶寶接受奶瓶?放眼大自然,哺乳作為動物求生的一種手段,從來都是直接餵養,看過草原上的牛站著吮吸牛媽媽的奶,看過小豬圍在豬媽媽的乳房邊吃奶……大自然里,哺乳動物除了人類,就沒有把乳汁取出來,再放置到容器里餵養的行為。
哺乳,不僅是餵養需要,更是一種親密感、安全感的建立。這種與生俱來的本領會讓新生命得到養分,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滿足感。在人類社會,不排除有全職媽媽能堅持親喂,甚至喂到孩子三歲再斷奶。但大部分媽媽,都面臨重返職場,寶寶必須接受奶瓶,媽媽必須接受吸奶器,必須有第三個人來給新生命餵養。誰也說不清為何媽媽的產假是178天或98天,社會運轉中對產假的規定,不是從生理需求的角度制定,而是從社會發展的需要制定。
這種行為其實蠻殘忍,看著幾個月大的寶寶,白天都見不到媽媽,喝奶也不能在母親懷裡自由吮吸,而是要接受硬邦邦冷冰冰的奶嘴,在其他人的陪伴下進食。可以說,這種人類社會特有的景觀,既有高明之處,也有無能為力之處。
現代社會,自有一套生存範式。不同社會階段對母親哺乳權的保障個不一樣,比如發達國家也許多達一年以上,我們國家只有幾個月。這種規定潛台詞是:在產假里,育兒勝於工作;等期限一到,工作勝於育兒,你要重返職場了。現代女性較強的事業心、較發達的女權意識也讓養育責任過早地分擔出去。主流社會對養育後代,自有一套邏輯。我們在這套邏輯演繹下,不得不接受「子」欲養,而「母」不在的狀況。奶瓶是一個隱喻。奶瓶里裝的還是母乳,味道是一樣的,但餵養方式變了。生存食糧沒變,獲取方式變了。
可人類文明不都是這樣嗎?我們從農業社會、工業社會步入現代社會,不變的是人類生長生存的各種原料,如水、陽光、空氣、食物,變的是更加精緻的烹飪方法、更加講究的生活細節、更加個性的生活方式。
奶瓶告訴孩子,你來到這個世界,不能只圖生存,你要接受現代文明的哺乳,接受看似殘酷卻不得已的成長方式。我們給你奶,但只能用奶瓶來喝。奶瓶,是一個內含溫暖,外表冷酷的存在。它無情地拒絕了哺乳這種天生的依戀,讓孩子較早從心理上斷奶;
它無情地告訴現代家庭,縱然親喂是育兒最好的方式,但現代社會的遊戲規則只能保障短期的哺乳行為,你要放棄動物性,接受現代生活方式的洗禮。
它無情地告訴現代人們,在大自然里,媽媽負責哺育後代的分工已被拋棄。現代社會有自己的分工,媽媽必須在規定時間內重返職場,把養育子女成為團隊活。媽媽負責初生階段,接著會有不同角色介入,如保姆,如社會托養機構,如老人,無需問你是否接受。
可憐的孩子,當他哭喊著,聲嘶力竭拒絕奶瓶,又在媽媽數次訓練下,失落地接納這個「怪物」。我想他內心是奔潰的。但媽媽沒有後悔,因為要在這個社會成長,就必須割捨動物性的依戀。要在這個社會成長,就要咬牙接受種種不人道的安排。今天或許你拒絕得了奶瓶,但日後有更多「奶瓶」繼續挑戰著你。在孩子成長的漫漫征途,他會發現更多「奶瓶」逼得他放棄本性,接納現代文明的種種殘忍安排。比如他要壓抑活潑的心性,在教室里做足45分鐘聽課,比如他要放棄歡愉,一門心思、沒日沒夜地複習,只為考取一個大學學位,比如他要朝九晚五地工作,賺錢養家糊口;比如他要昧著良心,討好一個不喜歡的人……
奶瓶,是寶寶到這個世界第一次抗拒又不得不接納的東西。接受吧,孩子,習慣這個社會的殘酷,要知道有天它拋棄了你,連一聲再見都不給。現代文明的哺乳,本不溫情。
推薦閱讀:
※B.Box 基礎嬰兒奶瓶:十全十美,附奶粉盒
※寶寶奶瓶不可隨便、新媽媽們看看。
※你家寶寶中槍了嗎?使用奶瓶的8個誤區,快看!
※從LV到Betta:一個中產媽媽的自我養成
※Betta | 歪著脖子的奶瓶就是這麼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