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巾幗不讓鬚眉
第一次見馮瑋瑜老師,話題圍繞她的第一本陶瓷收藏專著《你所不知道的中國收藏》展開。從地產商轉型為收藏家,從外行到行家裡手,馮老師娓娓道來,關於她對品類的選擇定位,關於從經營地產角度深刻理解流轉有序,短短几年如何取得幾十倍收益,普通人如何玩轉收藏領域,關於籌劃策展清代皇家黃釉主題精品展等,話題縈繞耳畔,感觸收穫良多之餘,驚喜第一本脫銷了,第二本陶瓷收藏專著馬上付梓出版!
記得文壇名家李敖說過,收藏品是最晚進你家門,遇到變故又是最早離開你家門的物件。
但「古物的迷人之處,是它的美質,是它的時代感。經由一件古物,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穿越時代的迷霧,看到一絲絲古代的亮光。它透露出人性的光輝,隱隱暗示著人生的戲劇。」曾有收藏大家如是說。
收藏文物和藝術品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優良傳統。經過傳世收藏匯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畫卷,琳琅滿目,美不勝收,令人驚嘆不已。
瓷器是歷史的產物,每件瓷器無不打上時代的烙印。中國是瓷器的故鄉,起源於3000多年前,由陶瓷演變而來,是我國古代特有的奢侈品之一,一直是歷代王公貴族主流的收藏品。其種類繁多,精美異常,至今仍被眾多收藏家所鍾愛。而瓷器是體系複雜的一種藝術形態,從陶器到漢晉越窯到明清景德鎮窯,其經歷了3000多年的發展演變,瓷器遺址遍布大江南北,產品種類繁多,流傳世界各地。
瓷器博大精深同時意味著紛蕪龐雜,談到收藏離不開鑒定。鑒定某瓷器的時代,就如分析一部文學作品或福爾摩斯斷案一樣,除了通透了解瓷器發展史,需要懂得瓷器燒造工藝和陶瓷工藝美術知識外,同時對器物諸如紋路等蛛絲馬跡要善於抽絲剝繭,慧眼獨具。內行的收藏,往往一眼就能認出一件瓷器的真假,出手就能撿漏。這種眼力是長期養成的,是綜合性的。是識別瓷胎、瓷釉、瓷器造型、瓷畫顏料、畫法特點以及燒制工藝的能力。這也因龐雜的專業知識,令多少人望而卻步。
而馮老師借鑒地產運營依賴知名中介機構一樣,藉助世界幾大知名拍賣行的專業力量,從名品名拍入手,並選好自己的愛好及品類,借鑒地產投資邏輯,盡其所能選擇名品高價,踐行流轉有序原則,輕易解決入行之初的專業困擾,可謂是一次跨界思維大膽而成功的嘗試。
在瓷器收藏的海洋中,馮老師從宏觀大處著眼,在觸類旁通之餘,聚焦清代瓷器,正所謂「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幾年的努力和積累,在清代瓷器收藏品類已經令業界刮目相看。在她不算太長的收藏生涯中,她不追市場,不唯投資首選之想,不囿於所選領域門類,她的雅藏心得,融枯燥知識於趣味中,從自己收藏案例與機緣入手,對瓷器的種類、瓷器的用途、瓷器的發展、觀賞性,對名窯瓷器、器形、紋飾、釉彩、題款娓娓道來,還有瓷器真偽的辨別技巧可供參考,可謂是豐盛的品類收藏大餐。無論是業界,還是門外漢或初入門者,相信都會有所裨益。
從視覺欣賞的角度,看馮老師的藏品,銘記的是清代瓷器文明的足跡。藏品鮮活靈動,散發著歷史的醇香。本書形式賞心悅目,為廣大收藏愛好者提供了第一手相關品類收藏與鑒賞的珍貴資訊。
我們知道,文物、藝術品的收藏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的優良文化傳統,今天所能見到的珍貴文物、藝術品,都是歷代收藏家們苦心經營、歷經劫難保護傳承下來的成果。因此,馮老師的收藏實踐,對文化傳承意義非凡。
《南方日報》媒體報道
版面:讀書 位置:A12
文章標題:《跨界巾幗不讓鬚眉》
發布日期:2018年3月8日
報道截圖:
推薦閱讀:
※銀元的收藏價值大嗎?
※雙旗幣能賣一百多萬,是真的嗎?
※水晶有收藏價值嗎?怎麼辨別各種水晶?
※雷哥出品,根抱石,根與石的絕美演繹!
※吳師傅水晶批發雜記02 買料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