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爭壓力如此大,未來家庭結構將走向何方?

從"佛系"到"減負",再到人們對「消失的爸爸」產生的恐懼,都反映了在現有的社會狀態下,人們對未來的迷茫

人們為何會對未來迷茫?

因為未來是需要人思考的,我們大多數人多年以來都是「現實利益導向」,也就是現階段該中考,那麼就拚命中考,現階段該高考,那麼就拚命高考,現階段該找工作了,那麼就拚命找工作。

從來沒有人想過人之所以作為人,除了對社會角色的作用以外,你本身的心態也是需要通過思考調節才能過得更幸福的,換句話來說,很多人可能根本沒有思考過"人是什麼,我是什麼。"

於是這個問題不可避免的要引導至哲學問題,而很多人一聽到哲學腦袋就大了,所以決定放棄思考,不過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未來幾乎是不可能獲得幸福的。

那麼我們先來看看,目前的家庭結構是如何的,這種家庭結構是如何影響我們日常生活的?

未來家庭結構又會走向何方?

現在的家庭結構多為4-2-1家庭結構,而421的家庭結構是以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為基礎的工業化的社會化大生產下的必然產物。

即使是非421模式,最終也會變成421-0模式,也就是丁克或是領養。

實際上421模式的重點不在於421,而在於家庭的解體

也就是說長期以來大家所應用的封建意識形態下對於家庭的定義和內涵需要解構再重構,然後讓大家形成新的家庭定義的習慣,從而形成新的文化,這樣大家才會習以為常,不那麼大驚小怪。

比如我們之前所認為的家庭必須是「直系親屬,父母兒女」,也就是N世同堂都有可能發生,只要活得夠久,那麼未來是否可以自由組建家庭?兩個同性戀無法生育,領養的孩子沒有血緣,孩子如果也是同性戀,那麼是否會出現一個一家子都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卻組成了新的家庭?

這種思想短期內不可能被我們這種天朝上國所接受,所以需要長期的引導,直到大家認為「沒有血緣的人在一起組成家庭貌似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的時候,421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之前的父母對孩子社會角色不僅是養育者和監護者,更是教育者和集一系列其他綜合的社會角色於一身的載體,也就是說父母對孩子其實根本沒有能力進行各項專業教育

只是因為幾千年來我們的生產力都不足以把「父母」的角色和「教師」的角色拆開,所以才不得不讓父親兼職老師這個角色幾千年之久,而今天,父母和教師的社會角色分野才漸漸清晰起來。

所以未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關係要比之前所謂的「小生產團體關係」疏遠的多是很正常的。

有人要說了,那親情怎麼辦? 實際上這就要看你對親情的定義了,古代也好,近代也好,有些所謂「親情」只不過是因為生產力不足,社會博弈需要勞動力籌碼,為了拉攏人心和養兒防老等一系列政治利益博弈下的均衡解,也就是一種純粹的妥協。

社會生產力越高,這種不得不妥協的需求就越少,國家來養老,你就不用買房,買房可以養老,你就不用把兒子拴在身邊,兒子可以養老,你就不用攢一大堆糧食,糧食可以養老,你就不用養一大堆牲畜,放牧可以養老,你就不用無休止的殺伐戰爭掠奪資源。

人類社會的發展過程既是解放自己,也是解放他人。

所以其實未來家庭和婚姻應該走向何方?應該走向更開放的、更自由的方向,這個開放並不是指的「性開放」,而是指的4-2-1也可以,4-2-0也可以,4-1-0,也可以,4-2-N也可以,養老問題可以不用再擔心,家庭也不需要承受那些流言蜚語和無端指責。


另外有一些人把「父親」對自己的用心教育作為「認為其他人的父親對自己的教育如果也能像如此用心,那麼所有人都應該可以過得更好,為什麼不能這麼做?」

實際上是掩蓋了父親作為勞動力本應該可以把在你身上做教育的"功"轉化為經濟資本,結果他沒有這麼做,而是幫助你積累了你自己的文化資本,也就是說實際上你的成功透支了你父親的勞動力,你一個人享受了兩個的勞動成果,自然要比別人強,而如果父親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的情況下,你未來也不感恩報答父母,那麼未來父親缺少了自己應得的一部分利益,未來養老就會過得比別人苦。當然如果父親意識到這一點而你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以為「一切都是我自己的努力得來的」,所以也選擇不報答父母,那麼未來你的父親仍舊會過的很苦。

更多的可能是雙方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父親把自己的文化資本傳給了孩子,卻以為是孩子自己聰明,而父親沒有文化資本可以傳給孩子,孩子卻以為是自己笨。

一個正常的狀態是:父親可以選擇教育孩子,因為你把自己本應變現的資本花在了孩子身上,一個父親自學教育學除了能給孩子一個良好的教育起點,對於自己的純粹利益而言完全是浪費時間,這部分時間就是補貼給孩子的資本量。

當你意識到這一點之後仍舊可以選擇這樣去做,但也可以選擇不把這些強加給孩子,讓孩子自由成長,但你卻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去賺錢或者享受生活。


至於不太理解這些脈絡的人為什麼會感到如此悲傷,那是因為社會在新老文化交替的過程中必然出現的錯位。。

有些人理性明白要接受新文化、新習慣,但他們感性上卻接受不了。

有些人理性和感性上雖然都能接受,但外人接受不了。

有些人理性和感性都不能接受,所以他們也不允許別人接受。


推薦閱讀:

如何判斷是否愛上一個人?
明明單身,別人卻以為自己有對象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雲裳羽衣公主搭配怎麼得高分?
喜歡上一個有男朋友的女生,怎麼追到手?
有男朋友的女孩,該不該追?

TAG:社會 | 互聯網 | 情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