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事物的認知與修行實證的關係
問:如來藏永不停息,我們始終處在認知和思考中。在當前這種思維狀態,我們是怎樣認識事物的?我們對事物的認知和實證有什麼關係?
答:
我們當前這種思維狀態的思維是一種相續性思維,這種相續性思維具有清醒.睏倦和睡眠等多種作息狀態;另一方面,在當前這種思維狀態,我們具有「選擇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兩種觀察能力,這些觀察能力在不同作息狀態所發揮的作用是不一樣的,有時候這種觀察能力發揮主導作用,有時候那種觀察能力發揮主導作用,它們在觀察事物時的作用力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伴隨著作息狀態的演變而不斷演變的。
任何事物都具有很多特徵,根據條件論,這些特徵是生成該事物的各種條件所表現出來的,而生成該事物的這些條件分為高低不同很多層次, 它們分別代表高低不同各種物質和思維狀態,因此通過這些特徵我們將證入高低不同各種物質和思維狀態。
不同觀察能力和事物的不同特徵之間是一一對應的,在不同作息狀態,我們的觀察能力不斷演變,這將使我們能夠觀察到事物的不同特徵, 如下圖所示:
相續性思維建立在「選擇性思維」基礎上,因此只要我們使用「選擇性注意」這種觀察能力,我們將必然進入相續性思維,我們的思維將不得不展開相續性運作,這樣就形成了對事物的認知過程:
首先,我們將對事物進行「覺知」,緊接著我們將對該事物進行「判斷」;在此基礎上,我們將進一步對該事物展開思考(運作),這樣就進入相續性思維狀態。思維具有各種內容,對不同思維內容的不同運作將引導我們進入不同心理狀態,比如:
如果我們思考高興的事情,我們將進入高興狀態; 如果我們思考痛苦的事情,我們將進入痛苦狀態; 如果我們思考生氣的事情,我們將進入生氣狀態。
有時候我們思考的事情不具有很明顯的情緒色彩,同時絲毫沒有吸引力,這時候我們將進入睡眠狀態。
以上是我們使用「選擇性注意」這種觀察能力觀察事物時所形成的完整的認知過程,這個認知過程有多個環節構成,在實證中我們將對該認知過程的不同環節進行干擾,由此進入不同思維狀態,舉例來說:
我們在觀察樹葉飄落時,如果我們不觀想不體驗樹葉飄落的美好,而是持久地觀想且唯一觀想樹葉飄落的慢動作,那麼我們將進入「定」中;
我們在觀察自己的思維活動時,如果我們不運作念頭的具體內容,而是側重於觀察念頭的活動現象(念頭的生滅現象),這樣我們將逐漸斬斷相續性思維,從而破除睡眠,因為睡眠是相續性思維在運作特定思維內容時所形成的一種特殊狀態。
以上是干擾認知過程中的「運作」環節所產生的不同結果,需要注意的是在對認知環節的研究中,佛家並不滿足於此,而是側重於研究對「覺知」這個環節施加影響所形成的結果。
任何事物都具有很多特徵,這些特徵是和我們的不同作息狀態以及不同觀察能力一一對應的,佛家側重於研究使用「普遍性留意」唯一觀察事物的最基本特徵時所形成的結果。我們的觀察對象可以分為心和物兩個方面,也就是分為念頭和物質兩個方面,對於「念頭」來說,「念頭的生滅」是念頭在活動時所呈現出來的 基本特徵,而對於物質來說,由於物質分為動靜兩種狀態,因此對物質最基本特徵也就分為動靜兩大類。對於靜態物質來說,物質的影像是其最基本特徵。注意這裡的「影像」指的是我們在唯一使用「普遍性留意」這種觀察能力時所觀察到的影像,因為「普遍性留意」是我們最基本的觀察能力,這種觀察能力是和事物的最基本特徵對應的,從而決定了只有當我們唯一使用這種觀察能力時,我們才能發現事物的最基本特徵。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將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一切物質僅僅是影子而已。對於運動中的事物也是如此,事物的運動特徵當我們唯一使用「普遍性留意」進行觀察時,我們將發現運動現象的生滅變化是事物運動時所展現出來的基本特徵,比如:海潮音的生滅變化。
研究認知過程中的「覺知」環節,研究對事物最基本特徵的覺知,將引導我們住於「思維本體」,從而為最終回歸如來藏打下基礎 ,這將使我們能夠認識和安住于思維根本狀態,認識和掌握萬事萬物的生成根源和生成規律,最終獲得思維和物質兩個方面的自由和自主。
來源start [思維本體學] start [思維本體學]
推薦閱讀:
※往生凈土的臨終「瑞相」到底僅僅是醫學現象,還是真的「不可思議」?
※佛教講六道輪迴。是不是成神以後就不輪迴了呢?
※佛陀只教一件事情——苦的徹底滅除
※為什麼說中土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