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真,國家真的有過對不起X省X市嗎?

原文鏈接:講真,國家真的有過對不起X省X市嗎?

山川網:網路上有一類通過地域黑吸引眼球和流量的慣用標題,就叫做「共和國對不起XX省/XX市」,或者是「XX省/XX市曾經如何,現在淪落到如何」。其觀點和論據,倒是也非常簡單,無非就是以偏概全,混淆視聽,把國家給予周邊省市的一些政策紅利作用誇大,再對自身所在省市所獲的相關政策避重就輕,或者乾脆避而不談,從而給讀者留下非常鮮明的落差感,最終引發人們的熱議或者對罵。

  但是事情的真相究竟是什麼?從主動動機上,作為國家層面而言,從來就沒有任何理由和道理對中國的任何省市的發展政策進行厚此薄彼。說個不太恰當的比喻,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民。故意抬高某省市,貶低某省市,完全是無稽之談。而從客觀事實上,是否存在某些經濟較落後省市網友們臆想的「國家對不起我們」呢?這正是接下來小川想要和大家分享和探討的事情。

  國家能夠基於區域經濟發展下發哪些利好政策,這些政策又都落在了哪些區域頭上?

「一帶一路」分別指的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經濟帶

  是在古絲綢之路概念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的經濟發展區域。包括西北五省區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西南四省區市重慶、四川、雲南、廣西。2013年,由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納扎爾巴耶夫大學演講時提出。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國家發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務部聯合發布的《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中,提出:利用長三角、珠三角、海峽西岸、環渤海等經濟區開放程度高、經濟實力強、輻射帶動作用大的優勢,加快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支持福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

  充分發揮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福建平潭等開放合作區作用,深化與港澳台合作,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推進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福建海峽藍色經濟試驗區和舟山群島新區建設,加大海南國際旅遊島開發開放力度。加強上海、天津、寧波-舟山、廣州、深圳、湛江、汕頭、青島、煙台、大連、福州、廈門、泉州、海口、三亞等沿海城市港口建設,強化上海、廣州等國際樞紐機場功能。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

習近平指出,北京、天津、河北人口加起來有1億多,土地面積有21.6萬平方公里,京津冀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完全能夠相互融合、協同發展。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要立足各自比較優勢、立足現代產業分工要求、立足區域優勢互補原則、立足合作共贏理念,以京津冀城市群建設為載體、以優化區域分工和產業布局為重點、以資源要素空間統籌規劃利用為主線、以構建長效體制機製為抓手,從廣度和深度上加快發展。

【長江經濟帶建設戰略】

長江經濟帶是指沿江附近的經濟圈。長江經濟帶覆蓋上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慶、四川、雲南、貴州等11省市,面積約205萬平方公里,人口和生產總值均超過全國的40%。

  2016年9月,《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印發,確立了長江經濟帶「一軸、兩翼、三極、多點」的發展新格局: 「一軸」是以長江黃金水道為依託,發揮上海、武漢、重慶的核心作用,「兩翼」分別指滬瑞和滬蓉南北兩大運輸通道,「三極」指的是長江三角洲、長江中游和成渝三個城市群,「多點」是指發揮三大城市群以外地級城市的支撐作用。

【國家級新區】

  國家級新區,是由國務院批准設立,承擔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的綜合功能區。國家級新區是中國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設立的一種新開發開放與改革的大城市區。

  新區的成立乃至於開發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總體發展目標、發展定位等由國務院統一進行規劃和審批,相關特殊優惠政策和許可權由國務院直接批複,在轄區內實行更加開放和優惠的特殊政策,鼓勵新區進行各項制度改革與創新的探索工作。

  1992年中國改革開放後,國家級新區成為新一輪開發開放和改革的新區。1992年10月上海浦東新區成立,2006年3月天津濱海新區成立,2010年6月重慶兩江新區成立,2011年6月浙江舟山群島新區成立,2012年8月蘭州新區成立,2012年9月廣州南沙新區成立,2014年1月陝西西咸新區成立、貴州貴安新區成立,2014年6月青島西海岸新區成立、大連金普新區成立,2014年10月四川天府新區成立,2015年4月湖南湘江新區成立,2015年6月南京江北新區成立,2015年9月福建福州新區成立、雲南滇中新區獲批成立,2015年12月哈爾濱新區成立,2016年2月長春新區成立,2016年6月14日江西贛江新區成立,2017年4月1日河北雄安新區成立。截至2017年4月,中國國家級新區總數共19個。

【經濟特區】

  1979年4月鄧小平首次提出要開辦「出口特區」,後於1980年3月,「出口特區」改名為「經濟特區」,並在深圳加以實施。按其實質,經濟特區也是世界自由港區的主要形式之一。以減免關稅等優惠措施為手段,通過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鼓勵外商投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科學管理方法,以達促進特區所在國經濟技術發展的目的。經濟特區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靈活的經濟措施和特殊的經濟管理體制,並堅持以外向型經濟為發展目標。

  1979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在廣東省的深圳、珠海、汕頭三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試辦出口特區。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將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出口特區改稱為經濟特區。截至目前中國大陸地區共有7個經濟特區。中國經濟特區誕生於70年代末,80年代初,成長於90年代。經濟特區的設置標誌中國改革開放進一步發展。1992年中國加快改革開放後經濟特區模式移到國家級新區,上海浦東等國家級新區新的特區擴大改革等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新一輪改革重要標誌。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會議上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設立經濟特區。

【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

  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設立是我國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階段,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為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而推出的一項新的舉措。它是我國改革開放後繼深圳等第一批經濟特區後建立的第二批經濟特區,亦即中國的「新特區」。

  國務院已經先後批准了12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的試驗區,這些試驗區從主題上分可以分為:開發開放的,比如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深圳市的、廈門市的、義烏市的,還有統籌城鄉的,包括重慶、成都,還有『兩型』社會建設的,包括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還有新型工業化道路探索的,包括瀋陽經濟區,還有農業現代化的,包括黑龍江省的兩大平原,還有資源型經濟轉型的,包括山西省。

  此外,國務院還設立多種區別於「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試驗區,如金融試驗區:浙江省溫州市、廣東省珠江三角洲、福建省泉州市、雲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山東省青島市,以及廣東汕頭華僑試驗區和江蘇南通、 廣西東興、內蒙古滿洲里、雲南瑞麗市國家級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標誌著中國進入新一輪改革時期。

【自貿區】

  自由貿易區 (Free Trade Zone,簡稱FTZ)是指在貿易和投資等方面比世貿組織有關規定更加優惠的貿易安排;在主權國家或地區的關境以外,划出特定的區域,准許外國商品豁免關稅自由進出。實質上是採取自由港政策的關稅隔離區。狹義僅指提供區內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貨物的進口豁免關稅的地區,類似出口加工區。廣義還包括自由港和轉口貿易區。

  2013年9月27日,國務院批複成立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

  2014年12月26日,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廣東、天津、福建三個自貿區,並擴展上海自貿區的實施範圍。

  2015年4月20日,國務院批複成立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3個自貿區,並擴展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實施範圍。

  2016年8月31日,黨中央、國務院決定設立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7個自貿區。

  2017年3月31日,國務院批複成立中國(遼寧)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浙江)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河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重慶)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中國(陝西)自由貿易試驗區7個自貿區。

  至此,中國形成「1+3+7」共計11個自貿區的格局。

【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經濟技術開發區是中國大陸為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而設立的現代化工業、產業園區,主要解決中國大陸長期存在的審批手續繁雜、機構疊床架屋等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問題。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由國務院批准成立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我國現存經濟技術開發區中居於最高地位。

  1984年到1986年,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首先設立了14個國家級經開區;截止2015年9月,中國共設立219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內地每個省區均有分布,其中江蘇省最多,有26家,其次是浙江省21家,山東省15家。

【國家級高新區】

  中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國家高新區」、「國家級高新區」,屬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成立的國家級科技工業園區。

  2016年,我國國家高新區營業收入預計達28.3萬億元,同比增長11.5%,工業總產值20.5萬億元,同比增長10.3%.

  1988年批複1家,1991年批複26家,1992年批複26家,1997年批複1家,2007年批複1家,2009年批複2家,2010年批複26家,2011年批複5家,2012年批複17家,2014年批複9家,2015年批複16家。至此國家高新區由原來的129家增加至145家。

【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是指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在推進自主創新和高技術產業發展方面先行先試、探索經驗、做出示範的區域。

  2009年3月,北京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為第一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09年12月,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為第二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1年3月,上海張江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為第三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4年6月,深圳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為第四個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4年10月,蘇南自主創新示範區成為第5個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5年1月,長株潭自主創新示範區獲得國務院批複同意;

  2015年2月26日,致力於打造京津冀科技幹線新節點的天津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揭牌;

  2015年6月19日,國務院同意成都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5年9月,國務院批複同意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5年9月6日,國務院正式批複同意杭州和蕭山臨江2個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5年11月3日,國務院批複廣州、珠海、佛山、惠州仲愷、東莞松山湖、中山火炬、江門、肇慶等8個國家高新區獲批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6年4月12日,國務院一日批複三省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分別為:鄭洛新國家高新區、山東半島國家高新區和沈大國家高新區;

  2016年6月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福廈泉和合蕪蚌國家高新區分別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2016年07月19日,國務院同意重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

  對於中國宏觀經濟和區域經濟發展不了解的朋友,往往會對國家經濟政策帶有一種盲人摸象的錯覺,過於沉迷和誤解政策利好的作用。認為某省某市之所以能夠經濟騰飛,就是靠著國家政策支持;而某省某市之所以經濟落後,就是因為國家沒給好政策。

  但事情的真相是,政策只是區域經濟發展和騰飛的助力,而絕非動力。國家對於任何區域推出的相關政策,一般能做到的無非綜合區域經濟基礎、地理優勢,經過數據分析和研究後,對發展方向做出一定的政策鼓勵和放開束縛,進行區域內的經濟政策試水。成功則進一步推廣,失敗則進行反思改善。

  區域經濟究竟後續發展如何,其實本質因素還是在區域本身。太多人看到了過去幾十年間,深圳特區和浦東新區經濟騰飛的成功案例,從而對政策紅利極度痴迷,認為深圳和浦東經濟之所以騰飛,靠的就是政策。而事實上,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誤讀,深圳的崛起靠的是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開拓進取的創新精神,而浦東的騰飛則是地理優勢極為明顯下上海本身經濟實力的雄厚和城市化高速發展的帶動。

  一如長三角城市群綜合實力全國第一,並不是因為有了「長三角」這個名字後,這個區域的經濟才開始了發展和騰飛,而是從千百年前,這個區域就繁華富裕,並且一直延續到了現在。而所有的政策利好,不能是因為我窮我有理,國家就應該支援我;而是靠自身拼搏改變了經濟面貌,摸索出了一條適合自身區域經濟騰飛的方向後,國家再出台政策畫龍點睛,加速經濟發展。政策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靠自己挽起袖子加油干爭取來的。

註:本文圖片引用自「吳曉波頻道」,文字內容摘取自相關百度詞條,有刪改。

推薦閱讀:

港珠澳大橋開通後對珠海以及整個珠江西岸各城市會帶來哪些影響?
小城醫療故事
橫濱這座城市怎麼樣?
有哪些新興的地名群眾始終不使用?
在恩施學習工作生活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TAG:經濟 | 政策 | 城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