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一位17歲迷茫少年的讀書建議

有一位17歲的網友,沒有受過很正規的教育,希望學到一些知識和技能,能夠在未來的社會上立足。他對自己的評價是願意吃苦,願意付出和學習。我們這裡給他的建議是能夠靜下心來,去打一些比較苦的工,利用兩到三年的時間,系統認真的學習一些知識,閱讀一定量的書籍,對自己的人生去做一個設計和塑造。

另一位網友看了以後很感興趣,希望我們能夠把給這位網友的讀書建議同他分享,能夠把書單開列出來。這裡就涉及到一個讀什麼書,怎樣去讀,自己人生的未來怎樣規劃,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讀書首先是塑造人的品格和素質

人不管在什麼樣的年齡段,都面臨著一個讀書學習的問題,但是由於每個人基礎不同,興趣和未來發展的方向不同,所以對知識的攝取也有非常大的差異。

比如中國古代一直有重視讀書的傳統,家長想讓孩子走學而優則仕的道路,未來去參加科舉考試,走入仕途,所以對文化的學習是放在首位的。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因為孩子記憶力比較好,主要是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學習。當他記憶了大量優秀文章的時候,就在大腦里建立了一個資料庫,這些數據現在看起來是無序和沒有用的,但是會隨著他未來的成長和學習,逐漸變得有價值,有意義,不斷升華,有這麼一個過程。

等到他再大一點,這個時候他有了人生閱歷,這個人生閱歷主要是在家庭里形成的,古代儒家文化教育里的仁義禮智信,忠孝,都和家庭生活有直接關係,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培養善良的心性和勇於吃苦的精神,這是對人人格和思想上的塑造。這個時候他過去學習的傳統文化就在起作用。因為傳統文化里包含歷史,包含哲學,包含一些生活里的知識,都是前人的經驗,同時有大量真實的事例。

古代教育非常注重真實事例,比如《三字經》里教你怎麼做的時候,有懸樑刺股(夜裡讀書,漢代孫敬用繩把頭髮系在樑上,戰國蘇秦用錐子扎大腿,以防瞌睡),蘇洵發憤(蘇洵27歲才發奮讀書,與兩兒並稱「三蘇」),趙普夜讀(趙普當了宰相之後,仍然勤學不懈),囊螢映雪(晉代車胤夏天以練囊裝螢火蟲照明讀書;晉代孫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讀書),所有這些都是歷史上真實發生的事件和人生經歷。這是講做人。還有講做事,歷史上優秀人物在一些重要關頭所做的思考和抉擇,他們的人生命運。

我們在學習過程中其實是把這樣一些資訊都建立在我們的知識體系里。未來當我們遇到同樣事情的時候,就可以把這些人物的命運和經歷作為參照。看他們在遇到災難的時候,受到委屈的時候,成功的時候,失敗的時候,怎麼去面對和抉擇。他們在生活中的修身養性,心有神明不欺暗室等優秀品質,都在影響著我們。

所以讀書開書目是一回事,你在學習過程中的思考、體悟,是另外一回事。不是單單這本書讀了就叫讀了。

讀書廣增知識儲備和前人的成敗案例

我們現在討論這個17歲少年,他過去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閱讀量很少,當一個人閱讀量很少的時候,他的知識背景就淺,因為知識里包含著很多綜合性的知識,比如不同國家民族人的生活習性,這都對我們開闊視野,熟悉社會,體驗人心有所幫助。

另外文化內涵里包含著一些很重要的做人的基本要素。比如說,人活在世上,一生中會面臨許多困難和挫折,他在成長蛻變的過程中要經歷痛楚,那麼,面對困難的時候,那些古人成功的事例,他們昂揚的精神,都會在人生重要的關頭給我們以教益。同時做人有一些基本原則,就是誠實謙遜,肯吃苦和付出,有遠大目標,能看得比較久遠,不計較眼前得失。我們在閱讀和學習中,要完成這樣一個陶冶性情,開闊心胸和視野,塑造和建設自我的過程。

古人說開卷有益,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這些都是對讀書的描述。如果我們對未來的自己有一種期許,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有堅定內心、豐富知識和睿智思想的人,首先就是要海量的讀書,開卷有益。開卷有益並不是說讀現代的流行小說,或者是一些沒有價值的書。我們要讀的是經典作品,不同時期的經典作品,都是經過時間的洗禮和淘汰,才能留存下來,都是那個時代思想和文化的結晶,都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和形成人優秀品質的基本內涵。所以你就找經典,都可以在網上檢索到。

讀書最大的忌諱是急功近利,所謂的讀有用之書

讀書不能夠急功近利,我們現在看到很多人讀書一定要當下就能用上,其實80%的書你讀過,在當時是不起作用的。它就是拓展你的視野,增加一些知識,使你開始建立知識結構,是對以後有幫助的。就好像我們蓋樓,明明要往高處蓋,但是我們卻是往相反的方向挖地基,地基打得有多深,有多堅實,未來這個樓蓋得才能有多高。

所以讀書不能夠急功近利。急功近利的結果是什麼呢?社會上一個很直接的例子就是讀技校,畢業出來馬上就能用,工資可能比大學生還高,就業可能比碩士生、博士生還快。但是他未來的發展空間小,是因為他學的全是一些馬上能用的實用技術。而如果你讀大學,讀研究生或者讀更高學位的時候,這種基礎教育給未來的成長留足了空間,以後的發展是不可限量的。

我們再看自然界里的情況也是這樣。楊木快速生長,很快就能用,但是它只能做燒材,只能做一些大的建築的邊角料,不能夠做大梁,不能派上更大的用場,價值不高,因為它生長速度太快。所以這就要求我們在讀書的時候,要注重學習不同時期經典里的文化內涵,在這個過程中完善人格,提升境界,拓展視野,使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可能性。

比如我們看蘇軾,大才子,年輕的時候才華橫溢,但是他沒有經過歷練,沒有災變的洗禮,人生後來遭遇了非常多的坎坷。但是他保持一種樂觀的精神,由於他有一種文化底蘊和從小培養起來的很好的修養和品格,他在經歷了人生的重大災變,牢獄之災,一生流放,甚至馬上就要被殺頭,他仍然那樣樂觀、從容,成為在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在書、畫、詞上都達到頂級水平的大家。

所有優秀的人,他們成長的路都是坎坷的。老天如果垂青一個人,愛護一個人,會叫他在一開始就受磨難和歷練。為什麼?因為人在小的時候跌跤不怕,他能夠站起來,但是當人長大了,筋骨長結實,定型了,這個時候他跌一跤就非常慘重,骨斷筋折,可能一生就再也爬不起來了。可是我們知道所有事情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都有一個成長、磨難、歷練的過程,才能夠最終有所收穫。

讀經典是與歷史上最優秀的人同行,時時以他們為師

前面講了要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里也包括詩歌,唐詩宋詞。一方面詩歌包含著那個時代的歷史信息、文化信息,同時詩歌是最凝練的語言,欣賞揣摩優秀詩歌,能使我們的思想更集中和凝練,表達更精確和簡明。

詩歌是把豐富的歷史事件、人物典故、自然環境等各種各樣的信息,用最簡潔優美的語言再現出來,這需要概括能力、洞察能力和提煉能力。所以我們看到古代優秀的詩人,往往也能做很好的官員。科舉考試就考你的文章,文章寫得好就可以直接做官,而且可以做很好的官,是因為他所受的傳統文化教育里,做任何事都有範例。他讀過大量的書,知道在歷史上類似的情況別人是怎麼做的,有哪些成功和失敗的經驗。

而我們今天因為知識大爆炸、信息大爆炸,學了很多對自己未來沒有用的知識,比如物理、化學,這些只有專業的人才用得上。這是一個悲劇,是因為人在最寶貴的年齡,最好的年華里,卻沒有學到最有價值的知識,對人生最有意義的知識,卻學了一些工具式的東西。和古人相比,等於我們的人生虛耗了前半生。

當我們耗了前半生,現在要補課的時候,時間對我們來說是極其寶貴的,所以我們讀書不是僅僅把書讀過了,而是一定要讀出書中的內涵,就是前人怎麼做的,怎麼想的,不管他成功也好,失敗也好,他們的經歷都是教科書,都是你未來可以借鑒的資訊。

首先要多讀歷史文化書籍,廣是第一位的,廣之後才能精,沒有大量資訊做鋪墊,這個人就會視野不寬廣,思維不縝密,觀察力不強,因為他資訊少,可供他思考的東西少。同時讀書不能走馬觀花,為了讀而讀,而是要把大量資訊積澱在自己的空間場里。

同時我們要閱讀一定量的外國文學名著。因為這些經典作品裡展現了各個時代的風貌,及各種各樣的人生和價值觀,主人公的不同選擇造就了不同的命運、不同的結局。

比如英國文學名著《簡愛》講不同的愛情觀,講人對愛情的追求和堅貞,同時也講了一個所有國家、所有時代都有的,我們身邊就隨時發生的一個成年醜小鴨的故事,一個出身卑微、相貌平凡的女孩,最終憑她的自尊、善良和努力,收穫了一份美好的愛情。

比如英國戲劇《哈姆雷特》,我們看到哈姆雷特在人生遇到重大挫折的時候,父親被害,王位被篡奪,家裡遭受災變的過程中,他怎麼去完成自身的成長,除惡揚善。這裡有對人生,對愛情,對世界,對生命的種種認識、體驗和看法。

再比如法國文學作品,《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紅與黑》,這都是不同時代的人在那樣一個歷史時期的追求、命運、成敗,留在世間的典型形象,凝聚著世道人心的道理和歷史文化的內涵。閱讀這些作品會開拓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

開卷有益的兩大類書,歷史與人文

也就是說,實際上我們的閱讀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和歷史有關的,歷史上的真實事例,一類是和人文有關的,文學作品中的藝術形象,因為經典都是源於生活,高於生活,能夠給我們啟發和指引。這兩方面是塑造我們基本格局所必不可少的。

人在世間不管做什麼事,其實就是和人打交道,然後怎麼去做決策,怎麼去思考,走正確的路,在人生不順利的時候怎麼能夠保持昂揚的鬥志,能夠以一種堅韌不拔的意志取得成功。所有成功背後其實都是艱辛的努力和失敗。當我們明白這些的時候,就會不拘泥於一些具體的事物,而且在讀書的時候也知道如何去讀,如何有效的使這些書的價值,能夠和我們的生命緊緊地聯結在一起。

另外讀書還有一個不斷反覆讀的過程。因為我們在最初讀一些經典作品的時候,我們的見識、思想,還遠遠沒有達到那樣一種高度,隨著知識不斷增加,我們對事情的理解和認識的局限可能就會顯現出來。當我們重新再去讀這些書的時候,就會有不一樣的收穫。實際上學習就是這樣一個不斷往前走,又不斷重溫的過程。

這個時候就可以看到古人教育里一個非常優秀的地方,就是它在一個人還沒有很多社會閱歷的時候,要求讀大量的歷史書和文學作品,其實就在他的思想庫房裡積累了大量的重要資訊,這些資訊就會在未來的成長過程中,不斷地給他機會使他重溫。

我們知道在成長過程中,事情會不斷增加,時間也是非常有限的,很多書你受制於生活或種種原因,不可能有機會再去尋找或者閱讀,有的時候你也想不起來,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去讀或找。但是由於你過去儲備了大量資訊,這些資訊都會在你未來遇到具體事的時候,開始在你頭腦里再現,幫助你決策,也會使你重新認識到它的價值。

總而言之,讀書要有針對性,要和自己的成長掛上鉤,而不是僅僅滿足於知識的了解和對書的表面文字上的閱讀,這是我們給這位迷茫少年的一個讀書建議。


推薦閱讀:

楔子 盛夏,陽光溫暖
承認吧!你這輩子註定99.99%可能是一個平凡人!
陪安東尼度過漫長歲月
山裡姑娘逆襲記
成功者的一生,只有兩天是開心的

TAG:成長 | 閱讀 | 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