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全球第一的芬蘭教育:沒有早教、沒有考試、沒有高科技

摘要: 「芬蘭的功課負擔幾乎全球最輕,幾乎沒有私立學校,也沒有什麼「天才班」,更沒有高風險的全國統一標準化測試,那為什麼還能批量炮製學神?」

芬蘭這個國家本來在我心目中存在感一直很低,但上星期它突然在我的朋友圈開始小範圍刷屏:「芬蘭教育為什麼全球第一」、「芬蘭教育領先世界的秘密」,諸如此類的標題。我一開始還

半信半疑,以為這是中文互聯網強行打造出來的神(yao)話(yan),於是在谷歌用英文搜了搜芬蘭教育,沒想到彈出來的第一個聯想就是 best in the world.

補了幾篇資料,才算了解了芬蘭教育牛逼在哪:芬蘭學生在 PISA(國際學生能力測試)排行榜上長期名列前茅,但與此同時,他們 7 歲才入學,功課負擔幾乎全球最輕,幾乎沒有私立學

校,也沒有什麼「天才班」,更沒有高風險的全國統一標準化測試。

這讓我想到學生時代的「學神」朋友,跟我們一起追星一起煲劇一起搞各種課餘活動,同時還不耽誤回回考狀元。

那麼,芬蘭到底是怎麼批量炮製「學神」的呢?

上周芬蘭教育在中文社交媒體上火了,但源頭其實是則不實消息——一篇外媒舊聞被中文媒體解讀成「芬蘭即將廢除學科教育」,併當成新聞傳播開來。

實際上,華盛頓郵報早前曾發文解讀過芬蘭 2016 年頒布的教育改革綱領。說「廢除學科」有些言過其實,但芬蘭教育改革的確是朝著「通識化」和「場景教學」兩大方向邁進。這意味著芬

蘭更希望鼓勵孩子們打破傳統學科界限、對知識融會貫通、享受「寓教於樂」的輕鬆愉快的學校課程。

這無疑為芬蘭教育的先鋒性又增添了一個事例。但事實上,教育界人士並沒有感到太大的意外,畢竟,北歐國家的富裕程度和文教水平早已蜚聲世界。值得探討的是,其他國家能不能從這個

案例里取取經呢?芬蘭的成功,到底是依託於北歐社會種種特殊的先天因素、還是憑藉著一套具有普世推廣價值的方法論?

孩子不必「贏在起跑線上」

中國父母們大多相信教育就是一場馬拉松賽跑,從起跑線開始就不能放鬆競爭。於是孩子們小小年紀就被送進各種各樣的早教班,背古詩、學英語、練珠算……

反觀芬蘭,「早教」開始的年齡很晚,禁止向七歲以前的學生傳授任何具體的知識。比較權威的科研結論證實,七歲之前學習科學和語言知識對孩子成長可能弊大於利。對孩子來說,比起

「掌握大量知識」,更重要的其實是整個青春期內人格與價值觀的構建、以及對自身興趣和外部世界的挖掘和探索。芬蘭人把繁重的學習任務押在高等教育階段,篤信「只有在小孩的階段玩

得好,成人之後才能學得好」。

引用芬蘭一位教育中心負責人馬瓊涅米的話,七歲以前的孩子「應該是多參加體育活動還有多玩,要在玩耍中釋放孩童獨特的創造力才好」。

這兩個基本要求不僅適用於七歲以前的芬蘭孩童,也貫穿芬蘭整個基礎教育階段。芬蘭的學校里一般每小時會有 15 分鐘的休息時間,強制學生在戶外玩耍,每天在戶外的體育活動時間為 90

分鐘以上,冬天也不例外。

這一套要是放在美國,大概會有父母認為「有害健康」並投訴學校「照看不力」。但是心大的芬蘭人有一句古諺,「沒有冷得不能出門的天氣,只有沒穿夠的衣服」。大口地呼吸芬蘭新鮮少

污染的冷空氣,也被認為是有助於體魄和智力發育。

除了體育活動和創造性遊戲,芬蘭幼兒教育還包括一些「常識」:基礎社交習慣和禮儀、穿衣打扮指南、如何與人和諧相處並建立友誼。著有暢銷書《芬蘭的一課》的教育學家帕斯·薩爾伯

格總結道:「這個階段最重要的目標有兩個,一是讓小孩子始終身心愉快,成為一個健康活潑的人,二是漸漸讓他們擁有對自己行為負責任的健全社會人格。」

沒有「高科技」也沒有「標準化測試」

儘管芬蘭在科技領域頗有盛名,教育理念也被公認領先世界,但在芬蘭的課堂里你反而找不到那些時髦的「多媒體教學工具」,甚至找不到一台電腦或者其他花哨的智能設備。芬蘭人似乎相

信對學生的「輸入量」愈少愈好,學生極為有限的注意力與其浪費在電腦輸出的模擬信號上,不如交給面對面的老師。

▲ 2011年,一位老師在指導七年級的學生。 攝:Erin Richards / MCT

在很多國家,要判斷教育資源投入是否得當,除了看教學設備有多「先進」,就是看學生的成績了。中國最常見的是選拔性考試,這點相信大家都體驗過。地球另一邊的美國廣泛採用的則是

標準化測試——讓全體樣本的考生成績呈現鐘形曲線的正態分布,從而判斷平均水平,淘汰末尾排位。

可是,真實世界的能力稟賦分布哪裡會恰好是正態分布呢?更何況,很多軟性的素質和實力根本沒法用客觀考試來衡量。在芬蘭人看來,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準備好面對真實世界的需求,而

不是讓他們解決掉一張又一張的答卷。

芬蘭學生在 18 歲之前都不會經歷強制參加的考試,而同齡的美國學生已經經歷了 10 次大考(並不比中國輕鬆)。但與此同時,芬蘭的高中畢業率在 2011 年已經高達 96%,美國的高中畢

業率在去年創下歷史新高,但也只是 81% 而已。

此外,芬蘭也不存在以學校水平比拼排名為目的的統一測試,最多只會隨機抽取一小部分學生參加的標準化測試,以供教育學者掌握全國學生的大體平均水平。

教師是社會上最受尊敬的職業

教育終歸需要評估學生的知識水平和身心發展的程度,在芬蘭,這個任務就交到了第一線老師的手裡,就像足球教練可以在訓練中天天觀察球員的狀態一樣。

有的老師就發明了一套自己的評價體系。學生每天要寫自評,以日記的形式記錄自己遇到的挫折,反省以及成長;學生之間也要互相評價,並從中學會以積極地心態幫助他人、提出建設性的

意見。評價的目的不是排名,而是讓老師結合課堂表現,來充分掌握學生的發展狀況,並且依此決定是否需要調整教學計劃。

芬蘭之所以放心對老師賦予這樣的重託,是因為芬蘭教師群體的確足夠優秀、配得上這份信任。

在歐美國家,有大量諸如「美麗堅教育者」、「歐洲教育在線」之類的野雞培訓機構,可以讓人短期速成教師資格。在美國甚至還有中學老師只經過暑假六七周的師範課程培訓就被匆匆拉到

教學第一線。

反觀芬蘭,則是截然不同的面貌。一個普通老師要經過五到十年的系統培養,從心理學、神經醫學到幼教無所不通。芬蘭中小學教師必須首先拿到教育學碩士學位,而全國只有八所精英大學

開設了教育學碩士點,一般只有全校前 10% 的優秀學生夠格報讀師範課程。而這種培訓並不是離開學校後就終止的,即使師範生已經當上了老師,仍然有機會接受各種各樣的職業輔導。

這樣嚴苛的培養和挑選流程,在中國人看來,大概就像長達八年的臨床醫學專業一樣。而在芬蘭,「教師」確實和「醫生」一樣,是社會上最受尊敬的職業。就像上手術台的醫生不能被領導

打斷,在課堂里,老師就是最高權威。

此外,芬蘭也連續十多年來被評為「教師薪資效率」最高的國家,這意味著單位薪資對應了恰到好處的課堂規模,因此保證了較高的教學水平。在芬蘭,一位老師平均只帶 12 名學生。小班

教學配上優秀的師資使得老師對課堂氛圍有著很強的掌控力,師生和同儕之間充滿尊重、互相鼓勵,不像有些地方的課堂氣氛嚴肅沉悶得像軍營,又或是被嫉妒或者惡性競爭的風氣毒害了學

習氛圍。

源於「平等」的芬蘭教育能否推廣?

芬蘭前教育部長克里斯塔·吉魯接受採訪時曾說過這麼一段話:「我們對教育有信心,因為我們相信所有學校都是平等的。我們從不挑學校,因為我們不需要考慮住在哪裡才能上到一個好學

校。」

這段話大概會讓許多為「學區房」、「國際學校」、「重點中學」而奮鬥的中國父母心酸不已,而這也恰恰是很多專家認為芬蘭模式在其他國家難以複製的原因之一。芬蘭教育的成功,本質

上與平等公平的社會氛圍脫不開干係。如果簡單模仿,很可能出現「橘生淮北則為枳」的尷尬。

在貧富懸殊差距較大的國家,推行芬蘭模式是不現實的。比如美國學者就有一種普遍觀點,認為對於家庭貧困、自律性較差的孩子來說,也許只能用強硬的管理和題海訓練來約束他們的紀律

操守。他們想要獲得更優質的教育,就必須先從已有的教育規則里擠進上游。這也不是孤例,在英國,平民階級通過文法學校拼進名校的途徑也是十分常見。

況且,學校教育無非是用以彌補學生家庭背景的差異,幫助階層向上流動。但是社會經濟地位較低的家庭讓小孩受教育的意願也明顯較低,這是在全球都普遍出現的現象。要解決這個問題,

教育再怎麼改革也很難,還是要推行社會公平和福利先打打基礎。

此外,文化多元性較高的國家也很難推行芬蘭模式。像美國、印度這些國家尤其典型,幅員遼闊,又承載著很多種族、信仰、文化和語言。種族之間的衝突張力可以在宏觀層面影響教育政策

和公平性,也在微觀層面影響著教室里不同族裔學生之間的互動關係。這是文化高度同質化的芬蘭社會不必面對的挑戰。

但是,這也不意味著沒有生在芬蘭就前途一片灰暗。世界上經常被拿來當做教育成功典範的四個國家,除了芬蘭,還有加拿大、韓國和新加坡——後兩個剛好與中國相仿,是儒家文化圈的國

度。可見教育的成功並不是只有一種準則,條條大路可通羅馬。

中國人對教育的重視大概自科舉肇始就一直存在了,近年來隨著留學熱潮席捲全社會,高考考生人數也在逐年下降,國民對中外教育體系的差異也開始感興趣。今天我們討論芬蘭教育系統,

並不是奢望能推動制度的改革,但是如果能在觀念上帶來啟發,我們離所追求的「教育」便又近了一步。

你覺得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衝擊諾獎的精英,流水線上合格的技工,還是人格豐富健全的普通人?中國為什麼大學不斷擴招入學率不斷提高,應試教育的激烈程度似乎一點不減?芬蘭這次「素質教育」改革對中國有觸動之處么?還是說國情不同沒法借鑒別人經驗?

本文由FM820·APP發布,想查看更多內容,請移步APP端。


推薦閱讀:

應不應該取消少數民族加分政策,取消了會產生什麼問題嗎?
應該讓孩子「聽話」嗎?
iPhone 8發布前,我將一本智能機器人英文小說學了10遍
有哪些出國後才發現的以前對阿拉伯語的錯誤理解?
不想讓你受委屈,我在學做一個更懂你的父母

TAG: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