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古詩里的「傷春悲秋」主題

古詩里有些經典的主題(也叫母題),比如「女傷春,士悲秋」。

為什麼古詩裡面的女人一到春天就悲傷呢?春天難道不是一個生長的季節,生機勃勃的季節嗎?

我看最近上海世紀公園人非常多,大家去看花、去攝影,不亦樂乎!古人為什麼跟我們是相反的?

其原理類似於《詩經·君子於役》中的「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君子於役,如之何勿思!」

因為古人的時間觀是跟著大自然來的,到了春天,突然發現一年又過去啦,離人還未歸來,一年又一年……細思極恐啊!

表現傷春題材比較簡潔明了的詩有王昌齡的《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還有王維的《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年年綠,王孫歸不歸。

當然,還有許多著名的傷春詞,比如:

清平樂·別來春半

【南唐】李煜

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砌下落梅如雪亂,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路遙歸夢難成。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菩薩蠻·憶郎還上層樓曲》

【宋】張先

憶郎還上層樓曲。樓前芳草年年綠。綠似去時袍。回頭風袖飄。

郎袍應已舊。顏色非長久。惜恐鏡中春。不如花草新。

我們可以看到傷春詩詞最重要的一個意象是「春草」。因為思念就像「離離原上草」一樣瘋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相比之下,今天的媽媽們都是對各種物品「長草」,而且還很難「拔草」,這也是一種幸福。畢竟隨著科技的發達,時空的距離都不是問題,不需要像古代婦女那樣,丈夫一旦出門服役或者宦遊,自己就得過著「活不見人,死不見屍」的日子。

歸到源頭上,傷春傳統的濫觴還是屈原《招魂》(作者一說是宋玉)的末句「目極千里兮傷春心。魂兮歸來哀江南!」

那麼士為什麼到秋天才悲傷?反應遲鈍嗎?源頭還是在屈原這裡,難怪人家是偉大詩人!他在《九歌·湘夫人》裡面首段就寫道:「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眇,音秒,就是極目遠望,看不清楚,眼神迷離的樣子。

翻譯過來是:湘夫人降臨在北渚上,極目遠眺,使我惆悵。蕭瑟的秋風啊,徐徐吹拂著,洞庭湖揚起微波啊,落葉飄零。

正是這兩句詩,被贊為:「千古言秋之祖」。

傅抱石畫了很多湘夫人的圖,都是根據這兩句詩表現的,展示兩幅,大家體會下那個神韻:

屈原有很多模仿者和學習者,最成功的就是宋玉,甚至有傳說,宋玉是屈原的學生。宋玉寫了一篇《九辯》,也被收錄進《楚辭》這本書,開頭一句也是寫秋天:「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

翻譯過來是:秋天的氣息是多麼的讓人感到悲戚啊! 蕭瑟啊,草木荒的荒、落的落,一片衰敗景象。

這一句被稱為「悲秋之祖」,所以杜甫有詩云:「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自從這兩個文筆極佳的前輩寫了悲涼的秋天,後世的文人到了秋天,就不自覺產生一種悲涼的感覺。

比較著名的有杜甫的《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有沒有看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化用了「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我再舉一個大家可能不熟的例子:

秋風蕭蕭愁殺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誰不懷憂?令我白頭。胡地多飈風,樹木何修修!離家日趨遠,衣帶日趨緩。心思不能言,腸中車輪轉。

這是漢樂府詩,大家感覺和唐詩比如何?

就算到了近現代,秋瑾就義前寫過「秋風秋雨愁煞人」,郁達夫也寫過《故都的秋》,這兩個例子,大家應該都知道,以前中學學過。

講了這麼多,有沒有發現我們的古詩詞裡面有一些「密碼」?這些「密碼」是代代相傳的,英語裡面叫code,文學術語叫做「意象」。比如,寫春草的詩常常是思婦詩;鷓鴣,似雞而小,叫聲好似「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其抒寫離愁別緒。

這也提醒我們,在古詩詞閱讀中要多注意這些意象,慢慢地,理解古詩文會更駕輕就熟,這也算是培養古詩文的語感吧!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一胎二寶 億萬首席愛妻入骨這部小說?
唐詩中有哪些詠雪的佳作?
怎樣評價孟子坤這個人?
奎木狼為什麼不吃唐僧肉?| 西遊記釋疑21
善建者不拔-我譯《道德經》系列之五十四

TAG:古詩詞 | 漢字 | 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