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紙上談一起讀桃花扇(一) - 試一出
我買的這本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亞馬遜鏈接),封面上寫的是【清】孔尚任著,【清】雲亭山人評點。我不是一個喜歡讀前言的人,因為我總覺得前言一般只代表了前言的作者對這部書的理解,我不太希望有一個先入為主的想法。所以我沒有讀前言便直接開始了正文。剛開始讀的時候,覺得雲亭山人的點評有點畫蛇添足,點破了很多埋下伏筆的地方,另外很多解釋有穿鑿附會之嫌。而且太多誇獎之辭了,各種「壓倒古今」,「千古絕唱」的評語,還要在每齣劇的最後,大大的誇獎一番。讀了他的點評之後,雖然有些地方覺的很有幫助,但是仍不免產生出一種強行解釋的感覺,就好像上學的時候,語文老師解讀魯迅文章的情形。不過在我讀了一段時間之後,偶然在網上查關於這本書資料的時候,突然發現雲亭山人是孔尚任的自稱,當時就顛覆了我的世界觀。等我再回去重讀雲亭山人的點評,突然也覺得也沒那麼突兀了,一種好像在看導演點評版的感覺。(感覺我有點牆頭草??)
這本書雖然是劇本,但指代人物的方式卻不是我們通常看到的現代劇本的樣子,每個人並不以他的名字來指代他的角色,反而是以他的行當來指代他是誰。比如劇中主角侯朝宗的行當是生,李香君的行當是旦,所以在劇本中,並不會出現「侯朝宗說」或是「李香君:」之類的標記,出現都是,生如何如何,旦如何如何。我想可能這與當時一幕戲劇的場景並不複雜有關係,一齣戲大概出現四五個人,用演員的行當來指代角色並不會很混亂。也可能與當時劇團的規模有關係,一個劇團恐怕不會有很多人,舞台可能也難以支撐太多人同時表演。(此段純粹我自己的推斷,如果找到更靠譜的理論,會再回來修改)
本書第一齣戲出場角色只有一人,便是老贊禮。他與後台中的人,相互問答介紹劇情。據稱這是明清傳奇的表演傳統,便是由一個副末開場,介紹劇情背景和作者立意。在桃花扇中,老贊禮,就點出了故事背景是明朝末年南京近事,也點出了這部劇是「借離合之情,寫興亡之感」。最後借一首『滿庭芳』,總結全劇,並引出侯方域。我覺得這第一出在明清時代可能很重要,畢竟不像現代話劇,觀眾在看之前會拿到關於這部戲的背景介紹,以及看到一些網上的資訊。在當時如果直接就開始演出後面的正戲,可能觀眾也會很迷惑出來的這些角色的背景或是關係是什麼。更重要的是,開頭的幾齣戲,還處在介紹主要人物和埋下伏筆的階段,並沒有太強的故事性。很可能在前幾齣戲之後,觀眾就喪失興趣了。而介紹完明末南京這個背景後,觀眾應該會本能的想到歷史的大走向,然後把後面出演的人物一一的安插在自己設想的環境與背景之下,這樣即使開頭有些沉悶,也會耐著性子看下去,去驗證故事走向是否和自己預想的一樣。就好像看『泰坦尼克號』似的,每個去看電影的人都已經知道故事的最後這艘船沉了,所以我們會本能的預想每個主要出場角色的結局,並在看劇的過程中不斷的更正自己的預想,直到結局真的到來。
最後我把這首滿庭芳附在下面,如果你沒有讀過桃花扇,那麼你可以通過下面這首詞來想像一下在明末南京,侯生和他的南國佳人會發生怎樣的故事。
滿庭芳
公子侯生,秣陵僑寓,恰偕南國佳人。讒言暗害,鸞鳳一宵分。又值天翻地覆,據江淮藩鎮紛紜。立昏主,征歌選舞,黨禍起奸臣。
良緣難再續,樓頭激烈,獄底沉淪。卻賴蘇翁柳老,解救殷勤。半夜君逃相走,望煙波誰吊忠魂?桃花扇、齋壇揉碎,我與指迷津。
推薦閱讀:
※如何理解張愛玲《紅玫瑰與白玫瑰》中的「普通人的一生,再好些也是桃花扇」?
TAG:桃花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