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可以不看,但不可不知的中國紀錄片
提起紀錄片,也許對於絕大多數的中國觀眾來說,他們會想到諸如《舌尖上的中國》等電視紀錄片,而對於一些文藝青年,他們可能還會想到某些代表性的獨立紀錄片。
但現實是很多導演做獨立紀錄片都是賺不到什麼錢的,往往全部由自己出錢製作,大部分優秀影片要花上好幾年的時間,時間成本和紀錄片作者的心血是難以用金錢來衡量的。
說起來紀錄片似乎一直是行業內沉重的話題,做紀錄片難,看紀錄片難,播紀錄片難。如果不是近兩年「舌尖」的熱播,中國的紀錄片人一定每年都面臨著不聞不問的局面。
然而,有了「舌尖」們,紀錄片仍然擺脫不了被定位為「小眾」藝術的態勢!
在國外,雖然紀錄片擁有成熟的產業鏈條和專業的市場環境,但運作的主體仍是BBC、NHK、PBS等國家公共電視台。國內,能有一定影響的紀錄片也基本是出自CCTV、東方衛視等等國家電視台之手。
說回去年十二月,迎來了歲末衝刺強檔,一時間眾片雲集,在一片國內外大製作包圍之下,竟然有兩部紀錄片同時登陸院線,這本身就是難能可貴的一件事。一部叫《我在故宮修文物》另一部叫《生門》。
《我在故宮修文物》
年初的電視版三集紀錄片在彈幕網站狠狠的火了一把,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還是蠻清新的,質感和工匠生活的「慢」都拍出來了。重點是填補了這一塊的缺失,讓更多的人走進了故宮文物們。但缺點是比較淺嘗輒止,每一塊都浮光掠影,對人和對物的表現都不深入。
年底這部大電影的上映,不是一部全新的創作,實際上是年初三集紀錄片剪輯後未採用的疑似邊角料零碎素材勉強拼接起來的超長版本花絮集錦,可能部分空鏡是後拍的,去掉了旁白。奇奇哥建議先去看電視版三集紀錄片,意猶未盡的話,可以看一下電影版。
《生門》
導演陳為軍1994年開始從事紀錄片創作,2004年反映河南艾滋病家庭的紀錄片《好死不如賴活著》獲多項國際大獎。2007年,講述小學生班級選舉的《請為我投票》入圍2008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此外2013年還有關注教育的《出路》。
《生門》顧名思義是聚焦醫院產房裡外的故事,題材和呈現都很生猛。中國人常說「未知生焉知死」,生門裡有人生百態有普世的價值,而且作為一部紀錄片故事性竟然非常抓人。
同題材優秀的紀錄片也很多,周浩的2013年的《急診》是聚焦廣州一所醫院的急診室里發生的故事,攝製組用了十個月的時間拍下了很多表面上離奇、荒誕的故事。紀錄片中可以看到很多不懂得愛惜自己生命的人,導演也表現出對一個健全有效的醫療保障體系渴望。導演有把醫生這個職業去神聖化的做法,但也面臨著紀錄片的道德問題。由於導演並沒有徵求那些被拍的普通人的同意,所以也承諾不進行任何商業運作。優酷上導演周浩的自頻道可以觀看此片。
現在這部《生門》是部大熒幕之作,能否吸引更多的人去影院觀看,老實講,奇奇哥並不看好,但是畢竟邁出了第一步,加油!
再有就是東方衛視推出的兩部《急診室故事》《人間世》,豆瓣上全部是9.6的高分。《急診室的故事》算是真人秀紀錄片,影片24小時跟蹤直擊常人視角無法觸及的急診室真實故事,記錄生死關頭的人生百態,直面社會廣泛關注的醫患矛盾、信任危機,讚頌生命的力量與尊嚴,弘揚社會正能量的作品。
《人間世》相比之下,更加成熟,也是一場以醫院為拍攝原點,聚焦醫患雙方面臨病痛、生死考驗時的重大選擇、通過全景化的紀實拍攝,抓取一般觀眾無法看到的真實場景,還原真實的醫患生態,人性化展現醫患關係、全民參與、全民討論的電視新聞紀錄片。希望通過觀察醫院這個社會矛盾集中體現的標本,反應社會變革期,構建和諧醫患關係的艱難前行,通過換位思考和善意的表達,展現一個真實的人間世態。
這兩部電視版的紀錄片在上映期間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視,後續的影響也十分巨大。
關於紀錄片,之前著名的紀錄片策展人張獻民覺得2000年之前有2000年之後的紀錄片最大的一個區別就是,2000年之後是允許主觀的。但是也正因為這些影片的主觀、獨立而無法登上電視台,某些影片當中的裸露問題,歸根到底只是視點問題,冷靜客觀的立場,電視台是可以播的,而非常主觀、個人的視點是電視台不能接受的。
下面奇奇哥就為你介紹幾位紀錄片導演以及他們優秀的作品。
周浩:
周浩出身「紙媒記者」,骨子裡面和他的作品裡面有濃重的記者烙印。為人熟知是因為在金馬獎上憑藉《棉花》《大同》連拿了兩屆最佳紀錄片獎。作品有《厚街》《高三》《龍哥》《書記》《差館》《棉花》《急診》《大同》,幾乎是部部精彩,奇奇哥大力推薦。
《厚街》《差館》
厚街是珠江口的一個小鎮,差館是廣州火車站站前派出所,都是通過關注一個萬象生的地方,來讓你看到社會發展的各個折射面。
《高三》
關注一個高三班級一年時間,製作成了此片。善良嚴厲的班主任,緊張刻苦的尖子生,逃避生活的「差生」,執著愛情的「早戀生」,學生的父母,每個親歷高三的人都有各自的感悟和超越高三的期望。影片的紀錄真實、直白,透過高三生活的紀錄,讓人感到的不僅僅是為理想執著拼搏的浪漫,更有一種如鯁在喉的悲哀。
《龍哥》
導演認識了兩位吸毒的「朋友」,與他們之間的交往構成了這部片子。開始,他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計劃要製作一部紀錄片,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他開始有目的和他們交「朋友」。「朋友」們奇蹟般地允許導演進入他們的生活,他們吸毒也販毒的生活。影片英文名 Using很值得玩味,紀錄片的製作者和被拍者之間到底應該是一種什麼樣的關係,這部影片給出了它的解釋。本片展現的吸毒者龍哥阿俊們的落魄、逼仄、毫無尊嚴的生存狀態,還是讓人觸目驚心。
《書記》
本片講述了一位即將離任的縣委書記,在離任前三個月內發生的故事。書記叫郭永昌,真的是真實呈現書記離任前的三個月,後期書記甚至忽略了攝影機的存在,一些貪腐問題也很隱晦的表現了出來,後來聽說書記被雙規了。
《大同》
和書記郭永昌的拍發同出一轍,這次是個大咖,級別來到了市長,時任大同市長的耿彥波(現已調任太原市長),周浩記錄了耿彥波拆拆,試圖重塑大同昔日的輝煌的計劃與實施。導演客觀呈現,不置褒貶,卻讓你看完後,自有一番體會。這就是中國,某種意義上,書記和市長構成了中國的體制,體制里有中國。
值得一提的是市民看到導演的拍攝,隨口說出了安東尼奧尼,很有意思。(註:安東尼奧尼1972年名導安東尼奧尼應邀來中國拍紀錄片《中國》,幾乎人盡皆知,後因不符合當局要求禁止上映。)
徐童
1965年生於北京。1983年就讀於中國傳媒大學新聞攝影專業。現在工作生活於北京。紀錄片作品《麥收》、《算命》、《老唐頭》,合稱「遊民三部曲」。之後相繼完成紀錄片《四哥》、《挖眼睛》。2013年長篇小說《珍寶島》由長江文藝出版社出版。2014年四川傳媒學院、福建外經貿學院授予客座教授。徐童導演自己曾說道:「我的片子是用不幸的故事,講述幸福的秘密。透過鏡頭接近生命和人生的真相。」
《麥收》
影片圍繞麥收的前後,記錄了一個人的兩種處境,兩種生活。導演徐童藉此表達出了複雜人性的本來。
《算命》
以長卷的篇幅,中國傳統小說章回體的形式,《算命》的場景隨人物轉徙,在不同的地域空間提供的社會背景中,讓人看到小人物微不足道,顛沛流離的人生以及其中的人情世故。
《老唐頭》
導演用一個冬天拍攝黑龍江的老唐頭井噴式敘述著的自己的傳奇一生。這是部鮮活的小人物傳記,它把正在進行的生活和老唐頭的回憶交織在一起,時間跨度近八十年。它描述了中國社會裡的小人物在宏大的歷史變遷中既傳奇又卑微的個人命運,同時也是上個世紀中國歷史的折射。
王兵
《鐵西區》
1999年起,王兵開始執導獨立製作,歷時4年最終完成。三部分分別為《工廠》《鐵路》《艷粉街》,三部近十個小時的影像,完整真實的記錄了鐵西區乃至東北一段時期的歷史。主題是沉重的,裡面有東北人逆來順受隨波逐流的下的幽默與堅忍。在奇奇哥心中,王兵與張猛互為表裡,勾勒出了東北的人生百態,他們是東北的賈樟柯們。
《和鳳鳴》
導演王兵的第二個紀錄長片。影片主要通過主人公和鳳鳴的敘述,記錄了中國從20世紀四十年代末到90年代一個個體經歷的漫長而悲慘的經歷。那是一段中華民族的沉重歷史,建議和導演的劇情片《夾邊溝》參看。
《三姊妹》
講述了在雲南某個村莊里的三個姐妹生活的故事。影片緣起自王兵拍攝完成《夾邊溝》後,到雲南去拜祭已故的作家朋友,在看望完其母親回程的路上,偶然遇到了這三個孩子,由於飢餓,王兵到三個女孩家裡吃飯,老大英英為他燒了土豆,這一舉動感動了王兵。而後有製片人提出要王兵拍攝一部電影,三個小女孩的形象就出現在了他的腦海里。
國內還有許多優秀的獨立紀錄片的導演,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的優秀作品還沒有讓更多的人看到。奇奇哥之後還會給大家陸續和大家分享那些優秀的國產紀錄片,不為別的,就為它關注的是我們身邊的事、我們的祖國。當很多人陶醉於仰望星空的時候,還有這麼一群人在腳踏實地;當很多人要我們安於新聞聯播的時候,還有這麼一群人在用自己的眼睛記錄中國;當很多人在用資本和明星打造一個個商業巨制時,還有這麼一群人心甘情願地不圖回報;當很多人都在順勢而為的時候,還有這麼一群人在順心而為。這個心就是中國的良心,這群人是民族的脊樑。而我們的祖國能容納星辰大海,更容得下這些虔誠的鏡頭。推薦閱讀:
※《阿甘正傳》獲得奧斯卡的原因是什麼?
※如何評價奧斯卡影片《雄獅》?
※《盲井》想表達什麼?
※244.看電影8~釜山行
※《正陽門下》對我們有哪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