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元學習」的

感覺不知從何時起,「學習」這個在很多人記憶中直等於痛苦的事悄悄的火了起來。各種高水準,高質量的平台,專欄,節目獲得了無數眼球,讓人受益匪淺。例如:(免費廣告,以示感謝)

高曉松的曉松奇談

羅胖的邏輯思維,得到

李笑來的學習學習再學習

但是相比之下其他的「聲音」就讓我有一些震驚。例如這則廣告

元學習 - 如何零基礎學會編程或任何事

上過課的很多學生在上完這個課就利用這門課傳授的學習框架,直接入門學會了:

基礎編程

繪畫

寫作

外語

彈琴技巧

……

跟你一樣,我看了這個介紹的時候感覺那是欣喜若狂,特別是在有我非常信任的老師的背書的情況下。頓時感覺這個可能就是那個傳說的」Master Algorithm」 (超級演算法)- One algorithm rule them all。有了這個技能我將征服一切,接著各種美好的畫面在眼前展開 - 在雪山上風馳電掣, 在浪尖上左右翻轉,公司里侃侃而談,拿獎拿到手軟。。。你懂的。

於是趕緊去找那個「買買買」的按鈕,感覺必須馬上下單,一窺究竟。赫然間就看到了下面這個報價

XXX會員 200 元,非會員 1200 元

擦了擦眼睛,發現自己沒有多看一個零。說實話我當時覺得我被這個數字狠狠的抽了一下。一個邊際成本(多賣一份的成本)幾乎為零的一個網路課程要價1200塊。你還只能看一遍,不能存。這確實有點超出我的想像。

那到底是買還是不買呢?想起了那句話Too good to be true。太過美好的東西總會不太有可能是真實的。最終我覺定不買這個課,同時也決定分享一系列我的學習策略和踐行經歷(在矽谷學習應用人工智慧的歷程) (其實是因為沒錢 T.T )

下面進入正題。

我對「元學習」的理解

我沒有找到」元學習「的官方定義。我覺得這個概念的來源是元認知(metacognition).

元認知(Metacognition)一詞最早出現自美國兒童心理學家弗拉威爾(J.H.Flavell)在一九七六年出版的《認知發展》一書。所謂元認知就是對認知的認知,具體地說,是關於個人自己認知過程的知識和調節這些過程的能力:對思維和學習活動的知識和控制。

同理」元學習「可能指的是—— 學習(動詞) 學習(名詞),類似於李笑來老師的微信公眾號的名稱「學習學習再學習」的名字裡面隱含的那層意思(學會了學習再去學習)。所以「元學習」這個課雖然名字看上去很炫酷,可能還是老生常談,就是想教大家如何學習吧。這裡必須佩服一下這個課的講師起了這麼一個好名字。如果這個課叫做《教你如何學習》,吸金力可能會大打折扣。

言歸正傳,到底什麼是」元學習」呢?

相信大家上高中的時候,班上總會有那麼一個「傻」學習的小明,孜孜不倦;還有一個「會」學習的小剛,身輕如燕。小明總是要花幾倍於小剛的時間去學習,可是最後成績條上的排名卻總是在小剛的後面。這裡小剛的奧秘就是他的「元學習」能力。他知道哪些單詞他需要複習,也知道多久需要複習一次;他知道自己哪個數學公式理解的不好,需要做哪些練習題;他知道自己總是把哪些歷史人物,時間搞混,需要特別注意區分。小剛知道自身的能力的優勢和劣勢, 總是能把時間用在刀刃上,遊刃有餘。

」元學習「,是指你對於作為學習者的自身的感知和控制。

這個話看著很燒腦。你可以試著用兩個身份去看這個定義——你媽和你自己。你媽就是那個感知者,你就是那個學習者。一個人負責監控調整,一個人負責努力幹活。這裡的魅力就在於當這兩個身份合二為一時,你就能不斷的打磨出一個最適合你自己的學習能力,從而做到各種「速」成,所向披靡。

概念有了,那到底該怎麼做的呢?

在我看來如果元學習是一個發動機的話,那麼它會是一個五缸的發動機,由以下幾個缸組成:

  1. 研究制定目標
  • 發現,評估已有資源和技能
  • 制定計劃
  • 執行計劃
  • 評估,調整

舉個例子——三個和尚打水吃

小和尚自己的時候

目標:喝水

資源:小和尚,扁擔,桶,水瓢,小河; 技能:挑扁擔

計劃:一個人下山挑扁擔喝

執行計劃

評估,調整:完美!不需要調整!

然後來了個瘦和尚,小和尚自己還是按照之前的方法,打水喝水。沒過多久小和尚就不平衡了,憑什麼瘦和尚啥也不幹還有水喝。於是兩人就重新評估,調整。結果是這個樣子:

目標:公平的喝水

資源:小和尚,瘦和尚,扁擔,水瓢,小河; 技能:挑扁擔

計劃:兩個人一起出力,抬扁擔打水喝。

執行計劃

評估,調整:出力一樣,一起喝水。公平,不需調整。

再然後來了個胖和尚。原版故事是三人比著懶,誰也不打水。水沒的喝,廟也被燒了。這裡咱們演繹一個新結局。小和尚,瘦和尚心理不平衡以後,就又評估,調整了方案。結果是這個樣子:

目標:公平的喝水

資源:小和尚,瘦和尚,胖和尚,扁擔,水瓢,小河; 技能:挑扁擔

計劃:三人輪流打水,每次打同樣量的水。

執行計劃

評估,調整:出力一樣,一起喝水,公平。皆大歡喜。

嗯,通過這個小寓言,你應該很快就能記住這五個技能,以後想忘都難了。當然了,光知道這些技能還不夠。還需要在真實問題中,不斷練習提高。不下苦功夫,怎麼能拿獎拿到腿軟呢?

這裡這五個技能並沒有發揮出他們的全部實力。在紛繁複雜的現實世界中,目標,資源,計劃可能複雜到你窮極一生也看不清楚。計劃執行的好壞,目標達成與否,可能等到我們退休了,也沒有人能告訴我們結果。但是做到完美,找到終極正確答案,並不是最重要的目標。關鍵的是在我們走在不斷學習,前行的路上。面對每一個新的挑戰的時候,都能看得更清楚一點點,做得更好一點點

除了這五個技能,猜猜看這故事中哪個點比這五個技能更重要。

。。。

(想,想,想,猜,猜,猜)

(想,想,想,猜,猜,猜)

(想,想,想,猜,猜,猜)

(想,想,想,猜,猜,猜)

(想,想,想,猜,猜,猜)

。。。

對了,是和尚可以感知到自己的心理不平衡。試想一下,小和尚如果一開始就不覺得心理不平衡,那麼就。。。沒有然後了。

感知到做事的自己,是貫穿這五個技能的核心能力。就好像在做這五件事的時候,要一直記著你有著」你和你媽」這雙重身份。在學校里,我們大多數都是只扮演著「做事的人」的身份:聽講,做作業,考試,被老師家長罵,循環往複。明明很努力了,卻總是走不出這個怪圈。即使是畢業了以後,上班,面臨新挑戰的時候,我們也常常只有一開始的時候都能做到用這雙重身份。但做著做著就變成了只剩下做事的那個自己形單影隻的走向死胡同,撞向職業天花板。

強大的自我感知能力是提高這五個技能的根本要素。是促成「元學習」的五個缸每次旋轉的點火器。

  • 當高考成績差了5分達線的時候,如果你能感知到是你目標訂的過高,那麼下一次努力可能就會更加得心應手。
  • 當因為別人沒有令你滿意而憤怒時,如果你能感知到是自己對他人技能的估計的失誤,那麼憤怒就可能會變成理解,同時也增強你對這個技能的解讀。
  • 當你因為貨物沒有準時到達而焦慮時,如果你能感知到事物固有的不確定性,那麼可能下一次計劃時你會加一個備選方案。
  • 當你在籃球場上發揮失常時,如果你能感知到是防守隊員總是把你逼到不利你的投籃,那麼可能下次訓練時你就會刻意練習這個角度。
  • 當又一次申請升級失敗時,如果你能感知到你自己一直在找其他人的問題,那麼可能下次你就會真的找到自己改進的方向。

莽莽叢林中,重要的不是要找到那條「走得最多的」路,而是要感知周圍的樹木花草,感知自己的心境,狀態,堅定的邁出屬於你自己的那一步,不斷前行。最後,你可能沒有走到那個別人看到的,或存在,或不存在的山頂,但是你一定會在你的身後留下一條屬於你自己的那條路。一個是點,一個是線,我會永遠選擇那條線。

自我感知這個技能是一個大殺器,是一個需要窮極一生不斷打磨的技能。

? 版權聲明:本文首發自本人微信公共帳號:思故是(sikaoguwozai);無需授權即可轉載,但轉載時請務必註明作者 。

推薦閱讀:

如何養成終生學習的好習慣?
胡歌提前出獄竟是因為這個!!!
抓住2017的尾巴,迎接2018
「孩子過早的學習具體知識不好」,那麼應該如何對待孩子早期教育?
跳出讀書的「低水平勤奮」陷阱

TAG:學習 | 機器學習 | 人工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