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認識你自己
【前言】
Eimia和我創辦這個公眾號的目標是學以致用,這本書讀完之後自認為很有收穫,但是有不知道從何說起,於是便再一次用到了斯科特·楊在《高效學習法》裡面提出的獲取、理解、擴展、總結、調整五個步驟來寫。希望增加可讀性。
【獲取】
克里希那穆提的《重新認識你自己》這本書是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在一個舊書店裡找到的,雖然一開始讀的時候很多章節無法理解,但是因為為書裡面的一些觀點所折服,所以買了下來,並且一直不時讀讀。對於他這個人也有了一些了解。
【理解】
這本書是由他的演講集組成的,一共分為16個章節,每個章節都有一個主題,書裡面的主要觀點如下。
1、要為自己負責。沒有人能夠傷害你,除了你自己,內心的活動表現於外,而外在的反應源於內心。
2、不要刻意追尋。刻意追尋某種狀態必然將失去對於事物自身結構和性質的正確認知,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必然會造成衝突和矛盾。對於組織和上師的追尋和膜拜又往往使人喪失自身對於事物的判斷和認知,進而變得軟弱、僵化、殘缺、定型。
3、內心和人際產生矛盾的原因,往往是因為我們在認清事物和人之前就已經有了理想的狀態,兩者之間的差距導致了矛盾和衝突。
4、「看」和「聽」是世上最難的事情,因為我們往往在認清事實之前就已經基於以往的經驗和固有觀念對於事物做出來判斷。
5、要想解決情緒和感情問題,不要逃避,也不要壓制,找到情緒的源頭並認清它。
6、活在當下。全神貫注於你現在在做的事情和你的一言一行。
【擴展】
因為這本書主要是演講集的形式組成的,而且克里希那穆提的文章主要是空性的自然流露,所以讀整篇文章活在讀整本書的時候很難找到其中的邏輯性。因而容易顯得晦澀難懂。
同時另一個原因也和個人的傳奇經歷有關。
克里希那穆提出生在印度,年少的時候被一個叫做「通神學會」的組織認定為未來世界的導師。
奇妙的是,除了這個組織,印度佛教也認為他是「中觀」和「禪」的導師。印度教徒也承認他是一位徹悟的覺者。一次和一個心理諮詢師小夥伴聊天的時候,她告訴我,她的不少心理諮詢師朋友也很推崇克里希那穆提的學說和書籍,她自己就有一本。
這個組織的宗旨是促進世界之間跨越種族的和平和友愛,目標是為世人找到像耶穌基督和佛陀那樣的新的世界導師,並通過他的福音拯救世人。
在1909年的時候他剛滿14歲,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和弟弟的身上的靈光被通神學會的會員發現,並且被認定為世界未來的導師。
並為他而創立了「世界明星社」,組織內部對他充滿了膜拜和期待。但是在1929年的時候他自己主動宣布解散「世界明星社」,因為他認為,真理屬於個人,一但落入組織的手裡,人心就會變得僵化、軟弱、殘缺、定型。
他的一生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可以說是兩次世界大戰還有自己身上的責任促成了他思想學說的形成。
個人他考慮問題的思路是從大到小,直指兩次世界大戰以及生活中矛盾衝突的根本,即人心。但是在敘述的時候又往往一針見血的指出問題的根本,而很少基於現實生活中的具體例子切入,所以有時候顯得晦澀難懂。讀的時候還得讀者自己來聯想生活實際。
還有一個原因也可以說是他的傲嬌吧。
在他解散了「世界明星會」之後,他到世界各地宣揚他的主張和思想,西方世界一些名流對他也是推崇備至。
但是廣大吃瓜群眾對於他的學說普遍的依然感到晦澀難懂,對於這個問題,他的態度是,一切隨緣。依舊是空性流露的講話,我行我素的講話方式。
【實踐】
這本書讀了之後實踐最多就是對於自己情緒的復盤,每當情緒有大起大落,都會學著復盤,聯繫書裡面的觀點找到自己情緒的源頭,基本上每次都能很快的實現情緒的平復。
真的如書裡面說的那樣子,你面對了自己情緒的源頭,並且找到它,認清它,衝突和矛盾也就解決了。但是現在說要達到完全的寧靜和平和現在自認為還不行。
他說的那種超然和全觀的狀態體會的次數也很少。
【總結】
按照他的觀點,修身方面,認識到自己個性的局限,找出自己的情緒的源頭,學會觀察自己的一言一語,達到佛家那種對於當下的投入,「一言一行即是禪」的境界。
對事物,認識到事物的本質和結構。
對人,不要先入為主,在認清這個人之前不要先對Ta報有什麼期待或者說偏見,在這個前提之下才能認清這個人,找到和這個人正確的相處方式,同時也能避免情緒化。
這三方面,坦白的說,對人,現在不先入為主這一塊還行,儘管說腦子裡面也會有一些未接觸之前獲得的各種說法,但是自認為能放下那些觀點不去管。一些行為也能試著站在Ta的立場和角度去看。
對事物,看問題的本質這一方面也刻意的練習了一段時間,太複雜和不熟悉的事物不敢說,但是經常接觸和熟悉的事物通常會找到本質和結構。
自身修行這一塊最差,找到自己情緒的源頭,出現大的情緒波動的時候會復盤,找到情緒的源頭。現在對於日常的一些事情的情緒也在帶著看。
不過認識自己的一言一行,還有個性的局限現在這一塊還不行。
反思一下,按照他的觀點,是沒有習慣把自己和周圍的事物聯繫起來看,把自己放到周圍人、事、物的關係網中看。通俗的說,就是太自我了。沒有他提出的那種全觀和超然的意識。
【調整】
記得前段時間朋友圈裡面看到一段話,說的是佛教的核心:「人之所以痛苦,源自於太多的慾望。遏制慾望就要學會磨鍊思維看到本質。」
最近在讀Eimia推薦的《心智傳奇》,發現人的很多思維和做出的決定都是基於人進化出的一種本能,或者說條件反射。所以自身的修鍊才會那麼的難和不可捉摸。
如果想要改變自己態度和觀念,就要從思維的習慣這個源頭入手。個人以後會聯繫把自己放在關係網中來思考問題,不要把自己看的太重。
寫到這裡的時候,Eimia問了我一個問題,我現在有恐懼的東西嘛?我想了一下,有。前段時間一直對於自己的未來有些迷茫和恐懼。擔心自己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標,並給身邊的人幸福。
但是後來想了一下,自己的處境並不是很壞,同時,自己的能力在不斷的加強,應該會有一個不錯的未來。
但是轉念一想,我所謂的目標和理想,按照魯迅在《故鄉》中的說法,「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嗎?」
所以,要調整的另外一點是找到和認清自己恐懼的事物。
【後記】
這篇文章準備的過程花了不少的時間,主要的原因一是因為克里希那穆提的這本書整體而言,沒有邏輯性。而且各種觀點又都是一針見血的指出。就好像散落一地的寶石,很難將它整理出來。
筆記是整理了不少,寫之前也有再一次對筆記總結和歸納,發現還是太雜太多,於是按照自己的理解選取和理了一下順序。自認為對於閱讀他的書還是有些幫助的,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讓我自己比較受益的是能夠推導出我現在修行不夠的原因還是我太自我了,沒有把自己放到關係網中去看自己,真的是很意外的收穫。果然分享也是自己學習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PS:最近剛開始寫文章,如有不足,還請大家多多指導。也歡迎掃描下方的二維碼,關注我們的公眾號,Eimiax萌叔叔,一個提倡學以致用的微信公眾號。
http://weixin.qq.com/r/MThier7EsOPPrfoZ920j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把奧修和克里希那穆提相提並論?
※怎麼理解克里希那穆提所說的你就是世界,世界就是你這句話?
※如何理解克里希納穆提所說的「觀者即是被觀之物」?
※按照克里希那穆提的說法,當一個人嫉妒時應該怎麼做呢?
※為什麼克里希那穆提不能成功解脫全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