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的大人物系列——「敵在本能寺」明智光秀
筆者導語:一句「敵在本能寺」喊出來後,臣服於織田信長的明智光秀突然發動了對織田信長的叛亂,阻斷了織田信長對日本的統一,那麼為何明智光秀要背叛織田信長是需要關注的重點。
明智光秀(あけち みつひで,1528年-1582年7月2日),他出生於美濃國的豪族家庭中,由於父親明智光綱很早死亡,他在叔父家中長大。長大以後便按照當時的傳統侍奉齋藤家,可結果齋藤道三被兒子齋藤義龍殺死,導致明智光秀一同被牽連,被迫出逃前往了各地成為浪人。
命運轉變發生在他前往越前朝倉家的路上,由於這時候另一個被人趕出來的人也到了這裡,這個人就是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昭,但當時的這位室町幕府將軍已經成為無用之人,由於自己的勢力失敗,他已經成為到處尋求幫助的弱勢君主。
在這種情況下明智光秀開始跟隨足利義昭,那麼為何朝倉家拒絕了找上門來的足利義昭呢?這裡就要談一下所謂挾持天子以令諸侯到底對什麼樣的人適用,織田信長為什麼要採取這樣的策略,當時非常強勢的朝倉家卻為何不用,因為幕府將軍雖然可以幫助大名獲得對於其他大名的討伐權利,但反過來傀儡也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存在。
這使得很弱的大名不敢接受將軍,因為將軍的到來會成為周邊國家進攻的借口,小國接受等於禍水,大國亦不願意接受,大國本身就已經很強大,如果接受將軍則容易背負殺掉或者廢黜將軍的罪名,另外是大國即便不需要將軍的支持也可以形成擴張,所以小國和大國家都不愛接受將軍,這意味著只有中等國家往往成為爭奪的核心。
比如在三國時代袁紹為何不迎漢獻帝,這是因為他已經非常強大,袁紹四世三公的地位已經讓袁家擁有很強的勢力,接受漢獻帝等於是一種累贅,這就讓類似於曹操和織田信長這種當時還處於一個比較中等的勢力需要藉助將軍的權威來形成征討。
在這種情況下織田信長接受了將軍的到來,並要明智光秀來到自己這裡成為家臣,那麼為什麼織田信長如此的重視明智光秀,這是因為織田信長有自己明顯的布局,織田信長的興起來源於兩點,第一點是對於資本流動的控制,第二點在於釋放家臣的慾望。
織田信長出身並不算高,他是下尾張地區家主織田信安的三奉行中的一支,即他不是織田家的真正繼承人只是家族中的一個小豪族的繼承人,但織田信長從父親甚至祖父時代就開始追求以控制商業和資本的擴張來管理的模式,這讓他們在封地權上不如織田宗家,但資本促使他們勢力發展很強勢,最終織田信長發動了擴張戰爭,將織田家擊敗掠奪了家主之位。
之後又擊敗了今川義元,而他的另一個大對手齋藤家又因為內亂後齋藤義龍很早去世,導致內部衰落,在這種基礎上織田信長擊敗齋藤家成為一個崛起的大名,那麼為什麼織田信長要扶持將軍呢?是因為他的第二個優勢,而這個優勢同時也是他的劣勢。
即釋放家臣的慾望。
織田信長的家臣來源很廣泛,他推行唯才是舉,不僅破格提拔像豐臣秀吉這樣沒有出身地位的家臣,更是有魄力饒恕反叛他的柴田勝家,以及繼承原本的舊有家臣團,在這種情況下織田信長用資本的控制力當做繩索套在家臣的身上,然後讓他們去瘋狂的擴張,所以織田信長必須要進行擴張,用一個簡單的比喻話,當時的大名大多以「收」來控制家臣,不管是利用資本還是利用封地權,大多都以限制和制衡家臣發展為主,因為家臣的強勢就可能造成家臣的反叛。但織田信長則相反他以「放」作為發展方向,即通過擴張來維持他的強勢。
所以在這種標準下他需要足利義昭的將軍地位,他提出了「天下布武」的政治策略,但是要看到的是,他的成功背後存在核心隱患,就是擴張一旦減弱的話會如何,這個隱患對織田信長來說是不能不考慮的,為此他形成了三個階級。
第一個階級就是傳統的家臣團,由舊式家臣團體組成,其中的代表就是柴田勝家,第二個階級是新式的家臣團,由崛起的家臣團體組成,其中的代表就是豐臣秀吉,第三個階級是與朝廷聯絡的家臣團,這代表人物就是明智光秀。
織田信長所要做的從一開始就是推翻幕府將軍,這是他雖然支持但輕慢幕府將軍的理由,他要通過擴張來維持自己的勢力穩定,另外他已經需要有家臣成為「朝臣」來與天皇進行溝通。好為以後的道路鋪路。
所以織田信長不停的發動戰爭,甚至從所謂織田包圍網中求取利益,這其實對於織田信長是有利的,因為他的擴張與危局可以使得他的家臣與他緊密的團結在「利益」的基礎上,即織田信長大肆封賞有功之臣卻也大肆打壓背叛和懈怠之臣,通過獎懲制度成為他的繩索套在家臣的脖子上,在這種情況下家臣與其說是為他進行擴張,不如說是為自己擴張。
織田信長再通過形成不同區域的擴張和矛盾來調節家臣之間的矛盾,讓他們相互敵對和仇視,他重用豐臣秀吉這樣的家臣,使其成為家臣中的「惡人」,來威脅傳統家臣們的地位,相反傳統家臣也會壓制「惡人」豐臣秀吉,這樣一來家臣的矛盾就形成了對於家主尋求仲裁的需求,這便是織田信長的手段。
但是織田信長還是看錯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明智光秀,織田信長非常賞識明智光秀,一方面他確實有能力去做很多事情,在發動戰爭中明智光秀不斷通過努力立功獲得封地,織田信長對他的封賞不可謂不足夠。
那麼為什麼明智光秀反叛了他呢?
關於這一點上歷史有很多說法比如殺母說、臭魚說、四國說、天皇說、將軍說、怨恨說等,但只要注意分析就會發現其中很多說法無法站住腳,在判斷這一事件的時候有一個重要的因素要考慮到,即致死織田信長都非常相信明智光秀不會背叛他,正是因為相信這一點他才沒有住進擁有很強防禦能力的城池,選擇了本能寺,雖然當時的寺廟有很多都修建的如同堡壘,但兵力只有近隨的織田信長肯定很難對抗擁有軍隊的明智光秀。
所以為何發生是關鍵,在正史的記載中沒有關於明智光秀將母親作為人質送到敵人波多野手中的說法,而是單純的他詐降波多野。殺母說並不成立,關於臭魚說是認為他準備宴席招待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時準備的宴席用魚是臭的,即便是真的也只能是織田信長通過教訓明智光秀給德川家康臉色看,準備宴會又不用明智光秀去做,再加上如此重要的宴會怎麼敢怠慢呢?織田信長用教訓一些家臣給其他家臣看的事情非常多,只是之前大多由豐臣秀吉來承擔這一角色。
那麼明智光秀亦不會為此就發兵征討,可以說很多說法大多都是由明智光秀在反叛時傳出來確立自己地位的,當時說要撤銷他的封地更是無稽之談。必須要明確的是織田信長如果不相信明智光秀就不會在他出征去支援豐臣秀吉時自己還悠閑的成為目標。
所以明智光秀為何要這樣做呢?
因為明智光秀已經明確的預見到了織田信長的失敗,也就是說在當時大多數人往往認為織田信長會完成統一,卻很少有人去留意他其實已經距離失敗很近了,那麼織田信長憑什麼興起呢?憑藉的是擴張,在織田信長還有敵人可以擴張的時候這一點是可以維持的,但當他的敵人都逐一被打敗之後,他還能如何呢?
這時候他只有兩種辦法,第一種辦法是攻入朝鮮進而引發與明朝的戰爭,第二種辦法就是不再擴張,但是織田信長的家臣通過擴張已經形成了很強的勢力,他對於家臣的「放」是他成功的基礎,那麼當「放」轉向「收」的時候就不會那麼順利。織田信長如果進攻朝鮮的話筆者認為必然失敗。
失敗的根本在於明朝隆慶開關已經逐漸開始,開關後明朝走私集團身份轉變,將和明朝一起敲日本的竹杠,甚至是斷絕貿易,一旦戰爭開始明日貿易就會斷絕,這樣的情況將促使日本內部的資本流動將不再受織田信長的徹底掌控,一旦失去了對資本的控制力,就將回到以封地產出為根本的「收」傳統上,這樣一來家臣的能力將再難控制,另外即便就算戰爭擴張成功,家臣還能聽命於織田信長么?
所以說織田信長對於家臣的掌控力不是變強了,相反是越發衰落,這一未來趨勢必然導致織田信長的失敗,而正是看透了這一點明智光秀才要反叛,因為明智光秀被織田信長的安排是朝臣,即他雖然擁有很不錯的上升通道,但是與在各地實際撈取封地的家臣比起來,他的能力往往是鏡花水月。自己跟隨著織田信長一起失敗就不難預見。
從這個角度再看他的反叛就不難理解。
未來織田信長的道路是會失敗的,這促使明智光秀在織田家重臣還在於其他勢力進行最後博弈的時候,突然進行反叛將會造成一個尷尬期,在這個尷尬期如果明智光秀能夠站穩腳跟,勢力的博弈將會重新開始。
結果明智光秀決定起兵反叛,當一句「敵在本能寺」喊出後他起兵攻殺織田信長,織田信長死於火中。那麼這對織田信長是否是壞的呢?筆者認為未必,人們看到的是織田信長被家臣燒死在火中,只會認為這是一種惋惜,而將他的強勢記住,卻很少觀察他強勢背後的隱患。
真正殺死織田信長的不是他的強勢,而是他的隱患造成了明智光秀對他的拋棄,之後明智光秀被豐臣秀吉很快打敗在逃跑中被殺。豐臣秀吉的策略從本質上說織田信長相同的,所以他之後家族的失敗只是延續了織田信長未來本該遇到的結果罷了。
推薦閱讀:
※春日訪古·佐和山城踏青記
※父與子:日本戰國時代的父子檔們·武田篇
※德川家康是怎樣結束戰國時代,建立德川幕府的?
※伊達政宗和石田三成——擁有意外友誼的二人(2)
※鏖戰三方原:奇蹟與實力的對決
TAG:日本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