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馬東丨做網綜,解決的是人閑得蛋疼的需求

別開生面,這是馬東團隊一手打造的《奇葩說》帶給網綜的意義。《奇葩說》的爆紅一方面讓馬東和他的團隊在網綜確立了「半個身位」的領先優勢,同時也讓整個網綜市場像打了雞血般,想像空間一下就大了起來。

從剛開始只有兩三檔節目的惺惺相惜,到一年間九十多檔節目的江湖殺伐,網綜一夜之間從藍海變成了紅海,競爭的驟然加劇並沒有讓馬東感到焦慮,「這是渠道變化和技術發展的必然結果」。對於如何打造出一款好的節目,馬東說,網綜就像一場「飯局」,所有參與的人首先要吃出幸福感。

《飯局的誘惑》就是在內容生產上搞事情

「XX肯定是『狼人』,XX才是預言家,你們信我的……」一進米未大門,先被眼前的熱鬧場面吸引,一水兒的年輕人圍坐一桌。接著目標人物馬東出現,一身休閑裝,端著杯子慢騰騰地挪到激戰正酣的小夥伴們中間,摒棄「觀棋不語」的君子之道,一通指點。

都說米未近期主打「飯局+狼人殺」的網綜《飯局的誘惑》是玩出來的,是他們的日常,但萬萬沒想到竟然一進門就是這樣刺激的畫面。可以,這個初見的方式很米未,也夠馬東。

《飯局的誘惑》是米未在十一前上線的新網綜,由飯局和狼人殺兩個環節組成:先是馬東和侯佩岑組成「互坑組」,一唱一和地讓明星嘉賓在飯桌上以類似正話反說的方式說出真心話。首先被坑的就是賈靜雯。以前明明和修杰楷天天一起撒狗糧,在節目中卻開啟全程「吐槽」模式;

著被坑的就是沙溢胡可兩口子,胡可在節目中曝出沙溢不能滿足自己神馬噠……

第二個狼人殺環節則是帶圍觀群眾以「上帝視角」看一場表演大戲,挑戰嘉賓的「智商」與演技。

除了《飯局的誘惑》,近期米未還推出了另一檔綜藝《拜拜啦肉肉》。從曾經玩辯論玩出爆款的《奇葩說》,到將飯局和狼人殺組合的《飯局的誘惑》玩起直播+點播,再到大家一起來減(受)肥(虐)的《拜拜啦肉肉》,在版權引進節目佔據半壁江山的綜藝市場中,馬東和他的團隊卻堅守著在純內容生產上搞事情,而且還是花樣翻新地搞大事情。這或許就是馬東及他的團隊堅持的,「其實我們的努力就是不想讓我們的節目有什麼內在規律,就是一個節目一個樣兒。」

做內容就像懷孕,孩子不生下來難受

自2015年《奇葩說》撐開一片天后,網綜市場被看好的同時競爭也日趨進入白熱化。馬東今年曾提出過內容領域的金字塔結構:在眾多節目中,頭部內容只佔 5%,前20%的叫優質內容,而剩下的就是普通內容,只有少數頭部內容能拿到最高的價值。

但殺入這個戰場的人自然都想做那前20%甚至前5%,馬東對這樣的蜂擁而至有自己的判斷,「這個社會上有很多攢局的人,現在我們的行業里製片人太多了,導演太少了,好多攢局的人覺得這個行業能賺錢,所以咱們攢一幫人來做個事,肯定就能賺錢,反正我個人不是這麼想的。」

從曾經《奇葩說》的三億廣告招商金額,到新節目《飯局的誘惑》和《拜拜啦肉肉》上線後均有殺入骨朵網綜日播放量前十的表現,這中間肯定有落差,但仍保持著一定的水準。內容生產者想做到這樣的準確度,馬東認為有兩個關鍵點。

一是擺正內容創作的原始動力。內容產品想要打動觀眾首先生產者要能打動自己,能自嗨。「創作者首先還是滿足自己,然後進而把它產品化,然後再把它商品化,如果你先有商業目的,倒著套過來一個產品邏輯,再去追求它內在的生產邏輯的時候,不太容易打准。」這是馬東的內容生產邏輯,他把創作節目的前期醞釀過程比作懷孕,就像懷著孩子不生下來會難受,做節目「就是你有了一個創意一個感覺,你不把它做出來,難受,這就是創作的原始動力。」

但在這個PGC、UGC紅火的年代,最不缺的就是idea,所以在他看來,執行也尤其重要。「執行和執行過程中能不能把所有的資源匹配,才是核心的生產力。」

這大概就是對米未三檔有馬東參與的網綜的總結,蔡康永、吳宗憲等主持大咖加盟,郭德綱、賈靜雯等兩岸三地的明星嘉賓捧場,從愛奇藝到騰訊視頻再到優酷土豆以及鬥魚直播平台的逐步合作,將想法付諸實際的資源調配能力,可見一斑。

從綜藝到網綜只是渠道變了,內容才是根本

「焦慮」這個詞,從網綜的各大視頻網站到內容製作者,統統被渲染了個遍,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市場一天一個樣的變化。從《奔跑吧兄弟》等戶外真人秀帶動傳統電視綜藝的崛起,到《奇葩說》撬開網綜市場,再到如今人人談直播、談直播綜藝,好像這變化不過是分分鐘的事,一個不留神就會成為被拍死在沙灘上的前浪。為了避免這樣的禍事,很多人忙著急吼吼地嘗試不同的新花樣,卻沒想明白,真正能幫他們在行業中立足的,仍是內容。

從傳統電視綜藝到如今的網綜,面對一方唱衰一方唱好的熱浪,馬東有自己清醒的邏輯判斷,「就是技術所帶來的渠道變化,對於我們做內容的人來說,它究其本質,就還是個節目」。

米未推出的《飯局的誘惑》,此次也玩起了直播+點播的新模式,分別在視頻網站和直播平台播放。畢竟在行業處於領先地位,這一動作受到業內廣泛關注,不管是走點播、走直播還是雙管齊下,內容生產的邏輯是不變的。「我們是內容公司,對內容公司來說最重要的是傳播,就是你的內容在什麼渠道上以什麼樣的方式進行傳播,所以任何新出現的渠道和任何新出現的傳播方式我們都會去嘗試。」

嘗試之後是否能印證「直播+綜藝說」對馬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這個傳播渠道對內容的要求到底是什麼,如果你不做你就不會知道。」

對於內容生產者來說,在各種新冒出的平台不斷嘗鮮、試錯,目的不是最終找到一個合適的平台,而是在這個平台未完全成熟前找到適合自己內容播放的方式。「達沒達到預期和這種傳播方式是否成熟不是我們關心的,因為渠道的成熟與不成熟有人在試錯,這是平台邏輯。它有就做,然後最終被證明它不行,沒有關係;但是如果最終被證明它是行的,而我不知道怎麼做,那就是我的問題了。」

為年輕人創造需求,做他們不知道的

網綜的內容生產離不開受眾。受眾的特點是什麼,受眾喜歡看的又是什麼,這是從業者在生產內容時始終繞不開的兩個問題。

關於受眾的特點,很多人將其歸類為90後、95後甚至00後與上一代人的區別,然後將90後的特點標籤化,比如追求個性等,再去製作符合他們胃口的網綜。馬東卻有自己的理解,認為這樣的歸納誇大了受眾的個性需求,在他看來,本質上只是因為他們年輕而已。

「每一代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有不同的需求,90後、95後、00後和80後、70後、60後他們在本質上並沒有區別,就是這個年齡段他有他的需求。只是因為90後年輕,所以有他們的需求,下一代有下一代的需求。」對於內容創造者來說,想要摸清這群觀看網綜的年輕人的特點,「就要知道他們怎麼想和他們的生活方式是什麼。」

說到受眾的需求,最常被提及的就是「迎合」一詞,馬東卻認為這樣的邏輯存在問題。「『迎合』這個詞最大的問題是它的功利化,就是你為什麼要去迎合,你一定是有目的。受眾對這種東西的需求不是功利化的,所以不會去迎合。」

「包括我們創作者,你不會去迎合。用戶和客戶都不知道它所不知道的東西,如果他知道,說『我就要一個杯子,必須把兒是這樣的』,你就做吧,你做成什麼樣他都不高興,因為你不會做的比他想像的還完美。所以做產品的人永遠在用戶的需求之外去幫你建立需求,做文化產品的人也是一樣,不叫迎合,你就是要做一個他不知道的,他就會說:『誒,這個牛X!』所以一定要在他的想像之外去做東西。」

《奇葩說》的成功,運用的就是這樣的邏輯,關注年青一代日常最關心的工作、戀愛、人際交往等問題,用他們未曾想像過的辯論形式幫助他們拓寬視野自己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也就是馬東所說的「在這個語境當中有什麼東西、有什麼表達方式是還沒有被挖掘出來的。」

「節目是人的硬性娛樂需求。我們生產的產品,是解決什麼問題呢,是解決人閑得蛋疼的問題。」這句玩笑式的話語,或許就是馬東和他的對團隊在生產內容時,最大的邏輯。

「這世上,只要你努力,沒什麼事是你搞不砸的」——這是馬東微信頭像上的一行字。作為一個內容創作者,他在運用自己的生產邏輯,堅持不懈地搞事情,「砸」出網綜和米未的未來。

對話馬東丨做網綜,解決的是人閑得蛋疼的需求

1. 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2. 轉載事宜請聯繫郵箱:jgd@jinguduo.com或聯繫QQ:3243763083;

3. 獲得授權後轉載請註明:作者:XXX|來源:骨朵網路影視|公號ID:guduowlj

推薦閱讀:

看《十三邀》馬東懟許知遠的對談,這個世界公共知識分子的沉淪遠超乎人們的想像

TAG:馬東 | 綜藝 | 奇葩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