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承勇死刑!在罪惡與希望之間連環殺人、性變態……

高承勇在庭審現場(資料圖片)

@人民法院報 微博截圖

紫雪齋按:3月30上午10時,甘肅省白銀市中級人民法院對被告人高承勇搶劫、故意殺人、強姦、侮辱屍體附帶民事訴訟一案進行一審公開宣判。

被告人高承勇犯搶劫罪、故意殺人罪、強姦罪、及侮辱屍體罪,被判處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並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另判決被告人高承勇賠償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物質損失。

高承勇當庭表示服判,不提起上訴。

平台在高承勇被捕後曾對之心理行為作過一系列分析,隨著案件的宣判,很多細節得以披露和確認,特將必要的細節資料補充進原來綜述一篇的相關部分。因時間關係,暫時無法對前面幾個部分重新補充修正,若有與最新信息不符合之處,請以最新資訊為準。

人類面臨的是雙重危險,人種學家和生物學家都認識到它的嚴重性。他們確信生物進化和文化進化密切相關,知道肯定不能回到過去,但也知道人們現在走的路積累了像種族仇恨那樣的緊張關係,提供了明天可能建立的,甚至不用以人種界限為借口的,一個被激化了的不寬容制度的可悲形象。……把沒有足夠設防的人暴露在已經策劃好的進攻面前,這就把一部分人排斥在強行劃定的邊界之外,尤其是當人們忘記人之所以受尊重,首先是因為有生命。

——列維·斯特勞斯


連環殺人·性變態‖罪與希望之間的高承勇


兩個截然不同的高承勇

從高承勇作為「甘蒙」連環殺人案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那一天開始,迄今見諸媒體的所有信息都顯示高承勇這個人身上呈現給人們是兩個截然不同的形象和人格特徵。

高承勇老家親朋好友描述的是——

「孝順」「陰柔」「老實巴交」「沉穩」「冷靜」

白銀市日常與高承勇接觸的人描述——

誤以為是「老師」「不愛說話」 「靦腆」

11起案情顯示的高承勇則是——

連環殺人:手段極其兇殘「大膽」「魯莽」「毅力」「不掩飾」「隨機」「尾隨」

性變態:強姦、猥褻、切割帶走敏感部位

被抓捕後反應:「試圖自殺」、「麻木般的平靜」、「面無表情」、對被害人及其家屬沒有歉意表示「搖頭」

從辦案警官到犯罪心理學家、從案件偵破階段到案件偵破後大家基本一致的判斷是犯罪嫌疑人雙重人格、性變態。而這個判斷指向的起點,也就是高承勇出現雙重人格的關鍵轉折點則是1988年的第一起「小白鞋」被殺案。


「一個憤怒的人如果想使用暴力,他就會扳動槍機。而如果一個人想攻擊別人而且這種攻擊傾向又未得到很強的抑制,那麼槍機也可以扣動他的手指或誘發他的攻擊性反應。」

——貝科威茨

「默默無聞的人比有名望的人更容易攻擊他人。」

——菲利普·津巴多


炸彈與扳機

這起案件目前給出的信息是一致的:盜竊被發現,被害人反應激烈,於是高承勇才決定殺人滅口。但現場勘察顯示他還有一定程度的猥褻行為,而被害人一定程度的身體裸露也證明犯罪嫌疑人作案期間出現了一定程度的性慾衝動。

因為盜竊或搶劫引發為了滅口而殺人的刑事案件在上個世紀80、90年代並不罕見,先奸後殺或殺人後奸屍的情況也在有些案件中不同程度存在。

那段時期大的社會歷史背景,包括文化習俗、政治經濟等變動情況我已經在「柔弱」「穩當」的「殺人狂魔」:高承勇是個什麼人?(1) 高承勇是個什麼人?②中學時代:?流氓?嚴打?性?暴力中做了簡單勾勒。而高承勇個人在第一起案件前的現實遭際和精神危機也在高承勇是個什麼人?③夢想破滅 自暴自棄中做了針對性闡述。

基於以上幾部分內容,我們現在來看第一起案件發生時的高承勇——

現實處境:

①高承勇的家庭情況:在高氏家族中屬於「經濟條件」不好的一支,境況一直沒能改變。父親去世、唯一的哥哥形同陌路、姐姐們外嫁。高承勇在高氏族群里成為被看不起的孤家寡人。

高承勇的二姐多年前去世,姐夫張田一個人生活。他說高承勇比他愛人小20多歲,是姐弟數人中最孤僻的人。「平常他也不來我這,我也不理他。媽爹都去世了,他和姐姐姐夫們都關係不好,性格問題,他不愛作聲。」

張田說,逢年過節,他的愛人等姐妹跟高承勇的哥哥有來往走動,但是高承勇幾乎不和他們串親戚。「高承勇跟他哥哥矛盾大,分房子什麼的,亂七八糟的問題。」

②與妻子相關的情況:結婚一年左右,妻子有五個月左右身孕。婚姻遭到丈人家反對,婚後家庭境況沒有改善。丈人與妻子要求高承勇外出打工改善家庭狀況。夫妻關係中的某些問題,通過被捕後才發現的一些情況有所暴露:他妻子說,結婚這麼多年,他沒有家暴過,兩個人生氣了,高承勇就摔門出去了,有時候幾天不回來,而且,他妻子說高承勇甚至從來不說髒話。而且他很愛乾淨,他從來都是自己的衣服自己洗,這也就是為什麼說當時他家屬沒有發現可能的血跡或者相關的問題。他洗衣服的頻率按他妻子的話說,比妻子還勤。他進屋之前都要把鞋上的灰磕掉,所以說他首先還是個愛乾淨的人。

1988年,高承勇妻子坐月子時,高承勇常無端消失,並沒有宗族表兄弟等人主動幫忙,村民說,高的妻子只好扯著嗓子勉強要點饃饃飽腹。

律師也曾試過,在問完筆錄之後,試著和他聊聊天兒。有一次,問過他一些涉及到感情的問題,他立刻反問律師,這個跟案件有關嗎?並明確回復「拒絕回答」。

③其他感情方面,有過一次與夢想利害攸關(或自認為直接相關)的戀愛,以失敗告終。

④改變命運的夢想徹底破滅,同時存在對社會不公平對待(或自以為)和出身不好的深刻體認。對一介農民之子高承勇來說,在上世紀80年代,考上大學或參軍入伍帶來的獨木橋效應幾乎是決定性的——只有升學和從軍才能帶來進入城市、改善社會地位和收入狀況的機會;一旦失敗,高中學歷對貧瘠單調的農村生活不會有任何意義上的實質性幫助。

高承勇的母校——青城中學建於1931年,由北平朝陽大學畢業生關紫清先生辭官返鄉創辦,辦學宗旨是「提倡職業教育,養成生成技能,勞動神聖」。上世紀80年代,在校生人數一度達到1200人。

1984年,高三複讀一年的高承勇報考航天學校,分數差一點,再次落榜。(多年後,他的一個兒子考上北航,算是了了他的心結),復讀兩年的張武,也再一次落榜。在80年代初,高考落榜、參軍失敗意味著他只能延續父輩的命運,留鄉務農。

面對高考成績,幾家歡喜幾家愁,上榜者光宗耀祖,落榜者黯淡壓抑。

在校長的記憶中,高承勇並不調皮搗蛋

高承勇的族祖父,也是他在校時期的校長高華翰說,青城鎮有幾個人甚至因升學失利而精神失常,「那時反差就這麼大」,比如鎮上白醫生的女兒,升學成績差了一點,不久就「瘋了」。如今白醫生已去世,女兒已嫁到外地。城河村村民聊天時,還會提起「瘋掉的落榜生」的故事。

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在隨後的幾十年里,高承勇會對青年時代報考飛行員失敗一事始終耿耿於懷,並且相當重視兩個兒子的教育。兩個兒子的「爭氣」,也讓高承勇最終停止了犯罪。

⑤在白銀市礦業大發展,廠礦職工令人羨慕的時期,高承勇的本事或能力只停留在打零工的層面,始終沒有改變(包括結婚前)。農民與廠礦職工的收入差距巨大: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一處小小的立身之地並不足以支持農村三口乃至四口之家的日常用度。1990年前後,青城鎮農民的人均純收入不過385元,刨除每年人均378元的生活消費支出,結餘不過7元,僅僅相當於當時10碗蘭州牛肉麵的價格。而白銀市居民的人均年可支配收入高達1631元,是青城鎮農民的4倍多,而兩地之間只隔著一張售價0.7元的汽車票的距離。

位於青城鎮城河村以西的黃河橋。該橋建於21世紀初,對岸是白銀市白銀區水川鎮。20多年前高承勇從家鄉前往白銀時,橋基原址上還是一座老舊的鋼索弔橋

⑥高承勇做的第一個值得他向好朋友炫耀的事情,販賣刀具,並對刀具頗有研究。鐵哥們張武對外說過他和高承勇的外出經歷,在落榜一年多後,1986年,他們結伴第一次出遠門,去了青海做倒賣藏刀的生意。沿途扒火車,湊錢買刀,回來時在蘭州和白銀沿途賣刀,那時牛肉麵兩毛九分錢一碗,賣掉一把刀,夠兩人一兩天飯錢。「浪了四五十天,回來還是那些錢。那是闖社會的第一步。」

心理及情緒狀態:

①失敗、挫折感。自命清高或志大才疏為前景的失落、失望、憂傷甚或悲憤。人生觀、價值觀受到重大影響,存在「命苦」無辜的怨恨情緒;高承勇的鐵哥們彰武說,我們兩個有三像:沒考上大學,都出去打工,我們都培養了兩個大學生兒子。同學們都出去走,都考上大學,我們在農村裡。按照我們自己的說法,"我們是人渣吧"(高承勇對張武說),也是一種心裡陰影吧。」張武說,他和高承勇在鄉村和城市遊盪的那些年,教育改變命運的事例衝擊著他們。高中他們那個復讀班,一半同學考上中專、大學,留在了城市,有的成了機關的科長、處長。他和高承勇都很要強,從不跟那些有出息的同學聯繫。

②童年被父母哥哥姐姐大家關愛影響產生的依賴性,自私、好逸惡勞,難以獨立,並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唯我獨尊意識。因為有五個姐姐在上,高承勇對女性的依戀心理可能比一般男孩子強烈;

③雙胞胎哥哥之一的溺水身亡,導致哀傷、對死亡、喪失的特殊敏感,影響了內在的安全感,生死觀受到巨大影響;

④對相對晚出生的高承勇來說,母親過早去世,加之早前哥哥夭亡,深刻影響了他的安全感;姐姐們比較早的出嫁也可能強化了他對女性的渴望和依戀,而第一次戀愛失敗則將這種渴望與依戀的再難獲得轉化為性壓抑與怨恨。

⑤父親性情不好,「性格比較擰」,尤其言語不中聽,一定程度影響了高承勇的自我評價和自尊自信。他的孝順從另一個層面說也存在非常無奈的對父親的壓抑性服從及難以疏解的內在鬱悶。所以,高承勇的「孝道」,在同村高家五爺爺看來,是「嚴厲教育出來的」。他說高承勇的父親生前性格倔強,被村裡人稱為「包公」,容易翻臉不認人。而高承勇從小內向,說話都不敢大聲,見面羞澀一笑,禮貌問好。

⑥第一次戀愛失敗的經歷帶給高承勇一定程度的挫敗感及相關聯的性壓抑和性自信力受到打擊,存在抱怨心理。他的自身形貌是自己比較自信的優勢條件,但最終起決定作用的卻是外部條件,這應該會讓他對內外存在的鴻溝,以及難以逾越現實困境存在非常主觀的個體化認知。

⑦結婚前後,因為家庭境況導致的男女雙方心理情勢失衡,家庭主導權利失衡,雖然育有二子,但高承勇的性滿足和性自信力一直存在受家庭境遇嚴重影響的綜合問題。

社會學研究認為「只要存在著未得到滿足的希望,就存在著可導致攻擊行為的挫折。」可以說,以上這些因素全部作用並內化鬱結在高承勇身上,他彷彿是一顆定時炸彈。

罪惡爆發

現在,我們回看高承勇做的第一起案件——

如果第一動機盜竊最終確定,那麼與它直接關聯的是

①家庭境況難以短期改變、哥哥帶走了父親遺留的所有東西、丈人和妻子要求出門打工改善家境;

②間接關聯的是白銀廠礦職工待遇好,生活被大家羨慕,而高承勇自己高考失敗,人生隨之失敗,只能打散工。

③情緒上則是對出身的遭際的怨憤、對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沒有征服性掌控感、世態炎涼的冷漠體會、社會階層的壁壘森嚴、沒有自我價值感和成就感。

殺人的最初動機是:被發現,殺人滅口,同時也摻雜著自暴自棄的自我毀滅意識(通過毀滅對方而自我毀滅這一點也可以參看川師大斷頭案的白銀籍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動態)。但殺人過程中,高承勇通過受到的強烈刺激,很可能獲得了壓抑已久、內心渴望的某種快感,所有情緒在一瞬間被引爆並發泄出來——

庭審印證這個推測,高承勇在法庭上說:當初是因為貧窮,想找點錢。找錢時被人發現,就殺了人。有了第一起就有了第二起,後來就失去控制了,不但不害怕,反倒有點欲罷不能了。再後來就純粹殺人姦淫取樂,享受這個過程了。律師朱愛軍也記得,他曾在筆錄里看到,面對警察時,高承勇說了一句讓人驚恐的話。「後來公安人員給我們透露過,我們也在筆錄上看到了,審訊時他的原話是,殺完人後,很解恨,很痛快。但他這次在法庭上沒有這樣陳述。」不過旁聽的鄧女士說,在她姐姐之前的那個案件審理中,高承勇在陳述時說,做完這起案件就覺得特別刺激。

①與他處境相對的優越群體,通過一個特定象徵物(白銀公司正式職工、年輕女性)被他泄憤報復(而且,家境優於高承勇的妻子也是來自白銀。)。這個報復至少包含三個方面的可能:社會不公、人際情緒、情感挫折。

②他生活里嚴重缺失或自以為沒有的價值感和成就感、征服慾望獲得滿足;

③被害人面容姣好,身材豐滿,他的性壓抑被喚起,並通過猥褻,以及控制殺人行為獲得性滿足。

此外,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問題是,高承勇是隨機選擇了被害者還是提前觀察、有所準備。如果是前者,後面的成年被害者的選擇至少有一部分存在著「小白鞋」女性特徵的影子;如果犯罪最嫌疑人提前有過觀察選擇,那麼「小白鞋」的被害則會有更大的基於性的因素在其中,畢竟「她」很受矚目,穿著打扮也是時髦而出眾的。還有可能存在高承勇妻子身上缺少,但第一個女朋友身上具有的某種氣質。

另外三個或許並不牽強附會的信息是:

兩次高考落榜的高承勇選擇了外出,他人生的第一筆生意是販賣刀具,高承勇對刀具頗有研究。和高承勇老家一牆之隔的鄰居高俊偉比高承勇小12歲,他至今記得自己八九歲的時候,每天晚上去高承勇家蹭飯的情景。「每次吃完飯,高承勇就把他販賣的各種刀具拿出來給我講,哪一種適合幹嘛用,哪一種比較鋒利。」

②白銀市先秦時期是西羌活動區域,秦代蒙恬打擊匈奴,白銀市黃河兩岸分屬秦和匈奴。白銀市民也對記者表示,那裡有著特殊的民風。而高氏先祖是逃饑荒到西北、兵戰出身。據資料記載:青城高氏始祖可尊、原配晉氏系山東渤海人斯因本境連年荒旱,家無產業,室無懸磬,屢受饑饉,夫妻無奈於大明成化(弘治,明中葉)年間(隨肅王西征)由山東渤海徙來甘肅隴上居住鞏昌府住二十餘年 ,住金城廟灘子在肅王府內任騎都尉。在戰爭中二弟、三弟為國捐軀,被封為護旗將軍。後舉家遷之青城城河村,高氏後人在1779年開始修建高家祠堂保存至今。

坐落於青城鎮條城街,在著力開發旅遊業的當地是一處頗有人氣的景點。不過在2016年9月的這個周末,多數造訪祠堂的遊客關心的並不是後過堂中懸掛的道光帝御賜牌匾,或者高氏家族歷史上出過的7位文武進士,而是帶有獵奇色彩的連環殺手高承勇。這令兼任祠堂管委會主任的現任族長高孝友不勝其煩:「高家出過那麼多正面人才,為什麼只盯著一個殺人犯!」

高家祠堂守護人、族長高孝友,對「高承勇」這三個字格外敏感。有意避開談高承勇的話題,但避不開的是,高承勇名字就列在《故條城高氏族譜》第474頁。高承勇父親一輩有6兄弟,「作」字輩,名依次為「榮華富貴財源」。高承勇的父親高作華,排老二。

很多村民認為,應該把高承勇從族譜里刪除,唯有高孝友斬釘截鐵:「不能刪!犯罪的是他這個人,不是他的名字,他姓高,這是不可能改變的事實。如果族譜里刪掉他,後面就接不上了。」

高孝友說,如果按照過去的高家家法,高承勇犯案要被帶到祠堂,適用「族規」如鞭打示眾等,給予懲罰。在過去,高家祠堂規矩嚴明。如今,祠堂更多是尋根祭祖的場所。

回溯故去,高承勇祖上也有過蔭實的家境。民國時,高承勇的爺爺在鎮上開中醫診所,受人尊敬。高承勇的父輩中,三爺繼承醫道,頗講仁心仁術。如今,只有五爺高作財留在故土。高家有六七個堂兄弟都去了白銀。隨著「作」字輩的老人一一離世,「他們被裹挾在工業文明的各個齒輪上運轉不歇,不再還鄉,血緣的紐帶只在族譜上才能尋到。」

他感慨高家大多年輕人在外地打工,沒有過去那麼團結。「高家人一般都不聯繫,各有各的家事,各有各的條件。貧富差距是很明顯的一個東西,你有錢有勢了就被尊重,你沒有了人家就瞧不起你。」

在青城鎮的深處,就是高承勇家所在的城河村。那裡的房子由磚壘加土坯的方式建造

高承勇的族祖父、原青城中學校長高華翰頗感委屈地表示,青城中學在本地的升學率相當不俗,如今出了這麼一位「知名」校友,聲譽恐怕會受到影響。高承勇的一位堂妹甚至直接回復說:「我們和他不熟,沒有關係。」

這種對名譽和輿論形象的看重,某種意義上恰恰揭示了傳統宗族關係在今日榆中農村的真實處境——它已不具備幾個世紀之前那種分享社會資源尤其是經濟資源的獨特效用,而弱化為一種純粹的文化和禮儀紐帶。高孝友、高華翰等長輩雖然對高承勇這位族中後生頗為熟悉,但在擇業、婚姻等人生重大問題上卻遠無能力提供任何意義上的幫助或指導。

人民公社化和文革中祠堂經歷見「柔弱」「穩當」的「殺人狂魔」:高承勇是個什麼人?(1),但家族人員遭遇等情況不詳。

③城鎮化尤其是城鄉人口急劇流動的衝擊,使宗族成員間的關係變得疏遠而脆弱;古老姓氏和傳統僅存的價值,似乎只體現在重修祠堂、續訂家譜等形式感強烈的活動中。

與之直接相關聯的後果之一,農村就業機會匱乏帶來的文化水平與收入狀況的脫鉤。高承勇五叔的女兒說:儘管他們的祖父頗通醫道,是一位知書達理的鄉村老文人,但因為家中有5個兒子,生活依然相當拮据。高承勇的三叔曾考上醫學院,繼承父業,但對幾個終生務農的兄弟也不曾關照太多。經濟地位和社會階層的分化,首先體現在了家族成員關係的疏離中。

總之,第一起案件很明顯為高承勇後面的連環殺人和性變態打下了基礎,他的所謂雙重人格由此顯現,性變態也開始萌芽。後面的系列案件,除了其中的孩子,所有成年女性被殺的手段和身體裸露情況皆與第一起案件高度雷同。

1988~1994 掙扎在罪惡與希望之間

但1988年第一次殺人之後,第二起案件是1994年發生的,這中間隔了6年,從後面高承勇殺人的頻率看,這是一個不同尋常的時期。

這六年中,高承勇身邊發生了那些事情呢?

第一個重大事件,他殺人後5個月左右,大兒子出生。在中國農村,生兒子是一件大事,「傳宗接代」的使命得以初步完成,「光宗耀祖」的希望也打下了基礎。而這對於出身「名門望族」的高承勇尤其重要,這個兒子讓他看到了改變自己在家族中的地位、「重振家聲」的希望(事實真的發生了),雖然是那麼遙遠和渺茫。我認為,這時的高承勇內心是會有對殺人的懊悔情緒的,但一切似乎都那麼不巧,他曾經感覺自己毫無控制感的命運卻在他自己可控的選擇後,真實的牢牢控制了他。

第二件重要事件是又一個兒子出生了,雖然家庭境況一直沒有什麼改變,但兩個兒子至少在心理上讓他看到了一線希望。

高承勇這段時期的沉寂,很容易讓人想起前蘇聯臭名昭著的連環殺人手、被稱為「俄羅斯食人魔」的安德烈·奇卡提羅。這個「食人魔」在做了第一次案之後,曾老實了三年多的時間。並且為了分散並壓抑自己的衝動,甚至在羅斯托夫的一家工廠找了份採購工作,打算過一種"平靜、安分守己的生活"。可以說,高承勇也有經歷過高度類似的生理和心理歷程,打麻將等等很可能在幫助他起過分散轉移衝動的作用。

但非常遺憾,除了有了兩個兒子,家庭經濟狀況並未改觀,且多了兩張嘴吃飯。壓力更大了,而高承勇在家庭、家族、村莊、社會上的現實處境、社會評價、人際關係、夫妻關係等綜合情況,與第一次殺人前相比,也沒有什麼變化。最終,他仍然只能到城市打散工。

1994年以後那段時期的城市裡,有了歌舞廳、錄像廳,女孩子的穿著打扮、時髦一些已經不是某個群體的特例。電視普及率已經很高,港台電視劇內容除了言情,已經涉及武俠和警匪、黑幫。錄像廳則是香港黑幫、警匪片,以及色情片的重災區。那時有錢也很少給家裡,「對自己很好」的高承勇不可能沒有接觸到這些,尤其是他曾經因為跳舞被別人刺傷。

1998~2002「不殺人心裡就不舒服」

從第二件案子開始,高承勇已經進入無須誘因,動機明確的隨機搜尋、無邏輯、無差別殺人階段。殺人手段沒有變化,但性侵犯及性變態的情形則愈演愈烈。從1994年的第二起案子開始存在意圖明確的性侵(似乎未遂),1996、1997年內蒙古包頭的案子中則是明顯的先強姦然後殺害。

從1998年白銀市的第三起案子開始高承勇便有了割取身體某些部分或敏感器官的情況。從性侵犯到咬掉或割取受害者特殊部位滿足強烈的佔有慾、控制欲,高承勇的性變態行為趨向高峰。在美國連環殺手泰德·邦迪後期所做的案件中,被害人身上有撕咬的痕迹,一處在臀部,一處在胸部,而被害人利薩(Lisa)的乳頭幾乎都被咬掉了。正如斯蒂芬·米肖(Stephen Michaud)曾指出的,所有連環殺手的共同之處就在於一個關鍵詞,佔有(Possession)。其中的孩子成為特例,沒有遭到兇殘殺傷,但被皮帶扼頸而死,而且遭到了強姦。這似乎從另一個向度反映了高承勇對他搜尋傷害的具有某類特徵的女性存在較強烈嫉妒心理,所以才以暴力毀傷,甚至切割特殊部位滿足自己的佔有實現心理平衡。而這個孩子則是不存在嫉妒心理的完全佔有,可能其中還含有處女情結的心理傾向。

也是從1998年開始,高承勇有了「不殺人心裡不舒服」的感覺,也就是通過殺人滿足他的成就感,自我選擇的價值認同等已經「成癮」,變成常態習慣。這也讓他在1998年連續作案4起來滿足自己的變態心理需要,直到2002年為止。

2002年~2006 負罪的希望與「成功」「翻身」

2002年,嗜血的高承勇殺了最後一個女子之後,停手了。高承勇解釋停手的原因:一是因為歲數大了,沒有那麼多的衝動了;二是因為體力不行了,控制被害人越來越吃力;三是,因為自己倆孩子都在白銀生活、學習,不想因為自己影響他們。

第三個原因最初高承勇並沒有說,直到庭審時他才作為最後一個原因提出來。從犯罪者心理,以及他的重重顧慮可以斷言,最後一個恰是最重要的,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一個原因。而高承勇大兒子的說法,似乎更接近他的內心變化。

那一年讀初二的大兒子第一次考了青城鎮全鎮第一名,這樣一件事在農村族群、村落和家庭中是會產生很大影響的。社會對高承勇以及他家庭的評價也會隨之而有所改變,他的心理需要終於能夠獲得公開的正常的一部分滿足。所以高承勇的大兒子認為「估計這件事情,讓父親有所觸動,他應該是重新看到了這個家還是有點希望的。之後他的狀態基本上就沒什麼變化了。他這個人看不到希望,就會自暴自棄。當時我成了鎮上的第一了,我覺得這方面對他的改變還是挺大的。他收手了,可能和他找到一些新的希望有關。」

此後,嗜賭的高承勇發生了一個明顯的變化——他收斂了很多。即便出去打牌也開始知道適可而止,兩個孩子也再沒見到母親身上有傷痕。這段時期,兩個孩子轉到白銀市讀中學,而高承勇去了內蒙古打工。

2006年,出高考喜報,大兒子在當年的高考中以還算優異的成績考入一所知名大學,這對於白銀這座不足170萬人口的小城來說,也算是不多見的。而兒子考取的大學恰是高承勇當年夢寐以求的航空類學校,兒子圓了他的夢。

再後來,高承勇的二兒子也考上了重點大學,大兒子的工作也不錯,成為當地為數不多跳出農門的出息小伙。在許多人眼裡,高承勇從「好吃懶做」打散工的失敗者變成了成功的人,因為「他的兩個孩子都進了名牌大學「。高承勇和他的家庭也從那時起徹底「翻身」,成了大家羨慕的對象。可沒有人知道,高承勇心裡隱藏著殘殺11條人命的驚天血案。「眾口鑠金,積毀銷骨」的正反面也由此可見一般。

從2002年看見了「希望「之後的收手逆轉開始,高承勇確實擺脫了「不殺人心裡就不舒服」的嗜血獸性。這一點與世界上或中國其他連環殺手的作案情形有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差別,也就是說高承勇身上所呈現的雙重人格更像是主從關係。他的挫折和缺失是可以通過其他途徑或方式彌補的,而一旦獲得了彌補性滿足,高承勇的變態心理便能夠被克制,甚至抵消。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很多機械比照西方研究結論的分析者關於高承勇童年可能受到性虐待等判斷存在明顯的誤差。因為從中外的案例看,由童年的性虐待、性侵犯等傷害引發的變態行為是難以通過後天的彌補而被克制,甚至終止的。而且,高承勇在庭審過程中,及宣判後的反應,與西方社會的連環殺手或變態殺人狂被抓捕後或審判階段的拒不認罪或洋洋得意等等反應可以說迥然不同。

比如宣判當天,談到法院最終的判決結果,高承勇表示,已有心理準備。他認為自己肯定會被判死刑,他的初步想法是放棄上訴,承擔法律責任,認罪伏法。

早在去年7月15日庭審結束,在最後的總結陳詞環節,灰褲布鞋、頭髮灰白的高承勇站起來,面對旁聽席上的家屬,道了歉,深深鞠了三躬。

據公訴人王護民介紹,高承勇本人的情緒、態度也從庭審第二天開始出現了一些明顯的變化,他沒有了往日的鎮靜、冷漠,不但當庭承認自己所犯罪行,而且言辭懇切,在庭審結束後,甚至展現出少有的一面,變得善談起來。

通過庭審,王護民感覺,高承勇雖然罪不可赦,但並沒有完全喪失人性。高承勇在大量證據面前,承認了自己的罪惡和錯誤。在最後陳述中,高承勇還站出來給被害人家屬鞠躬道歉,表示願意捐獻身體器官,賠償受害人家屬,能賠多少算多少。

高承勇在總結陳詞環節,鞠了三躬。

8月10日,一審開庭過後,律師朱愛軍在訪談中曾告訴記者,8月2日他到看守所和高承勇會面時,提起往日犯下的罪行,高承勇再度表示懺悔,說自己年輕時候做下這些事,很不靠譜,給這麼多人家帶來了嚴重傷害和痛苦,也使自己落到今天這個結局,很不划算。

這次會談結束前,高承勇再次對朱愛軍提到想捐助器官的心愿。得知落實器官捐助事宜程序過於複雜,恐怕很難實現時,高承勇對朱愛軍表示,如果他的歲數大了,或者沒有人願意用他的器官,他願意簽字,捐獻遺體,供醫院院學生解剖實慣用,或者做其他醫學研究,至於家屬那邊的工作,他可以出面做通。

那次會見結束時,高承勇鄭重囑託朱愛軍給其家裡人帶個話:「這11起案子都是我做的,政府沒有冤枉我,你們要放棄質疑,面對結果。」

所以,我認為高承勇的犯罪經歷背後,文化傳統、生活習俗、倫理性的因素所起到的動力作用不可忽視,且影響巨大。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中庸》

只有在順從自然規則的時候,人們才能夠戰勝自然。

——巴孔


性是個問題 性別更是個問題

周所周知,高承勇最終被抓獲是因為專家組利用了新科技手段,也就是「Y-STR檢測技術」。 Y-STR又是什麼呢?Y-STR是人類Y染色體特異的短串聯重複序列,該序列為人類男性所特有,由於其按父系單倍遺傳,也就是說它只從父親傳遞給兒子,同一父系內的男性(包括兄弟、父子、叔侄、堂兄弟和祖孫等)通常有一致的或者非常接近的Y染色體,所以又被稱為「姓氏基因」。

這項先進的技術幫助抓到了兇殘的罪犯,同時它也證明了中國古老的宗族文化存在其科學合理性,以及男女兩性在基因層面的差異,而幾千年延續下來的傳統禮俗也是基於這個自然特性得以發揮其作用。而我們持續一百年的批判是不是過頭了呢,或至少存在違背科學常識的非理性成分。

進化社會心理學對為什麼常常都是男人挑逗女人、引誘、僱傭娼妓、養女眷,並且娶很多妻子這一現象給出的解釋是:長久以來,男人和女人由於生殖器官的不同而不同地進化著。這很容易讓我們想起《周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這兩句話,也牽涉到中國古代醫學的生理問題。乾也代表了陽,坤也代表了陰,男人就是陽,女人就是陰。而具體解釋則是「「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夫坤,天下之至順也」這是不是真的只是道學家的編造或刻意製造呢?我們看看史前人類男女關係如何——

如果一個史前的男人在6個月里和100個不同的女人交配,他很可能會有成打的孩子。但如果一個史前的女人在6個月里和100個男人交配,她可能只會有一個孩子——不會比她在同一個時期內與同一個男人交配100次的姐妹更多。

因此,對男人來說,他們比女人更適宜有多的伴侶,而擁有多的性伴侶在使他們取得繁殖的成功上有很大價值。而對於史前的女人,擁有生存重要性的不是她們的性伴侶的數量而是質量。現代研究表明,現代女性繼承了與她們史前的祖先們同樣的偏好。只不過,她們不用尋找那些可以捕獵的強壯男人,而是把有雄心、勤奮和掙錢能力列在選擇標準的首位。而男人則不然,他們比女人更看重女性身體的外觀和外貌吸引力。今天川普的所作所為也向全世界證明了這一點,詳見花花公子兔女郎揭秘與川普秘史:「他一上來就說不喜歡戴套,我們就沒有用了。」

在一篇關於「白銀案」的報道中,這樣寫道:「 他便騎著自行車從青城鎮到白銀城,在街巷間四處遊盪,尋找獨行的年輕女人。尾隨,然後進屋、一刀抹頸。」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史前的強壯獵人的某種影子,以及現在研究得出的結論。這樣說的意思,不是說高承勇的罪行情有可原,而是想提醒大家思考是什麼因素導致高承勇成了一個四處遊盪的性變態連環殺手。

總之,至少是基於男女這樣的自然性徵,在中國傳統社會才存在一夫多妻制的情形,並在男性與女性的生活和諧上主張「乾健」「坤順」,以及陽剛之氣和陰柔之美。

最後,我們看看在社會變遷中關於男女關係的幾段經典故事:

辜鴻銘是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中國的一個怪才,人極有才華,自不必說。他還特別擁護「一夫多妻制」,他本人就有一妻一妾。每議論到納妾,他就眉飛色舞。一日他與兩位美國小姐談妾的時候說:「妾字為立女,妾者靠手也,所以供男人倦時做手靠也。」美國小姐反駁道:「豈有此理,如此說,女人倦時,又何嘗不可將男人做手靠?男子既可多妾多手靠,女人何以不可多夫乎?」她們洋洋得意,以為難倒辜鴻銘了。不料,辜鴻銘說:「非也,非也。汝曾見一個茶壺四隻茶杯,但世上豈有一個茶杯配四個茶壺者乎?」這就是辜鴻銘這句名言的由來。

又有一次,幾位德國貴婦慕名拜訪辜鴻銘,向他宣揚女子也可多夫的道理。辜鴻銘不屑地問:「府上代步是馬車還是汽車?」這幾位德國貴婦有些說是馬車,有些說是汽車。辜鴻銘立即應道:「不論你們坐馬車還是汽車,總有四隻輪胎,請問府上背有幾副打氣筒?」眾人愕然。

辜鴻銘的「歪理」確是難駁,被無數人引用。當年,陸小曼與徐志摩結婚時,陸小曼對徐志摩立規矩:「你不能拿辜鴻銘的茶壺的比喻作借口,你不是我的茶壺,而是我的牙刷。茶壺可以公用,牙刷不能合用。我今後只用你這支牙刷刷牙,你不準向別人的茶杯里注水。」陸小曼的這個比喻更絕。

也許這些往事至今依然不能僅當作有趣的資料一笑而過。今天的中國社會中男女關係之不良是大家有目共睹,一個核心因素是女性努力去「健」,男性則被各種要求變得越來越「順」,甚至成了女性的拎包助手或提款機,並以為這就是文明或女權的體現。只不過,同時發生著二奶三奶很多奶的情形,以及超高的離婚率。(詳見中國司法大數據:離婚訴訟超七成為女方提出!)這顯明是一種變態現象,並愈演愈烈。我支持理性的女權主義,但反對狹隘教條忽視自然屬性為權力而權力的女權主義。

高承勇頻繁作案的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文革將傳統倫理道德和家庭倫理全盤消解,而改革開放則是以「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為底限。人的物慾橫流,人的獸性慾望也一度泛濫。那個時代有職權有地位的群體出現外遇和出軌頻率非常高,歌舞廳則出現風行一時的三陪小姐。這些都為今天的社會打下了一個性彆氣質模糊、不在乎人格尊嚴,基本素養缺失,肆意放縱、恃強凌弱和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基礎。(參考「中國男人越來越傻逼!」配不上某些中國女性……美國失業屌絲來中國睡了200多個姑娘!到底是誰在慣著這些洋垃圾?

當女中學生們頻繁出現校園欺凌及帶有性虐待色彩的侮辱同性同學行為,而女大學生們紛紛拿自己的身體憑「裸條」去換貸款的時候,我們是不是該反思一下,我們的某些觀念是不是存在問題,某些教育是不是早已脫離了正常軌道。(參考時尚指路,資本挖坑,教育跟著一起瘋:在女大學生與「裸條」之間……)南環瑾先生去世前特別倡導的「女德教育」,廣大熱情洋溢的女性豪傑們真的懂得是什麼意思么?我看未必。

列維·斯特勞斯在《遙遠的目光》中寫道:「如果婦女不為社會生兒育女,如果他們在懷孕和哺育後代時沒有男人的保護,如果沒有一代一代地再生社會結構模式的具體規則,任何社會也不能在時間中維持下去。」


案件資料來源:人民法院報微博、新京報、澎湃新聞、東方網、三聯生活周刊等媒體

本片原創,來源於紫雪齋文化互助公益平台(zixuezhai)如需轉載請聯繫微信zixuezhaizhuren授權。


推薦閱讀:

連環人命案

TAG:犯罪心理學 | 性變態 | 連環殺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