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真的這麼難嗎?(五)

接著改變真的真么難嗎?(四)的內容。首先,我們會有高峰體驗嗎?我們能有更多的高峰體驗嗎?其次,在我們經歷了高峰體驗之後,我們怎樣做才能獲得高峰體驗後通路?因為正如同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經歷創傷後應激障礙,事實上大部分人沒有,同樣大部分人在高峰體驗過後並未獲得高峰體驗後通路,怎樣增加?首先是高峰體驗發生的概率,其次是高峰體驗後通路的概率。因此怎麼增強高峰體驗,這篇文章基本上講的就是關於這個內容。

現在我要講幾個概念。首先,全然為人,接納你的情緒。為什麼呢?因為如果我們不能接受痛苦的情緒,如果我們不能讓自己全然為人的,我們就阻斷了自己的情緒通路,而所有積極和痛苦的情緒都流動於同一條情緒通路。當我們限制其一的時候我們也限制了另一方,因此如果我們開啟通路接受自己全然為人,無論是出於悲傷或極度的喜悅允許自己哭泣。我們就能開啟通路,讓自己更容易感受到積極的情緒。看似矛盾,但這就是全然為人的雋語。當我們允許自己感受痛苦的情緒,我們就會更容易感受到積極的情緒。

還有就是專註力,感受當下。舉個例子:很多時候當我們聽音樂就是全神貫注的聽音樂的時候,不是放著背景音樂在一邊發簡訊、做功課和朋友聊天。而是全神貫注的聽我們喜歡的音樂,很多時候我們會有臨場的高峰體驗。根據馬斯洛的理論,這兩個條件能令我們最可能獲得高峰體驗。

順便說一下我相信這也是一種天賦。我們能從孩子們身上看到了這種天賦,每當音樂響起我們隨之起舞,他就會開心地笑,這不是我們教他的。人對音樂和舞蹈的愛好是天生的,我們需要花時間去發掘這種天賦。制定一個有意義的目標,當我們有所追求,做自己愛做的事情,做自己覺得有意義,重要的事情,我們更容易獲得高峰體驗。

最後,在我們當今文化中最嚴重的問題是時間。當我們匆匆忙忙趕時間,倍感壓力和焦慮的時候,我們很難獲得高峰體驗,這些都是高峰體驗殺手。無論是在做愛的時候,還是聽音樂的時候,或者和朋友一起的時候,當所有這些發生情況的時候都一樣。

那麼一旦有了高峰體驗我們應該如何增加獲得高峰體驗後通路的可能性呢?首先我們可以重演畫面。其實我們的大腦並不能分辨真實和想像。它可以將發生過得畫面多次重播。當我們多次重播畫面的時候神經通路得到了鞏固,這條通路由大鎚鑿開之後我們通過畫面重演來鞏固它。

我們還可以把經歷寫出來。當我們記錄這種體驗的時候,只是描述而不是分析。正面的情緒和經歷不適於被分析,所以只要去描述這種經歷,再次鞏固神經通路。花時間去重演,花時間去重播它。最後就是要採取行動,通過採取行動我們能鞏固最初的體驗,即高峰體驗,鞏固神經通路。所以說當我有了高峰體驗之後我心裡會感到柳暗花明豁然開朗,現在我得付諸行動。這也是今天要講的第二部分-行為。

在大學的時期一直參與各類講習班和研討會。我發現如果課程效果好的話,大部分人在周末或期末離開的時候,都會經歷一個從幸福基本點到一個高峰。但是一般人會分成兩組,兩組人都會經歷高峰。第一組人很不幸,這組人佔大多數。在經歷了高峰之後,最後回到了原來的幸福基點。第二組人並不是多數,是一小部分人在經歷了高峰之後,這種高峰並不持久。但是當他們落下來的時候,他們的幸福基點比之前高出來,之後儘管也有起起伏伏,但是都是這個新基點上下起伏。

不用說,我當然很想知道為什麼有些人是這樣,而另一些人是那樣?因為大家都想讓參加課程的人能擁有持久性的變化,而不是曇花一現的改變。只是短暫的感覺良好是不夠的。這既對不住他們為課程所付出的努力,也對不住老師為課程付出的努力。所以我很想弄明白兩者之間的差異。

下面就是發現這兩組人之間存在的最重要的差異。第二組人所具備的顯著特點就是在講習班或課程或研討會結束之後,會立刻做出行為上的改變,如果是一個學期的課程,他們不是在學期結束後才做,而是每節課或幾節課之後就做,他們不會邊等邊說:「好吧等課程全結束了,我到時再重新評估人生,看自己能做什麼」。而是立刻採取實質上的行為改變。比如做一些上課講過的練習,學著承擔以前不敢承擔的風險,總之立刻改變而不是等著。而這些立刻改變的人並不會因此而擁有永久的高峰體驗,但是他們的幸福基點會提高而不像其他人,因為沒有改變而回落到以前一樣的水平。

我們從很多心理學研究中學到態度和行為是密切相關的。所以說我們都有自己的態度,無論是關於心理學的態度還是關於其他人,或是關於自己的態度。這些態度影響著我們的行為。比如說,如果我對心理學抱有好感,相對於對生物學完全沒好感的狀況下我更有可能去選心理學這門課。或者說,如果我對一種想法或對一個人有好感,比起對其毫無好感的情況,我更有可能和他成為朋友。所以說,態度影響行為。這是顯而易見的,很容易理解。

但是一些心理學家,他們發現行為同樣也能影響態度。這是一條雙行線。所以說如果我有某種行為模式,我的行為很可能會改變我相應的態度。為什麼呢?因為如果說我們有某種態度,我們的行為就好像外在的世界,我們的大腦不能接受內在和外在不一致的情況。因此如果我們的行為是這樣的,那我們的態度就會被拉下來和行為相對應,如果我們的行為是這樣大腦不喜歡不一致的情況它就會讓兩者達到對等,讓兩者之間達到一致。

協調方法就是要不斷改變我們的行為,或者更多時候關鍵是改變我們的態度。大部分人,不管你是18歲還是80歲,我們都有自己的習慣,我們最初養成習慣,習慣之後造就了我們。習慣是一種行為模式,思維模式。行為、行動比語言更有力。如果我們在這之前有某種行為習慣,學習了本文後改變了你對某件事的態度,如果因此你的態度變得和行為不相符,之後你的大腦為了尋求一致性,你的態度會被拉回到原來的狀態,除非你改變了自己的行為。所有的課程,不管是心理學課還是生物課或講習班、研討會,所做的都是改變態度。

態度的轉變就是,比如說自尊。什麼是自尊?是一種我對自己的態度,高自尊就是正面的,低自尊是負面的。價值發現者和錯誤發現者的不同在於他們看待世界的態度不同。我把這個看成是積極的,能帶給我幸福的呢?還是像錯誤發現者一樣覺得是消極的。完美主義是一種對待失敗的態度。這篇文章能做的就是激發或鼓勵你們在態度上的轉變,通過介紹這些研究讓你們相信正向思維的作用。

但是如果你們不在行為上做出改變,比如去做感恩練習,比如寫經歷,這些練習是應該定期去做的。除非之後有相應的行為,否則你的態度會回復原狀,你的態度和行為都和接受療法之前沒有兩樣。必須要有行為上的改變。

文章改變真的那麼難嗎?(六)我們會談到突髮式變化更詳細的內容。謝謝大家!

微信添加「chongsuyuan」訂閱號「重塑源」關注我!點擊往期文章閱讀更多關於改變的文章。

找出問題根源,重新塑造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推薦閱讀:

為什麼要重新定義「習慣」
30天挑戰
《習慣的力量》讀書筆記
楊柳君:讀曾國藩日記之:滌舊生新
更好地投資自我——《深度工作》

TAG:態度 | 習慣 | 社交恐懼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