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三國春秋筆法系列》之00篇,序章

本篇文章首發於本人公眾號:黃粱的築夢室,歡迎關注!

————————————————————————————

昨天發了該系列的01篇,補發下00篇的序章。

春秋筆法,追本溯源,是起源於於相傳孔子刪定的《春秋經》。因《春秋經》言簡義深,故而有前任為其作注釋,其中有名的便是《春秋三傳》,即《左傳》《公羊傳》《穀梁傳》。《左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而《公羊傳》《穀梁傳》的相傳作者公羊高和穀梁赤相傳都是孔子學生子夏的弟子。至於為何都是相傳,因為具體作者是誰也非本人可以探究。

兩漢經學事業發達,特別是在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後,經學家為了謀求對其政治理念權威性的構建,於是對前人的經學著作,特別是被認為由孔子創作的《春秋》。這些經學章句在這批經學家眼裡代表了所謂聖人之法、先王之政的法式,因此在兩漢興起了通過琢磨《春秋經》的每一個字詞的用法進而闡解自己的政治理念的解經風潮。後人將此概括為「微言大義」、「春秋筆法」。

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里說道「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這是說孔子在撰寫《春秋》之時對每一個字進行刪定,以至於子夏等弟子都不能修改一字。後世經學家就認為孔子在記述歷史之時(也就是《春秋經》)暗含褒貶,雖然其行文間不直接闡述對人物事件的看法,然而卻在細節描寫中委婉地表達了自己的觀點。

故君子曰:《春秋》之稱,微而顯,志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污,懲惡而勸善,非聖人誰能修之?」——《左傳·成公十四年》

《左傳》這句話中提到的五點可以算是春秋筆法的要點了。西晉軍事家兼經學家杜預對《左傳》做了注釋,其在《春秋左傳序》與《左傳·成公十四年》的注釋中對這五點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1、微而顯——看似言某事,實有他指;

2、志而晦——文字簡約,含義隱晦;

3、婉而成章——為邦國君主賢者避諱;

4、盡而不污——記錄詳盡而不偏離扭曲;

5、懲惡而勸善——這就屬於弘揚正能量的範疇了。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左傳》如今被很多人認為是史學著作,然而其實在兩漢時期並沒有存在真正的「史學」概念。東漢史學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將《春秋經》《左傳》《公羊傳》《穀梁傳》連同《史記》《國語》等一起歸到了「春秋二十三家」,可見當時即使是《史記》這樣的著作,也是在「春秋」名下。

後世史學的春秋筆法,大抵就是史學家用運筆曲折而意含褒貶的寫作手法,委婉的表達著自己的褒貶傾向。雖然史家們如孔子一般,在某些事件上不直接表明態度,然而卻以曲折迂迴的方式讓人得以知曉。我這組圍繞三國春秋筆法的文章主要是包括以下內容:

1、陳壽著史中春秋筆法的運用;

2、個人對三國資料的整理以及思考;

3、個人對某些歷史事件可能性的推測。

曲筆,是史學家本人因時世顧忌而不得不對某些人物和時間進行避諱回護。這與杜預對春秋筆法解釋的第三條「婉而成章」有相似之處。唐代史學家劉知幾在《史通·內篇第七》闡述了他對「曲筆」的看法,他本人對「曲筆」中的隱瞞不實之處有所不滿,其中就談到了陳壽關於蜀漢史官的記載(此事之後文章會談及,在此不多敘述)。某些意想不到的春秋筆法,似乎也隱藏了史學家本人對人物與事件不一般的看法與情感。

曲筆的例子其實有很多。陳壽撰《三國志》於西晉,西晉從曹魏禪讓而來,那《三國志》自然是以魏為正統,故而陳壽對曹魏君臣(特別是司馬家)的相關人物就必須做出「回護」。清代史學家趙翼在《廿二史札記·卷六·三國志多回護》中就講了許多相關事迹。比如司馬昭弒殺曹髦,在《魏志·曹髦傳》只是說了句「五月己丑,高貴鄉公卒,年二十」,根本沒有談到曹髦是被誰所殺。這無疑是陳壽對司馬家的回護了。

另外,從《三國志》的體例就能看出對曹魏正統的看法。如在《魏志》中有《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三少帝紀》等「紀」。陳壽既然不得不以魏國的君主為「紀」,故而蜀吳二國的君主就不得不為「傳」了。於是,就有了《先主傳》、《後主傳》、《孫破虜討逆傳》、《吳主傳》和《三嗣主傳》。

陳壽的偏袒還體現還有對人物死亡的稱呼方面。當然,對於非自然死亡(如在戰鬥中死亡、被人暗殺等)的人物,一般都是用「死」「誅」「縊殺」「殺」等字。

在《三國志》中,曹魏的三位皇帝(曹操、曹丕和曹睿)去世都是用「崩」字,曹芳被廢為齊王,曹奐禪位於晉,在陳壽正文中並未談到這兩位的死亡情形;曹髦被被司馬昭弒殺,而《三國志》必須得給「晉」回護,故曹髦的死用了一個「卒」字。曹魏后妃中,曹操卞皇后、曹丕郭皇后與曹睿郭皇后都是用了「崩」字,曹丕甄皇后與曹睿毛皇后則都是「賜死」。

列傳在《魏志》未臣服於曹操的東漢諸侯,如自然死亡的袁紹、袁術、劉表、陶謙、公孫度等人,其死亡都是用「死」來結筆;而對於臣服於曹操的東漢諸侯,如張燕、張魯、張綉等,與其他有封侯爵的曹魏大臣一樣,自然死亡均用「薨」字。曹魏大臣中如王粲徐幹陳琳等人未有封侯,故其死亡用「卒」來結筆。

而蜀吳二國,君主去世卻不能用「崩」,如劉禪、孫權、孫休均用「薨」,孫亮則為「自殺」,孫皓為「死」(不知陳壽對孫皓是何等看法);蜀漢皇后皆為「薨」,而孫吳中只有孫堅吳夫人、孫權步夫人與孫休朱夫人是用「薨」,其他的則是「死」「卒」。蜀吳二國大臣中,甚至包括孫策(孫堅是被射殺),死亡之時用「卒」,無論你封侯與否,都不能用「薨」。

很明顯,你可以感受到,蜀吳二國的君主后妃待遇與曹魏大臣待遇相仿,蜀吳二國大臣更是只能用「卒」來結尾。可惜曹魏的高貴鄉公曹髦,因為被司馬家弒殺,最後也只能用「卒」結尾。

不知諸位有沒有發現,上述談到「崩」「薨」「死」「卒」等的時候,漏掉了一位三國的重要人物,因為記載他死亡的稱呼在全書是很特殊的。

那就是我將在第一篇要講述的人物:蜀漢開國皇帝,劉備。

封面圖片來源:電影《赤壁》劇照


推薦閱讀:

是劉備三顧茅廬,還是諸葛亮主動見的劉備?
如何評價《三國演義》3d動畫版?
岑述傳
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兩者誰的謀略更勝一籌?
《三國演義》中劉備最終的歸宿?

TAG:三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