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人都可能被「收買」

預告:這是一篇雞湯。

今天我看到兩篇同樣內容的專欄,先發的那篇底下評論是這樣:

後面一篇是這樣:

我不是來探討關於「乾貨」的識別能力,只是想說,這從某種側面角度也說明了,為什麼網路上火的人會越來越火,支持力度也會越來越高。因為在上面這個例子里,後一篇專欄的作者大家已經比較了解,所以大家更在意的是「你」說的話,而不是你說的「話」。

展開來說,與人溝通時你覺得自己有多少把握,可以堅持立場,不受影響?或者,反過來問,你認為自己有多大的說服力,讓別人買你的單?你會怎麼表達你的請求,讓對方心甘情願幫你呢?

令人驚訝的是,很多人都會高估自己的表達與拒絕能力,卻低估了環境背景因素對人際互動的影響力。心理學家Dennis Regan曾經做過一個實驗,經常在講營銷學的文章中提到,被稱之為「互惠心理實驗」,證明了人其實比自己想像的更容易被收買,以及背後的心理機制。

這項實驗需要兩個人一起完成某項任務。一個是參與測試的受試者,另一個則是教授的助理。受試者是在不知道教授助理的身份下,進行任務。實驗分成兩種情境。

第一種情境是,兩人一起工作一段時間後,助理在休息時出門,買了兩罐可樂回來。一罐給受試者喝,一罐自己喝。同時,不經意的說:「我問工作人員可不可以喝可樂,他說ok,我就幫你帶一罐回來。」

第二種情境是,助理一樣休息時出門,但沒有帶任何東西回來給受試者。

除此之外,助理的表現和反應都一樣。等任務完成後,工作人員故意先離開幾分鐘,這時,助理請受試者幫他一個忙。他說,自己正在幫公司賣抽獎券,如果他能賣掉最多彩券,就能夠得到獎金。接著,助理請受試者幫忙買一張25美分的彩票:「幫個忙,買一張也可以,越多越好。」

你猜,實驗結果如何?哪一種情境下的受試者會買比較多的彩票?

果不其然,先前接受過助理贈送可樂的受試者,會願意花比較多錢買彩券,且數量是第二種情境的2倍。但如果事前問他們,他們會不會願意平白無故,向一個陌生人買不知名的彩券?他們幾乎都會說:不可能,不管對方多會銷售,都不買。

究竟是什麼魔力,讓助理將彩券賣出去?雷根教授的結論是:「千萬不要小看『好感』和『互惠』的力量。」

尤其是「互惠」的重要性。對那些「拿人手短」的受試者而言,不管他們本身喜不喜歡助理,他們都覺得應該回報對方的好意,而且他們也確實付諸行動,買了彩券,以消弭心中的虧欠感。

這個例子對我們有什麼啟發呢?很多人對溝通都抱著不太實際的期待,總覺得口才練好一點、文章寫好一點,就能夠讓對方接納。但其實,真正會讓對方買單的原因,往往不是你說的有多溜,而是能不能讓對方喜歡你。

再者,有些人一提到「互惠」就會覺得是「討好」,其實,真正有效的互惠是不經意、自然而然,且要能夠是對方承受得起的,而不是一種「交換」。提供過很多信息,讓你曾經受益的一個作者,他做的事情,你多半願意支持。反之,想像一下某個從沒跟你打過照面的人,突然冒出來,非要你幫他完成某個工作,你心情如何?應該是「你是誰啊!?」

確實,這是人之常情,因為生存需要很大的能量,所以非必要,我們不會輕意幫忙別人,除非確定對方會好好對待我們,至少別造成傷害。同理,你若希望在人群中具有一定的號召力,關鍵不是你說了什麼、做了什麼,重點在於,你存了多少人情資本。

所以,下一次希望別人幫忙做什麼,或者想說服別人,甚至說只是單純的想紅,先想想,你的出場會讓人喜歡嗎,還是造成壓力?同時回顧一下,你投資了多少心力在與對方(朋友、同事、讀者、觀眾……)上,就可以預測對方會給你什麼樣的反應了。


推薦閱讀:

面試有哪些話術和技巧?
「綜合評分不足」導致貸款被拒,到底應該怎麼辦?
知道怎麼算稅,也許可以讓你的年終獎翻倍!(內含Excel公式)
職場英語:如何處理工作中那些不想做的事情
職場上怎麼防止自己被別人欺負,保護自己有妙招!

TAG:市場營銷 | 心理 | 職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