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資本主義的誕生

  在這篇文章里總結一下對人性和文明的思考,原本打算在第七個章節寫一些自己的構想,但最終決定在這裡把這些問題交給大家親自思考,至於我的構想會在未來用其他的方式發表。

一、智慧的進化

  兩百萬年前,非洲大陸上的古猿依靠血緣關係構建出最原始的社會模式:族群中最強壯的雄性佔有所有的雌性,在族群中出生的幼猿都是首領的直接後代,並且自然的加入這個族群。

  出於擴散自身基因的本能,族群中的其他雄性成員會向首領發起挑戰爭奪交配權,或者在首領注意不到的地方和雌性發生關係以傳遞自身基因,這種族群內部的競爭保證了只有最強壯或最聰明的基因被傳遞下去。當資源豐富導致一個族群的大小超過單一首領的統領極限時,族群就可能分裂為多個族群。

  在自然選擇下,所有物種的肉體都進行著連續不斷的適應性進化,古猿幸運的在這一過程中獲得了可以進行長時間記憶和精準模式識別的大腦。藉助這一生理特性一部分古猿維持住了模式識別-》根據經驗做出行動-》根據行動結果積累經驗-》模式識別的循環,這種循環使得古猿在肉體被動進化適應環境的進化之路外獲得了智慧主動進化改造環境的另一條進化道路,這也標誌著最初的原始人種的誕生。

  隨著智慧進化循環的積累,人類依靠智慧利用環境所產生的力量勝過了原始的蠻力,腦部更加發達的原始人在基因的傳遞上處於更加優勢的位置,族群的腦容量也因此進一步提高,這樣肉體的進化和智慧的進化相互促進,人類的生存繁衍能力開始超過其他動物。

  當生存空間廣大、族群數量稀少時,每個族群都能在自己的領地內互不干擾的覓食、繁衍。但是在人類生存能力提升後,人類族群的數量大大增加,有限的生存空間註定不能容納數量眾多的不同族群,所以人數不斷增大的族群必須適應不斷增長的人口,分散的小型族群也通過族群間的戰爭被整合起來。

  在規模更大的氏族裡,雄性族群首領的地位因為無法單人直接壓制整個部落而消亡,這時的人類也缺乏足夠穩定的邏輯能力來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契約關係,新生代往往只能記得生養自己的母親是誰,因此部落以子女較多的女性為核心被聯繫起來,人類的這一時期被稱為母系氏族時期。

  這時肉體進化的程度限制了智慧進化的極限,智慧進化的水平又制約著智慧進化的方式。當缺乏明確的邏輯和哲學時,個人的經驗難以穩定的向整個族群傳播,這導致智慧進化不斷的隨著個體的死亡和成長重複進行,在進化出足以支持複雜邏輯的大腦之前,人類只能等待充滿不確定性的肉體進化。

  經過母系氏族二百萬年的漫長等待,人類終於完成了文明的準備:人類的大腦能夠支持複雜概念的交流,無血緣關係的人之間也能夠依靠「契約」形成穩固的關係,更精細的分工和合作使得人類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進一步提升。這時人類的食物來源開始從以採集為主向以狩獵為主轉移,這導致更適應狩獵工作的男性地位大幅提升,同時,為了合作狩獵大型或大群獵物,部落中的獵人自然的組成了利益共通的小集體。

  作為部落最強大的武力和高級食物來源,小集體的力量決定了部落的發展方向,小集體的頭領也就通過對小集體的統領實現了對整個部落的統領,這個男性地位提高居於優勢的時代被稱為父系氏族時代。

  能夠支持包含邏輯的信息的溝通方式,使得人類能夠把個體的經驗清晰地向群體傳播,人類智慧進化的速度大幅提升,並且能夠穩定的將智慧進化的成果——知識向後傳遞,人類文明之火就此點燃。

  這裡將智慧進化和文明進步定義為不同的概念:個人智慧進化水平指每個人類的知識積累量和知識生產能力,個人智慧進化水平的平均值代表人類的智慧進化水平;文明水平則指人類社會知識積累及應用的「最小公倍數」,表示社會的能力極限,與人數多少無關。比如一個由100人組成的社會,其中98個普通人的智慧進化數值為1,兩個智者的智慧進化數值為100,那麼這個社會的人類智慧進化水平就是平均數2.98;假設普通人的知識智者全部掌握,而兩個智者的知識有一半是重複的,那麼這個社會的文明水平就是完全不重複的150。

  更高的智慧帶來更高的生產力,更高的生產力則使部落的生產出現盈餘,部落之間也就有了相互交換所需物品的條件。物品的交換促進了人口流動和專職商人的出現,人口流動的匯聚點成為了最初的城鎮,圍繞同一城鎮共通生活的部落組成了更大規模的部落聯盟。

  從肉體進化的程度上講,這時的人類人種已經是「現代種」,他們和我們能力相仿,並具有相通的慾望和人性,他們的智慧和意志也常令今人驚嘆。

二、人性的金字塔

人類在智慧進化的過程中產生了「通過觀察環境、採取行動使自身處於相對優勢位置」的生存本能,這種本能賦予了人類在各種嚴酷環境下生存、發展、改造環境的能力(我們把人一定時間內觀察周邊環境並努力使自己處於更優勢位置的願望的強烈程度和努力程度定義為「進化力」)。在城鎮出現後,天災、猛獸之類的自然威脅對人類的影響大大減小,人類尋找相對優勢的參照物從自然環境轉向周圍的其他人。

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後,人性的追求就轉變為「探索新的環境、提升自身能力」、「獲得他人的善意和認同」、「佔有資源和支配他人」的慾望,文明的生產力越高,這種慾望的參考標準也就越高,所以人性的慾望永無止境。

在「總想獲得更多」的慾望驅使下,鬆散的部落聯盟被聯結成了更加緊密的城邦,而缺乏地理隔離的城邦之間則經由戰爭形成了擁有多個城鎮的國家,人類文明進入帝國時代。

在人口眾多的城邦中,首領不可能要求下屬上報每一件事務,為了維護城邦的統治鏈條,統治者制定了法律來規範城邦居民的行為。帝國時代的法律通常明確的把城邦中的居民分為金字塔頂部制定法律的統治者、金字塔中部組織國家運轉的公民、金字塔底部從事物質生產的平民和奴隸。雖然這些法律通常對金字塔的各個階級並不公平,但卻往往以整個金字塔的名義發布,這樣反抗小集體私利的行為就變成了反抗整個集體的公義。

金字塔頂層的進化力消耗在整個金字塔中,金字塔中層的進化力則作用在底層上,帝國主義社會中統治階級和具有話語權的階級的慾望優先得到滿足(但又永遠不會滿足)。然而法律只能規定人的行為而不能限制人的思想,為了解決最底層奴隸們進化力得不到滿足而消極怠工的問題,統治者將宗教信仰引入到政治之中。

最早的信仰產生在政治以前,來自於人類對自然偉力、未知事物、氏族祖先的恐懼與崇拜。生存境遇不同的部落往往都會發展出各自不同的信仰,而部落之間的戰爭和聯合則會導致弱勢的部落信仰被吞噬,如此信仰的數量不斷減少,而精細度則不斷提升,在城邦時期已經出現具有明確教義的原始宗教。

統治者將宗教和政治結合起來,在這樣的宗教里,統治者被描繪為神的代言人,天生應該統治一切,底層的勞動者則被描述為「有罪的人」、「才能不足的人」而理應受到支配。

原始宗教仍然缺乏足夠的民眾基礎,即使是面對神的代言人,底層民眾在實在無法生存時也會奮起反抗,這一缺點導致原始的宗教被更新的能為社會底層所接受的新式宗教取代。帝國時代的創教者們提出各種學說來讓被統治者的進化力無效化:比如佛教提出輪迴說,認為人的富貴貧賤是由前生的行為決定的,只有今世按照佛的教誨行事來世方能超脫;如基督教提出原罪說,指出人天生便有原罪,並最終將遭到審判,所以現世的人必須受苦贖罪;比如禮教,對父系的權力結構做出精細劃分,剝奪婦女和兒童的所有發言權,上食中、中食下,沒有發言權的婦女和兒童則作為每一層的養料和潤滑劑;再如伊斯蘭教,為信徒制定了詳細的戰利品劃分規則和復仇規則,將集體內部的衝突傾瀉到外敵身上。無論創教者最初的初衷如何,這些宗教確實的具有讓被統治者自發的抑制自身進化力的功效,成為了帝國時代統治者最重要的統治工具。

由於地緣因素,帝國時代的文明之火併沒有照遍人類的全部疆域,在最發達的歐亞大陸以外,非洲和美洲大陸還處於早期父系氏族部落狀態。我們把一個時期內文明最為發達的地區稱為「文明發達地區」。

時至今日,誕生自帝國時代的人性金字塔仍然統治著所有文明發達地區。在一個盛世金字塔社會中,社會成員被分為三等:最高等級的社會精英擁有社會資源的分配權,他們能夠自主的探索未知環境和進行自我提升,因其對財富和大義的代表也很容易獲取金字塔更下層的認可與尊敬,至於佔有資源和支配他人更是統治者的基本權利。

社會的中間層能夠接觸到部分職業或興趣相關的知識傳承,並具有少量話語權,他們在統治階級的指令下發揮自己的智慧維持社會的運轉,他們具有探索環境和自我提升的力量和慾望,但並沒有自主實行的自由,他們以獲得他人的認可和尊重為主要目標,而事實上對更下層的支配才是他們消耗進化力的主要方式。

社會的底層不具備話語權,也沒有了解社會運行方式的機會,他們只能在更高階層的指令下,使用與生俱來的肉體進行極為容易被替代的工作,他們幾乎沒有機會探索環境和自我提升,他們的認同感通常從相同階層的親人和朋友獲得,而很難與金字塔的的更上層平等交流並獲得尊重,大多數時候他們的進化力只能消耗在煙酒等麻醉品、境遇更差的同階層以及虛擬世界中。

三、啟蒙運動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概括了帝國時代金字塔頂層的興衰更替:在一個小集體努力向金字塔頂層攀登的競爭過程中,這個小集體會充分發揮進化力探索更先進的技術和制度來提升自己的競爭力;而在成為統治者後,小集體則往往傾向於用成本更低、風險更小的保守方式壓制環境中的進化力來維護自身統治的穩定;而這種保守又導致小集體發展的停滯,最終被具有充沛進化力的後來者取代。

這種「取代」在帝國時代的東方是非常慘烈的,每個朝代的更迭都要經過天下大亂、軍閥混戰、武力統一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上一個朝代積累的知識被大量破壞,整個文明需要重新發展;同時東方王朝統一後對人民進化力的壓制也是非常強力的,避過了戰亂的禮教傳承者再次為統治者建立起穩定的保守統治,用古聖人的言行覆蓋掉今人的創新。

相比之下西方中世紀時期的取代則柔和的多,這一時期西方世界的基督教神權位於世俗皇權之上,為了保持自身的超然地位,教會一方面挑動各個國家相互爭鬥,另一方面又控制爭鬥的強度避免某個政權的徹底滅亡。於是各個王國之間雖然爭鬥不斷,但又鮮有傳承斷絕,競爭迫使人們不斷探索尋找新的資源,文明的長存又使得知識和文化得以在國家之上的教會和每個國家的社會同時連續傳承。

相對於西方基督教作為皇權的授予者,東方禮教則將自身定義為皇權的服務者,並不具備真正 「平天下」的地位,禮教傳承的知識也多以傳統聖人的言行和士人階層的文化作品為主,在這種傳承下東方每個朝代的保守統治之策和藝術創作都更見精進,而科學思想的傳承則一次次斷絕。所以近代人類史上最偉大的變革「啟蒙運動」錯過了富庶的中國,而發生在相對混亂的歐洲。

啟蒙運動以中世紀後期的文藝復興運動為基礎,有趣的是,作為傳統基督教思想的挑戰者,文藝復興的思想最早從基督教學者的研究中產生。雖然宗教被統治者用來限制人民的思想,但另一方面為了讓宗教被廣大人民接受,宗教又必須向人民倡導「樸素的善意」(指符合當時社會的普遍價值觀但不需要行為者思考其正義與否的行為,其中非正義者比如民眾不經過審判打死小偷和中國禮教倡導婦女纏足等),這樣信教者必認為自己是善良、智慧的,所以在社會競爭導致新事物產生後,宗教學者總要用教義對新事物進行解釋以保證自己的正確性。

基督教神學家為了證明教義在自然和社會中的普適性而傳承了古希臘文明的邏輯學、哲學、數學作為解釋聖經與現實世界關係的工具。然而當知識的積累導致新事物超過創教者的想像時,傳承自古希臘的科學精神也就成為了反駁經典神學的最有力工具。從以《神曲》為代表的文學作品對傳統教義提出懷疑開始,西方知識分子開始用有別於傳統的視角觀察世界並使他們的觀察結果擴散和流傳。在接下來的幾百年中,天文學家以日心說挑戰地心說撼動了經典神學的理論基石,藝術家用復興古希臘藝術的方式讓人們看到人而不是神的力與美,航海家從經典上不存在的地方帶回大量財富勾起了人們的慾望,被神的規則所支配的世界開始被人的力量所改變。

思想的解放帶來了科技的突破,新興的資產者掌握了更強的生產力,也催生出了他們對教會、國王、保守行會的不滿,這種力量和不滿不斷積累,最終在法國巴黎爆發,這就是人類史上著名的法國大革命。

「革命」與帝國時代的「取代」存在本質上的不同,後者是被壓迫者或社會中的潛在競爭者推翻了既有統治,獲得統治權後又採用和上一政權相似的保守政策的過程;前者則意味著對上一政權執政模式的全盤否定,改用一套新的、具有完整指導思想的社會組織方式。

法國大革命的最初幾代革命者囚禁並處死了國王、趕走了貴族、向全歐洲發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宣言。如此對傳統規則的顛覆自然招致了教會和周邊帝國主義國家的一至敵對,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者開始以一國之力對抗整個歐洲,而在與反法聯盟戰爭的同時,革命黨內部也因對社會組織方式的不同見解而爆發了劇烈的鬥爭,君主立憲、民主共和、軍國主義、帝國主義復辟各個派系輪流上台,而幾乎每個新上台的派系都以人民的名義對前一政權的革命者進行了血腥的清洗,這一系列內部清洗造成的傷亡並不比對外戰爭造成的小,由此看來革命的本質是思想的競爭而不是絕對的正義。

經過41年的革命鬥爭,法國大革命最終以法蘭西共和國的建立結束,而在這一過程中,不同派系思想家所提出的「君主立憲」、「三權分立」、「人身自由權利平等」等思想也在西方世界廣泛流傳,為下一步的變革提供了基礎。經過啟蒙運動的洗禮歐洲也成為了這一時期的文明發達地區。

四、資本主義

廣義的資本指人類創造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各種社會經濟資源的總稱,主義指思想本身及實現這一思想所需要的行為方式和體制規範。

資本主義的基礎是私有制,現代科學認為私有制與人類最初的社會一同產生,在最原始的古猿族群中,族群的首領把族群的雌性成員和幼崽當做私有物;而在原始部落中,人們則把獲取食物所使用的工具當做不可共享的私人物品。這些發現與近代思想家 「原始共產主義」的理論是相反的。

在帝國時代,人類根據出身被明顯的分成不同級別,並依此從事不同類型的勞動:最底層的奴隸除維持生存的資源外沒有任何私有物,奴隸使用主人的生產資料進行生產,勞動產生的產品完全歸主人所有;中層的公民可以相對於其他公民保有私人財產,使用他人的或自己的生產資料進行生產,勞動產生的產品經過與合作者的分配後剩餘部分歸公民私人所有,公民也可以用產品換取各種報酬;上層統治者將國家視為自己的私有物,將生產資料的分配作為勞動方式,統治者勞動的結果是生產資料和生產關係的重新劃分。

然而按照共產主義對資本主義的定義,這裡的生產資料、產品、金錢,都不能等同於資本,「資本主義的資本」是一種能夠以生產資料、產品、金錢來左右社會組織形式的力量。帝國時代的大商人、行會領袖、大地主可能佔有大量的金錢、產品、生產資料,但除了被當做物品被支配的奴隸外,這些資產者並不能直接用這些資產來影響其他公民的生活方式,而且他們的資產還受到統治者的支配,隨時有被剝奪的危險,所以這時的資產者並不是資本家。

啟蒙時代,處在公民階層的資產者具有了更強大的力量,他們不滿上層統治者先天具備的競爭優勢,並通過革命和統治者達成了「人人都有平等的權力通過資產的積累成為社會上層」的妥協,大資產者藉此將自己提升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也就是資本家。

啟蒙運動後,新興資本家所受的限制大大降低,資本家之間的競爭促進了科技的快速發展,生產力的發展又使得資本在社會中的地位更高,並最終在工業革命時期產生了較為完整的早期資本主義思想。

按照資本主義社會學家的設計,完美的資本主義社會應該是這樣的:通過競爭,具有卓越才能的資本家們掌握全社會生產資料的分配權,勞動者在資本家的指引下工作,資本家和勞動者對勞動產生的利益進行雙方都能接受的分享,資本家為了和其他資本家競爭,要努力研究新的科技,科技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反過來惠及所有階層。

然而,現實並不如資本主義社會學家設計的這般美好:首先以近代人類的科技研發速度並不能如預期般快的產生巨大的競爭差異,進而整合社會資源到資本家之手,資產者缺乏限制的貪婪也不會允許這樣一個公平穩定的競爭存在,所以大部分資本家獲取資本支配權的方式其實是對外、對內的掠奪而不是依靠競爭產生科技進步。

以讓大量資產者獲得原始資本的印第安大屠殺和黑奴貿易為例,歐洲殖民者登陸美洲後,為了獲取土地資源屠殺了上千萬的印第安人、滅絕了印第安文明,為了彌補空白土地上的勞動力不足,殖民者又從非洲將一千一百多萬黑人運到北美和南美作為從事低等體力勞動的奴隸,而在這種海運中奴隸的生存率不到十分之一。

資產階級一邊高唱著「天賦人權、人人平等」一邊屠殺、奴役了上億人來積累最原始的資本,他們用持續幾百年的大量重複試驗證明了完全沒有限制的人性會對毫無反抗能力的同類做出什麼惡行。這一切醜惡行為都被統治者包裝為土地開拓和自由貿易的漣漪,而被西方知識分子所接受,正所謂「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包廚也。」

除了用單方面掠奪代替互動式的競爭之外,資本家也沒有很好的履行它對公民勞動者的承諾:科技的進步促進了生產力的提升,但也使得勞動者更加依賴掌握著生產工具的資本家,當勞動者離開資本家就無法正常勞動時,資本家就開始肆無忌憚的降低毫無反抗能力的勞動者的報酬。工業革命為資本家創造了大量的財富,而平民的生活卻並沒有因此改善,反而失去了原有的獨立生產能力,成為了「具有公民權的奴隸」。同時資本家在通過革命獲得權利後,也大多失去了繼續變革的動力,轉而開始以打壓競爭對手、壟斷行業以維持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為目標。

但競爭終歸導致了資本主義的變革,南北戰爭讓美國廢除了奴隸制,人類徹底在名義上平等;世界大戰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資本家之間的競爭趨於正規;為了和共產主義爭奪勞動者的信仰,資本家做出允許工人建立工會以調節資本家和工人的利益分配、立法禁止行業壟斷、大資本家從前台走向幕後、將剝削更多的放在國外和無發言權的社會底層、給民眾提供更多的娛樂產品等種種讓步。我們把這種在競爭壓力下限制了自身的慾望的資本主義叫做「自控的資本主義」,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資本主義雖然在本國中產階級的視線中控制住了自己,但它內部由人性產生的貪婪慾望並未改變。

五、共產主義

希望佔有資源和支配他人的慾望產生了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希望受到他人善意和認同的慾望產生了新式宗教,希望探索新的環境、學到新的知識的慾望促進了人類的智慧進化和文明發展。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思想,共產主義以第二種慾望中對人與人之間善意的期盼和第三種慾望中對全人類普遍進步的追求為基礎產生。

從共產主義創立者的著作可以看出如下觀點:社會全體成員的智慧進化才是社會的進步,只被少數精英所掌握的智慧進化並不能代表整個人類,並且這種只被少數人掌握的智慧進化將隨著精英的死去而斷絕,所以從人類進步的角度看,人與人之間的平等應該是智慧進化程度和智慧進化所需資源的平等,而不是名義上平等,卻實際上被機會、文化、種族、知識、出身等因素分為不同等級。

因此共產主義創立者提出:每個人都應該有權利從社會現有財富中獲取自身發展所需的資源和知識,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溝通理解,合作生產共同進步。

在共產主義創立者看來,「帝國主義統治者人為的在人與人之間劃分出高低貴賤」和「資本家為了私利使用資本扭曲社會組織形式」的行為都是和全人類智慧進化的目標相違背的,是需要被打倒的。而相對於以神的善意為本的宗教,共產主義則以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理解為根本。

共產主義創立者通過對人類歷史和生產關係的分析,將一直為統治階級所掩蓋的社會運行模式有教無類的呈現在每個人的面前,並號召人們從社會現實狀況出發,尋找實現這種平等合作世界的方法,這一思想特點讓共產主義具備了對所有被壓迫者的強大親和性。

可惜的是,共產主義的創立者並沒能親自進行共產主義建設的實踐,他們的後繼者用各自經過了發展變化的共產主義思想進行了這一工作。

以俄國十月革命和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的發展為例:俄國革命領袖列寧將共產主義發展為列寧主義,並將其應用在對外戰爭和對內治理中。起初列寧嘗試將生產資料交給社會底層的無產者管理,結果缺少知識的底層無產者並不具備足夠的能力來管理生產資料的分配,在遭遇一系列挫折後,列寧又將所有的資源徵收到代表人民的政府手中,開始以人民的名義強制規定人民的行為,反抗規定的人民則被視為「反人民」而遭到槍決,人民完全失去了對資源的支配權。

彼時,革命先將原社會上層的貴族、資本家、宗教領袖打入社會底層,又通過強制命令的方式將除軍隊外的中層和底層合二為一,這時的社會結構由金字塔形變為「廣闊平面上的一個小球加上遊離在外的軍隊」的形式,這個小球和平面之間缺乏中間階層的廣泛聯繫,在當時的技術水平下小球也不可能精確的調控整個平面的發展。

將自己置於統治位置的列寧主義沒能像共產主義要求的一樣將人民需要的知識交給人民,也沒有真正平等的對待人民、消滅階級分化;而這時的人民也不具備足夠的知識和能力,在掌握資源時無法合理利用,在受到壓迫時又沒有反抗的能力。

列寧死後,他的繼任者斯大林又根據當時的形勢對共產主義做出了新的解釋,開始改用他發展來的斯大林主義統治國家,正如共產主義所反對的一樣,在少數精英依靠個人判斷進行統治的社會中,前一代精英的死亡也連帶著讓前一代精英的智慧進化成果一同死去了。

資本主義以利益衡量一切,只要能獲得更多的利益,任何人都有權對資本主義思想提出修改;而共產主義思想則被視為「代表所有人民意志的思想」,所以除了統治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發展外,任何人都無權提出異議。這就導致了資本主義思想連綿不絕的傳承進化至今,而共產主義思想則隨著一代代傑出人物的死去而一次次重新摸著石頭過河。如今想學習共產主義的人只能到一百多年前的經典中去尋找知識,然而百年前的經典,面對今天超過了創立者想像的各種新事物往往無能為力。

六、信息資本主義

工業革命的成功讓人類意識到先進科技能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從此人類開始主動的將最精銳的資源和進化力投入到科學研究中去,這使得人類文明的自然科學水平在過去的100年中突飛猛進,取得了超過過去整個歷史的文明發展成果。然而在這一過程中人類的整體智慧進化水平並沒有同等的進步,這一方面是因為龐大的工業鏈條被精細拆分為無數個小片段,除流程設計者之外的普通勞動者只需掌握其中的一小部分即可完成工作,個體並不需要和文明發展程度成正比的智慧進化水平;另一方面則是先進的技術為個人提供了極度豐富的消耗進化力的精神產品,個體的進化力耗盡後也就沒有了智慧進化的動力。這兩方面原因都以信息的大規模流動為基礎,這個時代也被稱為信息時代。

經過一百多年的鬥爭,資本主義思想成為了信息時代文明發達地區的最活躍思想,即使是我國這樣具有共產主義革命傳統的國家也僅在部分關乎統治命脈的產業中保有傳承自列寧主義的中央集權控制,而除此以外的信息時代新興領域則幾乎都以資本主義方式進行組織,我們將這種發展於信息時代的,未被經典共產主義思想所考慮到的資本主義子集稱為「信息資本主義」。

信息資本主義的運行實質是資本家將「屬於全人類的信息」、「屬於個人的信息」、「信息處理途徑」、「信息對智慧進化的影響」轉化為資本,進而用這種資本將社會組織形式轉變為對資本家有利的狀態。

我們首先分析屬於全人類的信息的資本化:在帝國時代,信息主要表現為知識和藝術,統治階級和宗教為了保持自身的先進性隱秘的壟斷了信息的傳承。啟蒙運動後,文明發達地區普遍接受了名義上人人平等的理念,理論上任何人都有權利獲取人類文明過去積累的知識與藝術。而信息資本主義則正在把這些名義上屬於全人類的信息轉變為明確受法律保護的私有資本,這種對信息的壟斷是比帝國時代更為鮮明的。

為了達到公有信息資本化的目標,資本家首先要把屬於全人類的信息私有化。以某知名網路知識分享平台為例,資本家狡猾的通過平台使用協議將答題者基於無私幫助他人的目的所作出的回答認定為平台的財富,而平台則是資本家的私有產業;另一種私有化文明積累下來的公有信息的方式是,將原始的公有信息用「經過私人勞動處理」(如演繹、改編、重製、技術處理)的方式變成私有信息,再通過操縱搜索引擎的方式用新的私有信息掩蓋掉原始的公有信息。

接下來資本家把私有信息轉變為生產資料,以現在非常流行的「付費會員」式的藝術作品播放平台為例,在這種平台上用戶付費購買的是信息平台的使用權,而不是私有信息的所有權,當用戶失去會員身份時,用戶在付費期間積累的知識也隨之失去。這樣,私有信息成為了生產資料,而平台的信息豐富性則是其產品。

當這樣的信息平台發展到足夠的體量時,就具備了通過信息影響用戶生活方式的能力,平台中的公有信息也就變成了信息資本家的資本。

個人信息對於資本家的意義在於,資本家可以通過對個人信息的分析找到特定目標的性格特點,然後可以將這些性格特點作為電信詐騙和廣告推送等收入渠道的生產資料,這時信息資本家通過隱晦的技術手段盜取人民的個人信息並將之作為私有的資本。

信息處理途徑包括信息系統的硬體、軟體及相關技術勞動,作為信息流轉的通路它是所有信息資本家的核心競爭點。這種競爭一方面要求巨大的體量來支持整個社會的信息流轉,一方面又需要以最快的迭代速度保持競爭優勢,這兩個特點基本杜絕了開源組織和政府機構參與信息處理途徑競爭的可能性。

「通過信息影響人的判斷進而控制人類的智慧進化方向」是信息資本家的最高追求。人獲取信息的角度不同,對同一事物的看法就會有所差別。比如一個南美洲奴隸種植園的莊園主,為了賺大錢坐船到非洲去倒賣奴隸,結果半路遇到風暴,船隻沉沒被困孤島,按照今天的普遍價值觀這個人完全是咎由自取、死有餘辜。

但是當這個人的經歷被寫成小說,讀者們以第一視角經歷過他在孤島上的掙扎求生之後,卻往往為主角的進化力所感動,將主角作為正義的一方,乃至於小說後期主角槍殺登島的黑人以及俘虜並奴役黑人,都被解釋成了迫不得已的自衛和文明對野蠻的勝利。經過視角的轉換,同一個人從罪犯變成了英雄,我們把這種通過定製的信息改變人觀點的行為稱為「教化」,把一個人被教化的難度稱為這個人的「抗教化力」。

在信息時代,這種通過信息影響人類觀點的行為被人們的隨身信息設備無限強化了,藉助信息技術,信息資本的掌握者可以將成百上千人團隊的教化能力同時集中在社會中的每個個體身上,當這個個體的抗教化力被耗盡之後,他會在政治和經濟上成為信息資本家的擁護者,並且主動的幫助信息資本家教化更多的人。

有感於信息資本家的教化行為,一些現代西方藝術家提出了「精神控制」、「喪屍感染」等意象來表達這種擔憂,也正是這種擔憂促進了傳統資本主義國家在信息資本主義領域的自我控制,民眾的警惕和資本家之間的相互制衡使得這種教化無法完全達成。然而這種信息資本主義教化在我國尚屬新生事物,民眾缺少相應的警惕,信息資本家也缺少相互的制衡。到現在為止,已經有一些抗教化力較弱的民眾開始將剝削他們的信息資本家當做偶像崇拜,並主動捍衛他們偶像的名譽和利益,而這種教化對人民思想的侵蝕也被包裝成了「網路時代的『正常』文化變化」。

信息資本主義也同時對傳統的資本主義金字塔提出了挑戰,維持傳統資本主義金字塔穩定的基礎有二:一是低層有機會通過競爭成為高層,並且低層在受到不公平對待時有能力反抗高層的統治;二是高層需要將低層納入市場以獲取各種資源和產品。

然而隨著高層掌握低層的更多個人信息,以及基因優化技術的發展,低層將徹底失去和高層競爭的機會,並且肉體力量和簡易的武器也越來越難威脅到掌握了最先進科技的頂層;另一方面,人工智慧和自動化技術的結合,將使得資本家可以脫離低層進行生產,這時社會的底層將失去物質生產能力,在頂層統治者的眼中底層的存在將只剩下滿足他們支配欲的意義。這時資本主義的金字塔將不能保持穩定,蛻變為「廣闊平面的高處懸浮著一個小球」的形狀,而人類整體的智慧進化水平不升反降。

備註:本文最早發佈於github.com/ljzc002/ljzc,為了轉發給好友而重新排版發佈於此。

推薦閱讀:

【地球演義】錦鱗記5:駭浪吞舟脫巨鱗
人類未來會進化成這些樣子,你最嚮往哪一種?
21世紀,中國人必須面對的進化問題
【地球演義】綠之巨人傳1:林網
《行屍走肉》里的行屍為什麼沒有繼續進化?

TAG:人性 | 文明 | 進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