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中餐館裡的熱門「中國菜」,你可能都沒吃過...

不少美劇里都出現過中餐的身影,全美最大中餐連鎖店panda express,出鏡率就相當高。從左宗棠雞到辣條,中國食物不知道俘獲了多少老美的心。

可美國人吃的中餐,往往……和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美國人吃的中餐到底是啥樣的?

視知TV三分鐘帶你一探究竟。

· 溫馨提示 ·

沒有Wi-Fi的同學可以移步下方觀看文字版。

https://www.zhihu.com/video/966315159770329088

這裡是文字版

最早吃中餐的美國人我們無從考證,不過200年前,就有美國人吃過中餐了。

1819年,美國人品嘗中餐的記載是這樣的:三小時內,便有20道菜肴用精美迥異的瓷器盛著端上了餐桌,其中有湯品、膠狀菜和五花八門的燉肉丁土豆,幾乎包含了所有肉類,還有中國人的至愛美味——幼雞雞冠。

● 美式中國菜左宗棠將軍雞

不過,這是在有錢人家的用餐體驗,普通民眾給他們留下的印象則是「粗暴的雜食家」,幾乎所有可以吃的東西,都會往嘴裡送。

19世紀40年代,美國西部發現金礦,中國東南沿海的華工成為第一批到美國的中國人。

他們自己帶鍋灶蒸米炒菜,美國人認為,吃肉代表男性氣質,大米是羸弱的食物,自然對中餐難談好感。

19世紀50年代,紐約唐人街成型,華人移民多從事洗衣、餐飲業,一道名為「雜碎」的中國菜誕生了。這道菜英文名叫「Chop Suey」,用雞肝、雞胗、蘑菇、筍尖、豬腸、豆芽配以各種佐料烹制而成。

● 雜碎(chop suey)

在美國西部,雜碎可能起源於不擅長做飯的廚子、剩菜合炒糊弄顧客的老闆,東部的雜碎傳說是李鴻章赴美之行的安利。在19世紀90年代的紐約,15美分就能買到一份。

後來,有中餐廚師開始用肉絲代替肝腸肚肺,並演化出雞肉版、豬肉版、魚肉版以適應不同宗教信徒。

一位叫查理·波士頓的人首先把雜碎館開在了更高檔的街區,獲得成功後引起大規模效仿。梁啟超訪紐約時已有三百多家雜碎館。

● 小東京鬧市區雜碎館招牌(美國《僑報》/邱晨 攝)

當時有首流行歌曲叫《我走了,誰將為你炒雜碎》。直到1924年,美國社會才意識到炒雜碎是他們想像中的地道中餐,當時的《洛杉磯時報》稱這是「中國人跟世界開了個小玩笑」

20世紀60年代後,美國放寬移民政策,機械取代人力佔領洗衣業,華人越來越多地擠進餐飲業。

2010年,美國共有4.6萬家中餐館,超過麥當勞、漢堡王和肯德基的總和。

美國人每天要吃250多萬份中餐,一年下來能賺200億,佔美國餐飲業一成的營業額。

● 美國街頭的中餐館

不過,大多數中餐館都是快餐店,傾向於快捷廉價而非品質,煎炸烹炒帶來的烏煙瘴氣好像也不夠優雅。

在洛杉磯,八成以上的餐館衛生能達到A級,但六成的中餐館是B級——美國中產階級望而卻步的標誌。

而且,大部分餐館的可選項不過雜碎、芥蘭牛肉、左宗棠雞、宮保雞丁這幾樣,多是一模一樣的酸甜口。

這好像不是我們以為的中餐啊。難怪有人說,美式中餐是比蘋果派還美國的食物。

參考資料:

1.安德魯·科伊:《來份雜碎:中餐在美國的文化史》,北京時代華文書局;

2.劉海銘(著),李愛慧(譯):《炒雜碎:美國餐飲史中的華裔文化》,《華僑華人歷史研究》,2010年第1期;

3.於仁秋:《雜碎考》,《河池師專學報》,1999年第3期。

推薦閱讀:

為什麼許多國內的朋友愛做西餐,可是身邊海外的中國朋友更愛做中餐?
為什麼在外國少有高端中餐館出現?還都處在快餐、低端狀態?
外國人是怎麼看中國菜的?
為什麼日餐在國際上的地位比中餐高?
如何做出相見時難別亦難的炸肉丸

TAG:中餐 | 美國生活 | 餐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