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歲的小孩該不該學習外語?
筆者根據搜集到的一些資料編輯成文,希望能幫到有相關疑問的人。
1959年神經學家Wild Penfield 出版了一本書叫做《Speech and Brain Mechanisms》。他在這本書當中提出一個假說,叫做Critical period hypothesis。這種假說認為一個人一生當中最開始的幾年是學習第一種語言的關鍵時期,如果在這幾年沒有足夠的輸入刺激,沒有暴露在充分的語言環境中,在那以後很難很好的掌握一門語言。
也就是說,這種假說認為一個人掌握語言的能力和他的年齡相關,也就是說存在一個掌握語言的窗口時間,在那個時間之後,學習語言將會變得更加困難,更費力。同樣的假說也適用於學習一門外語。但是對於學習外語的窗口時間有多長,各路學者看法不一。有人認為六歲到七歲就已經結束。有人認為這個窗口時期會延長至青春期結束。
現如今的中國式家長思維有兩種誤區,一種是比較傳統的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於是從小給孩子設計了無數種將來,按照他們的設計,他們的孩子未來要成為奧數天才,書法家,畫家,舞蹈家,講演家,演奏家,結果後來證明他們的孩子沒有成為這些人當中的任何一種;另一種是懷著對於西方教育思想不切實際的幻想,認為孩子需要放養,不能打罵,只能表揚,然後自然而然就會成才,結果這孩子確實有了一個無憂無慮的童年,然後迎來一個無所事事的少年,最後成為一個碌碌無為的中年。當然,我這裡說的是兩種極端現象,大多數中國家長都是很理性的。
孩子的孩童時代是他們發掘世界的時期。他們幾乎對所有的東西感興趣,他們會把你的家裡弄得天翻地覆,會把你的電視機給撥壞,會把你的手機泡在馬桶里,會扯著你的耳環和項鏈不鬆手,會用手指頭去摳插座。但是這些都是發自人類好奇的本能,與他們未來從事的職業未必有著直接的聯繫。在這個時候,父母的責任就是認真的觀察,從孩子的各種行為當中,篩選出他最感興趣並且最有領悟能力的方面。比如有些孩子就對色彩特別敏感,有些孩子對聲音特別敏感,有些孩子對動作特別敏感,有些孩子對數字特別敏感。
但是如何去觀察孩子們的天分呢?我這裡引用http://rfdtv.com網站上提供的幾點小建議。
1.觀察他怎麼玩。
因為孩子們做遊戲的時候,是他們天性的最自然的釋放。他們會把他們的喜好和某一種天分展示的淋漓盡致。你要觀察你的孩子喜歡集體活動還是單獨行動,喜歡畫畫,寫字,聽音樂,還是玩滑板車。看他做哪一種事情很投入,很輕鬆,而且能夠做的很好。
2.給他提供真正的選擇。
你可能想讓孩子喜歡鋼琴,因為你覺得鋼琴小提琴都顯得高大上。但是孩子可能喜歡跳街舞,可能喜歡扭秧歌兒。Kids are going to be who they are, despite who you want to make them.孩子將會成為他們最終應該成為的樣子,而並不一定成為你想讓他們成為的樣子。你要讓孩子有著自由的選擇,讓他們去從他們的角度去探索一下活動。
3.認可他的興趣。
孩子們的一些興趣未必是大人所認可的,在大人的眼裡很多孩子的行為是浪費時間。比如說打遊戲,比如說看電視。作為家長所要做的,不是簡單的否定這些孩子的活動,而是從孩子的各種活動當中去觀察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天分,對他們的興趣和天分加以肯定,並且加以培養。當然,對於電腦遊戲和其他電子產品的使用,家長應該在整體上加以把控,毫無節制是絕對不可以的。
4.鼓勵他勇於表達。
如果孩子自己在寫什麼東西,說什麼東西,畫什麼東西,作為家長應該給予鼓勵,鼓勵孩子自由的表達他的想法。不要去打消他的積極性,因為在孩子的表達當中,你能夠發現他所擅長的東西。
5.忘掉你自己。
不要把自己當成孩子未來的決定者,要把自己看成孩子未來的參與者。在發掘孩子天分的過程當中,放下自己作為父母的權威。不論孩子是否喜歡你給他們安排的事情。
孩子在早期的興趣會影響他一生,如果一個孩子,他小時候就喜歡某一件事,那麼他很可能一輩子都喜歡做這件事。如果他小時候對某一件事失去了興趣,或者感到厭煩,那麼他很可能一輩子都提不起來任何興趣。不論他是否對這件事有著過人的天分。
好像說了半天廢話,想說的就是在小時候,主要培養小孩對外語的興趣,同時培養好的做事情的習慣(這個不只對學外語有好處)。如果他感興趣了的話,那麼他這一輩子不用你去催促他,他也會主動去學習。否則的話,不論你怎麼灌輸,他也學不進去一絲一毫。
20180330第一次更新//
根據parent網站提供的信息,我們又可以了解到下面的信息。
很多研究者認同這一點,一個孩子越早學習一門第二語言越好。一些研究者認為第二語言的獲得能力在六歲或七歲時達到頂峰,而且這個頂峰有可能在六歲或七歲之前到來。也有學者認為這個窗口時間會一直延伸到整個青春期。但無論怎樣的眾說紛紜,他們都在一點達成了一致,那就是在青春期以後,想要學一門第二語言的難度就會大大增加。如果在很多年以前,人們談論讓一個幾歲的小孩學外語的話,那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情,因為那個時候他們還沒有學好自己的母語。在1999年的時候,還有研究者發表論文聲稱,如果在你的孩子還沒有掌握第一語言的時候,就教他外語,那麼會造成一種叫做DOUBLE SEMI-LINGUALISM的現象,也就是說,你的孩子可能兩種語言都掌握不好。基於這樣的觀點,很多人認為在11到13歲之前,孩子們不應該學外語。個人覺得這樣的觀點也有一定的可取性,80後一代的學生基本上都是在13歲左右開始學外語的,也就是說是從初一年級開始學習。而且個人也認為這種觀點是一種比較中肯的觀點,就平均水平而言,13歲是一個人的心態和神智相對成熟的階段,是比較適合學習一門新的語言的。
但是近年來,隨著相關研究的深入,很多的研究結果已經能夠支撐儘早學習外語的觀點。比如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就證實,如果一個人在很小的時候就學了第二語言的話,那麼他的創造力,批判思維,靈活性都會得到大大的提高。
先寫這麼多,有時間再來填。 如果覺得本文對你有幫助,勞駕點贊並關注我的知乎專欄若愚英塾,我會不定時探討關於英語教育的問題。
推薦閱讀:
TAG:幼兒英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