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笑,那些天真的印度電影......
2017年夏,中印邊界問題陷入僵局,雙方劍拔弩張。
同年8月5日,一場拳王賽在印度孟買舉行。
中國拳手祖力對戰印度拳王辛格,祖力最後點數上惜敗。當主辦方把拳王金腰帶頒發給辛格後,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情況——辛格把金腰帶回送給了手下敗將祖力。辛格接受採訪表示,現在中印邊境衝突十分糟糕,他希望用金腰帶表達友好,願中印和平。
當時,看到這則新聞,我相當詫異。我很難相信和平友善的話出自武師之口;更難相信和平友好的話出自國家敵對情境下的武師之口。
這太難了!
他不是更應該興奮地說:犯我印度者,雖遠必誅或大喊印度必勝嗎?
後來,我專門找了新聞的出處,才確定事情是真的。那一刻,我覺得印度人身上有一些天真的樂觀的理想主義。就像他們那些熱門的商業電影一樣。
很多普通影迷接觸到印度電影都是從《三傻大鬧寶萊塢》《我的名字叫可汗》等一些影片開始的。印度電影在中國大賣則要歸功於阿米爾·汗作品對國人的影響。
2017年至現在,印度電影《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都在中國取得了不錯的票房。其中《摔跤吧,爸爸》位列2017年國內票房前十。能在好萊塢大片和國產商業片夾擊下取得如此好的成績,可見國人對印度電影的喜歡。《神秘巨星》和《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雖然票房不如《摔跤吧,爸爸》,但連續兩周都在票房前六,還獲得了相當高的口碑,也再一次證明了中國觀眾對印度電影的偏愛。
其實,無論是《三傻大鬧寶萊塢》,還是《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除了一言不合就開跳的印度歌舞,並沒有什麼獨創的電影技術,哪怕是在敘事上,也多是一條線走到底,沒有運用過多的技巧——人物塑造,情節過渡,甚至表現的很傻很天真。
所以,你會在印度電影里發現這樣的情況——當女主角和男主角發生愛情,他們愛情一定是快樂的、純真的、浪漫的、矢志不移的,不會加入什麼三角戀,也不會因為金錢、地位等因素改變愛情。
印度有一部電影叫《功夫小蠅》,男主角被反派害死之後,變成了一隻大頭蒼蠅,傾國傾城的女主角,拒絕了帥氣的反派,和蒼蠅打情罵俏,並協助他復仇成功,最後,倆人開心地生活在一起——不對,女主角和蒼蠅開心地生活在一起!
房子車子金錢地位,都阻擋不了男女主角的愛情。
這太不現實主義。但是,這非常印度。
你還會發現這樣的情節——當劇情需要好人的時候,滿大街都會變出好人。
在《小蘿莉的猴神大叔》里,猴神帶著小蘿莉遭遇了巴基斯坦情報局的追殺,原本想搞個大新聞的記者立馬變成了協助猴神逃命的好人。不止他變成了好人,滿滿一客車的人都變成了好人幫猴神逃脫。
當劇情需要好人時,不論場景、不論職業、不論男女、都會變成好人,甚至批量變好人。
這的確很不現實,但這也非常印度。
小情節上天真浪漫,大結局上也是如此。
《三傻大鬧寶萊塢》里就是理想主義的勝利,阿米爾·汗飾演的男主角,聰明反叛,討厭世俗,可是結局的時候,他成為人生贏家。
按照現實的來判斷,這樣的人不該是連工作都找不到嗎?就是勉強有工作度日,不也是在壓抑和憤怒中度過殘生嗎?
但印度電影不講現實,讓理想主義取得成功,這也很印度。
《小蘿莉的猴神大叔》男主角薩爾曼·汗還演過一部印度版《戰狼》,片名叫《老虎是活的》。這種電影當然沒有什麼特別深刻的意義,除了個人英雄主義、民族主義、國家主義之類的,不可能有什麼深刻的意義。
但是,到了印度人手裡就不一樣了。
男主角是印度最牛逼的特工,無限血、無限體力,上能大拳拳捶恐怖分子,下能化身藝術家討好老婆。
劇情設定有意思的是男主角老婆是巴基斯坦的特工,相當於中國男特工娶了一個日本女特工一樣(程度輕很多),平時恩愛撒狗糧,國家利益面前,各為自己的國家服務。
但這是印度電影啊!當然不會因為國家仇恨把兩個人搞的愛斷情傷。所以,這不但沒有影響兩口子的感情,反而使兩股特工力量各自尊重,在一輛大巴車上升起兩面國旗,一面巴基斯坦,一面印度。
幾十年的家國讎恨,說握手言和就握手言和,這很印度。
擁有完美的愛情,理想主義的人生,和平的國家關係,印度電影當然也不會放過宗教。
有一部電影叫《我滴個神啊》,阿米爾·汗化身外星人把印度的各個宗教都一本正經地調戲了一頓。最後的核心思想落實到拒絕迷信,相信科學的框架里。
印度是一個多神教的國家,很多宗教畢竟流傳年久,有龐大的信眾群體,將他們的宗教稱之為迷信,很可能會遭遇到報復。畢竟很多國家在宗教政策上,都給予寬容,甚至對某些偏激又人數眾多的宗教,予以政策優惠。但天真的印度電影人就要告訴你,過度迷信宗教,不科學。
你會發現在印度電影里,固執的人最終都會得到感化;戀愛的人有情人終成眷屬;善良的人總是得到最大的回報;理想主義的人,走向人生巔峰;宗教與宗教可以和諧相處;國與國之間也能取得和平。
啊,世界多麼美好!
對現實的美好願望當然是好的。有時候也會做的比較出格,比如在《幻影車神3》里,就流露出共產主義的思想價值觀,搶資本家的錢,還有一些台詞涉及均富,在物質沒有達到極度富裕之前,談這些不是扯淡嗎?而且明顯破壞市場經濟規則。
我不知道印度人這種天真的理想主義來自哪裡。在精英雲集的知乎,印度人形象幾乎是一邊倒的差:懶惰、好色、邋遢、貪小便宜、不講誠信、迷之自信,這些印象都是出自和印度人共事後的體驗。
但也有一些相對客觀的說法是印度是個多宗教國家,宗教限制了經濟發展,人們重精神、輕實幹。印度人由於生活在熱帶地區,「熱帶惰性」也塑造了他們「懶惰」的生活習性。
說的直白點,印度人之所以注重精神層面的東西,是物質層面比較貧窮。假如他們經歷過消費主義的洗禮,見識過金錢的魔力,也許他們電影里的那些天真的理想主義就不會存在了?
印度電影以後會不會隨著敘事技巧升級、社會變革,最終擺脫天真和理想主義。我想,可能不會。
一個拳王都能在國與國對峙時說出和平的話語,那種天真的理想主義可能是深入到他們的文化血脈了。
作為經歷過改革開放的中國人,我常常會想起一句話:我們走的太快,需要等一等靈魂。可是靈魂與身體如影隨形,我們的價值觀是什麼,靈魂就是什麼樣子。因此,靈魂只有扭曲和麻木、清醒和昏睡,它永遠不會遲到。
也許我們會偶爾會被印度電影的天真感動幾秒鐘,這如同一個昏睡中的人勉強拉開眼皮瞟了一眼未昏睡的世界,又合上眼帘。第二天,我們還是會市儈地走進生活戰場,帶著一身芒刺,懷著對金錢的理想主義和對成功的天真期許。
推薦閱讀:
※印度的四元素說和中國的五行說的差異在哪裡?
※印度電影的神節奏是怎麼煉成的?看完他們國家的史詩就明白了
※印度工作漫記
※耆那教是一種什麼樣的宗教?
※不是你不配得到愛情,而是沒碰上情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