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填飽肚子到風靡世界的「日本拉麵」
最近去東京出差,朋友告訴我有時間一定要去「津志拉麵」嘗嘗。於是,我轉3次電車來到吉祥寺站,只為品嘗這碗「招牌魚介沾面」...
從吉祥寺站出來,穿過一條街道行不多時,便找到了掛有津志拉麵招牌的大鐵門。進門後,在每家都大同小異的自動販賣機點單,兩個小菜、一碗招牌魚介沾面、一份特色煎餃,就坐等餐。
口感彈牙的粗麵條
麵條外觀很像烏冬面(UDON),據說挑剔的日本食客,在吃沾面的時候一般會挑起一兩根拉麵什麼都不沾,先品嘗麵條本身的口感。
口感和烏冬面不同之處是,因為使用全粒粉,不但有烏冬的滑嫩口感還更為彈牙。細細品味,小麥的麥香在口中瀰漫,後味甘甜。
鮮美的魚介湯頭
所謂魚介,就是各式的乾魚。與豚骨拉麵不同,用雞肉或雞骨熬制濃郁湯頭,然後在加入魚介,創作出獨特而豐富的味道。具體加什麼?這個可是各家的絕密,輕易不會外泄。
比起濃稠的豚骨湯頭,雞湯+魚介相對來的淡麗,但卻鮮味十足。Umami,是的,此時就可以脫口而出。接下來,將麵條放入湯中,粗面的口感配上芳醇的湯汁,真實唇齒留香。
關於Umami鮮味請參考:味精毀了中國美食嗎?
好吃的配料
半熟蛋、湯汁中的竹筍和叉燒肉
津志的半熟玉子,比大多拉麵的的水準要高一個檔次,蛋黃部分味道濃郁,外面包裹的蛋清,整而不散富有彈性,咬起來很有韌性。討教得知,是用醬油等配料慢慢熏制的。
同樣經過慢慢燉煮而來的叉燒,與湯汁配起來吃真的美味,肥肉的綿軟、瘦肉的質感都在口中得到清晰的反饋。
最後,是軟嫩香脆,集多種口感於一身的竹筍。
極富創意的煎餃
你以為結束了?並沒有,煎餃是最後的彩蛋!
這是煎餃嗎?當然,而且是我見過最有創意的日式煎餃了,沒有之一。形狀是原型的,類似於上海生煎;外皮是黏米面的,口感非常軟糯,經過煎烤的一面則是脆脆的。軟、糯、黏、脆,複雜的口感被合理的呈現出來。
所以,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僅有芳醇彈牙的沾面,還有這個極富創意的煎餃。
如果,你恰好來東京遊玩,又喜歡拉麵這口,我同樣建議來這家,位於吉祥寺的津志拉麵品嘗一番。
食評到此就寫完了,但我並不想這麼膚淺地就結束本文,因為日本拉麵,吃法來自中國,原料(小麥)來自美國,卻在日本的土地上進化成了,最具日本文化特色的國民料理。
「回到日本第一想吃的東西就是拉麵」,派駐中國的日本人常會這樣說。不是壽司,不是天婦羅,不是鰻魚,而是拉麵。如此看來,拉麵確實已經深深融入日本人的生活。
漫步東京街頭,看著隨處可見的拉麵店,諸多的疑問在我心中湧起,拉麵是何時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怎樣的環境讓拉麵爆髮式普及全日本?豐富多彩的日本拉麵活力究竟在哪裡?
「切面」做的日本拉麵
所謂日式拉麵(ラーメン Rāmen),並非如中國的拉麵是手工拉制而成,而大多數是切制的。因為是中文外來語,因此漢字寫為「拉麵」(其他地方都用簡體字)。
在明治時代早期,拉麵已經是橫濱中華街常見的食品。1900年代,來自上海和廣東的中國人在日本賣切面,配以簡單的湯底和配料。那時拉麵被叫做「中華そば」、「南京そば」(以中國都市命名乃強調其為中國產,而非特指南京。そば 則是蕎麥麵的意思)。(特別說明:還有一個名稱是帶有侮辱性質的,叫 「支那そば」 後來被日本政府禁止使用)
二戰後,由於大米的缺乏和來自美國廉價的小麥,以及大批從中國戰場上回國的士兵,他們很快加入到建設東京、大阪等大城市基礎建設的勞工隊伍(俗稱:農民工),便宜好吃的中國風味湯麵開始大行其道。
這是「湯麵」這種食物在日本掀起的第一次狂潮,吃飽肚子是這個時代的主要需求,面+米飯,面+煎餃等套餐形式都是此時出現。甚至日本政府開始監控「拉麵消費指數」,用來輔助判斷勞工階層的生活水平。
既然不是「拉」的面,為啥後來統一叫「拉麵」了?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緬懷一位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發明家-安藤百福。
1957年,安藤老爺子用一台舊制面機、一口中華炒鍋、18公斤麵粉+食用油,經過一整年起早貪黑的研究,世界上第一份「泡麵」(速食麵)在次年誕生啦!為了便於推廣,他將這種方便食品的名字叫做即時「拉麵」。(重現一下泡好後速食麵那又韌、又彈的感覺,確實是可以拉的面)
發明泡麵的點子,正是來自10年前一個冬夜,安藤百福經過一個拉麵攤時,看到人們排二三十米長隊,只為吃上一碗熱騰騰的麵湯。自此,不僅泡麵成為流行的方便食品,拉麵也取代其他名稱被民間統一使用。
https://www.zhihu.com/video/962995799189413888▲? 日清食品 日本知名設計師佐藤可士和(Kashiwa Sato)為日清做的一支創意視頻 "Samurai Noodles The Originator" ,講述了泡麵誕生的故事。
貓叔認為:「拉麵」一詞,在日本人的語境中應該是,可以拉起來吃的面的意思,而並非中文語境中的拉麵,是拉出來的面。一個強調吃時的體驗,一個強調製作工藝。這恐怕是中、日兩國人對拉麵認知最核心的不同。
如果僅僅是為了填飽肚子,那麼隨著經濟的發展勢必會大眾所拋棄,然而拉麵並沒有就此停滯不前,接著迎來了其歷史上第二次的狂潮。
花樣翻新的日本拉麵
隨著拉麵成為人人喜愛的國民食品,拉麵攤逐漸升級為拉麵館。開間拉麵店成為很多工薪族下海「創業」的手段,雖然賺不了大錢,但是市場需求穩定。1970年甚至有媒體專門設立「每周情報」來報道工薪族下海開拉麵館的話題。
隨著拉麵館越開越多,終於在日本全國出現了「任君天南地北行,麵館無不笑相迎」的盛況。於是,拉麵行業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花樣翻新的拉麵一個個「粉墨登場」。
推動此次拉麵風潮的主力,是80年新一代日本年輕人踏入社會,時代發展促使他們成為外食主力的消費群體。各種風味、經濟實惠、美味可口的拉麵,受到他們的追捧,甚至出現了拉麵發燒友「rāmen gyōretsu」,專門去全國各地知名店鋪門口排隊吃拉麵。
吃到對自己胃口的美味,接下來就是拍照、分享、轉發(如今我國的年輕人也是信息傳播的主力軍),然後去尋找下一家。此種行為還帶動了日本國內的旅遊業,同時報紙、雜質等媒體也紛紛跟上,推出各種拉麵指南等...
在年輕人、料理人、媒體、旅遊...等整個社會的推動下,日本拉麵呈現百花齊放的新趨勢。博多拉麵、喜多方拉麵、札幌(北海道)拉麵、東京拉麵...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地方拉麵紛紛崛起,竟然形成了19個區域細分。
如今,日本拉麵以「Ramen」的名字,打入了美國、英國、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國,同時也來到了它的故土中國大陸,堪稱「衣錦還鄉」。
貓叔就此聯想到,前一陣網傳:為了規範煎餅果子的傳統工藝,而成立了什麼「天津煎餅果子協會」!真的是有些搞笑了。我想,對於我國豐富多彩的傳統小吃來說,日本拉麵的發展歷史,可能更值得學習和借鑒。
推薦閱讀:
※關於日本茶道,有哪些我們很少知道的知識?
※安倍請普京看的是什麼表演?有什麼含義?
※日本手工匠人的 器物 為什麼跟中國的不一樣?
※日本影視動漫中人物的「器」具體指什麼?
※中國媒體以及出版社加給日本的道德光環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