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裝是面試官的流水賬
這篇最初是在離開上家公司前幾周寫的。
因為當時公司的產品部門缺人 + 我要離職又會多增加缺口,所以產品總監連著兩周給我安排了很多面試。以前雖然也面試過別人,但基本都是實習生。這次接觸的卻大都是比自己工作年限長,職位也更高的候選者。
作為一個產品的入門生,被摁到 8 年大廠總監面前當面試官時,也是腿軟的。不過慫歸慫,整個過程里從各位候選者身上學到很多,流水賬記在這裡:
*0 )做 B 端產品時對切入行業要有深刻理解
做 B 端產品不同於 C 端產品,它面對的不是具體個體,需要深入到各種垂直行業、領域去解決問題。
這批候選人大多是 3-5 年的 B 端經驗的產品經理。比如其中有做搜索產品的,專註在電商、線下零售、傳統購物中心,為他們提供流量轉化的解決方案;有做音視頻技術的,專註遠程醫療、在線教育、廣電集團娛樂領域。
除開對產品功能、技術的了解,優秀的候選人都會展露出對切入領域的深刻理解和判斷能力,比如:
- 這個領域裡有什麼問題遲遲解決得極為低效,可能成為機會的;
- 客戶在解決這些問題時,如果自己動手最容易遇到的坑有哪些;
- 如何最快速度幫助客戶開始行動 —— 這裡包括各行業特定的模版、Demo 上手路徑
- 在尋找這個行業的新客戶過程中,核心要 KO 的角色有哪些;
在當時,我所在公司核的心產品,一直做的偏底層的技術產品。我曾一度誤以為如果給出一個完整具體的行業方案,很容易對用戶造成限制,只用給出把好槍桿就行了,往哪打他們自己定。直到在用戶的反饋中許多吐槽,說我們的產品缺少具體到場景的案例、方案 、文檔。而當時的大家還都在盲目自信自家產品的技術厲害壞了,用戶卻不知道如何在生產環境中使用我們。他們需要這個產品在他們領域的最佳實踐。
也就是說,這要你知道什麼對這個領域來說是好的。比如數據類工具,不是只要創建一個看板,而不告訴該看什麼、怎麼看是門道、如果出問題建議的思路是什麼。要像用戶一樣清楚他們的行業,明白他們的困惑,體諒得到他們最深的擔憂。如果沒有去理解過背後的這些鏈條,B 端產品就很難真的做到幫助客戶走出瓶頸。
明道的 CEO 任向暉在 一篇文章 中也曾提到對一個好的 B 端產品的維度之一 ——「你有沒有能夠幫助客戶提高運營的水平,獲得從未有過的新知,從而幫助客戶企業的員工建立一種新的能力。」
*1 )不要變成麻木的熟練工,即便是高級的熟練工
熟練工和旁觀者,是這次的候選人們兩種典型面貌。雖然講起產品經歷,他們都同樣行雲流水。但最大的不同是前者雖然能把自己的部分麻利做好,卻少於關注這部分對大局的影響;但後者會從更大層面看到問題,不斷以冷酷眼光分析和復盤全局項目。
旁觀者在面試里講項目時,常會提到:
- 我後來反思,當初這裡用 B 方案更合理,因為 XXXX
- 我們從用戶那裡拿到的反饋完全和預期不同,所以第二季度我們開始改進 XXX
但在熟練工的項目陳述中,他們對「犯錯」和 「自省」幾乎是緘默的。他們早習慣在木已成舟的局面里航行,燈塔多的是,不需要回頭看過去。問題有了一個解,那就沒必要去想更多。
可旁觀者意識到,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的。他們會繼續思考:
- 這個產品設計是不是真的合理,放到大框架里它是不是加分的
- 洞察方向被事實驗證是不是正確,方案是不是起了作用
- 目標最後是不是達到了預期,沒達到是為什麼,如果超出預期了又是什麼因素導致
- 最終產品是不是能滿足用戶的期待
時間之潮退去後,他們會從事件中脫開自我,以俯瞰的視角重審視這段歷史,分析當初的問題,現在是不是有更好的解,甚至把之前做的全盤推翻。這才是在進化,持續的發現和調整,以平穩、生物性的方式進化。
*2 )強勁的學習能力
我很希望了解對方的探索性和學習能力。所以我會問對方,日常會如何吸收業務知識或是產品體系知識。
學習媒介當然不限,但不能混淆了「資訊」和「知識」,以及光看並不等於吸收。僅僅回答看知乎、看論壇、聽付費播客或者參加行業交流的人,應該是在思考上會偷懶一些,這些源頭一般都是二手甚至三、四手的信息,核心的東西被稀釋得太好下咽了。所以可能在我眼中,願意看書並且願意反向與作者觀點進行討論的候選者會加分。
有一位候選者說最近在聽播客別人解讀《人類簡史》,比較像「得到」的幫你讀書模式。我緊接著問了一句,那這本書中對你影響最大的一個觀點是什麼?她想了半分來鍾什麼都沒說出來,我一點也不懷疑她看書的初心,但可能就算不上強勁學習力。
另外就是厲害的人,常流露從「從一粒灰上都能學到東西」的氣質,比如有候選者中有大學完全學不相關領域,最後做到技術產品的人。講到為了理解技術纏住工程師講原理去學、和客戶交流的時候拚命學、在工作中觀察模仿強者的工作方式,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吸收,並且會慢慢形成關於這個領域自己的體系結構,讓自己吸收的一切信息都能有安放的位置。雖然源頭都是零散的,但強者經過自己的消化後,不會讓它們再是破散的散點,他能找到它們之間的關聯,連點成線。
*3 Fake till make it
簡單地港就是不要慫,假裝自己始終是那個符合預期的人。
這是脫離開候選者,做了兩周面試官以來,我對自己講的最多的話。
在面試完第一個大廠總監的時候,我聽到公司內部 HR 比較嚴厲地反饋給管理層說讓我去面試對方的做法很冒失,不夠尊重候選者。但也許是在創業公司才能碰到這樣的機會吧,讓一個毛都不齊的透明小產品,去面試比自己薪資高、崗位高、段位高的候選者。產品總監當時告訴我堅持讓我去過所有候選者第一面的原因是:
- 讓我豐富眼界;
- 試探對方的性情。他不希望未來來的人,在面對比自己低階的人時,極度浮躁和不願溝通。
不管這張沒按常規打的牌到底合理不合理,我仍感謝他做這個決定。在那兩周中,我很驚喜遇到的不少高階選手在我面前表現出的謙遜和好溝通,以及在這過程中面對他們時我不斷對自己心態調整。不卑不亢、始終記住自己面試的目標、去考核自己關注的重點、不要慫、放輕鬆且坦誠、從他們身上學習優點。光是慢慢能更清晰認知這些,對我來說就已經是相當大的收穫了。
* Last
真正補完這篇時,我已經到新公司入職 3 個多月。當初只是當 Memo 記在手機里,有很多細節都遺失了,不過這段經歷對我來說是挺特別,所以仍然寫了下來。
可能因為當初的自己恰好是個邊緣者的角色,一面在為公司儘力搜尋優秀的產品經理,一面也在對自己在這 1 年半的工作進行總結。而這批候選者,正好像篩子一樣,幫我抖清楚一些我之前深陷其中時沒來得及看清的自己的問題。
另一個原因是,今天剛好看到一篇回答:人是怎麼廢掉的? 曾加的回答中,只接收「低信息密度」的信息源 、 封閉「強化學習」的通道以及過度依賴「既有可行路徑」,我覺得和以上的 2)和 3)是異曲同工,但他寫的比我好很多,我看到時感觸更深,就把自己當時想的也整理過來。
我不是一個優秀的 Product Manager ,但我想成為。這些寫到的問題我自己常常也在犯,所以這筆流水賬,記這全為常提醒自己。
經驗有限,對候選者的判斷也許有偏頗或不公,如日後發現了,我會來改。
推薦閱讀:
※智能家居行業有哪些典型公司、典型方案和典型產品?
※gtx1080ti產品價格如何?
※產品經理如何快速提升自身能力?
※如何鑒別vivox20手機產品的真假?
TAG:產品 |